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意境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境是美丽的,令人沉醉的:月色像霜一样,所以霜在空中飞舞也像静止不动,洲上的白沙与月色相融,无法分辨。这一意境充分地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清幽美丽。
这句诗出自《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唐朝的张若虚,他所着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在后世广为留传。这一篇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手法,语言细腻,情感缓宏表达丰富,被众多人所喜爱,脍炙人口。
其实这篇诗歌之所以受许多人的喜爱,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难以想象的场景。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因为运用白描手法而被人喜欢。
我们喜欢诗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也因为它蕴含的情感,诗人写诗其实是为了表达情感,表明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正如《春江花月夜》,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❷ 动静结合的好处
“动静结合”的好处是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脊激答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铅闷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拟人又不可截然分开。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樱慧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动静结合写景的方法
1、一静一动
①可以先静后动,例如静态描写大树的样子,动态描写风中的大树。
眼前有一棵大树,笔直的树干,翠绿的树叶,巨大的树冠,无不不让人惊叹!这棵大树是一个战士,坚定不移地守卫在已经的岗位。一阵风吹过,千万片树叶一起舞动,发出如海浪般的声音。
②可以先动后静,例如动态描写流淌的水,静态描写平静的水。
急哄哄的水流你争我赶地冲向前方,河底的沙石好梦被惊醒,流水裹挟着它们一路翻卷奔腾。突然,在一个拐弯处,河水安静下来,仿佛睡着的宝宝。
2、静多动少
写人文景观时,一般会出现静多动少。小镇的街道很安静,石砖铺就的路面一尘不染。街道两边坐落着精致小巧的民居,墙面的颜色明亮而艳丽,门前的草坪和秋海棠花丛郁郁青。
❸ 下雨的有意境的短句子
下雨的有意境的短句有:
1、小楼一夜雨,胜似万千愁。花垂残柳去,不知厅散颤人扮败间苦。
2、雨点落在地上,像似一朵朵展开的花朵。
3、花儿被雨点冲刷的一个劲的点头,风夹杂着雨丝让树叶沙沙作响。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5、天青色等烟雨,雨无声生百谷。
6、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7、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窗外雨声频扰梦,雪踏寒梅留暗香。
10、喜欢雨,喜欢下雨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窗前,数雨滴。
❹ 王维《竹里馆》唐诗赏析
《培衫竹里馆》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筑于竹林中的房舍。幽篁:幽深的竹林。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明月似解人意,静静地与我相伴。
《竹里馆》唐.王维,说到竹子,那绝对是植物中的风雅君子,有他的地方,就能焕发出别样的风情,当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溪流,与竹林相遇,就会瞬间添了几道优雅秀丽,同样的一座的,当一座平常无奇的山丘与竹林为伴时,就会立马多了几分静谧幽深,竹君风度翩翩,引得众多附庸风雅之人,也都前来结友,但能够真正与竹子心灵相通,肝胆相照的风度名士,实在是寥寥无几,直到王维的到来,竹子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金兰之交;
这位众生心无杂念的佛教徒,内心里深深向往着,竹林中浓浓的禅意,所以在他的竹林里便搭建了一座小屋,有了这间小屋,便可每天与竹子倾心交谈了,当然也要者中芦对他赋诗赞赏一番,诗名为《竹里馆》竹里馆,王维为自己的竹林小屋,起了一个多么贴切的名字呀!
竹里馆位于青山的怀抱之中,又为绿水般所环绕,一切都是显得那么清幽寂静,溪流边的翠竹林,白天有几只鸟儿欢歌笑语,夜里鸟儿入睡后,就更是万籁俱寂了,这天夜里仍未睡觉的王维抱着琴从小屋里走出,走到竹林里了,然后独坐幽篁里,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王维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起初就像他的竹子朋友一样,沉默不语,只一会儿打破了,竹林里的沉寂,方法是弹复长啸,长啸是撮合发出的清脆长音,类似口哨,只见王维十指轻飞,琴弦便在夜色中,温柔舞动,嘴唇微撮,长音便从舌尖,轻柔飞岀,琴声,啸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夜曲,迷醉了整片竹林,不过似乎有些遗憾首带,因为深林人不知,如此幽深的竹林,想来是不会有其他人,也能知道这动人的旋律了,但其实并没有关系,只要有明月来相照,没有其他人来又如何,那皎洁的明月,才是王维不离不弃的知音啊!
它不仅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且还不时用它柔柔的光芒,轻抚着王维,照亮王维的每一寸肌现,甚至把他的心,都照得通透明亮,明月在陶醉,竹林在陶醉,王维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
夜深人静之时,弹琴一曲,长啸一番,是众多隐士的癖好,早在魏晋时期的阮籍,就是长啸高手,还曾写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诗句,阮籍从深夜里坐起,弹琴聊以自慰,想必是有些尘世中的,不平之气,而王维独坐在竹林之中,在明月照射下,弹琴,长啸,尘世中的那份不平之气,消失不见,只留下禅意中的清幽绝俗,清绝的王维果然不愧为诗佛,不愧为竹林明月的知心好友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❺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出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中有画的意境。可以感受到诗人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原文: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翻译: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赏析:《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着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❻ 春江花月夜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第一部分月下之美的意境
月下之美的意境如下: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樱唤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之上。
赏析
全诗紧扣春、江、花消昌、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脊桥凯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❼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原文、译文及鉴赏如下: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作品鉴赏】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掘消扮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桥唯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判灶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便是独坐境界。
《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选唐诗》:大雅玄冲。
《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孤行千古。
《唐诗归折衷》:唐云:“不厌”妙矣,“两不厌”尤妙。
《唐诗摘钞》: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
《增订唐诗摘钞》:鸟飞云远,言其独坐也;末句“独”字更醒。
《而庵说唐诗》:只此五个字(按指“众鸟高飞尽”),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
《唐诗别裁》:传“独坐”之神,
《唐宋诗醇》:宛然“独坐”神理。胡应麟谓“绝句贵含蓄,此诗太分晓”,非善说诗者。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宁国府城北十里……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唐诗笺注》:“尽”字、“闲”字是“不厌”之魂,“相看”下着“两”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
《诗法易简录》: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
《唐诗选胜直解》:山间之所有者,鸟与云耳,今则飞尽矣,去闲矣。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足、五绝中有数之作。
《唐诗真趣编》: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
《诗式》: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着山,山亦似看着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
《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与寒山一片石语,惟山有耳;与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聋聩杀世上人。古人胸怀眼界,直如此孤旷。潘云:不同鸟与云之易舍,是人不厌山;不同鸟与云之暂对,是山不厌人:故谓之“两”。然山无情,人有情,止成“独坐”而已。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李诗直解》: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也。
【出处】
《独坐敬亭山》——李白
【关键词注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❽ 清幽旷远中旷的意思 清幽旷远中旷字简单介绍
1、清幽旷远 多用于意境中。形容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态,修为了得,也有点清高的意思。用在建筑上形容静寂深远,世外桃源。旷:开朗,心境阔大。
2、旷,读音为 kuàng,意思有:
(1)空而宽阔:旷野。地旷人稀。
(2)心境开阔:旷达。心旷神怡。
(3)耽误;荒废:旷课。旷工。旷日废时。
(4)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如轴和孔、带态誉键和键槽等)的间隙大蠢段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旷了。螺丝旷了。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
(5)姓。
3、相关组词:空旷、旷代、旷野、旷职、宽旷、旷闭祥废、旷费、旷荡、旷课、旷远、旷达、旷工、旷古、旷世。
❾ 涉江采芙蓉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涉江采芙蓉》的主要意象是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
东饥乱仔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9)意境清幽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陪配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烂汪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❿ 想找一些深蓝色的动态背景图片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