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徐悲鸿的奔马图创作背景
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1)写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② 狼图腾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于1967年响应中央号召,来到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插队成为知青,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了11个年头,见证了草原由盛转衰的过程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
作者目睹了原始草原的自然风貌,也目睹了草原的毁灭和整个游牧文明的毁坏。出于对草原的热爱和怀念,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狼图腾》。
(2)写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大陆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蒙古牧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草原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
他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敬畏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
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狼的凶悍、残忍、智慧和团队精神,狼的军事才能和组织分工,曾经是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欧亚大陆的天然教官和进化的发动机。
③ 作文背景图片大全唯美(画的)(高中生)
夕阳是唯美的背景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爱上在每天黄昏的时候在那里坐一坐。
那里不美,那里只有两个孤独的秋千一棵不知多少年的老树和二个小石凳,轻轻的散落在那里。
星期五下午放学早,贪玩的我没有按时回家,当我回家,路过那里时,我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定住了... ...
橙色的光暖暖的照在小院中整个院子显得暖阳阳的。小石凳上坐着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头上的银丝见证着那曾经走过的完美岁月。老奶奶戴着重重的老花镜,手里颤颤抖抖的拿着一张不知何年何月的旧报纸声情并茂的朗诵着,端坐在一边的老爷爷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橙色的夕阳成了他们最唯美的背景.
通往小院的林荫小道上,一对手牵着手的恋人带着满脸幸福走了过去。他们手与手相传着温暖,如此美好的画面加上黄昏唯美的背景更显其浪漫.
秋千上一个小女孩高高的梳着马尾辫,一个小巧的皇冠轻卡在头上,小胖手紧紧的抓住一根七彩的棒棒糖,真像一个快乐的小公主。树阴下,一个小男孩正奋力的埋些什么,不一会儿小男孩快步跑向小女孩牵起小女孩另一只肥嘟嘟的小手,奔向树下,然后指着那高高耸起的小山丘说:“妹妹,我种好了,明年的今天你就会看见许多牵牛花了,他们会开的比你的笑容还灿烂。’’两个孩子小小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微笑。这时孩子的妈妈轻唤,小男孩和小女孩微笑着转头,聪慧的妈妈抓住了那一瞬间手指轻按,按下了快门。只听喀嚓一声,图片定格了,阳光暖暖的照在孩子们的身上,孩子们笑容灿烂,和夕阳这朵晚开的花争艳。
好好看看夕阳那唯美的背景吧!
④ 琐记写作背景
《锁记》写作背景: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4)写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锁记》内容梗概: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锁记》简介:
《琐记》选自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位于其第八篇文章。
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⑤ 墨梅图题诗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梅花屋内。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诗。
原诗:
《墨梅》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干坤。
注释:
1、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2、吾家:我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同乡,借此自比。
3、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4、头 :边上。
5、个个:朵朵的意思。
6、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
7、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8、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9、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10、满干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干坤:指人间天地间。
释义: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作者简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符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着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5)写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这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⑥ 苏轼的生活写作背景(完整)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着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着名诗人,他同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着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着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⑦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写作背景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是纪江红写的,包括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五大部分内容:中华文明的曙光、灿烂的青铜时代、战乱的春秋战国、天下一统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书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华佗救人难救己”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了:曹操得了“头风眩”,经常头疼,医了好久也没用,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叫人把华佗请来,华佗给曹操扎了一针,他马上就不疼了,于是曹操就提出要华佗当他的私人医生,随时给自己诊治。华佗不同意,曹操就借故把他杀了。 这个故事使我知道:华佗是古代的名医,受到了后人的怀念与崇敬,他具有非常高明的医术以外,还具备了不贪图名利、不畏惧强权的可贵品质。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它完整的记载了中国上之唐尧虞舜,下之上世纪中叶文革之间的五千多年的历史。
《上下五千年》像一首诗,把中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人的悲欢情愁,淋漓展示;更把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从历史长河中缓缓吹来,让你为诗人、词人们的绝妙精彩的佳句而陶醉。《上下五千年》更像一支歌,有征战沙场激昂豪迈的旋律,有盛世和谐和平发展的讴歌,有变革失利的悲伤的曲调,还有外交全球巡航世界的交响乐。《上下五千年》也像一副画,《清明上河图》的工笔细腻在书中处处可见,四大名着的街坊观园也很容易觅得踪影,《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等如签章闲章一般,深深印在了中国的历史画卷上,令人瞩目。
《上下五千年》告诉我的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而是我国盛衰荣辱的见证,是我国传统及民风的记载,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写真,是我们小学生回头看、低头思、抬头走的绝好的教材。
应把《上下五千年》放在床头,一有闲暇就打开阅读。读了《上下五千年》,让人心中充满了激情,也带着深深的思考。《上下五千年》是良师益友,每每读它,就感受到自己在和历史对话,在和古人交谈。古人的睿智、豁达、开明,都能在记忆中存放,在追求的梦中重现。
一部《上下五千年》,一段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手捧历史,才知道自己的路怎么去走,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生存和发展。更想借鉴历史的路,去创造祖国明天的辉煌。
我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了,这本书追随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变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名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上下五千年》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千百多个生动的小故事,和一张张精美的小插图。
全书用严谨、简洁的文字勾勒时代背景,介绍历史常识,使我们更了解那历史。不仅如此,书中的小插图也惟妙惟肖。那些精彩的彩色插图和文物图片,全面而直观地展现社会风俗和历史面貌,让我们又进一步地了解了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史了! 书不仅是我的好伙伴,还是我的好老师,它陪我们开心、伤心、动脑筋、做游戏……又使我们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有五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切该经历和不该经历的。
着名历史家庞朴说过:“历史使人聪明。因为历史是前人失败和成功的记录,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的经验积累。”听了这句话,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历史了呢?那么,请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第一页吧!
五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人类,对于世世代代生息在地球的中华民族来说,算的上是一段悠久的历史了。
远古时期,“湘妃竹上的斑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们;古代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朱元璋削刺的做法,一直都为人类所痛恨;岳飞精忠报国却惨死于奸臣之手的事情一直令人们所痛心……
不过,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好事关于“忠臣、奸臣、明君、昏君”这四个词的话题了。一代天骄,莫属于从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爱民,他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他从不会随意错杀好人、平民。在这本书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桧了。就在岳飞即将抗金胜利、凯旋归来之际,是他,是秦桧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语,致使岳飞在一天之内收到12块“金字牌“递发繁荣班师诏书。可怜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啊!1142年1月27日,昏君赵构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在狱中。
从茹毛饮血到基因工程,从刀耕火种到电子信息,从爬山涉水到遨游太空……一场场血战,一项项发明,亿万人民前仆后继,代代精英呕心沥血,终于创造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演绎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是无形的,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在广袤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和千百年传承的凝聚力,繁衍生息,亘古不衰。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自力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沧海桑田、江山更替中,在狼烟四起、金戈铁马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如:包公、李世民、成吉思汗、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他们指点江山,经天纬地;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他们精忠报国,光明日月。
这本书,谱写了一曲惩恶扬善良、弘扬正义的浩然正气歌。几多残暴国君,昏庸帝王淹没于青史,几多乱臣贼子遭万世唾骂。
其间更有广大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他们没有留名史册,但正是他们用双手构筑了万里长城,用他们的双脚走出了通衢大道,用他们的双肩扛起了民族文明之鼎。
⑧ 如何在打印作文时加入背景图片
1、首先将作文内容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里。
⑨ 八阵图写作背景谁可以写
标题 八阵图 作者 杜甫 年代 唐 内容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⑩ 鲁迅《二十四孝图》写作背景,注意:只要《二十四孝图》的,不要《朝花夕拾》的。
写作背景: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着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10)写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部分故事介绍:
1、郭巨埋儿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再到母亲那里去进食物。
年迈的母亲总把食物留给儿子。郭巨便要将儿子给埋了。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为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她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
正要将儿子扔进去,忽然一个霹雳。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2、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
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岁。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
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后来,“老莱娱亲”成了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3、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4、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5、百里负米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