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野羊的栖息地
你是想问野羊的栖息地呢?还是在让我给你介绍野羊呀?
世界上有20多种野羊,生活在全球各地,它们是我们现在人类所驯养的山羊和绵羊的祖先或亲缘。原始社会人类是通过狩猎来捕杀它们获取食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驯养羊,使其成为我们的家畜。现今世界上饲养的绵羊和山羊已不下数百种,比野生羊类的种类还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野羊的原始栖息地被大片占用。这些家畜们的祖先不得不从原有的栖息地撤退,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和高原中生活,而且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其处境令人担忧。它们身上流着羊类纯正而原始的血液,对现在人工饲养的绵羊和山羊品种改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自然界食物链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我国野羊有5种,它们是北山羊、岩羊、矮岩羊、塔尔羊和盘羊,由于数量稀少,现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北山羊是家养山羊的祖先之一,可以与山羊杂交,生下的小羊羔个头大而活泼,健壮而生命力强,所以它是改良山羊品种的优良种源。北山羊外貌最大的亮点是有一对像两把大镰刀的角,向后弯曲。雄兽的角更是极为发达,长度一般为100厘米,最长可达150厘米,可谓是威风凛凛,别具一格。它们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古及甘肃西部地区,栖息于海拔3500米至6000米的高原裸岩地带。它们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非常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像钳子一样的脚趾,使它们能够轻松自如地在悬崖峭壁上跳跃奔驰。这是山羊的共同特征。北山羊一般成群活动,几十只或上百只为一群。它们的警惕性极高,在吃草时总要有几只羊负责警戒,站立在离群不远的巨石上嘹望,一旦发现“敌情”就发出警报,群体便立即爬上悬崖峭壁,使“敌人”无法得手。五月时小羊出生了,刚生下的小羊羔还不会跑,就躲藏在草地上睡觉,羊妈妈就去附近吃草。一段时间后小羊才会跟随母亲一起觅食,它们在崖壁上上奔下跳,努力练习,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岩羊是一种介于山羊和绵羊之间的羊,生活在我国西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栖息于海拔3100米至6000米的高山裸岩和草原地带。其通体青灰色,所以又被称为“青羊”。最大特点是雄羊有一对特别粗大、美丽的羊角,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那样奇特,但也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岩羊的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行动敏捷,善于登高爬山,在高山岩壁行走有如平地,有时可跳上3米高的岩墙。其本为群体生活,但有一个习性,就是一旦逃上山顶后就会全体停下回头查看,这正是它们易被猎人捕杀的弱点。岩羊群体间的依恋性很强,如果有成员不幸死亡.其他成员常将尸体围住,不让兀鹫等食腐动物吞食。岩羊一年四季随着气候变化作垂直迁移,春季随冰雪融化向山顶移动,冬季迁移至海拔较低处。
塔尔羊在我国发现得较晚,1972年才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聂拉木附近首次发现。它的外形非常特别,全身上下从颈部、肩部、背部到四肢都披着长长的毛,颈部和肩部的毛可长达12厘米至18厘米,这在羊类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它们栖息环境也有所不同,别的野羊大多生活在岩壁或草原,而它们喜欢生活在海拔2500米至4000米的山坡丛林中,从不到林线以上活动。白天隐藏在峭壁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和饮水。由于在我国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所以数量非常稀少,仅有500只左右。
盘羊是我国最大的一种野羊,它们是家养绵羊的祖先之一,与生活于欧洲的东方盘羊较为相似。雄羊的头上生有一对非常巨大粗的弯角,极为壮观美丽。然而就是因为这对无比美丽的羊角,被称为“世界传统狩猎动物珍品中的三绝之一”,而被大量捕杀,数量已非常稀少。盘羊有如此美丽的巨角,是有其原因的,就像其他野羊一样,每到繁殖季节,盘羊们开始聚集,公羊间就会逐偶角斗,场面非常壮观。在寂静的山坡上,两只雄盘羊相对而立,各退十几步,然后同时低头向前猛冲,相互用巨大的弯角撞击对方,发出轰然巨响,声音响彻山谷。多次碰撞后,直到有一方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为止。有时战斗是非常残酷的,败者会被顶落山崖,跌得粉身碎骨。获胜的盘羊可与数只雌羊生活在一起,直到繁殖期结束。
‘贰’ 和野羊差不多的野生动物
推断是麂子、狍子、獐子、麝一类的小型食草动物。
麂,俗称麂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成体体重不超过35公斤,体长75~115厘米。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通称“麂子”,因其天性胆小,有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猄”。 中国分布有四种,分别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菲氏麂仅有标本报道。
狍子:体长约1.2米,重约30千克,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无獠牙,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无角,雄性长角只分三个叉。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尾巴仅2-3厘米,狍爱成对活动,过冬雄狍与二、三只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脱落,新角最迟3月开始升长,6、7月长成,此时进入发情期。雄狍用角剥开树皮并留下前额臭腺的分泌物做为自己地盘的标志。狍通常是双胞胎。
食草动物。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獐,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鹿,比麝略大,体长91-103厘米,尾长6-7厘米,体重14-17千克。两性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
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和法国。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
麝,又称为麝獐、香獐,种类少,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这也导致麝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人们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猎杀它们。
‘叁’ 有哪些共栖动物
动物共栖
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生物共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是暂时生活在一起。
共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即两个物种长期在一起,逐渐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进化过程。
海葵和玻璃虾共栖
鱼儿和清洁虾
燕千鸟和鳄鱼
犀牛鸟和犀牛的共栖
文鸟和野蜂共栖
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
益蚁与蚁栖树
鼯鼠与金钗石斛
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的地方休息,火鸡为野山羊充当着警卫员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绝粮的时候,野山羊用蹄子刨开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鸡也趁此时与野山羊一同进餐。
共栖的例子在热带珊瑚鱼类的雀鲷科中,有一些种类和海葵生活在一起。它们的生活使自己和海葵双方都得到好处。如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双锯鱼,体长仅为3-5厘米,经常生活在海葵的体腔内。双锯鱼对海葵触觉上的刺丝胞所分泌的毒液和消化液毫不受损伤。海葵通常一接触到任何动物,其触手会立即收缩,而把动物包围在许多触手中央,并分泌毒液将捕获物麻痹,并吞食之。而双锯鱼能自由出入于海葵的体腔中,游动于触手之间。双锯鱼由于具有美丽鲜艳的体色,能引起任何凶猛鱼类的注意,因此引起被追逐而立即逃入海葵的体腔内。凶猛鱼类追到海葵的触手范围内时,就会被海葵捕捉住,并很快被麻痹,从而被海葵吞入腹中,于是海葵和它的共栖者双锯鱼可以分而食之。
撚悖‥cheneis naucrates)用其背鳍演化成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这对撚阌欣,对大鱼无利也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