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蔡文姬的爱情与婚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蔡文姬,名琰,字明姬,后因避司马昭的名讳,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这也许就是历史上才女共同的命运使然。蔡文姬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纸薄;自持才高,最终却导致婚姻的不幸。但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来自外在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内在的客观因素。
说起来,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谓郎才女貌,丈夫是历史上文坛赫赫有名的青年学者卫仲道,而卫家也是当时河东世族。蔡家当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将,又被称为蔡中郎,声名播于朝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说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多才,尤善诗赋,还在辩论和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可以说,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是非常高的,配个卫仲道绰绰有余。 十六岁的时候,蔡文姬嫁给卫仲道。两人经常谈谈文学、时政和诗歌,每次都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就是不伤感情。卫仲道彻底被蔡文姬的才华所折服。从此,卫仲道更加爱蔡文姬,两人相敬如宾,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卫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结果英年早逝。留下蔡文姬成了寡妇。这夫妻二人平日里只顾着探讨诗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却耽误了生儿育女。卫仲道死后,公婆就说蔡琰是个扫把星,克死了丈夫;说蔡文姬是个光会打鸣不会下蛋的老母鸡。面对着这种恶意的人身攻击,蔡文姬当然无法忍受,一气之下便回了娘家。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宣告失败。 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与其父蔡邕之死有关,而蔡邕之死则与另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当董卓成功地把持朝政之后,便迅速地笼络了一帮朝中的文武百官为其效力。比如笼络吕布,是看重了他的武力。笼络李儒,是看重了他的谋略。笼络王允是看重其在官场中的声望。笼络蔡邕,则是看重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为了收买蔡邕,董卓将其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后来还封他为高阳侯。条件可谓相当丰厚,蔡邕动心了,死心塌地跟了董卓。后来董卓被王允用连环计所杀,蔡邕受到牵连,下了大狱,不久便驾鹤西去,病死狱中。蔡邕死后,蔡家树倒猢狲散。二十出头的蔡文姬流离失所,结果酿出了她的第二次婚姻。 当时大汉王朝的版图很大,下设的各个州县都有专人负责。但有些州县由于人力的原因还是疏于管理,比如并州地区自刺史丁原进京以后,汉朝就逐渐失去了对这个区域的控制。而当时的南匈奴自从归顺汉朝以后,就允许在并州休养生息,聪明的南匈奴借助这个时机南下抢掠。他们除了抢掠金银珠宝之外,还主要抢掠美女。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当时的南匈奴属于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没见过什么世面。整日面对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壮得像牛的双颊红润的姑娘,早就看腻了。所以乍一见到汉朝风姿绰约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就这样,蔡文姬和许多姑娘被掳到南匈奴,结果被左贤王一眼相中,纳为王妃。十二年后,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两个儿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来蔡文姬还是个美女,至少在胡人眼里是个美女,否则不会在众多的汉朝姑娘中脱颖而出。在南匈奴生活时期,蔡文姬仍然没有荒废自己诗文创作。凭借着少年时代打下的结识基础,她先后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为她以后的创作史诗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础。 东汉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晋位汉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后,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说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学长了。曹操是蔡邕的学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识,按照辈份跟年龄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学妹。常常出入与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与蔡文姬见面的机会。少年时代的蔡文姬便熟读史书,精通音律,声名远扬。曹操自然对学妹十分敬重,或许还有些许少年青涩的爱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赎回蔡文姬的举动。后来曹操又牵线搭桥,给蔡文姬介绍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陈留名士董祀。曹操之所以将漂亮而且知书达礼又精通文学音律的蔡文姬嫁给他,自有他的道理。第一,为了报答老师蔡邕的培养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文姬笼络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觉得自己独步天下,根本看不上蔡文姬。董祀心想,蔡文姬毕竟已经三十多岁,而且还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嫁给卫仲道不久,卫仲道就一病呜呼,必有克夫之命;第二次嫁给左贤王,更是残花败柳;再加之蔡文姬因为思念远在南匈奴的两个孩子,整日神思恍惚,董祀怕娶会家来影响自己心情。但他又碍于曹操的权势不好明说。曹操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立刻做出安抚。他先是给董祀讲了关于蔡文姬的满腹横溢的才华。在一次闲谈中,曹操曾表露出自己很羡慕蔡家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很是失望,但当他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时,便大喜过望。后来蔡文姬凭着自己的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而且文无遗误。董祀虽然有些动心,但他还是十分忌讳蔡文姬已是二婚之身。后来曹操又加封董祀的官职,董祀才勉强同意这门婚事。于是,蔡文姬便有了第三次婚姻。 可是没多久,董祀惹恼了了曹操。曹操想起新仇旧恨非要重办董祀。作为妻子的蔡文姬顾不得夫妻之间的不合,毅然挺身而出,披头散发,跪倒在曹操面前为董祀求情。曹操这才赦免了董祀。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蔡文姬真的是十分爱惜。 后来董祀感念妻子的再造之恩,在感情上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他发现眼前这个自己曾经非常厌恶的女子,刹那间变得很有人格魅力,可见爱情也是很势利的。如果蔡文姬不救董祀的命,他也许不会重新爱上这个女人。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次杀头事件,他也不会发现蔡文姬身上的美德,更不可能重新爱上她。这两口子的故事很符合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于是夫妻双双溯洛水而上,草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从此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据说后来曹操有一次打猎还偶遇蔡文姬和董祀,得知二人生有一儿一女,小日子过得很有味道。学妹有如此悠闲而美满的生活,曹操心中颇感快意。 蔡文姬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及骚体各一篇和《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从南匈奴返回汉朝后所作,诗中充满了她对第二任丈夫左贤王和两个子女的怀念之情。《悲愤诗》是她嫁给董祀之后,因感伤离乱之苦而作,也算是记录了他跟第三任丈夫坎坷曲折的情感故事。而令人奇怪的是,蔡文姬与第一任丈夫卫仲道两情相悦,夫唱妻合,但好像从未在她的诗中或直接或隐晦地提到这位第一任的丈夫,正应验了那句古诗:“少年不知愁滋味”吧?
Ⅱ 蔡德文用行书和草书怎么写
蔡德文签名。
Ⅲ 历史上真实的蔡文姬,蔡文姬是怎么死的
《后汉书·列女·蔡琰传》等正史中并未记载蔡文姬的生卒年,只记录到其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其死因并不可知。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3)搜索蔡文记录跟的图片扩展阅读:
蔡文姬的感情是比较坎坷的,一生嫁过三次,尤其是曹操对于蔡文姬的照顾也是比较的特殊的。
蔡文姬的第一个丈夫是卫仲道,两个人还算是门当户对的,两个人之间都热爱文学,所以卫仲道对于蔡文姬是十分的折服的,但是好景不长卫仲道最终患有疾病死了,导致蔡文姬变成了寡妇。
之后天下大乱,蔡文姬也是不能够被避免的,之后被匈奴给抢走了,被左贤王看中当上了王妃,之后在异乡生了两个孩子。
曹操曾经是蔡邕的学生,所以对于蔡文姬也是很早就相识了,之后得知蔡文姬是被匈奴抢走之后,就命人重金赎回来了。之后对蔡文姬也是多加的照顾,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董祀结为了夫妻。
后人评论曹操把蔡文姬嫁给董祀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报答蔡邕的教育之恩,另外就是想要利用蔡文姬巴结董祀,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对曹操而言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蔡文姬一生三嫁,对于一个女子而言是比较坎坷的,但是自古才女的感情道路都是比较的困难的。这种境遇和蔡文姬本身的才情以及天生丽质是分不开的,蔡文姬的内心是比较向往自由的,但是有时候也是这种性格导致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Ⅳ 谁能讲一下蔡文姬的故事
1、默写古籍
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2、辨琴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 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4)搜索蔡文记录跟的图片扩展阅读:
蔡文姬生平介绍: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
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
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 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Ⅳ 周瑜和蔡文姬有关系么,历史上。。他们见过面么,发生过啥么。
史书中是没有他们相识的记录的。但此二人生活的时间差不多。
周瑜一直在江南生活,事江东孙权,很少到北方去。蔡文姬是北方人,且被匈奴抢去,嫁给匈奴首领,生二子,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后被当时曹操赎回。据史料记载,蔡文姬应该是没去过江南一带,并不认识周瑜。
周瑜和蔡文姬都精于音律。
Ⅵ 死人后的蔡文是怎样写
多么遐意的乡间风景,没有车辆的喧嚣,没有垃圾堆散发的怪味,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幸福的沉醉着。是的,你看,那一家三口人,真是幸福的令人羡慕。
Ⅶ 才貌双全的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十二年,她是如何死亡的
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蔡文姬是如何死亡的,没有记载他是什么时候死的。蔡文姬的一生可谓是坎坷,早年嫁给卫仲道,可惜两个人并没有孩子,而且卫仲道死的早,于是蔡文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之后,经常战乱,匈奴趁机在内地各处掳掠,蔡文姬被掳到匈奴生活了12年,生下了两个孩子。
最终曹操也被蔡文姬感动了,赦免了董祀。之后在历史上就没有关于蔡文姬的记载了,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因为什么而死的,都没有相关的记录了。
Ⅷ 求一篇怀念父亲的蔡文
(一)深切的怀念
九月是秋的金黄,也是收获的季节;天空,已远离酷热,只有些许热意;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 洒落着无尽的回忆。
二十一年前,家乡的庭院里,那棵栽下多年的枣树,随着我的悲戚,它把那片片树叶,飘落大地, 同我一起祭奠父亲的离去。如今,不能归乡,枣树的绿叶,是否已枯萎落地。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往事清晰映在脑海里,父亲的离去,使我倍受打击。父亲生前的谆谆教诲,仿佛昨天,只可惜,时光再也回不去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唯有读好书,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父亲更多的是给予生活上的关怀。他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一辈子为家为儿女遮风挡雨。这些场景,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闭上眼睛,脑海中不停的播放着曾经的快乐与忧伤,记录着曾经的幸福与过往。所有这一切,是那样的遥远,又是这样的真切。 二十一年的时光,匆匆走过,人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中变得有些陌生,而唯有亲情还是那么永恒。今天,我用文字追忆那逝去的岁月,将携着对父亲的无限思念,默默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清明的思念
清明时节泪纷纷,千里之遥断魂人,思念父情不相见,阴阳相隔二十春。 清晨,我独坐书房。窗外的风慢慢推开我的思绪,思念的回忆趁机溜进脑海,心痛之感在不停的扩散…… 思念不用多说,虽然无论怎样地思念也回不到从前;思念就像我们经常喝的茶,入口时常伴有一丝苦涩,随后会有一缕淡淡清香;思念也像一杯酒,虽有那微辣的刺激,亦满含着醇厚的清香;思念其实就是丝线,不时都在牵动着那颗归家的心。 不能归乡祭拜,唯面跪苍天呐喊:父亲,儿时时都在想您!
Ⅸ 在一众的三国女性中,蔡文姬凭啥能够文史留名
因为蔡文姬不仅在野史上是有名的诗人,而且在正史上也是有名的诗人,大作家。蔡文姬不仅编撰了《续后汉书》,而且还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同时还将她父亲蔡邕的“飞白书”留了下来。
蔡文姬从小便喜欢诗文,而且尤其擅长琴瑟音律,在她九岁的时候,蔡文姬便缠着她的父亲蔡邕教授自己琴瑟音律。而且相传蔡邕的家里有藏书四千多卷,同时因为是文坛大家,所以蔡邕当时和曹操的关系不错。
虽然中间有曹操做媒人,蔡文姬也是很有才华的,但是董祀却依然看不起蔡文姬,并且认为蔡文姬是在他的庇护下生存的。不过,后来等到董祀叛变后,还是蔡文姬救了董祀的性命。明白过来的董祀自此之后和蔡文姬琴瑟和鸣。
Ⅹ 蔡文姬的最后一个丈夫到底是谁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