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古代舞蹈唯美的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古代舞蹈唯美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30 06:42:01

⑴ 秦代的《巴渝舞》与《长袖舞》是怎么来的

秦汉时期,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歌舞形式,并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他们把周代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搜集民间乐舞,对后来的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和大曲》是另一种歌舞并重、内容丰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汉代大型歌舞曲。宴饮自娱之舞,在汉代社交生活呈现出活跃态势,上至宫廷里皇室贵戚,下至一般官吏甚至普通大户人家,都有在宴饮中礼节性互相邀舞的习俗。

在汉代,人们热爱舞蹈,并有歌舞自娱的习俗,是当时人们淳朴品性的具体表现。秦代《巴渝舞》与《长袖舞》

那是在秦始皇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他下令丞相李斯要整顿关中地区的民兵,规定了一个月后要进行阅军大典,期间重点检阅民兵的训练成果。李斯接到命令后非常为难,因为秦始皇当时已经收缴了各国民间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规军队才有正式的武器,而关中地区的民兵也是没有武器可供训练的。

李斯非常着急,他冥思苦想却一筹莫展。后来,李斯在首都咸阳城的街上看到两个大汉正在摔跤,他灵机一动,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训练民兵,然后用摔跤舞的形式通过秦始皇的检阅。

于是,李斯马上下令民兵们日夜苦练摔跤技巧,并且将当时流传很广的《巴渝舞》加以改编,将摔跤这一体育方式融入了《巴销物渝舞》中,逐渐演绎成一种摔跤舞蹈,他为这种舞蹈取名为《角抵舞》。

一个月后,秦始皇进行阅军大典,他看到民兵们互相摔跤搏斗,并跳着一种非常特别的摔跤《巴渝舞》,广场中所有民兵动作一致,人们姿势非常整齐,很是威武雄壮。

秦始皇非常高兴,他重赏了李斯,并且宣布这种《巴渝舞》成为以后的军队大典中重点礼仪。

其实,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虽然秦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秦始皇却做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如确立了国家版图,逐步消除了周代分封制度下诸侯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天壤差距,还建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意识和传统。

秦始皇摒弃了周王朝的乐舞传统,他用非常严厉的手段,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舞蹈,并且把周代的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专门搜集民间乐舞以自娱。

后来在秦始皇陵墓出土了一件错金的银钮钟,上面刻有“乐府”两字,就是秦代乐舞自有其创建的最好证明。这一切,都对后来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巴渝舞》,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因为他们居住在四川周边的巴渝地区,所以这种舞蹈被命名为《巴渝舞》。

在四川古城阆中,这里曾经是先秦巴国的别都,在这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谈睁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他们执着梃杖,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根据后来东晋着名学者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

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因此,《巴渝舞》是从西南地区人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人作前锋,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后来,《巴渝舞》传入宫廷之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当时着名舞蹈。《巴渝舞》在表演时,舞者们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中唱着古老的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这是一种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据说后来汉代汉哀帝罢乐府后,他对巴渝舞员36人仍很是留恋,他认为不可罢掉《巴渝舞》,而是将《巴渝舞》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

《巴渝舞》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4篇。

《巴渝舞》发展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后来的《八仙鼓舞》,其实就是《巴渝舞》历经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是长柄双面的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略窄,鼓柄较宽。

《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它适宜在广含斗岁场中表演。人们在表演八仙鼓时,通常沙锣手先走,然后鼓手随后,人们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间也被称为《渝儿舞》,这名字在后来唐代唐太宗大历年间仍然广为流传。后来唐代诗人韩翃在千山口所写《送巴州杨使君》诗中就留下了《巴渝舞》的踪影,诗道:

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其中,诗里面的“万里歌钟”就是指辽阔的巴州,那里的百姓唱歌击锣鼓。这首诗的大意是为杨使君到巴州整饬防务取得成绩后,巴州人民定会载歌载舞为其庆贺,这说明了秦代《巴渝舞》在后来唐代时仍然在巴州广为流传。

秦代的《巴渝舞》后来还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兴的舞蹈,名为《薅草锣鼓舞》,这也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巴中米仓山区的一种舞蹈,多是当地人们在薅包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

根据地方志《巴州志·风俗篇》中记载:

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根据这段记载,《薅草锣鼓舞》确实是秦代巴渝地区人们集体劳作时的歌舞,它的目的与古战舞《巴渝舞》其实是一致的。

除了《巴渝舞》之外,秦代还有另外一种舞蹈非常盛行,这种名叫《长袖舞》,是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古人常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其实就是源自秦代时的这一舞蹈。

《长袖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证明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流传于华夏大地。秦代的《长袖舞》有多方面佐证。如河南南阳石桥镇画像石上有一个舞人施展长袖,翩翩起舞的图像。

这个舞人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然后一只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她的舞姿非常的洒脱,也很豪放。

类似形象在后来汉代的画像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当然,长袖之舞是由于服装特点而发展出来的乐舞,而秦代服饰中的女性裙装下摆宽大而长,有时反而更要通过手袖的动作加强舞蹈的动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动人的演出,有时是在相当开阔的地带,有时是在室内,有精美的帷幕作为装饰。更加重要的是,秦代《长袖舞》表演其实是带乐队的。

秦代《长袖舞》乐手们数量有多有少,甚至有时只有一个人,而当时《长袖舞》伴奏的乐器有箫、鼓、鼗、笙、埙、铙等,在很多情形下,还有歌者为《长袖舞》舞蹈家们伴唱。

秦代女子《长袖舞》有时还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出现,如江苏栖山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两个女子舞者甩袖而对舞的生动情况。她们身体倾斜,两袖对称,腰肢柔曼,袖长及地而挥舞不乱。在她们的周围,仍旧有乐手伴奏,旁边还有两人似乎在拍手歌唱。

“对舞”的形式说明了《长袖舞》经常是作为小型节目演出的,由于个体表演,所以这种《长袖舞》的水平自然应该是高于集体舞蹈的,这样才能被欣赏者所注意。

⑵ 中国传统舞蹈的秦汉时期

百戏纷呈-
出身下层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汉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包括舞蹈在的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汉时代建立的“乐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可供统治者作施政参考,另外亦可供宫廷欣赏享乐,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汉代盛行《百戏》,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爱。着名的节目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从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俑等,我们今天仍可一窥2,000多年前丰富多彩的汉代《百戏》和舞蹈。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以长袖为特征的《袖舞》,双手执长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汉代着名的舞颤闹蹈。
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都是各种乐舞艺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们被社会贱视,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我们较熟悉的汉代着名舞人赵飞燕和戚夫人,虽然能靠出色的舞艺爬到统治阶层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惨下场,从中我们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盘鼓舞》
汉代《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山东沂南汉画旅激像石中的《百戏图》,场面浩荡,气势雄伟,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包括杂技、马术、鸟兽舞,当中更有汉代着名的《七盘舞》。画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盘分两行排列地上,还有一鼓放在盘前,舞者似正从盘上纵身飞跃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他的长袖舞衣和帽带随势飘起,显出一个健美的形象。
《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舞传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变化。 “长袖善舞”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立国的西周时代,用以教育“国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铜器及漆器,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托掌姿”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画和舞俑,都身着掩手长袖舞衣。
汉唐以后,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绝书,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戏曲舞与民间舞中,还保存了十分丰富且富于表情的舞袖技法。 ── 戚夫人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茄镇罩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汉代有一位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着名舞人──赵飞燕(原名宜主)。由于家藏有“彭祖分脉”书,因此她“善行气术”。宜主长大成人,容貌绝丽,体态轻盈。后来父死家败,宜主与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长安(西安),后辗转到阳阿公主家当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钻研歌舞技术,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改名为赵飞燕。
一次,汉成帝微服出宫,到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舞艺超群,极为赞赏。于是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宫中女官),后又封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秦汉音乐-人神协奏的汉代音乐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枚带有错金铭文的秦代“乐府”编钟,由此推翻了通常所认为的“乐府”成形于汉代之说。这枚秦代“乐府”编钟也印证了“汉袭秦制”的说法。秦汉时期的“乐府”不仅涉及面宽,其机构也很庞大。有文献表明,汉代“乐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整理;同时,为了满足宫廷音乐生活的需要,又须创作或编写歌辞、曲调,以及演唱或演奏。
汉代“乐府”的领导人是李延年,他是河北中山(今定县)人,因具有音乐才能被召入宫,后又因触犯了律法而受“腐刑”(在宫中负责养狗的事情)。由于其妹被纳为嫔妃并封为“李夫人”,深得汉武帝宠爱,李延年也承宠而被封为“协律都尉”。他曾为汉武帝祭祀天地而作了《祭祀歌》19章,还根据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改编成28首新曲。因其妹早逝,加之其弟与宫女私通、其兄兵败投敌等原因,故使得汉武帝在一怒之下杀了李延年全家。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在继承了孔孟精神的同时,又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观念汇入其中并加以发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者)受命应天治礼作乐”。更有《白虎通义.礼乐篇》对这种神化的美学观加以附会,以为“八音”乃是效法“八卦”而来。加上汉武帝崇仙尚神,因而使“天人感应”的神化儒学得以“罢黜百家”,入主“独尊”的正统地位。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就记录了一些反映“天人感应”以及汉武帝崇仙尚神的音乐作品。

⑶ 为什么说唐代舞蹈被称为中国舞蹈史上的高峰

1、继承传统,广采博收,富于创新。

2、形式多样。大型舞蹈,人数多至数百人,远远超过古制“天子用八裤岁蔽佾”──64人的惯例,服饰豪华,场面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小型舞蹈,技艺精湛、表演艺术水平高,引人入胜。

3、唐代舞蹈虽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总的说来,具有开朗明快、健康挺拔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强盛的唐帝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4、创造了特有的舞蹈分类,如燕乐、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等。继承创造了舞蹈动作的某些术语,如大垂手、小垂手、摇、送、等。尤其重要的是,还创造了记录舞蹈的画图和文字谱,如《破阵乐》舞图、《南昭奉圣乐》舞图和敦煌舞谱,这是舞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5、对邻国的影响深远。唐代舞蹈曾流传至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国。日本至今仍将唐代传去的中国乐舞称“唐乐”。朝鲜的《进馔仪轨》一书,刊载了传入朝鲜的唐代名舞《春莺啭》、《剑器》等舞图,所记各舞历史沿革与中国史籍记载相同。

(3)古代舞蹈唯美的图片扩展阅读

唐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唐代宫廷设置的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民间艺人,使唐代舞蹈反映出自信而又宽怀的恢宏气量。“坐部伎”和胡州“立部伎”这些宫廷燕乐,都是吸收了各地乐舞而创制的新型乐舞节目,在内容上则都是歌功颂德的。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在一雀则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

⑷ 适合学生跳的古风舞蹈

适合学生跳的古风舞蹈:

1、《春江花月夜》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

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象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雨霖铃》,雨霖铃是宋朝柳永写的一首词,现代舞蹈以赋予新的思想.话离别的痛苦.

3、《雨中花》,女子舞蹈雨中花,婀娜的身段,轻盈的舞姿,彰显了女性的柔美气质,韵味无穷。优美的舞蹈,娴熟的技术,共同演绎出唯美的画面。

虽然是独舞,但是舞蹈服装。舞蹈设计等都不错,经典的傣族舞《雨中花》,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

《竹枝词》是一支古典舞,通过对兰花指、小舞花、古典舞手位,提沉呼吸等元素的学习。孩子们对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标准有了初步了解。

视频中的孩子们只有半年学习舞蹈的基础,所以在剧目呈现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呼吸韵律、胳膊手指的延伸不够,表情动作的表现力还不足等问题。

但我们相信,舞蹈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更好绽放!

⑸ 中国古代有哪些着名舞蹈

1、宫廷舞

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大多来自民间,也有宫廷专业艺人加工创造的。内容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歌舞升平,形式上比较猛棚橡工整华丽,结构也比较严谨,一般皆属当时艺术水平上乘者。

2、文舞

文舞,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与武舞相对,用于宫廷典礼与郊庙祭祀,因是歌颂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称作文舞。

3、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宫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枝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4、盘鼓舞

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

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5、灵星舞

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和御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⑹ 中国古代有什么着名舞蹈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着名的舞蹈作品很多,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介绍。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核虚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七、《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含氏举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谈碧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

⑺ 中国舞包括有哪些舞蹈

中国舞包括有绝枝,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舞,古典芭蕾舞并宽敏 。
民族舞,产于流传于民间,主要以自巧握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是各种舞种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如孔雀舞,摆手舞, 花鼓子。
民间舞,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如东北秧歌,藏族舞蹈等。
古典舞,从传统的民间舞蹈基础上衍生而来,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
古典芭蕾舞,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照》,《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等。

⑻ 中国古代“六小舞”之一皇舞,有什么特色

“六小舞蹈”是中国古代幼儿的一种舞蹈,它是20岁以后学习六大舞蹈的基础。它由文舞和武舞两章组成,包括“民舞”、“玄舞”和“赣舞”。

8月27日晚,尼山初秋,植被茂盛,古雅的音乐在山林间流淌,出席中国国家科学院首届院长峰会的嘉宾和媒体记者在尼山大学酒店,首次恢复后,共同欣赏了全球首映式,整个演出时间大约90分钟。

把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就能形成做人做事的标准,在优美音乐的舞蹈中,舞者应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的气氛,演员的蹲、起、开、闭等舞蹈动作优美悠闲,虽然节奏缓慢,动作简单,但他们需要用心和呼吸来控制四肢。这完全是由于日常生活的习惯。键让

⑼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使得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的飞速发展,在乐舞方面它更继承了汉、隋的优秀传统,经过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唐代的乐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

汉唐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很多学者将汉代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汉代的乐舞以其唯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唐朝则在继承汉代乐舞的基础上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汉唐舞蹈特点

汉代舞蹈结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有以下特点:

1.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

2.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 和热情;

3.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

4.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

5.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 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 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汉代自娱性和即兴舞很兴盛。《史记》 曾记载汉高祖刘邦乘酒兴高歌起舞:“大风起兮去飞扬, 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私人女乐,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近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等已经经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为庆祝。

由于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所有汉代人处处体现的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气概。不言而喻,汉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体现,汉代的舞蹈显示着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着活力和生机,这是一个雄豪的乐舞时代。汉代的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戏”中表演,“百戏”即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的综合表演。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由于地区、民族的人口在战乱、政变的历史背景下一次次流动,造成了各地方、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西晋的《清商乐》,在太康年间曾有过发展,但经过了永嘉之乱,宫廷乐舞的队伍散亡殆尽。而盛传于长江流域的《吴歌》、《西曲》也由于南北战争向各地的民间流散,同时也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间。这些因素客观上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传统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孕育了新的种子,盛唐乐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唐代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 如果说汉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的“奠基时期”,那唐代的舞蹈则可作敏早为考察中国舞蹈史的一个“枢纽”。

唐代舞蹈的发展在当时是居于世搭拿迅界先进地位的,如在乐舞体制的建立方面:坐、立二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舞队的表演格局、知此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 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中国古典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是不可能出现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与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

就“踏歌”分析汉唐舞蹈风格特征

“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汉代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芸芸众生。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度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踏歌》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 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 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 “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 “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新汉唐舞蹈的代表及其风格特征

以孙颖老师为创始人的汉唐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扎入,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历史看进,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资源。对于戏曲舞蹈,唐满城老师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汉唐古典舞正是要从这条流入手,去寻找古典舞蹈的源,寻找古老文化的审美气质。

对于古典舞,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一种设想与构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与古代。但是当古诗、古词、绘画、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时,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态,亦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史料中的《白纻舞》、《霓裳羽衣》、《舞剑器》、《杯盘舞》等等,出土文物里的各种舞蹈形象,皆是古人留给后来者的经典“舞作”。

汉唐把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对待,一手拿着古人留下的古代舞蹈形象,一手握住这些形象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现存的开启死去的,用文化意识激活文物形象,把舞蹈纳入文化,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展现传统古典精神在舞蹈艺术上的表述。

美学宗师宗白华认为,在中国的绘画、戏剧及书法里,“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这里的舞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涵盖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势所在。《踏歌》里妙龄女子踏青的婀娜,《玉兔浑脱》中仿似仙子般的清灵,《谢公屐》清贫文人的洒脱,这弥漫在上空飞舞灵动的神韵空间,与文、诗、词、曲在传统文化与精神意境的把握中有异曲同工之效。把舞蹈纳入文化,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艺术的古典情趣与审美意味,文化到舞蹈,科学进形式,注重传统、文化、艺术这三个层面的一脉相连。走新的路子,强调形式的民族性,更看重在这形式背后的古典中国文化精神,使得形式不仅成其承载,亦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与审美品性的具象艺术表征。

从《铜雀妓》到《踏歌》、《楚腰》、《谢公屐》、《玉兔浑脱》、《小破阵乐》,汉唐古典舞蹈的问世,受到了诸界人士(尤其是当代文人)的认同与喜爱。在汉唐古典舞的创作中弥散着艺术意境的灵韵空间。

意境是一种情与景的交融,宗白华区分意境为功利意境、伦理意境、政治意境、学术意境、宗教意境,而艺术意境介于学术、宗教之间,以赏析天地万象窥见自我心灵,化实景为虚幻,“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象化、肉神化”(宗白华)。

我国舞蹈的发展从周代的典礼性的功能发展到娱乐功能占上峰的汉代舞蹈,再到雅俗共赏的唐代舞蹈,可以说历经了一种艺术发展过程中都在经历的由实用到纯粹的审美功能的转变。在汉、唐两代高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真正地形成了具有娱乐功能及纯粹审美欣赏的舞蹈形式,实现了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汉唐舞蹈汇聚了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汉唐舞蹈精湛绝伦的技艺,再现了汉唐先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后世诸多艺术的发展孕育了因子。因此,汉唐舞蹈的风格特征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可借鉴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

;

⑽ 中国古代“六小舞”之一羽舞,有什么特色

“六小舞蹈”起源于西周,是一种教育高尚儿童的音乐舞蹈教材。它属于中国古代雅乐,被誉为“第一王者之乐”。明代乐法学者朱载玉认为:“没有古乐不能成为今天,今天的音乐仍然是古乐”。

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音乐舞蹈形式逐渐弱化甚至消失,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普及,重建中国古代文化并将其影响扩展到全世界,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朱载玉的古舞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团恢复了6支小舞。

依山势而建的尼山书院酒店是乡行庆村种植和山地居住的完美场所,松树与风相伴,可以在炉边讨论,在茅草房培带耐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