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确的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中药的地位,很多人专门去拜访老中医,开药方煎药,为了半壶大家发挥药材的最大效能,下面是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正确的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煎煮前
1、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锅,不锈钢锅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因为铝、铁、铜性质较活泼,容易与药物发生反应。如铁锅中的铁与药物中的鞣酸反应生成鞣酸铁,铝锅和铜锅煎取的药液都可以检出有相应的金属离子[2]。
2、煎药用什么水?
应选择含矿物质少、金属离子少的清水。多用自来水、井水、江河水、普通纯净水或无离子水(蒸馏水)。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富含钙、镁等离子,煎药煮沸时钙、镁易与碳酸根生成水垢析出,这样既丢失了钙、镁微量元素,还可能与中药里的其他成分生成沉淀物,影响药效[3]。
3、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30分钟左右,可以有助于中药成分在汤药中释放,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药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浸出。
二、煎煮中
1、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一般头煎用水要大些,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度,二煎以水面和药材平齐为度。此外,水量也与煎药时间及需要的药液量有关。如风热感冒药,需轻煎,煎药时间短,在煎取中水分消耗不大,放入的水应接近需要的药液量。如滋补药,需要文火煎煮较长时间,应适当多放水。注意,应一次将水量放足,避免中途加水。
2、煎药应该用什么样的火候?
一般而言,煎药时在药液未沸前用武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以防水分很快熬干,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来而影响药效。
3、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病情和中药的不同,煎药时间各不相同。一般药物,头煎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此外,常见的还有以下不同的煎药方法:
轻煎:指煎煮时间短,头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沸后再煎5-10分钟即可。一般用于上焦病,皮肤病,如外感风热导致的咳嗽、皮疹等。
久煎:治煎煮时间长,需头煎沸后再煎40-45分钟,二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多用于慢性病的补益药煎煮。
4、一付中药煎几次合适?
对于一般的中药而言,煎取2-3次即可。一般认为,在首次煎煮过程中煎出有效成分大约为每剂的30%,第2次煎煮出药液的有效成分为
40%~50%,2次合并可得70%~80%,而第3煎、4煎约占20%[2]。另有研究发现传统煎法两煎合并药液的`有效成分析出平均达三煎合并药液的80%以上[4]。
5、处方中单包的药怎么煎?
单包的中药根据应用需要有不同的煎法,一般会将其煎法写在单包药物外包纸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先煎:一般在煎其他药物前先煎30-60分钟左右再放入其他药物。如一些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等中药宜先煎30分钟,如生石膏、龟板、水牛角等,若能适当粉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另外一些有毒药如附子、乌头、商陆等,则需要先煎1小时乃至更长时间。
后下:一般在药物煎好前1-5分钟放下较好,若煎两次,则在头煎及二煎各放入一半。
后下药一般为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荆芥等,一般在煎好前1分钟入煎即可。此外,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药物也应后下,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5分钟入煎。
包煎:指用纱布包好后入煎。一半以下几类药物适合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糊锅,也需包煎。
③附绒毛药物,应煎药时绒毛易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花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或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或者某些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需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
煎后的药液需经过滤,然后将多次煎好的药液混匀分服。一般而言,每剂药物煎出的药液在300-600毫升,每剂药每日服用2次至3次,每次服药量为150-200毫升为宜。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再次煎熬,浓缩后再服用,注意,要求轻煎的药物不能浓缩。特殊情况需根据医嘱定夺,如脾胃虚弱者,每次服用药液宜少;治急性热病的,服药次数宜频等。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发布的关于正确的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知识,关注小编持续更新。
2. 如何煎煮中药 煎煮中药的底子常识
煎煮中药的基本常识
中药的煎服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对于煎药的器具,不能选择铁器,对于服用中药,有些需要餐前喝,有些需要饭后喝。这些知识,都是煎药、服药所必须的。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怎样煎服中药,才能让药效更佳。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3. 中药煎煮方法有哪些
人们往往找了好的医生开了中药,却不知道怎么煎煮。有些人甚至因为煎煮方法不恰当,反而由“治病”成了“致病”,所以,掌握中药煎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中药煎煮首选砂锅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砂锅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忌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或铜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会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影响疗效。
煎药如何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纯净水或者自来水。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中药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
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大火后小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大火迅速煮沸,改用小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滋补药则在煮沸后,用小火维持30~4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像贝壳及化石等多数矿物药则宜更长时间地煎煮。
煎煮次数
一般一剂药煎两次,补益药煎三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入药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人煎,但是有些药物需做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方法。
先煎——贝壳、甲壳、化石以及多数矿物药,如牡蛎、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还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等,这些药物也应先煎,以减少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后下——如薄荷、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等其他药煎煮完毕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
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
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黏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蒲黄、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需要包起来煎煮;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烊化——鹿角胶、阿胶如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用少量水煮化,再加入其他药物同服。
冲服——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应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合即可。
4. 中药要怎样煎才正确
中药的煎煮剂叫中药汤剂,中药的煎法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
中药的煎煮过程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煎煮时使用的容器、用水、入药和火候四个环节。
1.容器。煎药的容器多用陶器,一般以砂罐最好,尽量不要用金属器皿,以防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与金属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药效。
2.用水。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清澈的河水、自来水、泉水或井水。应尽可能的注意水质的优良。煎药前先用适量的水在容器内浸泡均匀,用水量以水面高出药面2厘米为度。第二或第三煎所加的水只需与药面持平。给小儿煎药时水量一般应少些,煎煮时间稍长些,尽可能使药汁浓稠,以使不因小儿服药量较少而影响药效。
3.入药。贝壳、甲壳、化石、矿物药应该单独先煎,某些芳香性药物需待其他药物煮沸后加入。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是另外煎的,后与汤液合并服用;一些贵重细料粉末药物,如三七粉不入汤煎,多用汤药分次冲服;胶质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另行烊化后,冲入煎成的汤药服用;个别药物如芒硝,放入煎成的汤药中烊化后服用。
4.火候。分为“武火”与“文火”。火候的运用与控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味与质地。一般而言,解表发汗,通便驱邪,治疗急性病的中药宜用武火,且时间宜短,一般用武火煮沸后,继续煮10分钟左右即可。治疗慢性病虚弱症的补养药宜用文火,且煎煮时间宜适当延长,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保全药力。
5. 煎中药时什么火候最好
科学煎中药的方法:
中药的用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除汤剂外常用的还有丸,散,膏,丹,酒,露,饮,锭,片,胶囊冲服,糖浆等!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制备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倍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眯。89G老中医在线
但是,面对一包包的中药,常常使人们不知所措,为此向您介绍一些煎中药的知识。89G老中医在线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89G老中医在线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89G老中医在线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89G老中医在线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89G老中医在线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89G老中医在线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89G老中医在线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15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煎10分钟便可。滋补类药物,煎18分钟左右为宜!89G老中医在线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89G老中医在线
6.服药的方法:各种药物成份提取时间上差异较小的,可采取煎一次用一次!而对于药物成份在提取时间上差异较大,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这样药物成分会均衡一些!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89G老中医在线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89G老中医在线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89G老中医在线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89G老中医在线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89G老中医在线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89G老中医在线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89G老中医在线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89G老中医在线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89G老中医在线
另外,由于个人机体的差异,加上药物对胃肠负担的加重,个别人在服药后,会有大便次数增加的现象,只要不是过于严重,一般不心在意,少数在服用后有恶心等现象,可自行服一些生姜止呕!!
----资料来源于<<老中医网>>
6. 中药汤剂应该怎么熬时间、火候,怎么掌握谢谢
只要学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人都知道,不同的药熬法是不一样的,有先煎,后下,包煎等七种,现在谈一下一般药的熬法。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
二、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三、药的服用: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四、(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五、特别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为了节约,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中药,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而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还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7. 中药的煎药时间一般是多长
煎煮的次数和煎煮时间
中药应煎煮几次?一般认为以煎煮两次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熬为佳。煎药是药物中成分溶出的过程,因为生药浸入水溶液后,药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药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盐类、甙类、有机酸及有机酸盐类、糖类、鞣质、蛋白质、色素、酶类等多种成分几乎都溶于水中,树脂与脂肪油虽不溶于水,但与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药材内外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外渗出,当药材内外浓度相等,即处于平衡状态时,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个动态平衡,若生药内部有效成分与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药外部有效成分与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时药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须滤去药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浓度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药材的成分继续溶出。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需煎煮两次或三次。着名医家张锡纯很重视药物的第二次煎煮,他说:“富贵之家服药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不可废。”
有人通过各类药材,几个品种不同规格以及复方的煎煮次数的煎出程度的比较观察,结果看出实验为例的单味药和复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说明中药汤剂一般煎煮二次是合理又是必要的。但煎煮次数过多并非是好事,因为有的药物有效成分经过长时间加热会使其分解、水解,在溶出的同时,也会破坏药效。
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伤寒论》原方的煎药法中,常常要“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也就是说,要煮掉三分之二的水分。
8. 中草药熬成膏后的功效,和煎汤服用效果一样吗
中草药熬成膏后的功效,和煎汤服用效果一样吗?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普遍的一种剂型,由于汤剂具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及可以随证加减的优点,因此,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要使中药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必须正确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1.5 特殊药物的处理
1.5.1 先煎药
有些质地坚硬的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材宜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生石决明、生石膏、生磁石、生紫石英、生牡蛎、生瓦楞子、龟甲、鳖甲、鹿角霜、水牛角丝等,一般打碎先煎15~20min
;有些含毒性、刺激性成分的药物也要先煎,以保证安全用药,如:附子、川乌、草乌等,一般先煎30min以上;有些含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物,只有先煎其生物碱水解产物才起作用,如石斛。
1.5.2 后下药
有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为避免气味散失,宜后下,如薄荷、鲜薄荷、广藿香、鲜藿香、佩兰、鲜佩兰、砂仁、豆蔻等;一般在中药煎好前5~10min放入;有些药物中所含成分加热宜分解,煎煮时也应注意后下,如钩藤中的钩藤碱是降压的有效成分,煎20分钟以上,钩藤碱易破坏。
1.5.3 包煎药
一般花粉类、细粉类中药,颗粒的疏水性强,浮于水面,宜用纱布包好与其他药物同煎,如松花粉、六一散、黛蛤散等;有些细小的种籽类中药,粘性大,易糊锅,须用纱布包好与其他药物同煎,如葶苈子、车前子等;还有些附绒毛中药,为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也要包煎,如旋覆花。
1.5.4 烊化药
有些胶类或糖类中药,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若与群药合煎,不但使煎液粘度增大,影响其他成分的扩散,而且其本身亦会被焦化。
1.5.5 另煎药
一些贵重药,需另煎后兑入汤液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需将另煎的药物置于适宜的药锅中,加适量水,单独煎煮二至三次;1—2小时,滤取药液合并到汤药中服用。
9. 中药怎么煮要好。一般是要煮多长时间
汤剂是中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因此,如何正确煎煮中药,是发挥中药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
中药煎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疗效,因此,患者如自己煎煮中药一定要注意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煎煮中药的关键在于浸泡、火候、先下后下三个环节。中药煎煮也不是煎煮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有些成分会挥发,反而降低药效。有些成分会在长时间高温被破坏。
煎煮中药的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器皿为宜,不宜使用用铁、铜,铝等器具。
水的用量
煎药用水以60度以下的自来水为宜,禁用沸水。
水的用量是将饮片适当压实后,以水面淹设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发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水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时间和火候
煎药前浸泡一定不能忽略!一般药物浸泡15-30分钟。
煎煮中药的火候应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
火保持微沸状态。计时是从要煮沸时开始算起,一般的中药煮沸后再用文火煎15-30分钟左右。
解表(感冒)、清热、芳香类药物沸后不可以超过10-15分钟,不然有效成分会挥发完;如果是补益类的中药,煎煮时间则应该在30分钟左右,但不宜时间再过长,避免药汁被药渣回吸收。
煎好的药物用纱布滤出药液后,将滤除的药材另加水煎煮一次。这次煎煮的时间可略短些。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遵医嘱分2-3次服用。
10.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建议不要用金属锅,两碗水浸泡一小时,然后两碗煮一碗,煮两遍,如果胡了千万不能喝,药渣不能丢了,两天后再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