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雁啼唯美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雁啼唯美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4-28 01:13:24

A. 读了雁啼红叶天一句中的红叶天,还会想到哪句有名诗句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出自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注释
清江引:曲牌名。
未:什么时候。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关注“古文岛”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完善

参考资料:

1、毛佩琦.元曲三百首: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239

赏析

这首曲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举灶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

“红叶”“黄花正迹”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辩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B. 有关大雁的描写句子

大雁列队 大雁咕咕 北雁南飞 群雁归来 大雁齐飞 大雁啼鸣 大雁南飞 南雁哀鸣 孤雁悲鸣 孤雁哀鸣 鸿雁捎书

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神怡。

仰望碧空,大雁成群结队的向南方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真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士兵。

大道旁边有一只野雁在飞。它拍着翅膀,扭动尾巴,浸在阳光里, 看样子象是钓鱼用的那种小鱼形的金属鱼钩,或者象一段和只池塘上的小 蝴蝶,在它掠过水面的时候,翅膀和触须分不清楚,好象前后左右都生 出了触须似的……

野雁在空中颤抖着,好象一只昆虫,现出花花绿绿的 颜色,直线样的飞上高空,然后大概给尘雾吓住了,往斜刺里飞去,很久 还看得见它一闪一闪的发亮……

很快,在一望无际的云水之间,在静寂的曙光中,一排高飞的大雁,它们的身影在天幕上,排成一行,显得如此清晰,如此庄严……

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

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用翅膀扑楞楞地拍溅着浪花,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

在一望无际的云水之间,在静丛燃罩寂的曙光中,一排高飞的大雁,它们的身影在天幕上,排成一行,显得如此清晰,如此庄严……

它们在天空嘹亮地叫着,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寺外,一只失了群的孤雁不知被什么惊起,嘎嘎鸣叫着飞上茫茫夜空。

一群南飞的雁,在蓝天底下出现了,雁群拍成整整齐齐的“人”字形,目标一致的向前飞着。它们在天空中嘹亮的叫着,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大雁的身体构造很像小船,一双带蹼的脚,像是两把船桨。扁平的嘴有锯齿状的缺口,便于切断植物的嫩叶、幼茎和淘食水生植物的块根和种子。

一群大雁"咕咕嘎嘎"地叫着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成行的大雁,像胜利进军的队伍展翅南飞,互相呼应着一往直前。

群雁在霞光中抖擞着翅膀,悠然地从草地中飞起。它们排着"一"字飞上天空,像出征的战士,呼喊着,歌唱着,声音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雁群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形,目标一致地向前飞着,它们在天空嘹亮地叫着,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大雁兴奋得一路高声歌唱,低声吟哦,简直像小孩子,争抢着投入母亲怀抱

这是跋涉者的旋律,也是追求美、向往美,创造美的旋律。

大雁似乎总是在飞翔,总是在寻找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永远处于奔波之中。

蓝湛湛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从云边掠过。

大雁的腹部扁平,好像船底,脚上还有蹼。它就像一只具有双桨的小船,可以在水上任意漂浮。

雁在飞行时还不时传出“呀、呀”的叫声,这是雁群用来照顾、呼唤、彼此联络的信号。

一群大雁“咕咕嘎嘎”地叫着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群鸿雁,排着队,像远征归来的士兵,显得疲劳不堪,却依旧秩序井然地从空掠过,它们边飞边叫“咕嘎,咕嘎!”

长长的秋空,经常是一脉澄蓝,蓝得像海,亮得像玉。只有"人"形的大雁,偶尔飞过。唧唧地啼唤,惊起了多少怀念的心。长空横影,留下无数神秘的故事。稚气的孩童以为它不过是麻雀般的大小,等大人告诉他们比鹅还大时,就不停地惊叹。翘首天宇,似乎一个美丽的梦,随着行行的大雁,飘然而去了。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声高木叶飞。    --元·惟则《湖村庵即事》

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南朝·梁·萧纲《夜望单飞雁》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秋。    --唐·卢照邻《昭君怨》

风翻白浪花千片,渗闹雁点青天字一行。    --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籍员外》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宋·黄庭坚《宜别元明用觞字韵》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明·王恭《春雁》

C. 大雁代表什么形象

背井离乡,思乡之情。
因为大雁每年都会飞往南方过冬,春天再回家乡。而在异乡的人们却无法像大雁一样回到家乡。

D. 春有色,莺歌,花红,雁啼,秋有声,柳绿连成一对对联

这边我橡察扶正这个上联:

上联:春有色,莺歌,花红,雁啼,秋有声,柳绿连梁和茄成;

下联:夏有池,荷香,莲白,鱼嬉,冬有雪,松竹交加。

符:上联中最后的“一对”若是可以去掉,则更为工整

上联描述了春天和秋天的美景,包括色彩缤纷的花朵、鸟儿的歌唱、落叶的染色和风声。下联描述了夏天和冬棚者天的美景,包括清凉的池塘、芳香的莲花、白雪皑皑的冬季景象。这两句诗可以连成一对对联,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美好景象。

E.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三句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1.作者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视觉,如西风、红叶、黄花、芭蕉和听觉,如雁啼、雨声的描写,细腻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乡情切。“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虚悄宏因无法回乡而心生差册焦虑,但焦急之情却无从排遣。此时的芭蕉雨声就越发显得恼人心绪。2.“问我归期未”是词的中心句,悲伤、惆运升怅的氛围由此展开。词尾以梦结束,

F. 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

每到黄叶纷飞的季节,仰视万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雁属候鸟,春秋迁徙,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 其它 物类所能及。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之切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又有谁能像赵嘏那样心情之懊恼,“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同样写闺怨,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苦苦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有谁能像李煜笔下的思妇如此空虚惆怅,“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又有谁能像张可久曲中思妇“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水仙子》)。归雁啊,你可知道,多少游子为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多少思妇为你望穿秋水,泣断肝肠,请不要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了。
二、代指书信、音信
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 成语 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 故事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核兄,雁足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伟丽壮观,但失群之雁,也会倍显孤单凄惶,因此诗人每每在遭受磨难、壮志难酬、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时,就自然会想起孤雁来。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傲不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苦无依,如“人是岭头云,聚散无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脊者”(周紫芝《卜算子》);“沙上孤鸿犹笑我,萍梗飘流改野袭。”(赵鼎《浪淘沙》)。有时是表现自己的落寞迷惘,如“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夕阳楼》);“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悲鸣声声之时,亦能唤起古人或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因此,诗人为表情达意,有时故意借助飞雁这一意象,加重对环境的渲染。如高适的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借“北风吹雁”写出了塞外荒漠的凄凉寥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借“胡雁哀鸣”写出了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再如张可久的“雁声芦叶老,鹭影梦花寒。”(《中吕?红绣鞋》),唐彦谦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残芦叶秋。”(《留别》),分别借“雁声”、“雁啼”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凄冷,有力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
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是它毕竟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有时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长于迁徙,飞翔雄健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自然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点缀寥廓星空,让人游目骋怀,心胸开阔。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李贺《帝子歌》);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横。”(谢逸《采桑子》);“夜清更彻寺,空阔雁冲烟。”(贺冲《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等。
总之,雁这一极具张力的意象,以其丰富、深邃、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雁 文化 ,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