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节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兮二天
正月初一:金鸡报晓。
正月初二:金吠报春。
正月初三:肥猪拱门。
正月初四:三羊开泰。
正月初五:艮牛耕春。
正月初六:马到成功。
正月初七:人寿年丰。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玉皇天诞。
正月初十:祭石感恩。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年”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
Ⅱ 二十三小年习俗
祭灶王;扫尘土;剪窗花;贴春联;洗浴。
一到小年,距离春节也就不远了。其实小年并非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民间习俗,所以各地时间不太相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还有地区把除夕前一夜称为 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的时候,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Ⅲ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除夕夜按习俗分别应干什么
1、腊月二十三
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2、腊月二十四
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3、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4、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5、腊月二十七
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6、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7、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中国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除夕
又称腊月三十,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3)新年二十三习俗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腊月二十三的民谣:
山西省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过年歌谣:
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腊月
网络—腊月二十三
网络—腊月二十四
网络—腊月二十五
网络—腊月二十六
网络—腊月二十七
网络—腊月二十八
网络—腊月二十九
网络—除夕
Ⅳ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Ⅳ 春节的习俗23干什么 24干什么.......
春节的习俗,可用腊月歌来总结,具体如下: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习俗:
习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说“接神”,腊月二十三那天,相传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够诚心诚意,准备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会高高兴兴的回到天上,然后禀告给玉帝你的优良事迹,还会多帮你美言几句,赐予你好的生活。
习俗二:扫尘
祭灶神之后,就是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日子,过年前要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扫尘的头一天,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扫尘日子都是“扫尘日”,也叫做迎春日。扫尘就是把家里弄的亮亮堂堂,然后才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习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爷的祭品,相传灶糖能够让灶王爷尝到甜甜的味道,这样才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而且人们吃过灶糖之后也能祈求来年的生活能够甜甜蜜蜜。
习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为了过年而做准备,窗花明艳美丽,能够为家里增添喜气,而且窗花图案多种多样,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习俗五: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之一,春联是春节必贴的东西之一,多为福禄吉祥等寓意,张贴春联是表达对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Ⅵ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有哪些
1.习俗之美食:
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糖瓜粘等,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习俗之祭灶:
既然要送灶神,当然少不了“祭灶”仪式,这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小年这天,上供时, 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是希望灶神能够多为自家美言几句,来年丰衣足食、家庭美满。
3.习俗之南北差异:
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北方过小年时,祭灶一般吃糖瓜、贴灶神画像、剪窗花、大扫除、放鞭炮、吃饺子、吃火烧,而南方则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家家户户吃年糕,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Ⅶ 春节23~30的习俗 顺口溜的那种
1、二十三,糖瓜粘: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在灶台摆上糖果甜一甜灶王爷的嘴。
2、二十四,扫房子: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
3、二十五,推麦谷:将麦谷去皮去壳,弄出能吃的粮食。
4、二十六,炖羊肉:羊肉收拾干净,提前炖煮。
5、二十七,宰年鸡:过年的鸡杀好,去毛清洗干净为年夜饭做准备。
6、二十八,把面发:发面的粮食要提前发酵。
7、二十九,蒸馒头:用发好的面蒸馒头、做花馍馍等面食。
8、三十晚上坐一宿:这一天晚上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说着一年的喜庆事,守到半夜,一同跨到新的一年,祝愿事事顺遂,家人平安喜乐。
(7)新年二十三习俗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民族特色:
1、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2、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3、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4、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Ⅷ 谁有关于新年习俗的图片或网站(最好是卡通)
http://www.netcity.net.cn/freetime/minsu/next.htm (各国新年)
不是图片,也不是卡通,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