A. 关于探险的故事
1、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海军上校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
2、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3、麦哲伦的故事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睁歼或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4、花园墙外
万圣节的晚上,因一系列的事件沃特与弟弟格莱格越过了墓地的围墙,迷失在一片名为“迷林”的森林,在寻找回家的路上与弟弟展开了一场迷林的冒险。樵夫、蓝色知更鸟比翠丝、神秘的女人阿黛莱,野兽。未知的黑夜,野兽的歌声随秋风穿悉伍梭在林间,半轮明月映着两个归家的身影。
5、苦儿流浪记
弃儿雷米是在乡下的石屋里被养大的。一天,养父从巴黎归来后,把雷米卖给一个流浪艺人剧团。剧团一边让伊努和萨尔演出,一边继续在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流浪。由于一件偶然的事情,师傅维达里被投入监狱。在此期间,完全成为艺人的雷米继续独自旅行。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钱的夫人。这夫人带着一个病孩子乘船旅行,她对雷米无比亲切。实际上,这夫人正是雷米的亲生母亲,这病孩子正是雷米的亲弟弟。但是,他们互不了解,仍然分手而去。师傅终于从牢里出来了,他带着雷米挣扎到巴黎,但不幸又患了病,雷米又一次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雷米同在巴黎认识的拉小提琴的少年玛卡继续旅行,再次回到养育自己的石屋。在这里,他听说有一个人在找寻自己。为了寻亲,雷米又到巴黎、伦敦旅行,直到这时,雷米才第一次明白,自己是被觊觎遗产的恶棍拐走而抛弃的,
那次在船上遇到的夫人是自己真正的母亲。终于,雷米在瑞士的别墅里找到了亲生母亲,得到了幸福。
B. 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情节示意图
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上岛当海
盗,山洞迷路,鬼屋寻宝,洞中探宝。
C. 彭加木的探险故事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手掘亩。 纵贯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再次横贯
1980年6月11日在完成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片刻后,即刻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汽油和水耗尽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毕森。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
独往沙漠找水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散橘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为纪念彭加木失踪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险队员以及大学生代表(来自中国信息大学)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当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与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等20余人在位于罗布泊附近库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2005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在一沙窝处意外发现一具男性干尸,而这具干尸所在的位置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点西南方向不足20公里,处于沙漠腹地。
“会不会是彭加木的遗体?”考察结束后,董治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
“彭加木失踪20多年来,我们多次接到发现干尸或其他物品的线索,但因发现地距其失踪地太远,被一一否决了。此次发现的干尸,由于身上、身旁没有任何衣物、物品,目前还很难确定是不是彭加木的遗体,但干尸所在地与彭加木失踪位置不太远,所以我们决定去考察。”夏训诚说。
据悉,彭加木当年离开营地时随身带有两台相机、一只水壶和几个笔记本,脚穿一双翻毛皮鞋,而这些都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另外,夏训诚等人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比对彭加木亲属的DNA信息以确认遗体身份。
2006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向记者透露,14日凌晨,被怀疑为我国着名科学家彭加木遗体的干尸,已经移交敦煌市博物馆保存。
DNA鉴定
董治宝透露,当年科考队曾从干尸上取样,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DNA分析,但在取样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且后期保存不善,导致DNA鉴定失败。
董治宝说,中国科学院基因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将赶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对干尸进行取样分析。
2005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经就干尸的相关问题同敦煌市博物馆达成备忘录。双方在备忘录中称:由于干尸身份的考证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敦煌市博物馆就此事达成共识:1、对干尸的身份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认,在此之前,双方不得作不真实的报道;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负责身份鉴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干尸,并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取样与分析工作。
1980年6月17日,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以西4公里处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又传出发现彭加木遗体的消息,据称,这次发现的尸体与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处。
2007年6月2日,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就是彭加木的遗体。
核心提示:“我往东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其实无论是官方组织的搜救队,还是民间的探险团队已在这块土地上苦苦寻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27年之后的今天,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的这具干尸会是彭加木吗?
·1、在罗布泊附近
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
·3、白色的确良衬衣
据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回忆: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而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蓝色长裤
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表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专家解释:
1、可能是哈密大风所为
这具干尸是在库木塔格沙漠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的,如果是彭加木,为什么几位野外探险者这么轻易就找到了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介绍,以硅化木为例,许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经过山体的生长、沙丘的移动和风蚀等原因,它们就可能会暴露在地表。在哈密地区出现了几场大风,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尸体是完全有可能在风将沙子吹开后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2、沙丘移动可能带走干尸
魏文寿所长也表示,要确定这具干尸是不是彭加木,确认发现地点非常重要。当然,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但是移动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同时,魏所长还表示,如果确定了地点后,最好还是进行DNA鉴定,从而确定干尸身份。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时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专家确认干尸非彭加木
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关注的罗布泊干尸事件有了最终结论。彭加木当年在罗布泊走失时科考队的队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阎鸿建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判断,在罗布泊新近发现的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的遗体。
各方反应
干妹妹: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哥哥遗体中国科学院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是26年前失踪的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这个消息在彭加木老家白云区槎龙村(即松洲街槎龙社区)传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议论此事。留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的干妹妹吴杏英老人表示,获知这个消息很欣慰,希望加木能早日“回家”。
亲友: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彭加木出生地——广州白云区竖立其铜像,家乡人常来“走动” ,槎龙社区天枢中允园8号,这栋古朴陈旧的老房子,就是彭加木出生的地方。彭加木母亲的养女、79岁的吴杏英婆婆还住在这里。“木哥很关照我,几次接我去上海住……”彭加木追悼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吴杏英和许多亲人都去参加了,他们非常伤心。
距老屋不远,就是2001年建起来的“彭加木公园”,里面竖立着彭加木的铜像。微微细雨中,铜像前摆放的花圈依然鲜艳。村民说,每到清明,附近学校的孩子,都来这里纪念彭加木。不少居民也常来走走,奉上家乡人对这位着名科学家的敬仰和怀念!
亲嫂嫂:家里人曾多次到沙漠寻找但没有结果,李丽明老人,老人已经80多岁,是广东省农科院的退休职工。老伴彭加泰,又名彭浙是彭加木的二哥。
虽然是亲嫂嫂,但因为彭加木的工作很忙,加之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她和丈夫很少能见到彭加木。“彭加木失踪时,我们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的,而他进入罗布泊考察时,我们也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加木出事后,丈夫彭加泰伤心了很久,和弟媳一起去沙漠中寻找弟弟,一去就是半个多月,但回来后说没有任何结果。
儿子:不相信罗布泊干尸是其父亲遗体
罗布泊发现干尸,怀疑是失踪26年前的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14日,彭加木的侄女彭丹凝打通了彭加木的儿子彭海的电话,“堂哥已经知道了,他说这些年传得太多,他不相信是真的,让我也别相信。”彭丹凝说,“可我希望是真的,那26年的问号终于可以变成一个句号,可以澄清很多东西。”
探险队吴仕广:彭加木干尸绝对是次炒作
在查看了现场的地形后,曾67次穿越罗布泊、人称罗布泊第一导的吴仕广说。据吴仕广分析,干尸的第一发现地,踞彭加木失踪的地方有着60多公里的路程,按照这个路程,即使是带足了粮食和水,也不可能行走这么远的距离,何况此地踞彭加木失踪地还隔着10多个沙漠山梁,每一个山梁间都有着数公里的沙山,极难翻越。
同事夏训诚:发现彭加木遗体可能性不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在敦煌汇合,这位彭加木生前科研伙伴称,罗布泊东缘发现的干尸,在2007年7月9日都尚无任何证据表明是彭加木遗体。
夏训诚说,此次他赶赴罗布泊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主要是与中科院寒区和旱区研究所研究人员合作,寻找典型羽毛状沙丘进行测量采样。罗布泊中的这种沙丘成形比较独特,在世界范围内也较为罕见。
对于罗布泊发现的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夏训诚认为可能性并不大。他说,2005年冬季在库姆塔克沙漠中,中科院寒区和旱区研究所研究员董志保发现了这具干尸。发现点据彭加木当年失踪处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干尸身高约160厘米,仅剩骨架,当时不能判断性别,周边未发现衣物等标志性的物品。从周围的情况看,干尸可能曾被人动过。
根据干尸发现情况分析,夏训诚不能肯定外界此为彭加木遗体的推测。但他表示,尸体毕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里范围内,所以尚抱着一线希望。
2007年7月13日,一支“寻找彭加木科考环保探险队”已先期前往库木库都克,探险队的有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党组书记付春利。夏训诚说,这支探险队携有金属探测器,抵达后将用探测器在附近仔细搜索,寻找彭加木随身携带的相机、水壶等物件,亦可为调查干尸身份提供佐证。 彭加木失踪前曾给时任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组副组长的陈作义,发出了最后一封信:
我们在五月三日出发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开始进入湖区,一个七人的探路小分队带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顶帐篷、粮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纵穿罗布泊湖底。
进入湖区的第三天,遇到盐碱皮(盐壳),汽车轮胎被锋利的盐晶块“啃”去一小块一小块的,无法继续前进。而所带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里常常找不到路,在湖里则是一望无边,没有一个定位前进的目标。这两天正在准备,再度进入湖区,纵贯罗布泊,希望到达阿尔金山前。打算后天出发。我们将在六月底前结束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请人带到有居民点的地方发出的。
一九八〇年.五.二十八于罗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个营地
D. 着名探险家 故事
阿蒙森 罗尔德·阿蒙森(Amundsen,Roald 1872~1928)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没基,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的矮种马都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只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雪橇前进.于是阿蒙森用了20条爱斯基摩狗完成了去南极的往返路程咐察搏.而斯科特主要用西伯利亚的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了,矮种马冻死了,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以后,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挪威”号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着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他沿被称为“ 西北通道”的美洲北极海岸,从大西洋航行进入太平洋,进行了历时3年的冒险航行。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乘坐的是47吨单桅帆船 “佳阿-号。许多人认为船太小,难免会出事。他们于1903年6月 1日离开挪威。结果船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在他探险的过程中,阿蒙森在威廉王岛上探出北磁极的位置,并发现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约在60年前第一个测定的这一磁极位置有所移动。
1911年12月14日,挪威着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1897年,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1909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他在途中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他衡祥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尽管遇到许多高山、深谷、冰裂缝等险阻,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在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们再乘“费拉姆”号离开南极洲,于3月初1911年12月14日,挪威着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右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月16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恶劣天气没有结束的迹象,终于在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E. 名人探险的故事精你看过几个
探险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危险的地方,这可谓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运动,它是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以及人类的智慧、魄力的程度。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名人探险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父亲名叫马哈只,曾到过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叫“哈只”(这是将荣誉赠给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专称)。从云南到麦加,相距万里,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历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
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少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的影响下,强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
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三保被掳入明营,后做了太监,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他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朱棣登基之后,御赐“郑”姓,并改名为和,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郑和率慧樱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了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他一共经历了28年,分七次下西洋,经过的地点有:新州港,曼谷,满刺加,旧港,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个国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 文化 交流。
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闹皮。在这次航程中,郑和前往麦加,实现了一生的心愿。也为后人开辟了道路。
郑和下西洋,在地理学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价值前弯丛信念,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郑和给我们的启示是久远的。大海辽阔无边,我们的所知极为有限,勇于开拓、不达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将鼓舞着我们不断探索新知。郑和的航程没有停止,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将去向更无垠的远方。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二:热爱冒险的徐霞客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 大雪 。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三: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
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名人探险的故事篇4: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着《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将自己的大半生花在了探险旅行上,《徐霞客游记》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中国地理地貌、风俗人情的多样,更是展示了徐霞客探险故事的精彩。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着有《徐霞客游记》,后世将其尊称为游圣。徐霞客本名徐弘祖,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富庶之家,祖上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徐霞客的祖上修有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条件。徐霞客对读书十分痴迷,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的人生观大多是受其父母影响,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与权贵结交,喜爱到处观山赏水。徐霞客受其父亲的影响,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想出去看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母亲在世,所以压制了自己的念头。徐霞客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徐霞客听母亲的谅解和劝慰后,决心去远游,这一年,他22岁。此后的30多年,徐霞客都在进行他的探险旅行。直到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身患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江阴去世。徐霞客先后游历了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自己背着行囊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地区。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徐霞客28岁时在温州雁荡山探险旅行,据古书上记载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徐霞客想一睹湖貌,就决定爬到山顶去。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人难以立足,根本没有湖。可是,徐霞客依旧继续前行,遇到了悬崖,绳子断裂,徐霞客差点粉身碎骨,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是在黄山,徐霞客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根本找不到路,但徐霞客拄了一根铁杖开始登山。到了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背阴的地方已经结成坚冰,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为了攀爬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缓慢攀登,爬了上去。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徐霞客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徐霞客为了自己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猜你喜欢:
1. 有关冒险的名人故事
2.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3. 经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选小故事
4. 名人故事精选
5.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精选
F. 关于名人探险的小故事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阿蒙森
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飞艇绕行北极两圈。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困旁态行中,诺毕尔的飞艇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汪源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启悉始,周游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