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有关打仗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有关打仗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4-12 00:51:20

‘壹’ 求关于战争废墟的背景图,高清的,类似于这种的。或者有这些高清大图也可以。

PS 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大图

‘贰’ 为什么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很少有盔甲

古代中国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异性比较明显。

中国人作战讲究阵法,盾牌和长矛的配合产生了数不清的名阵,这如同围棋一般,阵中穿插骑兵和战车,机动力要求十分明显,重铠不适合中国古代作战风格。

而欧洲打仗阵法讲究比较少,讲究单兵作战力,所以步兵着重铠,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这种特点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为中国人多,地广,地形众多,所以打仗靠谋略与阵法;欧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单一,平原作战多,多数靠蛮力。

其次中国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过有些士兵着重铠,大部分还是穿皮甲,布甲这种轻便而且便于制造的盔甲,影视剧中为提高视觉效果,往往艺术化,用长袍替代了甲,看起来更美观。

(2)有关打仗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盔甲演变: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二、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兆判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将军的盔甲,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四、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五、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烂猜丛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饥樱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

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

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叁’ 古代战争游戏带兵打仗手游

带兵打仗的手游有《蜀汉传卧龙篇》《大秦帝国之帝国烽烟》《汉风幻想三国ol》《欧陆战争5》和《七雄Q传》等。

1、《蜀汉传卧龙篇》

蜀汉传卧龙篇是一款三国历史题材的古代战争游戏带兵打仗手游,是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的结合体,更加入了大量纯原创的故事解读,使剧情丰富多彩,人物性格清晰鲜明。

‘肆’ 有哪些关于打仗、军装的古诗推荐吗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羡余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含颤偕兄老滚行。

‘伍’ 关于打仗有哪些电影或电视剧

一、《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二、《地雷战》

《地雷战》是海润影拆闹视制作有限公司、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抗战剧,由焦晓雨执导,吴樾、何翯、郭昊伦、张立、于海、董姝主演 。

三、《地道战》

《地道战》是由杨毅执导,于峰编剧,王千源、许还幻、李琦、侯天来、杨雨婷等主演的抗日剧。2010年9月3日于山东齐鲁频道首播 。该剧讲述了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日寇白区,机智勇敢地开展对敌斗争的精彩故事 。

四、《平原游击队》

《平原游击队》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苏里旅罩罩、武兆堤执导,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战争片,于1955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根据邢野舞台剧《游击队长》改编。讲述了在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与敌人机智、巧妙的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

五、《亮剑》

《亮剑》是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陈健、张前执闷戚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的战争题材剧。该剧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

‘陆’ 如题所示,由于要做一个关于三国的报告材料,所以急需有关三国和三国人物的ppt背景图片,希望有的发给我。

‘柒’ 海湾战争全史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海湾战争的军事史学专着。该书力求运雀嫌简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这场战争。其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力求突出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研究,突出高层次、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史实和理论结合起来。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是迄今为止最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它是在两极战略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新军事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爆发的,对世界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作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可以说,正是海湾战争,才真正引起世界各国对高技术战争的高度重视.在海湾战争爆发10周年之际,在人类跨人新世纪之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海湾战争全史》.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海湾战争的高品位,高水平的军事史学专着,由军事科学院所属军事历史研究部有关问题专家,经过对海湾战争近10年的沉淀和反思,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该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问题,可以说是一部有关海湾战争的网络全书.该书突出了高层次,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坚持史论结合,既对历史背景,现实动因,战争过程,武器装备等做了全面介绍分析,又对战争特点,交战双方经验教训,战争的深远影响及启示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海湾战争的第一部军事史学专着,填补了国内海湾战争研究的空白,具有开创性.该书突出对战争和军事问题,尤其是高技术战争的研究.该书用了大量篇幅论述军事计划和行动(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为了突出高技术战争中战争准备的重要性和空中作战的地位,本书将沙漠风暴作战计划,空中作战等作为独立一章来编写.不仅讲了多国部队空中力量的作战部署和作战经过,还对多国部队空袭作战的基本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在第十三章中还对海湾战争所显示出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作了专门的分析研究.阅读该书,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国际局势的变化,了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客观公允,观点正确,辩证.作者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既指出伊拉克人侵科威特的非正义性,也指出美国借联合国的名义,打着解放科威特的旗号发动这场战争,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资源,从经济和军事上摧垮伊拉克,显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为建立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打下基础.对海湾战争特点的分析者带也坚持了全面,辩证的观点,既研究了这场战争中高技术战争的普遍规律,又注意到这场战争的特殊性,指出这场战争是一场作战条件对美军一方过于理想的战争,美国的轻松取胜除了使用大量高技术武器之外,还与其所享有的得天独厚的理想作战条件和伊拉克的战略失误有很大关系.该书资料翔实,准确,纠正了一些错误提法.该书参考了大量中外资料,其中不乏权威资料,如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初报告和最后报告及其附录,多国部队两位司令官——美国上将施瓦茨科普夫和沙特哈立德亲王的回忆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的回忆录等.凭借这些权威资料和最新材料,本书纠正了一些几年来在有关海湾战争的着作中出现的错误说法和提法.如不少书中将沙漠军刀行动误作为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行动,本书在第九章中指出,沙漠军刀实则不过是由美军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制定的一个两栖特遣编队突击科威特海岸的两栖作战计划.考虑到两栖突击可能顷裤造成多国部队的重大伤亡,该计划最终成为一个应急和佯攻计划.由于多国部队地面进攻顺利,该行动计划始终没有能够实施.另如多国部队组成的国家和人数,诸多着作中说法不一,该书在全面考证的基础上,确定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是39个,总兵力为80多万(如加上土耳其驻土伊边境的部队和海湾委员会6国兵力则达100万).该书文字通顺,流畅,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全书50余万字,并附有大事记,有关图表和最新图片.该书不仅可以作为军队科研教学的重要读本,也适合于广大对战争和军事感兴趣的读者.由于这场战争离现在时间较近,一些重要材料还未解密,尤其是缺乏伊拉克方面的材料,致使该书对伊拉克方面的战争目的,准备和战争的具体情况论述稍显单薄.一些章节出现内容重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捌’ 有没有更多这样的图片要二次元的,战争的背景

推荐一个APP,叫堆糖,你下载安装之后输入关键字,比如“二次元”、“战争”啊,就会出现很多很多高清的图片,当然你也可以具体到某一部动漫,里面资源相当多,都是免费哒,望采纳~

‘玖’ 我想要小说背景图片,是架空历史的,有点像水浒那种,像战场那样太普遍了。把这两张图合并一下,左半张脸

其实,你可以下一个ps,或者美图自己照着度娘弄,我就是这么作出来的,加油!

‘拾’ 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很少有盔甲,这是为何

古代无论是东西方都是有盔甲的,认为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培模很少有盔甲,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得出的误解。
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配辩缓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灶逗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