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早的元青花什么样(图)
最早的元青花如图
最早的元青花为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
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1)中国元青花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元青花琢器部分,是分断制作,大多数是为三接四部,即:颈部、腹部、底部、成型后用胎泥相接成型,但部器物也有不接底工艺。采用湿胎接法,多见器物接口挤出胎泥,也有规整合缝接口严密,不见胎泥外液。
为了保证接口的牢固性,器内挤出的胎泥不做修理,外壁修胎也有保留,因此,元代器物腹部很大部分有明显凸痕。器物内壁、底部多不施釉,大罐内防渗漏刷釉或简单荡釉。足墙多数较矮,内外斜削,有部分器底垫烧留下大小黑斑点。小件器还有垫烧留下细沙粒。有些小罐、小瓶可以见到古人浸釉时,用手抓捏留下的清晰指头印迹。
Ⅱ 真正的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底边图片
真正的元青花加紫<釉里红>没有大红的<目前为止>。
Ⅲ 中国历史上的元青花
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Ⅳ 元青花
您的这一个瓷器,是典型的现代的化学彩仿古工艺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顺祝蛇年吉祥!
Ⅳ 元青花中国民间有多少件
着名的古陶瓷专家张甫生教授在他的《青花瓷器鉴定》一书中说:“据国内现有所知的100多件元青花瓷器,80%为出土品,剩下的传世品中,也有一部分出土采集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的残片出土”;“至今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国外有200多件,国内有100多件,其中,有确切纪年的10件”。青花瓷器专家马希桂先生在其《中国青花瓷》一书中写道:“元青花当年流传到国外至今尚存的有200余件,国内出土和传世的元青花据目前所知有100多件。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收藏的100件元青花中,江西省有40余件,
Ⅵ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元青花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陈克伦: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
目前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丰富的机构,一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有40件;二是伊朗国家博物馆(微博),有32件。总体而言,目前已被证实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只有100余件在国内的博物馆。
“不到400件”这个数字,只是官方考古的统计结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构成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馆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几十年中国大陆不断的出土。
首先说馆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曾说,阿塞拜疆的博物馆里起码还有几十件元青花,这个没有被统计进来;然后说私藏,伊朗、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间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这些也没纳入该统计范围;最后是近几年出土。坦白说,现在的考古发掘,主体不是官方的考古队,而是在民间。民间的基建工程或盗墓行为,导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场。
Ⅶ 请大家鉴定一下是什么年代的元青花
新中国以后,粗制烂糙的工艺品,做花盆太小,盘子也不像,花盆底座勉强像。元青花是热门瓷器,有那么容易收。收藏是巨大风险的投资,故事谁都能编。随便拿个瓷器做个仿古伪装,专门坑刚进收藏界的新手。
Ⅷ 元青花瓷器为何如此珍贵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蓝花的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上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因此元青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学术界认识之后,就立即引起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元青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至正型青花在纹样上的特点是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有浓厚的我国传统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热烈,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又极为相似。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纹饰不但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宋代磁州窑黑彩的图样,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高超,画面精美生动。
至正型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元青花无论大小盘、碗、杯、盏之属,均里外画花,有白底蓝花,也有蓝底白花,还有白底蓝花与蓝底白花分不同层次交织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浅浮雕状,为预先在胚体上雕刻而成,可见元青花制作之精。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纹饰、胎、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元代青花瓷具有永远魅力。区别于明清青花的精致和富丽,元青花有着充满激情的雄浑壮丽的恢宏气势,是箭啸马鸣的元代文化的结晶和写照。
Ⅸ 如何鉴定元青花
1、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
3、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
(9)中国元青花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
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荣,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风格。元代的制瓷业更加繁荣,风格更加开放。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