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拉萨藏装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拉萨藏装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5-23 22:31:37

㈠ 求藏族民族服饰介绍以及图片。有加分,,,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古铜色的皮肤袒露于外,雄风凛凛,彪悍刚健。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的两种,夏秋两季的藏袍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藏族的帽子式样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萨等地以金宝顶帽为最多,用金丝或银丝绣织图案,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绣有图案花纹。靴头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在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网络地图

㈡ 西藏人穿藏装为什么大多都只穿一只袖子,赤着膀子

藏装是藏族人的传统服饰,无论是普通藏族人的传统服饰,还是一些僧侣穿的僧袍,大多是穿一只袖子。

因为藏装是肥大的,穿起来有些不便,所以藏装一般都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绑在身上,天冷的时候再把另一只袖子穿起来。

在宽册乱西藏各个地区的藏族服装,还是有区别的。

拉萨地区,自慎档古是比较大的城市,藏装相对朴素,暗淡更合身一些。

恩多地区大多是草原跟牧区,他们的藏装大多是长袍大袖,宽宽大大的。

卡玛地区的藏装,大多上衣跟裙子是分开的,跟他们比较热情的性格有关系。

也许藏装无论怎么穿着,在我们看来都不是很方便,但是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才显得那片地方更加纯粹吧。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们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好了。

愿我们在旅途中相遇,愿我姿腔们有一场治愈系的旅行!

㈢ 藏袍的分类

羊皮藏袍分为山羊与绵羊皮袍,农区妇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轻巧柔软和易裁剪等特点。而绵羊皮因季节不同而皮质有所差异,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为三种。羊皮藏袍是藏区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皮袍时方式各异,对皮质加工程序也很讲究,生挖成的皮质最具柔韧和耐磨性,可充当雨衣,属皮袍中的上品。
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单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共出上50件装饰品,种类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材料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一脉相承,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材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稳定、造型丰富的人体装饰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藏族的服饰,可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式。牧区服饰以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皮袍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夜里解带宽衣,如同被囊。白天脱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间,适应高原牧区“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点和和游牧生活方式。农区妇衣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宽大的氆氇长坎肩,腰间束带。内衫一般是无领短衣,但袖子特长,劳动时卷起,歌舞时舞动双袖,飘洒自如,平添魅力;最有特色的要数腰下的花围裙,藏语叫“邦单”,一般用氆氇制成,厚重而色彩鲜艳。以红蓝色横条为主调,加上其它色条,交错组合成十分美丽的图案,特点十分突出。 云南藏族服饰基本属农区式样,与西藏地区的藏族服饰略有差异
。妇女喜爱上着粉红色坎肩,后肩有一彩色绣带,下围白色围裙。云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妇女头梳三辫,有的带白关皮和彩线制成的发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圆筒缕全帽。上衣外套领挂,下穿长裤,系白围腰,脚穿皮靴或统靴;中旬东旺一带妇女常梳三层辫,由几十根小辫组成一条大辫;德钦妇女则爱穿长裙,外系色彩鲜艳的“牛肋巴”花围腰,发辫盘在头上后,再缠上大红头巾。各具风采,同中有异。妇女们爱戴金、银并镶有珊瑚、绿松石之类的耳坠,带丛坠长一寸左右;胸前佩戴着金、银丝盘制的经盒,内装护身符、子母药等物,贫穷的人则用皮制小袋装着。藏族人认为佩戴护身符盒会有神灵保佑,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她们还喜爱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海贝串制成的手镯,从小戴起,终身不取。人们认为戴着它,死后不会迷路。
男子服饰各地大致相同,总的特点是肥大粗犷。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右襟的长袍,一般无扭扣,扎上腰带,让长袍在腰间垂成一囊,可储物件;腰带是由红色或其他颜色编织成的宽毛带,也有装饰颂悄精美的宽皮带,并附有口袋在其间,还有的系着带佛像的护身符;下穿长裤,套入皮制野行渣或氆氇制的长筒靴;头戴毡制的礼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多饰以金丝,光彩夺目。 藏民族自古以来在雪山环绕、江河奔腾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男子一般头戴皮帽,腰束彩带,足蹬藏靴,身佩藏刀,显露出威武英气。女子则风姿婀娜,从头到腰缀饰着五光十色的琥珀、珊瑚等名贵珠宝和金银饰物,华贵而美丽。近年来,西藏民族服饰的款式和颜色也有所创新,更趋于艺术化和大众化、向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方向发展。

㈣ 西藏人的服饰是怎么样的

迪庆藏族男子服饰基本相间。-般着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衫,称“对通”。讲穷层次重叠,选料颜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制作的“楚巴”。有银刀、护身符、钱包等各种精美的饰品。有乌拉靴、长统皮鞋,金绒藏靴居毁返饥多。

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多以自织氆氇为料,上段色彩鲜艳,下段为百褶裙,裙长及膝,褶裙仅在身后,后摆呈半圆形,裙下镶有五彩虹边及彩边。大中甸、小中甸妇女身着长袖女纤返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攘有五色花边,状如彩虹,裤子用黑、蓝色料子。青年人披黑羊皮,类似披风。尼西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德饮归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世斗颜色有深绎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外着无袖大襟长袍,其料有“龙凤”图案或“寿”字图案的彩缎、丝绸和氆氇等。下身穿宽而长曳的百褶裙。维西塔城一带妇女多穿大襟宽袖短袄,外罩坎肩,下穿长裙。近年来,迪庆妇女喜穿现代女式藏装者届多。迪庆妇女佩饰有玛瑙、珊瑚、玉石、项链,耳坠银制镶玉大耳环等。

㈤ 色彩斑斓的西藏服饰文化

西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这里也保留了非常多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的文化,为了让西藏增添一副神秘的面纱,西藏的服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么,大家对于色彩斑斓的西藏服饰文化有没有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揭开这面神秘的面纱吧!

在西藏生活着拥有古老生活方式的藏族人民,使得西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渊源流传,保留至今,现在我们能品味到这些美妙而奇特的风俗文化都得多亏这么的当地居民,想要了解西藏服饰文化吗余袭前?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吧。

西藏的传统文化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气候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西藏处于高原地段,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空气稀薄,温差较大。所以这里人们的服饰就因这样的独特气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在寒冷的时候把衣服全披上,但当炎热的时候,他们可以把上衣的绵袖脱下一半,很是方便。

在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而在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的拉萨,装束则以严整规范着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禅唯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

西藏地域广阔,高原一望无垠。这里生活的居民在这样广阔的地域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如此,这里的竖清人民大都能歌善舞,拥有高亢的音域和独特的民族音乐。在着广阔的草原上聆听着藏族人民高亢美妙的歌声,一种古老悠长的民族思绪油然而生,心中也随着这跌宕起伏的歌声时起时落,美妙异常。

㈥ 藏族服饰特点及风格是什么

如下: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

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

改良藏装:

拉萨藏装的样式,无论男女装,以前一直另有腰带备着,系时要在腰后打出漂亮的褶子,可这却要费一番功夫,一般不熟练到一定程度,怎么也打不好。

90年代初倒是有一阵子,拉萨掀起了一股“改良藏装”潮,设了“T形台”,上台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设计了的藏裙,设计很有现代节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设计者把长袍裁成了两半,拿来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一半,整体效果还是一个长袍的模样。这样的设计,是省去了许多麻烦,可不知怎的,还是没能传播开来。

猜其原因,恐怕还是穿的人怎么也觉得没原来的味道,有些小气,失去了当家做父亲的人所具备的某种品质,比如说一种老成持重感。而女装也是费心整了容的,原来朴素顺溜的领口,突然多了像时装一样的翻领、竖领、毛领……藏族的服饰审美观中,最注重崇尚的,可能还是一个“雅”字,女装没能流行开来的原因。

我想可能是犯了这个忌讳。但不管怎么说,这场“T形台”之风,在拉萨人心中记忆犹新,无论成功与否,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而且它所带来的新东西,继续出现在儿童藏装上,非常的活泼可爱,非常有朝气。

㈦ 西藏这么冷,为什么藏民穿藏袍还要脱一只袖子

藏袍是传统的藏族服装,他们在穿戴的时候需要将一只袖子垂在下边。这是藏族同胞们从祖上传下来的风俗传统。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并不是天气冷不冷的问题,而是这种衣服瞎凳圆就要这么穿。

再说藏袍本来很宽大,上面也没有扣子,即使将那边的袖子穿上,也没有多大的保暖作用。它更大的功粗培能是用来装饰。也只有这么穿,他才会觉得好看。

其实人的衣服不只有保暖功能,它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说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在比如参加某种仪式的时候,必须穿的一些民族文化服装。

在特殊的场合,这些服装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不只是保暖。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文化价值。所以我们至今可以在藏族同胞们身上看到他们穿传统藏袍的时候会将磨塌另一只袖子放下来。另外将袖子放下来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定。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将这个袖子穿上的。

㈧ 独具魅力的西藏服饰文化

每一个地区的气候都是不一样的,而在不同气候的影响下,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就有所不一样的,因而,所产生的文化自然的也就有所相异的,从最为直观的服饰上就可发现。
那么,在 西藏文化 里,西藏的服饰有怎样的文化传承呢?随我去看看吧!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一、藏装的地域性差异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镇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物握歼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东南地区的工布服装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无袖袍。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下垂至脚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欢戴一种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去的用彩缎作装饰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讲究,有“那刀”、“日局”两种,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节日盛典才穿的。

西边的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细、装饰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是较具特色的。而普兰服装的最精美、最独特的却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

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做的圆筒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妇女的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长约15厘米。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开的三皮运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更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罩冲屏孔雀临现眼前,美丽多姿。

总之,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目前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二、藏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这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后藏农民喜欢用鲜明、醒目的重色,引人注目,给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这种深色大底的衬托效应引发藏族服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色块对比。

藏族服饰中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许多白氆氇藏袍镶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领口和下摆,构图生动,色泽对比十分强烈。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线、毛线,相互映衬。此外,各种滚边有粗细花纹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对深色大底衬托效应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