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1978年的地球图片高清卫星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1978年的地球图片高清卫星

发布时间: 2023-04-28 20:31:39

❶ 18张宇宙高清图片:震撼壮观

【编者按】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科学空间频道选出最壮观的行星、卫星、星系以及星云照片,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宇宙空间照片,其中包括猎户座星云、土星的神秘而漂亮的环结构,还有地球北极地区美丽的极光或者火星上的沙尘暴天气等。图中显示的猎户座星云图像,由阿塔卡玛 探索 者实验望远镜在亚毫米波长上所拍摄,显示了这片恒星形成区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

一、土星与土卫六的高清图像这是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拍摄到土卫六穿过土星盘面的照片。

..................................................

土卫六是土星的最大卫星,直径达到了5150公里,比水星还要大。

..................................................

二、被喻为大理石的蓝色地球

..................................................

由轨道卫星拍摄的地球高清分辨率图像清楚地显示了地球上陆地和云层。

..................................................

三、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酷似“空间彩带”的行星状星云

..................................................

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奇特的行星状星云图像,其编号为NGC 5189,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而明亮的空间彩带。


四、猎户座星云的“彩虹”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而和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联合拍摄到猎户座星云的“彩虹”图像,红外波段揭开了星云中隐藏的气体和未完全角成的恒星。

..................................................

五、宛如长丝的宇宙尘埃

..................................................

科学家最新观测到位于金牛座的长丝状尘埃带,计算结果发现其跨度超过了10光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生的恒星以及致密的气体云,该宇宙尘埃在未来还将演化出婴儿恒星。

..................................................

六、拉西拉天文台拍摄到“宇宙海鸥”图像的气体云

..................................................

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们使用拉西拉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到恒星形成区中一片大型气体云酷似海鸥的头,科学家认为在集群中央或存在强辐射源,将周围的气体分子吹散。其特别的外形触发了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并产生了别样的名称。

..................................................

七、从国际空间站上观看布满星星的夜空

..................................................

本图显示了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所拍摄的夜空照片,国际空间站大约距离地球表面240英里的轨道上,图中还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来自远征31机组的宇航员通过10分钟至15分钟的曝光拍摄到地球夜空的美丽景象。

..................................................

八、高分辨率相机拍摄到火星上的“蓝色沙丘”

..................................................

美国宇航局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 )仪在火星轨道上拍摄到高分辨率的图像,通过反复的观测了解火星沙丘每年的移动情况,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火星沙丘向两极地区移动,速度为每年一米。

..................................................

九、国际空间站和在轨道上放飞的小卫星

..................................................

来自国际空间站的第33远征考察组成员拍摄了这幅图像,其中显示了在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外通过机械臂释放的两颗小卫星。


十、酷似星际怪物脚印的构造


图中的环形山酷似大型怪物留下的足迹,当然这只是水星上一个年轻的陨石坑,科学家对水星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有助于了解这颗星球的地质演变过程。


十一、火星上出现类似大象的神秘图案


科学家通过火星轨道探测器拍摄到一个酷似大象的地形,该图案其实是由火星上年代较近的岩流所形成,其遍及的范围较广,曾有研究人员提出这一地形的形成说明火星上存在液态水。


十二、水星探测器拍摄到水星两极地区的明亮物质分布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探测器证实在水星两极附近环形山出现的高反射率物质并不是水冰,水星的白天温度很高,可使得多数物质出现蒸发,该现象也是太阳系中较为少见的。信使号探测器的成像系统只可以形成部分高度和区域的高清晰度图像,并不能覆盖整个水星。


十三、科学家最新观测到宇宙的“绿色火焰”


该天体坐落在猎户座后方偏东的天区中,如果你处于北半球的晚上,就很容易看到它。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这幅漂亮的景象,是一个巨大的气体云。天文学家正对该气体云中最亮的部分进行研究。


十四、火星探测器拍摄到火星上的“魔鬼尘暴”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测器拍摄到一个酷似蛇形的火星,科学家通过地面阴影估计沙尘暴的羽流可达到800米或者半英里以上的高度。


十五、水星探测器拍摄到酷似“米老鼠”头像的环形山


图中显示的是水星上一处奇怪的环形山,位于水星南半球,三个大型大型环形山排列酷似米老鼠的头像,科学家认为这是水星上长期地质变迁的结果。信使号探测器拍摄这张照片时,太阳正处于水星的地平线上,因此环形山阴影区中留下的长长的暗纹。


十六、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到奇特的“雷神头盔”


在欧洲南方天文台50周年之际,科学家们观测到一个酷似“雷神头盔”的超级宇宙泡沫,其距离地球大约15000光年,跨度超过了30光年。


十七、阿塔卡玛 探索 者实验望远镜拍摄的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M42是位于猎户座的发射星云,也是位于猎户座的弥漫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直径约16光年,视星等4等,距地球1500光年,同位置也在中国星名“伐一”“伐二”“伐三”附近。猎户座大星云是太空中正在产生新恒星的一个巨大气体尘埃云。通过望远镜观察,可以看出猎户座大星云的形状犹如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鸟,它的亮度相当高,在全天仅次于卡利纳星云,在无光害的地区用肉眼就可观察。猎户座大星云是全天最明亮气体星云。


十八、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宇宙极深场


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图像组合成一张有史以来最“深”的宇宙照片。

❷ 怎么下载自己家乡50年前的高清卫星图

概述 如果你是一个怀旧的人,那么一定会对生活过的地方的历史照片感兴趣。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老照片都没有保存下来。 而且受限于几十年前的技术条件,你很难获取到你家乡城市的高清全貌图片,也无法从空中俯瞰祖辈们和你曾经生活的的地方。 不过当你看到李凯档下面这些城市 20 世纪 60 年代的照片,你肯定会大吃一惊。 50年前的北京 要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这批图片显然不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这些历史照片都是在哪找到的?是否有我所在城市的照片吗? 这些图片全部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图片数据库。 美国在冷战孙喊时期利用间谍卫星在敌国上空拍摄了大量照片,中国全境都没能幸免。这些卫星影像资料于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分批解密,如今可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EarthExplorer网站上免费查看与下载。这里分享一下照片下载的具体方法。 登录网站 首先登录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EarthExplorer 网站: 先点击右上角的 Register 注册一下,不然下载图片的时候也会提示必须登录。 选择下载范围 首先,我们在右侧的地图上通过点选,划定需要搜索的区域,这里以山西汾阳为例,如图划定了一个方形区域,以便查找涉及到这一区域的卫星照片。如果点错位置,可以拖动右侧的锚点进行修改,或者在左侧删除锚点再重新增加锚点: 设置下载区域 由于右侧用于定位的底图用的是谷歌地图,国内用户可能无法显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用 Add Coordinate 按钮来手动添加经纬度锚点,经纬度坐标的查询可以使用水经注万能地图下载器查询: 查看经纬度坐标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地图中找到需要获取经纬度的位置,点击左侧我的标注栏内的标注点按钮。 标注点按钮 然后在地图上点击需要获取经纬度坐标的位置,双击,即可看到对应的点坐标。 获取经纬度坐标 依次操作即可获得完整的四个点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就可以根据获取的坐标添加经纬度锚点。 添加经纬度锚点 设置下载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点击 Data Sets 来设置数据,选择数据库。 选择需要搜索的数据库 被解密的冷战时期照片主要集中在 Declassified Data 数据库中,我们展开它,勾选 Declass 1 (1996),这一组数据库主要是长条状推扫式卫星照片,拍摄年代集中在60年代末期。Declass 2 (2002) 则大多是框幅式的照片,拍摄年代集中在70年代初。Declass 3 (2013) 则照片较少。 我们先以 Declass 1 (1996) 为例。点击 Additional Criteria 进入下一步,然后来选择一些参数进行进一步筛选。因为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提供免费下载,而且分辨率较低的照片没有必要去看,因此我们通过设置把需要付费和低分辨率的照片剔除掉。 选择高清、可下载等参数 如上图,我们将 Camera Resolution 限定为 Stereo High,将 Download Available 限定为 Yes,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筛选出高清、可下载的照片了。点击 Results 来获得结果。 查询结果 如上图所示哪乱,在左侧列表中我们看到了筛选结果,结果列表会显示每一个照片的拍摄时间等参数。点击每一个项目第五个带绿色箭头的图标就可以下载了。 查看结果位置 但是要如何确定这些照片所涵盖的范围呢?我们可以利用点击脚印图标来获取该照片在地球上的位置。比如下图中,我点选了两张图片的脚印图标,就可以预览显示他们分别覆盖了地球上的哪块区域。 查看位置 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发现你需要搜索的区域和该照片仅仅是有一丁点儿交集,那么就可以不用下载,因为在区域的边界处,照片总是不那么清晰,尤其是需要查看的区域出现在照片两端时,镜头畸变会造成图片极为不清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照片覆盖区域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精确地和右侧的谷歌底图重合,所以有时候下载下来的照片和想象得有误差,需要通过不断地下载查看来进行摸索和尝试。 下载地图 然后就可以下载了,每个照片包从几百M到几个G不等,十分庞大。有时候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开始下载,如果多次等待无效可以考虑刷新或者重新打开网页。 下载地图 下载照片包以后进行解压。因为每张照片太大,大多数都被切分成了3~4张照片,每个文件依然有几百M。 处理下载地图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照片是南北相反的,需要通过手动进行翻转。 处理下载地图 下载地图查看 然后就可以愉快地 zoom-in、zoom-out 看照片了。大家可以自己更换数据库、调整参数来摸索。有的时候找到完美的照片也需要一定运气,毕竟不是所有照片都能遇上晴天,对焦不准或者图片跑偏也是常有的事。 村庄 上图我父亲出生的村庄,堡墙依然完好,还可以找到家里的老院子。 清晰的地形和水文特征 晋陕蒙交界处的黄河 北京 六十年代的香港九龙半岛 深圳罗湖 深圳湾南山蛇口一带今昔对比 带标注的汾阳地图 结语 目前,已经解密的国内历史数据,部分地区最高分辨率达到0.6米,大部分地区1.8-2.7米影像数据全覆盖。锁眼卫星历史影像由于大部分是返回式照相相机拍摄,获取的影像数据为黑白全色影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亲自试试。

❸ google历史卫星地图

谷歌地球的高清卫星地图可以选择时间点查看历史影像吗

可以。

谷歌2013年与美陪者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时代周刊》合作汇总自1984以来的卫星地图,让用户希望能查看并下载多时相影像的愿望得以实现。

切换查看历史影像地图方法:

确保水经注万能地图下载器软件版本为X3.0build1469及以上,在地图类型中选择“历史影像”切换到多时相历史影像地图,这里以“鸟巢”和“水立方”的历史影像为例,效果如下图所示:

查看不同时相的历史影像地图方法:

拖动时间轴上的滑块,可以查看指定日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如2006年4月27日的鸟巢和水立方建设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7年4月25日的鸟巢和水立方的主体建设已基本完工,如下图所示。

2008年5月25日的鸟巢和水立方已建成,如下图所示。

(3)1978年的地球图片高清卫星扩展阅读:

多时像

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具有按固定周期实现对地球重复覆盖的能力,能提供各芦拍薯种时间分辨率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满足动态分析的要求。多时相遥感影像资料的要求,依分析对象动态变化速度及过程的时间长短而定。

如对台风发展过程的对比分析,要求有12小时以内时间间隔和多达十数天的系列多时相卫星云图;分析沙漠化的速率和范围,只需不同年份的多时相资料即可。多时相遥感资料对比和综合分析,是研究贺销和追踪自然历史演变轨迹、监测环境和资源动态变化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谷歌地球的应用

谷歌地球可让您前往世界上任何地方,以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 3D建筑物,来自外层空间的星系的峡谷海洋。您可以探索丰富的地理内容,保存您的参观场所和与其他人分享。

1、全球各地的历史影像

如果您很好奇自己周围一直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么 Google 地球现在就可以带您回到过去。只需点击一下,即可观察到城郊扩建、冰盖消融以及海岸侵蚀等变迁。

2、海洋专家提供的海底和海平面数据

在新的海洋层,您可以一直沉入海底,查看来自 BBC 和“国家地理”等合作伙伴的独家内容,并可探究泰坦尼克号等 3D 沉船的残骸。

3、具有音频和视频录制功能的简化游览功能

在 Google 地球中可进一步标注地标并录制不限形式的旅程。只需打开游览功能,按下录制按钮,您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您甚至可以添加背景音乐或画外音,使旅程更具个性。

❹ 卫星下的地球有多美,有哪些相关的夜景图呢

1879年10月,当美国着名的科学家发明灯泡之后,很少人能想象到现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巨大的改变。因为夜晚有了光亮,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加快了不少,现在我们从地球太空拍摄夜晚的照片,就会发现地球大部分地区和城市全部都被点亮了,尤其繁华大都市的亮度更是非常高。

❺ 旅行者一号拍摄的一张几乎全黑的照片为什么会震撼无数人

旅行者一号拍摄的一张几乎全黑的照片为什么会震撼无数人?因为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地球在宇宙中只如一粒灰尘这么渺小!

当我们抬头看向夜空时,冬季时的天空,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无论天上的星辰多么耀眼,也比不过太阳的光芒。

太阳是太阳系名副其实的“老大”,它占据了太阳系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质量,太阳的质量达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而一个太阳的体积就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的存在对于人类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将会是一颗冰冷的星球,温度低至零下100度的地球,根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而如今,这架无人探测器已经飞到了距离地球211亿公里的地方了,它目前处在星际空间,这也意味着,旅行者一号很快就要飞出太阳系了。

除了探索太阳系以外,旅行者一号身上还肩负着寻找地外生命的任务,在旅行者一号发射前,科学家就在这艘飞船上安装了载有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光盘,人们期盼着,旅行者一号会遇见地外生命。

而在旅行者一号飞离地球65公里的时候,旅行者一号向地球拍摄了一张照片,乍一看之下,这张照片似乎是全黑的,什么也看不见,然而,这张照片却震撼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人。

这是因为在照片的角落中,人们隐约看见了一粒淡蓝色的点,而这颗比灰尘还小的点竟然就是我们的地球,可想而知,地球在宇宙中是多么渺小的存在。

这架探测器已经飞离太阳系211亿公里了,旅行者一号距离地球100公里,这时的地球已经成了一个灰尘般大小的点,而太阳虽然是最亮眼的星星,但看上去已不再特别。

❻ 地球的图片和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盖娅生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着,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着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 太阳系中并不居显着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 1.496亿千米 ,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 ,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 ,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 者相差约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 克/厘米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

-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 ,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着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着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着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年龄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她来自哪里? 早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家园——地球,产生了各种美丽的遐想,编织成许多绚丽多彩的传说。中国古代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讲开天辟地时,传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该亚。天空、陆地、海洋都是由她而生,因此人们尊称她为“地母”。

地球已经是一个5000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盘古”开天劈地。约在5000年前,天和地相联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7,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

❼ 把微信背景图放大1倍看,有这样一个细小的变化,科学家都坐不住,是什么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企业有很好的发展,我国企业推出的微信这个软件就备受欢迎。而为了吸引全球用户的关注,微信软件的背景图是一张人类和地球的合影。很多人都以为这个背景图从来没有变化过,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将这个背景图放大一倍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竟然有一个细小的变化。

这样一张卫星图已经让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竟然可以在短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竟然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卫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