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虽说除夕才是新年的伊始,但小年已经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被称为“忙年”,也就是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了。准备年货、除尘迎新,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忙碌欢快的气氛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过小年的习俗呢?
1、祭灶神
在民间有民谣“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老百姓认为过了小年之后,民间的诸多神仙都上了天庭,此时百无春洞禁忌,不管是娶媳妇还是嫁闺女随便选一天就是吉日,因此小年到年底,进行结婚典礼的新人会特别多。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关于小年的传统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⑵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是什么
腊月二十三的风俗有:祭灶,扫尘,剪窗花等。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 这样他就运竖汪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俗语: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一般都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强,可以剪动物,植物或者福字或者喜上眉梢等寓意比较好的内容等。
历史渊源: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旁仔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区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区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传统上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在腊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区官民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于是北方地区百姓也提纤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⑶ 为什么有得地方二十四过小年 有得地方二十三过小年 这是怎么回事
任何风俗的流行都有一个过程,由于这个变化是从北方的皇宫开始,由北向南扩散并渐次衰弱。所以我们发现,北方小年多是腊月23,南方多在腊月24。
解析:
1、古人祭灶,有正月、四、五、八、十二月之分,我国封建,诸教并橘哪念存,很多神灵,百姓一概敬之。为了简化统一,把灶神每月上天禀报一次,演化成每年上天一次,并把时间固定在了腊月23或24。
2、在宋朝就有腊月24过小年的记载。
3、据说雍正年间,皇帝在腊月23要到坤宁宫祭祀天地神位,提前拜祭灶王爷。
以后的王族、贝勒、官员也纷纷效仿,提前于腊月23祭灶,腊月24则给府里的差役们放假。
让他们自己回家祭灶,意思是体恤下人,一直到民国都“官三、民四、龟五”的说法。
4、后来封建王朝社会瓦解,民间百姓大部分选择腊月23谢灶圆困。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沾沾贵气”。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全国各地并没有统一从腊月23变成24,于是形成了两个日子同时并存的局面。
5、从腊月24变为23并非官方命令和强迫,有些地方由于闭塞还不知道变化,还有些人可能身为平民没有资格变过来。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导致,有的地方变了,有的地方没变。缓知
⑷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俗称的“小年”或“祭灶节”。“过小年”是进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送灶、祭祖、扫尘等习俗,传统的民俗民间活动非常丰富。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山;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年初一,躬脊儿……”
往昔的民冲伍间过大年是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欢庆45天。在这一个半月内,又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腊月起到除夕是“备年”,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过年”,家人团聚,祭祀祖神,迎新纳福;从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贺年”,花市灯彩,全民共欢、普天同庆。
为什么要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备年”呢?这与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关。舂米磨面、杀猪宰羊、缝制新衣、准备祭品,样样事件都是亲力亲为。到了“小年”这一天,一切都要准备妥当。这才能让“灶神”上天汇报,一家人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散备或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一上天,这年也就快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小年。
传说中,灶官(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潜伏在各家的厨房里,监视一家老小。二十三这天晚间,他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滚稿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关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个祭拜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
除了发面饼,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也是必备的:灶饼是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的;芝麻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的,让他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马”的。
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点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边叩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官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一边烧,一边“愿意”(祈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请吧--”之后,燃放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如今,这种祭灶已经不常见了,不过部分家庭还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请”张灶官像。
“小年”这一天,中国民间有送灶的习俗。在很多人眼里灶王爷是男性形象。但民俗专家说,“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王爷早期是女性。专家介绍,母系社会中,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据说最初的灶神是个漂亮的红衣女郎。后来,又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之君”,她专门管理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后世觉得种火老母比红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亲和力,便渐渐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但这却让后人错误地理解为,灶王奶奶是为灶王爷创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⑸ 腊月23过小年一般会干什么
腊月二十三的风俗有:祭灶,扫尘,剪窗花等。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让粗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俗语:上天言坦早镇好事,回宫降吉祥。
传承发展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腊月二十四(或睁闹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⑹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有哪些民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主要有除尘、贴窗花、沐浴理发、祭灶王、吃饺子等风俗。除了大年初一开始过新年之外,在北方还有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腊月二十三虽不比新年的热闹,但是在北方也是大家一起庆祝的日子。那么腊月二十三被称为是北方小年,在这一天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样的歌谣,完美的展现了小年的风俗,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⑺ 过小年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过小年的由来和寓意是:
过小年的寓意:首先是祭拜灶君,寄托了老百姓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人们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鸡,并且烧香和燃放鞭炮。
还有就是“扫尘”了,大家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桥塌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另外,“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寓意把不好的运气赶走,对未来日子有崭新的希望。
过小年的由来: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过小年吃灶糖:
小年这一天,还有吃灶糖的习俗,如有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灶糖起初为祭灶、辞灶时的供品敏桥圆,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有一种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圆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称“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故又称“胶牙糖”。
北京俗称“关东糖”,因是按关东传统制法做成。上海、江苏的灶糖呈元宝形,也称消唤“糖元宝”(扬州人还在灶糖上插一条葱绿的喜花,叫做“元宝灶饭花”),或称“廿四糖”。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此外,还有做成荸芹、葫芦、小鸡、小鸭等各种形状的灶糖。
人们认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人的坏话和过错;又因为其味甜,灶王爷吃糖后嘴甜,就会多说好话。
⑻ 茶陵县为什么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
茶陵县之所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和康熙年间陈丹书起义有直接关系。
陈丹书,今茶陵上严塘会镇弯里人。据说他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常年隐居在灵岩读书习武。隐居期间,他得到过神灵的谕示:你陈丹书不能科场得意,却能造反称王,但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必须在一年之内应验鱼上树、人戴铁帽子、灶边生笋等三件奇事。
陈丹书得到这样的神谕之后,他十分高兴,然后一边暗中准备,一边留心观察。可是就算准备十分周全,临近年关时,这三件事情,一件也没有应验。陈丹书很着急。
一天,他在赶集的路上无意中看见一个买鱼的人改唤渗把鱼挂在树上,一个买大铁锅的人把锅顶在头上,悟出这就是鱼上树、人戴铁帽子。他非常高兴,以为第三件事情肯定也会很快应验。
等了许久,第三件事情偏偏迟迟没有应验。于是他和几个人商量:时间不等人,就要过年了,怎么办?商量的结果是,三件事应验了两件,第三件事若不能应验,我们就自己来让它应验吧:挖几棵笋埋在灶边就可以了。就这样,陈丹书决定发动起义。
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陈丹书决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这一天起兵,因为过节期间,官兵防范较平时会松懈许多,易于成功。果然,起义军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攻克了茶陵、安仁,队伍一路北进,直逼衡阳江东。
不幸的是,在攻打常宁时,起义军链燃失败了。据说,在起义前,为了照顾风俗习惯,陈丹书暗中通知大家提前于二十三日夜晚过小年。核脊为了保密,人们不敢声张,入夜后才悄悄地过节。
所以,从此以后,茶陵民间有“关起门来过小年”的说法。起义失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过小年的时间改为二十三夜晚。这就是现在茶陵在部分地区二十三夜晚过小年的来历。
⑼ 过小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小年呢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亏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销基喊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的寓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锋好来年平安和财运。
⑽ 为什么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察返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所以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小年的民间习俗:
1、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2、扫尘土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3、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4、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败慎饥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孝清个月”的俗语。
5、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10)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各地过小年的时间差异:
1、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2、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3、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4、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5、南京地区等地: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年”
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