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想整理房间怎么办给你一份懒人也能用的收纳指南
“懒人”也可以爱上收纳
我一直是个很懒的人,从小到大很少收拾屋子,衣服扔得满屋都是,从衣服堆里扒拉出哪件像样的就穿上一阵前皮键子,如果它不小心淹没在衣海就只能看运气,等它下一轮再浮出海面了。
各种物品也都随机摆放,要找个东西出来可不容易,需要翻箱倒柜,闪躲腾挪,左看看,右摸摸,念念有词:“我记得上次就是在这看到它的呀...”一番折腾下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放弃吧,等不找它的时候,它自己就会出来。
对于别人让我收拾整理的要求我总是很不耐烦。
每当家人让我收拾屋子,我总会隐隐觉得,凭什么你让我收拾我就收拾,我的地盘我不能做主了吗,不爱收拾就遭人嫌弃吗,所以相当消极怠工。
遇上家人好心帮我收握猛拾了,我还是不高兴,心想既然你们喜欢收拾,都已经收拾好了,那我索性什么也不做了。
另外,我从前还总以为,“收拾”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把东西都扶起来,排列得整齐一点,摆在外面的东西都塞到柜子里,关上柜子门,就ok了吗。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做吧,乱一点就是我的个性呀。
所以我就这么“心安理得”地懒了二十多年,直到二十九岁,走到人生的困路上,遭遇一次深刻的迷茫,不得已而开始改变自己,这个过程中,尝试过不少可能,也突然遇上了收纳,我第一次开始审视自己的屋子,清点物品,丈量尺寸,这时才惊讶地发现,收纳不仅是整理物品,也能整理心灵,即使是“懒人”也能爱上它。
1. 积极心理最能温暖懒人
作家张春讲过自己的经历,她从前也很少整理收拾,家人总是好心地帮她整理一新,如果她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整理物品,还会被说:“又不是你在收拾,你还没起,我妈就收拾好了。”让人无法回答,因此,她对于家务无能为力,也就不可能喜欢。
搬了家的她,发现自己终于可以按喜欢的样子布置起自己的家了,让家变好的积极愿望打败了懒癌,她开始研究各种收纳打扫技巧,把收纳书和收纳工具用了个遍,终于把家打理成了一个温暖舒服的小窝,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喜欢并且擅长整理的人。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人对整齐有条理的环境的向往是天然的,当有了一个可以自己做主的空间后,自然会涌出想要照顾好它、打理好它的愿望。
曾听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懒人不要攻击自己,那是懒的源泉。”其实,懒并不是天生的,当我们不再自己轻视自己,想要好好爱自己后,“懒”就能迎刃而解。
我自己经历了从愤世嫉俗到积极生活的转变,从消极状态一点一点提升心理状态的过程中,开始体验到了积极管理自己的好处,对自己有了更多信心,自然地认同了“收纳是掌控生活的第一步”,当我尝试跟着学到的技巧收纳整理后,我惊讶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的转变,并且从中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所以, 我们内心的积极感、掌控感,就是改变“懒”的最强动力 ,不妨从尝试入手,给自己和收纳一点信心,看看收纳能给心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2. 拍照对比,再也回不去了
开始收纳前,记着给要收拾的地方拍照留念,收纳过后,再拍一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到干净整洁条理清晰的劳动成果后,你再也不想回到物品随时要倒塌、扭作一团的状态了,是不是干劲十足~
3.怎样迈出 第一步:清点物品、断舍离
真的开始动手收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经常是决心有了,但怎么就那么不想动呢?总在担心会不会很麻烦?怎么收拾才好呢?那么怎样才能更容易地开始第一步呢?
从最简单的做起吧,只需要把要收拾的东西一一摊开放到地上、床上,清点一下自己都存了些什么货:过期的,扔掉。坏掉的,扔掉。不再喜欢的,扔掉。相信我,那些你舍不得扔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再也不会用的废物。扔东西可是很爽的一件事啊,从一件很爽的事情开始,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几分动力。
东西都摊开看清了,脑袋自然就会去筹划下一步该怎么做,不用再费力去催促它了。
4. 分类分类分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东西都摊开后,我们就可以连连看,给他们分类了。有人会说,把东西都摆整齐了,放柜子里不就行了吗,为啥还要分类呢?我认为,收纳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类。
分类存放后,相当于给所有物品一个索引,要想找到一个东西,根慧巧据分类,很快就能找到。找东西有了如此便捷的体验,能不对收纳上瘾吗。同类物品归一起,什么东西太多,什么东西太少,都可以一目了然,补充或者减少物品也有了依据,减轻了大脑很多负担。
分类的原理存在于很多领域,笔记本需要分类,电脑上的文档需要分类,写文章分类后也会更加条理清晰,就连思维都需要分类。我也是在收纳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分类的好处,有条理,易分析,所以我有意把分类的原则用在各种事上,收益颇多。
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尽量做到一个格子就放一种东西,不要轻易把分类打乱。比如,分好了短袜的区域,不要因为有点没放满,就把孩子的袜子也放进这个区域,这样就违背了分类的初衷,因为不同的分类混在一起,很容易引起混乱导致放弃。
收纳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把东西放整齐,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长期的物品收纳框架,在这个框架里,物品可以随意进出,但框架稳定地支撑,这样才能长久保持高效和整齐。
5. 规划设计
分类完成后我们需要设计一下怎么给每类物品找个家。可以量一下橱子大小,把尺寸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并且在本子上先设计每个类别的摆放位置,计算需要的收纳工具大小,这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收纳工具,就显而易见了,不至于买很多没用的。
规划设计时最好根据动线来设计位置,比如早上起床要找内衣袜子衣服,就把这几样东西都放到临近的位置,顺手就都拿了。
6. 收纳工具
可以可劲买美美的,淘宝上宜家里有那么多风格种类的收纳盒,看了就高兴。
可以自己动手废物利用一把,比如把废旧纸盒裁剪到合适的大小做收纳盒,用过的饼干罐子用做收纳盒,也成就感满满。
7. 物归原处的原则
要让收纳更长久地保持,需要坚持物归原处。这需要开始做规划时就把物品的收纳位置固定好,一切按照规划设计的图纸来,东西用完以后有意识地把它收回原位,下一次就再也不会找不到了。当养成习惯之后,收回原处也不会觉得那么麻烦了,毕竟东西马上就找到而不用苦思冥想的感觉太过瘾了。
8. 失败了也无所谓,再来一次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不要怕失败,即使收纳过后,屋子还是有点乱,或者没坚持太久就忘了当初的收纳设计,这时候不要就此放弃,骂自己就是懒,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其实再次变乱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每一次面对乱都坚持下去,把它当做升级的机会。
完成收纳后,仿佛给自己的空间和心灵都做了一次“排毒”,让滞重的空间重新变得流动了起来。生活空间变得整洁便利了,心情也跟着欢欣起来,并且节省了脑力,更从容更高效了。以前我早上出门总会手忙脚乱心急火燎地找衣服,出了门还心神不宁,说不定就忘带了什么,也没时间吃早饭,连带一早上都效率低下浑浑噩噩。现在衣服袜子都在固定的位置整齐地放好,早上起床,抹黑也能把衣服都拿出来,是相当爽快的体验。
神奇的是,收纳带来的惊喜不会递减,每一次轻松拿到东西,都会重新获得满满的欣慰,原地满血复活,所以,即便是作为一个“懒人”,也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动力,从小小的行动开始,实现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改变。
㈡ 靠整理房间这门手艺,她29岁成为世界名人,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
文|诸神的恩宠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说到整理房间,一些人会觉得,那是家庭妇女的工作,还有些人会联想到“断舍离”。他们认为,断舍离就是扔扔扔,把不要的东西全扔光,这就是断舍离了。而其实,整理房间并非是哪一类人的专利,扔东西也不是断舍离的精髓。那断舍离的精髓是什么呢?答案就《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里。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是日本人近藤麻理惠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有关整理收纳的书籍,它已被译成30种文字,在全球狂卖200多万册,还被拍成了同名电视剧。透过它,我们能领悟到生活大明返的真谛,放下过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从5岁起,麻理惠就对整理收纳产生了浓厚兴趣,19岁时,她成立了一家整理咨询公司,为客户提供整理房间和办公环境的服务。《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的整理收纳法,是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大全。在麻理惠的影响下,2014年日本成立了心跳收拾协会。 2015年,29岁的麻理惠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和她同时上榜的有奥巴马、普京、库克等名人。麻理惠告诉记者,她的最大的梦想是整理全世界。
01整理收纳的关键在于行动力
生活中,总有人爱囤各种东滚饥西,囤卫生纸,囤饮料瓶,囤旧衣服等。人为什么会有囤积癖呢?心理学家认为,囤积癖主要源于人内心的匮乏感,匮乏感越强,占有欲就越强。
像许多人一样,麻理惠小时候也有囤积癖,她的房间中堆满了各种杂物。上中学时,她无意中读到《丢弃的艺术》。书中的丢弃理念让她大为震惊。回家后,她立刻按书中的方法大扫除,一连干了几小时,从不到三平米的房间里整出八袋垃圾。收拾完后,麻理惠陷入了沉思,她也惊喜地发现,这种整理技能太神奇了!房间整理前和整理后,完全是两幅模样。通过整理房间,她的心也通透了许多。从那一刻起,麻理惠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整理房间方面搞出名堂来。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麻理惠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整理收纳法。 这种收纳法的关键是行动力要强,要一口气干完,中间不能歇。 为什么不能歇呢?原因很简单,人都有惰性,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剩下的活不知何时才能干完。那样的话,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让房间焕然一新的戏剧性效果。如果没有戏剧性效果,就无法感受到房间整理前后的巨大变化,因此也就无法带给我们心灵震撼。试想一下,花一小时收拾完屋子,和花一周菜收拾完屋子,带给人的心灵冲击肯定大不相同。所以,麻理惠才强调要一口气干完。
行动力是治愈拖延症的良药。 生活中遇到再大困难,只要先行动起来,就已经解决了困难的一半。同样的,如果想让居住环境变舒适,那就说干就干,一口气干完,彻底干完再休息。唯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02对每件物品保持敬畏心
麻理惠认为万物有灵,对每件物品都应保持敬畏心。所以, 麻理惠的收纳法很强调仪式感。 她每次去客户家,都身着正装,进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和房槐神间做自我介绍。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和房间尽快熟络起来,房间的气息会告诉她,应该从哪里入手整理。
麻理惠的收纳法分四步:定位、分类、扔掉、收纳。 整理的第一步,是找准定位,就是说,你要先想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件事想不明白,就不可能做好整理收纳。
30岁的S小姐告诉麻理惠,她的愿望是地板干净,床单是粉色的,台灯是复古的,下班回家后,能边听音乐边做瑜伽,在舒服氛围里入眠。而实际上呢,在她三平米的家里,衣橱门都快合不上了,抽屉杂物都溢出来了,地上床上满是杂物。睡觉前,她得先把床上杂物推到地上,起床后,再把地上杂物捡回床上,这才能辟出路出门上班。在麻理惠手把手的传授下,S小姐养成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最终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第二步是分类,分类原则是按物品类别划分。多数人都按场所类别归置物品,比如先收拾客厅、再收拾厨房等。在麻理惠看来,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还无法根治房间乱的问题。明智的做法是按物品类别整理。先把所有物品集中在一起,再把物品按类别分类,比如衣服放一堆,日用品放一堆等。
在分类时,麻理惠建议我们用手去认真触摸每件物品,以触摸方式唤醒你和物品之间的情感连接,最终只留下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至于那些没感觉的物品,无论它多新多贵,都要马上扔掉。 怦然心动,是留下物品的唯一标准。
第三步是扔掉。人人都有贪欲,贪欲让人喜新不厌旧。旧物往往能唤起人们对以往生活的记忆。比如一部旧手机,可能能唤起我们很多美好的记忆。扔东西,就是教我们放下过去。
麻理惠说,千万别小瞧扔东西,扔东西也有大学问。扔东西的正确姿势是:先扔衣服,再扔书和文件,最后扔纪念品。按这个顺序扔,效率会很高。她还提醒说,扔东西时要避开家人,免得前功尽弃。M小姐房间里堆满了旧衣物,麻理惠和她一口气整出15袋杂物。正当她们正要去扔时,M小姐母亲闯进房间,从袋子里挑走了一条瑜伽垫。而事实上,这位母亲从不做瑜伽。所以麻理惠才强调,扔东西时一定要避开家人。
一般人都不舍得扔礼物,麻理惠却认为,礼物本质上是传递心意,收到礼物那一刻,我们被感动了,对方心意就到了,这时礼物完成了使命,就可以扔了。大思想家荀子说“不役于物,不伤于物”。就是说,人不要做物质的奴隶,就永远不会被物质所伤害。麻理惠的理念和荀子的话不谋而合。。
最后一步是收纳。 收纳的原则是从简化到极简 。这里的极简是指,用完物品后迅速物归原位,形成良性循环。掌握了这个诀窍,房间就能一直整洁。
衣物收纳有两种方式:一是吊挂,二是折叠。麻理惠更推崇折叠收纳,因为它更节省空间,相同空间只能挂十件衣服,却能折叠二十件衣服。折叠收纳的基本原则是竖着放。麻理惠认为每件衣服都有“黄金点”。所谓黄金点,指对一件衣服而言最适合的折法。当然了,吊挂收纳也它的有长处。大衣、西装、裙子等都适用吊挂收纳。吊挂衣物时,左边挂深色较厚的长衣,右边挂浅色较轻的短衣。另外,收纳袜子时别翻卷成一团,那样袜口会变形,会缩短袜子的寿命,正确的做法是把它们叠起来。
麻理惠还建议要经常晾晒衣物,让衣物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那样它们会更好地为你服务。麻氏收纳法告诉我们,尊重物品就是尊重自己。
03整理收纳的本质,是教会我们认真对待人生
麻理惠的整理课很火爆,火爆到只有提前半年预约,才能成功报名的程度。凡事上过这门课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上完课后,有人重拾儿时的梦想,辞职去创业;有人毅然和丈夫离婚,奔向新生活;还有人工作业绩大幅提升,受到了老板嘉奖。
麻理惠的课程,为什么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究其原因是,麻理惠的整理课,并不是简单的整理课,而是一门人生哲学课。它包含三层内容:反思过去,改变自我,活在当下。
首先是反思过去。书中,麻理惠几次提到她帮客户整理物品时的自我反思。给K小姐整理衣物时,麻理惠发现她很爱穿休闲装,衣柜里却有一堆紧身裙。K小姐告诉麻理惠,紧身裙都是她姐硬塞给她的,她根本不喜欢。麻理惠由此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但凡她不想要的衣服,她都会强塞给妹妹。而每一次,妹妹都会委屈巴巴地说:“嗯,我收下就是了”。成年后,麻理惠不断反省,才懂得妹妹在收下旧衣服那一刻,内心其实很受伤。她为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忏悔。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反思越深刻,成长越健康。但反思过后,必须要有所行动,否则这种反思就毫无意义。
其次是改变自我。以前麻理惠从不扔书,而现在,她身边常年只有三十本书。对于喜欢的书籍,她会把喜欢的页码撕下来保留,其余部分全都扔掉。后来,她的书少了,脑子里的干货却多了。无独有偶,台湾作家李敖家有面墙全是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是按主题分类的纸,每张纸都是李敖从书上剪下来的。李敖说只有这样,他才能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可见,化繁为简,是智者们通用的生活哲学。
最后是活在当下。有位74岁的女客户邀请麻理惠去度假村参加瀑布修行。女客户是商业大佬,年纪不小却活力四射。参加完活动后麻理惠身心舒畅,她发现瀑布修行和整理物品时的体验非常相似,那种感觉就是完全沉浸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为心流。经常经历心流的人,正是活在当下的人。
人活在世间,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人与自我的关系决定了人的一切关系。人与物品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房间乱,是因为心乱。麻理惠的收纳法表面上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本质上却在梳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整理的目的,是要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麻理惠说她写这本书,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振作起来,积极地生活,让“每一天都变得闪闪发光”。
生活就是要脚踏实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不仅是工具书,更是哲学书,教会我们如何认真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设立宏大的目标,却往往忽略眼前一点一滴的小事。而实际上,如果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那么,成功迟早会主动来敲响我们的房门。
亲爱的朋友,你想实现梦想,成就自我吗?那就先从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