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简单又漂亮的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1】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2】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3】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4】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5】
世界环境日历年创意活动
2014年
联合国在2014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首次在线发布公益动画短片《绿》,旨在环境日之际引发公众对绿色消费的思考。
《绿》短片由导演杜家毅执导,知名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周迅献声,号召公众在日常点滴中改变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自身行为在最大程度上低碳减排,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及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联合国和平使者郎朗,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环保公益大使、网络公司董事长李彦宏等对这场世界环境日的"绿色行动"纷纷表示支持,并录制宣传视频,呼吁公众无论身处何处,都要为造福世界、创造更负责任的未来共同努力。
本次公益动画短片的制作资金来自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与联合国合作的项目,旨在社区层面提升绿色消费意识。《绿》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发布的首个公益动画短片,未来关注不同环保议题的更多动画公益短片将陆续推出。
2013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13年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2012年
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而中国的主题为
世界环境日“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菜篮子”、购物袋重返我们的生活,“无氟”、“无磷”日渐成为商品销售的卖点,小排量汽车被越来越多家庭青睐,节能家电可获政府补贴……“绿色消费”正在主观、客观地影响着中国百姓的生活。
多项举措利好绿色消费
每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都会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的纪念活动。活动上,会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中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已经不再陌生,而涉及国计民生的绿色消费也正在改变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国家推出一系列利好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2011年
世界环境日 2008主题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forest:nature for your service)”,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中国主题在呼应世界主题保护森林和呵护绿色家园的同时,更加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呼吁人人行动起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创绿色未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0年
中国——为庆祝“六·五世界环境日”,以“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的“2010高校环保艺术节”在北京举行,以环保材料和生活回收物品为原材料的艺术作品,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本次活动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环 保部宣教中心支持,从去年年底开始至今,共征集到100余位新锐艺术家和高校艺术院系大学生的300多件作品。
欧洲的主要庆祝活动在瑞士的日内瓦、阿塞拜疆的巴库和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地举行。此外,欧洲其他地方也将举行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在瑞典艾斯基斯图那举行杂技和诗歌大赛,在法国巴黎放映名为《视觉电报》的系列环保影片等。意大利最大的都灵环保电影节,将展示30多部关于环境问题的纪录片和短片。鼓励全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美地区,庆祝活动主办城市匹兹堡举行130多场活动,包括水问题全国会议、环境艺术节、以及节水大赛,将决出4月至6月节水量最多的社区。
南美洲——6月8-14日,环境署亲善大使吉赛儿·邦臣将在南美洲举行的圣保罗时装周上宣传环境日。她还拍摄了一个公益广告,于6月5日发布。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区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海地举办的环境日庆祝活动,届时将发布《海地全球环境展望》报告。
非洲——从喀麦隆到莫桑比克,非洲各地将举行植树、清理沙滩、诗歌大赛等活动。
西亚地区,在巴林,知名诗人和歌唱家将聚集在一起,歌唱并讨论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0:10”活动是一项呼吁在一年时间内减少10%的碳的排放的全球活动,相关活动在加纳、德国、爱尔兰、法国和美国各大城市都有开展。
2009年
悉尼“穿戴蓝色”活动——2009年6月5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人们手持充气的地球模型参加名为“穿戴蓝色”的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当天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墨西哥北极熊的节日——2009年6月4日,在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海滨城市坎昆,绿色和平组织环保主义者扮成北极熊的模样游行,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尚德高海拔阳光行动——世界环境日,在青海考察的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特意致电珠穆朗玛峰山麓西藏巴松完小扎西校长,关心该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住宿情况。扎西校长向施正荣博士反映,尚德赞助的2.5千瓦的光伏电站为学校师生带来了光明,原有办公室、教室和寝室等总共31间,将扩建到59间,白天要保证计算机课的6台电脑供电,晚上要保证300多名师生学习、生活用电,学校扩容将出现较大的电力短缺,如今晚上还需要一台柴油发电机供电。施正荣博士表示,尚德将继续支援高海拔地区绿色电力,不日将送阳光上西藏。施正荣董事长还在同一天致电世界最高海拔中学定日中学校长次平,表示继续支持高海拔地区孩子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该校长期设立尚德绿色奖学金。尚德为世界高海拔地区赠送光伏产品,赞助世界最高海拔小学巴松完小、世界最高海拔中学定日中学、世界最高海拔村庄“堆村”,为高海拔地区带来绿色光明,也带来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高海拔影响力。
美的“美的一天”活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发起主办、21CN承办、美的环境电器支持的“美的一天”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启动。该项环保活动号召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少开一天空调,多用一天风扇”,度过“美的一天”。并倡导在整个夏季期间,每星期五关闭空调使用风扇,或者将空调温度调整到26度以上。“美的一天”活动网络平台也正式上线,可以通过此网络平台参与“绿色使者”评选,最终的“绿色使者人气王”将获得4999元的现金大奖,每周网络人气最高的前50名可获得美的电风扇一台。
PPR《家园》(Home)纪录片——作为营销的一大主题,环保如今在奢侈品行业十分热门。YSL 所属的PPR 集团特别为世界环境日投拍了一部名叫《家园》(Home)的纪录片。整部影片完全在空中拍摄,着名航空摄影家Yann Arthus-Bertrand带领观众环绕地球,见识各式各样的美丽地形——沿着蜿蜒的水流和公路,观众能看见地球的全貌,并了解到这个星球上的居民是如何肆意对待自己的家园。该片将在6 月上映,与此同时,Yves SaintLaurent 也会配合推出特别产品,并免费向顾客发送该片的DVD光盘。
2008年
印度沙雕艺术家“北极熊”——6月3日,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布里海滩,印度沙雕艺术家帕特奈克为他的沙雕做最后的修饰。该沙雕以一只皮鞋踩在北极熊身上为造型,寓意皮革工业会破坏环境。帕特奈克是为迎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而进行此项创作的。
2007年
墨西哥市长骑自行车——4月2日,为在墨西哥城推广使用自行车,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长马塞洛·埃夫拉德带头骑自行车上班。汽车的普遍使用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此举也是为了迎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
菲律宾绿色婚礼——2月14日,在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刚刚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人从他们种植在沙滩上的树苗旁走过。当天是情人节,一个由百对新人参加的环保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新人们在沙滩上种植了红树。
“诺亚方舟”——5月30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环境日,志愿者打造了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
戴口罩的民族英雄——6月5日世界环境日,环保主义者竟给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雕像戴上了口罩。
2006年
金枪鱼全都哪里去了——6月15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海域,两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手举写有“金枪鱼全都哪儿去了”的条幅潜入水下,以呼吁人们关注并保护日渐稀少的金枪鱼。
布鲁塞尔科普游园——6月4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为迎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布鲁塞尔市政府在五十年宫公园内举行大型科普游园活动,利用制作鸟巢、观察动植物生长、感受太阳能和风能等各种活动,鼓励孩子们感受自然,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005年
巨大的水龙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巨型耶稣雕像前,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成员竖起一个巨型水龙头模型,以纪念第34个世界环境日。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伦敦新能源展——6月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当天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一些倡导绿色生活的组织和个人在伦敦市格林尼治公园摆出太阳能电池等绿色生活的元素,引导人们认识新能源并呼吁共创绿色家园。
学习啦我推荐阅读:爱护地球环境的宣传语
1.酸雨是地球万物的共同敌人
2.保护生物多样性
3.保护海洋环境,禁止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废弃物
4.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
5.种树种草,有利环保
6.积极推展减废运动,落实做好废弃管理;
7.建设绿色企业,坚持绿色经营;
8.索取资源力求简单,利用资源转化完全;
9.完善环保制度,落实环保责任;
10.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色环境净化心灵
;
㈡ 英国手抄报
英国简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简带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欧洲西部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3.9%。
英国的区域位置:
英国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岛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岩备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岛国。
英国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东临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即为法国。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其中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 。
英国的特产:
1、苏格兰威士忌
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历史悠久,苏格兰高地的特殊水质和极为严格的酿造工艺,使那里出产的威士忌被誉为“液体黄金”。
2、泰迪熊
泰迪熊有着浑圆丰满的身材和四肢,蓬松温厚的安哥拉羊毛,简素的材料和绣线,憨厚的表情,以及百分之百的手工缝制和填塞作业。
3、银器
英国的银器非常华丽、造工精良而复杂,广受各国游客的欢迎,特别是银制的圣诞餐具,除了很美观品种还很多,从蜡烛台到刀叉再到碟子应有尽有,这一类银器的制作也是英国传统的手工艺。
4、皮革制品
英国的皮革制品由来已久,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小手工作坊到拦枣芦21世纪初的机械化大生产,经过历代的精化和改良形成当代的风格。英国的皮革制品总是想表现稳重、脱俗的绅士气质。
5、英国红茶
英国红茶已成为英国人重要的饮料。从前,贵族式的下午茶总是颇为讲究的,在一个大的庄院内,要按时把家人招集齐来喝红茶总是一件不易的事,所以他们摇着精美的铃铛,用铃铛声来告诉家人是用下午茶的时候了。
㈢ 求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五国文化风俗,我要做手抄报
1、英国人的特征
英国人友好,热情,也多少有一点傲慢。英国人诚实,厚道,不乏有一定的幽默感。
英国人比较准时守约,讲究礼节,在正式社交场合特别注重服饰。
英国男人讲究"绅士风度",英国女人严守"年龄秘密"。"女士优先"在英国已成为风气。
英国人不愿轻易吐露心扉,也无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以"不管闲事"着称。
英国人不欣赏美味,不善于烹调,但却讲究席间礼仪。
英国人颇爱宠物,对马、狗、猫、鸟等动物感情很深。有"爱我就爱我的狗"之说。
天气是英国人经常的话题。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
2、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
不列颠人特别是英国人,有隐藏他们感情和在公共场合举止保守的名声。这种概括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能应用到一个拥有5600万人口的民族身上。苏格兰人、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人就觉得他们不该得到这种看法。英格兰也有鲜明的宗教差异,北部的人显得比伦敦和东南部的人更加自然和开放。海外游者把看到的不列颠生活的某些方面当成了典型的不列颠生活。如在公共交通车上,人们不跟其他乘客讲话。聚会时人们不拥抱,第一次见面经常只是握握手。在戏院、音乐厅和电影院里,演出当中观众保持安静。如果游客主动开始谈话,将发现不列颠人是乐于助人和体贴的。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不列颠人举止的某些方面便显得自然亲切。一个例子是工作上在地位不同的同事中,不称呼职务,人们很随便地相互叫名字。
英国人经常在家里待客,但是,除非你与朋友特别熟悉,不然连一个电话也不打,不弄清做客是否方便而突然拜访是不合适的。如果接受了在某人家里用餐的邀请,这会被看作是很正式的约会,如果到时候不去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你真得想取消邀请,一定要让主人在做准备之前尽快地知道。如果有些东西自己不吃,一定要事先让主人知道,以免当天的尴尬。不管是仅仅吃一顿饭还是更长的做客,习惯上都要给主人带件小礼物--比如鲜花、巧克力或一小瓶酒。
如果你与一户不列颠家庭住在一起,随时都要举止谨慎。做到准时吃饭,如果需要取消一顿饭,一定事先通知主人。保持房间整洁;让主人知道你外出要很晚回家,使他们不为你担心;如果你提议帮助干家务活,通常你的提议被拒绝,但仍然让主人由衷感谢。
不列颠人的用餐时间都遵循固定的模式,早餐是土司砚或谷类食品,也可以是很讲究地做的早餐,有鸡蛋、熏猪肉、香肠和西红柿。中饭,也被叫做午饭或正餐,除了星期天人们要吃一顿用带骨头的腿肉烤成的烤肉外,平时很简单。如果家庭成员在工作或学习,午餐一般不在家里吃。晚饭一般是每天的正餐,也叫做正餐或茶,如果被邀请去某人家里?quot;茶",很可能你得吃到食物,而不仅仅是喝一杯茶。
尽管通过在中国学习,留学生的英语已经达到了精通的程度,但当你到了这里却发现要听懂口语还是很困难,这时不要惊讶。人们说话比你想象的要快,他们会用很多你所不熟悉的白话表达。这因为全国有很多种不同的口音和方言,如果听不懂,不妨叫人们慢一点重复一下就行了,渐渐就会适应不列颠说的英语。
地名是留学生觉得不好读准确之处,像威尔士的一个地名有52个字母,因而要给出英国各地地名的发音规则是不可能的。遇到这样情况写下你要参观或需要知道的地方的名称,然后,请人帮你确认一下,是个明确的做法。
人们在商店,银行和公共汽车站都排队,若有人不遵守这条规则,排队的人们会生气地认为夹塞儿是不礼貌的行为。
留居英国人士受到法律保护而不受种族歧视。但有些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一些地区,有种族关系紧张的问题。留学生可向校方询问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觉得在遭受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应该到电话号码簿上查询电话号码,向民族平等委员会的当地机构报告。
在英国同性恋不违法,但男同性恋的年龄是18岁,而女同性恋的年龄是16岁。对这种同性恋生活的态度有的人接受,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害怕和怀疑,甚至有些群体是持敌对态度的。在超级大城市里,有专门让男女同性恋者们去的俱乐部,酒吧和其他聚会地点。如果有疑问,那么小心行事是明智的。至于那里每个人在性上都很主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传染上艾滋病。
给16岁以下的人抽雪茄是违法的。公共场合是禁止吸烟的,如果在铁路车厢或伦敦地铁车站这样的地方违反这条规则,将被处以罚款。饭馆通常提供无烟区域。当与他人吃饭或喝酒,特别是到别人家里做客时,在点烟前一定要问一下"是否介意我吸烟?"
在英国喝水是总管道供应的,一般厨房里的水龙头是卫生的,卫生间的水是不安全的,喝瓶装的矿泉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在公共场所一定不在喝水龙头里面的水,除非它标?quot;饮用水"字样。河湖可能被污染了,在里面游泳前要问一问周围的人,注意不要喝里面的水。到海滨洗海水浴,在下海游泳之前,检查一下附近的状况,海水是否已被污染。 美国风俗文化 从重视阶级地位的国家来到美国的游客,或许觉得美国并不特别尊敬显要人物。美国人向人鞠躬致敬,不会因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而特别殷勤,会多鞠几个躬。不论在家或搭乘汽车,美国人通常不会要求贵宾坐上特定的座位。礼让的情形很少,你所能见到的礼让情形,可能是请吃饭的时候,让贵宾坐在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面。在某些国家里,汽车后座是上座。但在美国,私用汽车里驾驶座旁边的位子才是上座,一半是因为司机往往就是主人自己,另一半是因为坐上前面那个座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车外的景象。体语 你知道吗?两个人谈话,彼此所站的距离,随文化不同而异。在一些国家里,人们交谈时可能站得很近,谈话下去,两张面孔常常越来越贴近。根据研究所得,美国人谈话如果跟他人站得太近,就觉得不舒服;他们最合意的距离是五十公分左右。另有一些国家的人,还喜欢站得比五十公分更远一点交谈。 你会注意到美国人的另一个社交习惯,就是他们跟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说话时往往做手势。他们谈天之际,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友好,或者轻拍小孩的脑袋,以示亲爱。依照其他国家某些民族风俗来说,这种表达法可能不受欢迎,尤其是用左手来表达。许多美国人都用惯左手;在美国左右手没轻重之分,不论用左用右,都没有什么不敬。不过,在这一类的小事上,如果对方在社交场合中用双手的用法令你不快的话,你只须略加犹豫,你的美国朋友往往就明白你的意思了。静居独处 美国人无静居独处之念,往往是游客难以了解的。美国人不是围墙高筑、重门深锁的国民。他们的院子通常连在一起,连篱笆亦付阙如。他们通常不经邀请,也不先通个电话,就互相过访;他们在办公室工作,总是大门敞开。 他们无静居独处的念头,也许是本国历史发展的结果。美国是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美国从无筑墙之城,美国人也用不着防犯邻邦。美国在初期居民极少,所以邻居非常重要,不能把他们摒诸门墙之外。邻居在艰苦创业时会提供保护和帮忙,他们彼此守望相助。 从美国早期历史发展出来的这种不愿独处,只求坦然相对的愿望,游客可以从许多小的地方观察到:美国家庭可能有几间无门的房间或只有玻璃墙。假若你看见有人走出你的房间忘了关门,别认为他粗鲁无礼。帮他们,让他们知道你喜欢把门关上,要不然你就得适应新方式了。总之,你对于彼此间的不同,要忍耐。沉默 美国人人都不喜欢沉默。他们会侃侃而谈,以免谈话中止,纵使片刻的停顿,亦非所愿。假若你很久没作声,美国人就会尽量设法让你加入谈论。他们也许问你是不是身体不舒适,要不要他们帮忙。不过,美国人如果不同意你所说的话,可能默不作声。他们不出声,未必表示他们同意你的意见,而是表示他们认为同你继续辩论下去是没有礼貌的。说话爽直 游客到了美国,都发觉美国人不说“废话”。这就是说,美国人答话的时候,往往简单到只说“是”、“不是”、“当然”,或极普通的一个“对”字。但简单的答语并不表示美国人怠慢、粗鲁或脑筋简单。美国人平时匆匆忙忙,跟你打招呼不外一个“嗨”。真的,你在美国居留期间,将一再听到这个招呼,几乎人人都说,不论地位、年龄、职业。不过,听惯了比较长的、漂亮话的人,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对美国人的“坦言”不当一回事。 美国人感到难为情时,就实话直说。遇到别人特别客气的称赞或道谢时,美国人可能难为情而不知道该答什么话好。他们不是有意粗鲁无礼,他们其实是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除了特殊的假日,例如圣诞节,美国人通常不送礼。因此,你会发现美国人接到礼物的时候很难为情,他们如果没有东西回礼,就更加如此。他们大体上是个热情不拘礼节的民族。介绍 美国社会风俗跟别国社会风俗大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名字的称呼。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太客套了。不论年龄,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亲近。不过,你如果觉得直呼其名不好,尽可用比较客气的称呼。你可以向对方笑笑,说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初与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比较拘谨,过一阵就会直呼名字了。 介绍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思。”遇到这种情形,你可以自己决定该称呼那位女士为“玛丽”还是“史密斯小姐”。有时你们两人交谈,开头是称呼对方的姓,但没过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对方的名字了。你尽可自己选择,假若你不愿意一下子就直称别人的头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习俗称呼别人,谁也不会觉得你没有礼貌。 你可能会注意到,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彼此的头衔。如果你平时听惯了不离头衔的谈话,就会觉得美国人说话不客气,不近人情。你高兴的话,尽可依你本国的习惯称呼别人的名衔。美国人听你这样说话,只是觉得有趣,觉得特别。不过,假若他们谈话时不称头衔,你可别不高兴。加拿大文化习俗加拿大吸烟人数较少,大多地区尤其公车等公共场合都禁止吸烟,餐馆则大多分为吸烟区和无烟区,就餐时如想吸烟,在入座前应请侍者安排吸烟区就座,而在私人地方吸烟,要先得到主人的许可。加拿大人讲究卫生,不要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同时也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保持干净。在加拿大拜访他人无论正式与否,都须预约,意外的来访是不礼貌的。加拿大人见面礼仪一般为握手,在特殊场合如法语场合可用拥抱等法国礼仪。与加拿大人交谈时,切忌以手指点,交谈距离应远近适宜,交谈内容不要涉及私生活、收入、支出、女士年龄等隐私问题,最好不要随意谈论加拿大和美国的差异或有关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的话题。在进出大门、电梯和上下楼梯、车辆时应礼让妇女和老人,等车或等餐厅座位时应排队。加拿大人习惯吃冷食,以晚餐为重,同加拿大人吃饭不要过度礼让和劝酒,加拿大人多不喜肥肉,讨厌虾酱、腐乳等腥怪气味的食物,动物内脏和脚爪是加拿大的食物禁忌。加拿大宴会等一般为双数席位,忌讳数字“13”。黑色和紫色是加拿大不受欢迎的颜色。在加拿大白色百合是葬礼使用的,不要用来送人。即使小孩子在游泳时也应穿上泳衣。加拿大夏季会有穿着比基尼的女士享受日光浴,不要过分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