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设置动态头像
微信动态头像设置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首先我们需要先准备一个动态图,并将他移动到微信图库中。
② 歼20的特点
四代的机身长度达到 21.30 米,比 F-22 的 18.92 米和 T-50 的 20.40 米都要长,和米格 1.44 的 21.60 米差不多.四代的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体本身较宽大,而机尾喷口是紧密并排的,所以可以肯定四代的进气道有相当程度的弯曲.加上 DSI 的有限遮挡,发动机正面不暴露在直射雷达之下是可以肯定的.四代机身为什么那么长现在还不清楚,有几个猜想: 1、 机内武器舱布置的需要 2、 进气道设计需要 3、 翼面积和远距耦合鸭翼的需要 现在还不清楚四代的机内武器舱的大小和分布,但有了那么长达的机体,机内武器舱的空间应该比较充裕.F-22 也是弯曲进气道,但 F-22 的总长要短很多,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进气道设计水平和发动机长度的关系,也可能是 F-22 采用固定进气道,而四代采用可调进气道. 四代采用了 DSI,用三维复杂曲面的鼓包把进气中的附面层迎面剖开,然后用压力梯度顶到进气口的两角泄放.不过四代的 DSI 有三个特别的地方,一是不对称,鼓包的位置偏上,而不像常规 DSI 的对称设计,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错觉;二是进气口侧唇口带有后掠,这是世界上已知 DSI 中绝无仅有的;三是四代的进气口是可调的,这也是第五代战斗机中唯一采用可调进气口的. 成飞一定是世界上 DSI 经验最丰富的飞机公司了,一口气设计了三架 DSI 战斗机:枭龙 04、歼-10B、四代.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马丁只有 F-35,研究机不能算.成飞在四代上采用这样特别的 DSI,是有道理的.进气口设计需要做 3 件事情: 1、 分离附面层,保证干净气流进入进气道 2、 在大迎角下也保证正常进气 3、 在超音速飞行时把进气气流减速到亚音速,并增加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总压恢复 四代 DSI 恰好在这三个方面都用最小的折衷做到了.DSI 本来就是用来分离附面层的,DSI 的附面层分离效果好,阻力小,总压恢复好,但 DSI 只能对一个有限的速度范围优化,很难做到对很大的速度范围都高度有效.另外,DSI 的鼓包设计本来就相当复杂,需要考虑三维流场和压力分布.为了隐身,四代的机头是菱形截面,进气口是像 V 形一样向两侧倾斜,在大迎角下流场更加复杂.为了改善大迎角下进气口对空气的“捕捉”效果,进气口像 F-15 一样带一点后掠.为了不给 DSI 设计带来太大的困扰,后掠没有 F-15 那么大.但 V 形机头下半部的前机身预压缩能力不足了进气口后掠不足的缺憾.另外,正因为进气口后掠,下唇位置靠后,所以鼓包位置偏上,和鼓包剖开造成两撇“胡须”的下一半的位置正好对上. 四代之前,所有隐身战斗机都采用固定进气口.固定进气口简单,没有可动部件,雷达反射特征小.从 F-22 开始,固定进气口几乎成为隐身战斗机的固有特征,F-35、T-50 都是固定进气口.但固定进气口只能对较小的马赫数范围优化,F-16 采用固定进气口之后,尽管推重比比 F-104 增加了 40%,但最大速度相当,部分原因就是因为 F-16 的固定进气口是为跨音速格斗而不是最高速度而优化的,而 F-104 的进气口是可以通过半锥可调,所以在更大速度范围内保持最优.在超音速飞行时,进气口的唇口也造成激波,激波的锋面好比气帘,气流通过激波锋面的时候得到减速.可调进气口可以在不同速度下有效地控制激波的形状和位置,使气流达到发动机正面的时候为最优速度、最高压力.不可调进气口只能在设计速度做到这一点,在其他速度下,要么气流速度依然过高,发动机前面几级压缩机非但起不到压缩机的作用,反而变成风车,使气流减速到亚音速;或者速度过低,大大增加压缩机的负担. F-22 采用加莱特进气口,也称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口,或者斜切菱形进气口,不同的说法,都是一个意思.这个设计比 DSI 超音速性能好,适应的速度范围更大,但毕竟还是固定进气口,最终逃不过固定进气口的限制.好在 F-22 有两台变态的发动机,超巡没有问题.T-50 的超巡性能现在不清楚,T-50 的进气口和 F-22 有所不同,但大路子相似.F-35 采用 DSI,只有一台发动机,尽管推力变态,还是力不从心,最高速度只有 M1.6,超巡就免提了.四代要做到超巡,但中国没有 F-22 这样变态的发动机,只有用可调进气口来帮忙,达到足够的超巡性能.四代的进气口上唇可以下垂,像 F-15 一样,这就是可调进气口.和 F-15 不同的是,F-15 的可调进气口是暴露在外的,而四代的可调进气口是包拢在进气口结构内的.四代这样做当然是出于隐身的考虑,但可能造成进气口唇口较厚、阻力增加的问题.工程设计本来就是得失权衡的过程,只要最终结果得大于失,这就是值得的.不过四代的进气口上唇下垂如何避免和 DSI 的鼓包打架,这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待更多的细节图片才能解惑.活动上唇和固定外壳之间不可避免的间隙里,如何避免杂物和尘土嵌进去,造成可调上唇动作受阻,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四代的进气口可算是 DSI、加莱特和 F-15 那样的可调锲形的结合体,这也给了四代正面大青蛙一样的特征. 有的示意图上,四代的鸭翼是箭形的,但从正面照片来看,鸭翼是梯形的.按照尽量减少边缘角度的 edge alighnment 原则,机翼形状应该和鸭翼一致,机翼、鸭翼前后缘对齐.如果最后证明鸭翼不是梯形而是箭形的,那也无妨,鸭翼和机翼的前后缘不一定需要左面对左面,左面对右面也是可以的.机翼采用 M 形或 W 形虽然也符合 edge alighnment 原则,但增加了内角和凸角,增加后向雷达反射特征,能避免最好避免,只有在前掠后缘导致翼根长于机体长度的时候才不得已而为之.双垂尾的形状估计了鸭翼一致,有利于边缘对齐.垂尾翼尖斜切一刀,估计机翼、鸭翼也有同样角度的斜切一刀.米格战斗机的垂尾经常有这么一刀,F-15 的翼尖也是这个样子,这是为了躲开翼尖涡流造成的额外阻力. 四代的鸭翼是全动的,四代的双垂尾也是全动的.已知战斗机中,只有 T-50 是全动垂尾,F-22 和 F-35 都是常规的固定垂尾加可动舵面.全动垂尾和全动平尾一样,都是飞控要求和水平提高的结果.传统的横向稳定的飞机设计中,后机身的水平方向投影面积应该大于前机身,这样飞机就像风向标一样,在横向是自然稳定的.后机身是指整机重心以后的部分.现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占了飞机重量的不小的一部分,飞机重心越来越靠后,所以机翼也靠后,造成 F-18 这样机头像仙鹤一样长长地伸在前面的样子.但这样,后机身的投影面积就越来越依靠垂尾,一个垂尾不够,有时还需两个垂尾.双垂尾还有额外的好处,可以把舵面差动动作(也就是同时向外,或者同时向里),充当减速板使用.像 F-18 那样的外倾双垂尾的舵面差动动作的话,还可以产生额外的压尾力矩,帮助飞机及早抬头,缩短起飞距离.外倾的双垂尾还有降低侧面雷达反射面积的的好处.对于远处照射过来的雷达,入射角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水平入射,直立的垂尾像镜子一样反射,外倾的垂尾就明显降低了雷达反射特征.不过外倾的双垂尾在飞控上比较别扭,不光产生偏航力矩,还产生滚转力矩,要达到飞行员的无忧虑操作,需要较高的飞控水平.四代比这还进了一步,采用了全动垂尾.全动垂尾变被动的自然稳定为用主动控制达到方向稳定,好处是可以用较小的垂尾,重量和阻力都较小,雷达反射面积也小,坏处是对飞控要求进一步提高.四代采用这样极端的技术,说明了成飞对先进飞控的信心. 但四代飞控之变态不在于此,而在于可动边条.在众多侧视图中,不大为人注意的是鸭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缝线,这只能是可动边条.四代的远距耦合鸭翼注重配平作用,有助于敏捷的机头指向,但对于稳定盘旋所需要的涡升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欧洲“台风”在鸭翼和机翼之间增设了一对小小的扰流片,用于产生涡升力.四代大大地进了一步,鸭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是可动的.由于和机翼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缘故,四代的鸭翼略带上反.一般说上反翼增强横滚的稳定性,用于自然稳定性不足的下单翼.四代鸭翼相当于上单翼,上单翼用上反十分罕见,对敏捷性是负面影响,但鸭翼面积太小,这点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鸭翼略带上反,减少对边条的遮挡,可以增强边条的作用.四代的边条是小小的,比较狭窄,毕竟在鸭翼后面,太宽大了没用.但这不等于边条就无所作为,尤其是边条可以可控下垂.可动边条可以强化涡升力,并且可以控制涡流走向.米格-29K 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不完全一样,但思路相近.米格-29K 的大边条下有一对可以在起飞着陆是放下的扰流片,这一对扰流片大大增强了涡升力,所以不需要苏-33 那样的鸭翼就可以实现航母上的滑跃起飞.不同的是,米格-29K 的扰流片只在起飞、着陆时使用,对机动飞行没有助益,四代的可动边条在所有时候都可以发挥作用,这就是全新设计和改进设计的差别,也是飞控的差别. 四代比较引人注意的“倒退”是那一对腹鳍.在传统设计中,腹鳍是后机身投影面积的一部分,是为了降低过高的垂尾用的,在大迎角垂尾受到机体遮挡时,腹鳍的方向稳定作用也比垂尾更显着.但四代采用全动垂尾的目的就是用主动控制代替被动的自然稳定性,在用腹鳍在道理上说不通.即使在大迎角垂尾作用受到削弱时,也可以通过副翼和襟翼的差动动作造成不对称阻力,达成偏航控制.B-2 和 YF-23 就是这样控制的.事实上,所有第五代战斗机中,四代是唯一采用腹鳍的,F-22、F-35、T-50 都没有采用腹鳍.T-50 或许可以用推力转向补充大迎角方向稳定性的主动控制,F-22、F-35 可没有这样的能力,F-22 的推力转向只能上下动,不能左右动.事实上,在西方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战斗机中,只有 F-14 和 F-16 采用腹鳍,F-15、F-18、“鹰狮”、“台风”、“阵风”都没有腹鳍.苏联第四代的苏-27 有腹鳍,米格-29 也没有.那为什么四代回到已经“过时”而且和主动控制思路相悖的腹鳍呢?有可能这是米格 1.44 的影响,这是可动腹鳍,用于大迎角时的主动控制,或者这只是四代技术验证机阶段的过渡措施,作为减小面积垂尾的保险.
③ 给我一个赛罗奥特曼的动态头像,图片好重重有奖,(至少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