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2.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
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绝对不是“一颗种子”那么简单的事情。袁隆平,虽然并不是杂交水稻最早的创造者,但是他普及了杂交水稻,将杂交水稻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袁隆平首先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而这个理论是对传统遗传学理论的挑战,等于否定了水稻这类雌雄共体,自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这种“否定”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而且效果很好,所以基本全盘否定了传统水稻育种理论。
总之,袁隆平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战略家”,其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的研究,使得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稻向全领域发展。
3. 袁隆平的手抄报怎么画
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他 花了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 1000多,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4. 90岁的袁隆平与妻子的关系如何
他跟他妻子的关系是很好的,而且十分恩爱。袁隆平在年轻的时候,他是一名西南农林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校的时候,他就想要报效国家,当时他的成绩十分优秀,在毕业之后就参军了。在参军之后,国家政策却刚刚开始改变,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国家的命运,给人们带来幸福。于是参军的袁隆平就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他重新作为一名老师,用自己的知识来教书育人。
他和他的妻子就是这么认识的,他的妻子是他的学生。当时他们两个人相差了八岁的,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们两个人的婚姻。因为在那个时代相差八岁,可谓是很大的年龄差了。虽然有那么多的人不看好,但是也有很多人都纷纷献上自己的祝福。很多人都说袁隆平闪婚的这一做法,可谓是赶上了现代的潮流了。
从每天的一天一包变成了每一天只抽十根。为了让自己不想抽烟,他就拿上了他之前喜欢的小提琴,开始喜欢钻研小提琴了,渐渐地也就不喜欢抽烟了。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妻子弹钢琴,他拉小提琴,可谓是琴瑟和鸣。现在如今他已经90多岁了,但是他的妻子依然陪伴着他,这样白头到老的爱情,谁不羡慕呢?
5. 有谁有关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PPT或资料,最好有原理和图片。急!!!!
急死你
6. 关于袁隆平
http://finance.sina.com.cn/wealthperson/2004-04-27/146.html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http://www.csonline.com.cn/hxml/mlkej/mlyuanlp/t20030815_3987.htm)
7. 袁隆平的图片
导视:
10年前,一个美国人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
袁隆平:中国人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为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是什么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回答
王志:还有没有空间?
袁隆平:还有没有进步,我说还有,还要搞1000公斤的,
从一株野败怎样培植出亩产800公斤的杂交稻
袁隆平: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一个身价上千亿的科学家,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袁隆平:你这个粗茶淡饭,适当的营养,要卫生和营养就行了,吃那么好做什么?
《面对面》专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6月10日22点15分播出。
解说: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这是一个美国科学家在1994年发出的疑问,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位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会把全世界吃光。言论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炸开,质疑和猜测纷纷向中国扑来。而在这时,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水稻专家袁隆平
王志:这个报告出来以后,中国很多人也关注啊?
袁隆平:很关注,但他并不是恶意的,他把中国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人口在增,耕地在减,这个怎么办,就是说你各级政府,各个领导人要把重点要放在粮食安全上面来,他是这么一个观点,他引用的数据都是很准确的。
王志:大家把焦点都放在袁老师身上,你有什么回应呢?
袁隆平:很多数据,他那个很有说服力的,但是其中有两点,有一个重要的一点,他认识不够,或者是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这个巨大潜力,他低估了。所以我的回应呢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解说:袁隆平一直相信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如今十几年过去了,21世纪已经来临,那位美国科学家的预言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有了袁隆平。就在那篇危言耸听的言论发表两年后,袁隆平主持了农业部的超级稻计划,从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超级稻的产量可以用超级两个字来形容,农业部计划在2015年实现第三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袁隆平希望把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10年。
CCTV
8.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图片
袁隆平,曹德旺
9. 袁隆平的故事
1、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3、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4、服从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学一样,面临着毕业分配的选择。7月下旬,学校在礼堂举行分配动员大会,向毕业生发出号召:服从统一分配,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和每一个毕业生一样,面临着一场考验,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庆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国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推广农业技术,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奔赴教学岗位,教书育人,把知识传播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他想: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自己亲眼看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家在有许许多多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不少的钱来修建校舍、培养大学生。4年大学生活中,老师们花费了多少心血传授知识,培养自己。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服从统一分配。
他想到了自己动荡的童年,目睹和亲历了敌机狂轰滥炸我国土和同胞的惨景,这不正是由于当时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造成的吗?他看到了抗战时期的那一代青年,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和紧迫感,奔赴抗日前线,那是保卫祖国的需要。今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服从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正是建设强大祖国的急需。
思想通了,袁隆平向学校递交了服从统一分配的决心书。在学校的统一分配下,袁隆平拿着分配通知,来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了,接着就被派遣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5、俄语教师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别母校西南农学院,走进了安江农校的校园,开始了长达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来校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学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组教俄语。性格随和的袁隆平,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服从学校安排,愉快地当上了俄语教师。他认为这是自己教学生涯的开端,必须开好这个端。他不因为学校缺乏俄语教师而“滥竽充数”,而把它看成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有一次,文史教研组晚上开会,他忘记参加。第二天,教研组组长李纪春老师问他,“小袁,昨晚开会,你到哪儿去了?”袁隆平这时才恍然大悟,如实对教研组长说,“李老师,对不起,我备好课后,就只顾去看那一堆外文杂志去了!”他经常是这样,一钻进书本,就忘记了其他事情。
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同学们学外语的兴趣,他采取课内师生之间用俄语回答简短提问,课外教唱俄语歌曲,与苏联同类学校同学通信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所学单词和语法,收到良好效果。连原来对外语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提高了兴趣,进步很快。
为了教学和科研,他不仅努力学习俄语,而且刻苦自学英语,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通过长期坚持,他可不带字典阅读英、俄外文杂志和资料,是全校第一个外语过关的专业教师。他经常以现身说法来启发教育学生,要刻苦学好外语,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可以学到更多更广的科学知识。
(9)袁隆平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着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9月13日,当选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10. 请问袁隆平手抄报的内容怎么写
水稻之父,无人不知袁隆平,三十年前,我国处于科技不发达的状态,然而中国却是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因为水稻量产,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是袁隆平爷爷,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