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的男士发型最早是什么样的,为何后来有了变化
清朝男子的发型往往是阴阳头,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正是基于这种固有的观念,使得我们认为整个清朝男子的发型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变化。然而,果真如此吗?
清廷对于剃发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明文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时,浒墅关民丁泉由于“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官府认为其“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并以此为由上奏朝廷,而朝廷的朱批只有五个字:“着就彼处斩”最无辜的当属县官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Ⅱ 清朝男人真实的发型是什么别被清宫剧骗了
如今,大部分人对于 历史 的了解都是通过 古装电视剧 ,那是因为清朝的 历史 距离现代较近,存有大量史料,所以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中以宫斗和爱情为题材的清宫剧尤其受人欢迎。
但大家在看清宫剧时是否有注意到, 剧里的清朝男子后脑都留有一条长长的辫子 ,两耳之间前半部都是 光头 。虽然挑选的影视演员们外貌出众,能够驾驭这种发型,但这种形象在观众眼中并不讨喜, 有部分观众表示实在接受不了这种辫子 。不过我们都知道,电视剧和 历史 之间是有点出入的。 那么真实的 历史 中,清朝男子的辫子是否像电视剧中一样? 实际上,清朝男子的辫子不仅与电视剧中不一样,而且 比剧中还要丑 。
清朝是 历史 上最后一个王朝。根据现有资料记载配者,明朝时期,男子的发型与唐宋时期差不多,是将头发往上梳起并挽成发髻,再插上发簪,最后巧拿再用网巾把头发固定住,这样看上去即简练又美观。 后来清朝入关以后,受到满人文化的影响,清朝开始颁发剃发令 ,所以清朝时期的发型其实是 满州发型 。而剃发令规定,所有清朝官民全部剃发,为令者斩首。
因此, 汉人为了活命只能剃发留辫,辫子成为清朝男子的标志 。但清朝的辫子并不像如今电视剧中那样留有统一的样式,它 经历了三个时期 。
一清朝前期。 清朝初期的标准是 将头发几乎全部剃掉 , 仅留头顶一小撮毛发 ,并且留下的毛发必须要能从金钱的孔中穿过才可以,而 留下来的头发像老鼠的尾巴那样粗细 ,因此被称为 “金钱鼠尾” 。这种发型放在孩童身上或许还能接受,但是放在成年人男子身上,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放在现代来说,就算是长得再标志的男演员,也不见得能驾驭住这种发型呀。而颁布此令的大臣还说, 金钱鼠尾是清朝的雅政,依照现代的眼光来看,实在是看不出它的“雅”在哪里 。
并且由于汉人自古以来就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影响,认为剃发是不孝之罪,因此 剃发令刚开始,并没能顺利实施 。不少汉人不愿接受剃发的命令,走上街头进行反抗。但是这种抵抗在清朝的军队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在朝廷的镇压之下,枉死了数万人,才接受这种发型。
二清朝中期。 虽然大部分汉人已经接受了剃发留辫的要求,但清朝的统治时期,民间仍经常出现由剃发引发的问题, 常常因留下的辫子发量不成鼠尾 , 或是头发剩余过多不能从钱孔中穿过而获罪 。因此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剃发令,朝廷对此也不堪其扰。最终经过多次反抗, 辫子由原来的鼠尾变成了猪 尾。但仍可以将其看做是 金钱鼠尾式的发型 ,因为其发量只不过是 从原来的一小撮,变成几小撮 ,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变。
而且这个时期应该是在 嘉庆称帝之前,所以清宫剧中的发型其实是错误的 ,因此大家不要再被电视剧误导了。至于为什么电视剧不还原 历史 ,按照清朝时期真正的发型来拍,估计是因为能够驾驭住这种发型的演员实在不多。
三清朝后期。 或许是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嘉庆后期,朝廷也开始觉得他们的发型实在太丑,因此将原来的金钱鼠尾渐渐 改成了半光头 ,并将双耳之前半额的头发剃掉,留下后面的头发并编成辫子,也就是目前影视剧中清朝男子的形象, 这个时期辫子从猪尾变成了马尾,并且留发较多,因此孝卖搭发型更容易让百姓接受 ,所以直到清朝灭亡,清朝男子的发型都是如此。
一难以清洗。 清朝没有洗发剂,那么他们的辫子怎么清洗呢?其实, 大部分百姓都很少洗头 ,因为清朝时期,百姓需要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谁还有时间清洗头发。 有些条件较好的王公贵族可能会稍有讲究一些 ,但是也经常会遇到洗不了头的状况,因为在清朝有国葬这一规定, 如果皇宫之人去世,那么文武百官在百天之内不能沐浴,因此洗头也不要想了 。在这种环境下,辫子就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不同于电视剧中的那些皇子和阿哥们,非常潇洒地甩着辫子, 真实的清朝男子每日顶着一根油油的脏兮兮的辫子,实在是让人不愿接触 。
二被外国人嘲笑 。外国人第一次到清朝时,就被清朝人后脑勺的那根长长的辫子吸引了目光,当时外国人还觉得非常好奇,想要接触一下,没想到刚一靠近就感觉到不对劲,一股奇怪的味道扑面而来,外国人转头就走了。后来回到自己国家之后,大肆宣扬清朝人的辫子, 因此直到现在,不少外国人还嘲笑当时的清朝的辫子形象 。而当清朝灭亡之后,许多民众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剪掉辫子,彻底断绝与清朝间的关系。
可以说清朝的辫子不仅丑陋而且还很脏,与如今清宫剧中的形象有着千差万别。因此 当部分原来想要穿越到清朝体验的人知道这种形象以后,都表示以后打死也不幻想去清朝了 。那么各位觉得清朝的辫子到底咋样呢?你看完还每天幻想着穿越吗?估计没几个人了吧!
清朝男人真实的发型是什么?别被清宫剧骗了
清朝发型并非清宫剧那样,真实的辫子很丑
Ⅲ 清朝发型真是“阴阳头”吗
如今的宫斗剧、穿越剧、古装剧越来越火,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选择的背景都是清朝,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男子的发型都是只留后脑勺的一部分,然后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也称作阴阳头,那么清朝男子的发型就真的只是这一种样子吗?
从铜钱大小到半壁江山,从老鼠尾巴粗细到小孩胳膊粗细,清朝男人的辫子是越留越粗,甚至于清军在近战中拿辫子当做防御武器,借以防护脖颈。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发布了剪辫易服的政策,清朝遗老无不惊慌失措,如同天塌地陷一般。说来好笑,当年留发不留头,可200多年过去,反而不愿意剪去辫子了,人性的矛盾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Ⅳ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发型
古代男子发型变迁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当然除外),比如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但是我想着重谈谈后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着头发,还是后面的头发也像前面后四周一样束起来。
毋庸质疑,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究竟什么人披散着后面呢?事实是除了当今的古装影视剧,很少有人这样,什么人这样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时何地的道士都这样的发型,南方天师道的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鲁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说留日清国留学生解开发辫,后面像道士刘海蟾。还有金庸的射雕中郭靖初见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为他没见过道士,男人怎么能披散头发呢?说明道士有时是披散头发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
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比如红楼中的宝玉,没人觉得不爽。
现在的历史影视剧除了极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着、90年代以前的绝大多数古装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导演、服装就是喜欢披头散发,还是觉得把发套后面的头发也扎起来太费事,还是压根就觉着这样是对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说大侠、浪子、少爷、乞丐、道士、披头散发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码官员不应该吧,可我们见到头戴乌纱披头散发的官员太多,不说戏说、娱乐的古装片这样,就连央视播出的号称证正剧的《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也有部分官员如此打扮,不伦不类,不人不鬼的。
棒子经常通过拍古装片意淫自己的历史,同时丑化中华。我们很不爽,片中棒子对本国的历史人物的装扮服装精心设计,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现中国人,那就不一样了,无论唐使还是明使,一律头戴古里古怪的乌纱,同时披头散发,吊儿郎当的。(可参见大长今和神机箭等韩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没少观摩中国的古装片的造型)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许多香港武打录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头,前脸和明以前一样(但是绝不像现在的潇洒古装片一样前有随风飘扬的好像三七分头一样的),后面托条鞭子,同时后面也披散着。
为什么,可能当年香港影人讨厌清代,觉得阴阳头太难看,于是前脸是不剃头的。
满清题材的片子倒是要发型有发型,要服装有服装。真对得起大清。对清以前的很少下这么大功夫。
Ⅳ 清朝各时期男性头式的变化是怎样的
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告返,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
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
清兵攻陷广州时,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清朝发型-清代辫子的演变:鼠尾、猪尾、牛尾.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
嘉庆以前为金钱鼠尾,嘉庆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
清朝发型
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发令改变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全体男性的传统发式。将原来明朝时的蓄全发束于头顶并挽髻的发式,一夜之间改为剃发梳辫下垂的发式。由此展开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残酷、持久的民族征服与反征服,暴力强权与文明进步的抗争,构成了清代有别于汉族统治朝代的社会内容。
然而,有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
1、后金时期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男人的大部分头发被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2、清初时期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汉族裂余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斗争,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此时的蓄发部位已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金钱鼠尾式。
3、清代中叶,经过清初大屠杀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4、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
5、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
清朝发型-特点
第一,发式沿着蓄发越来越多的固定趋势演变。从前期金钱鼠尾式到中期的掌心大蓄发面积,再到后期绝大部分头发被保留下来。用一句形象的话比喻,可以说是由鼠尾巴变猪尾巴,由猪尾巴变牛尾巴,亦可以说是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第二,演变历经整个清代,是一种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倡导的,全社会的,潜在的自然运动。而且是自下而上,不分满汉、不分军民,不分官吏、商人、农夫、市民、书生,乃至九鼎之尊的皇帝,都在跟着变。
第三,发式的演变过程并非匀速,从1644年清兵人关到1799年以前,历时155年,占整个清代267年的多半时间,蓄发虽然也是沿着逐渐增多的趋势,但速度很馒,到1799年蓄发最多时也超不过全发的三分之一。而1799年以后,其变化速度加快。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蓄发已占全部头发中的大部分,超过了三分之二。发式演变的速度正好与统治强弱相反,统治很强演变速度很慢,而统治能力减弱,则演变速度加快。
第四,清代发袜源饥式的演变还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有关。有清一代267年间,一直持续着蓄发越来越多的演变趋势。当这个趋势并没有达到蓄留全部头发的最终结果时,就断然地被剪辫子运动截止了。这个满洲贵族预想不到的形势,是由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决定的。所以说整个清代男子发式的变化是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取决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满洲贵族不能永远维护清前期那样的稳固统治,所以也没有把发式维护在前期的式样上。
第五,应该承认清代发式演变是向着美化仪容的方向变化。清初推行剃发令时,汉人把剃掉头发看成割断了对父母的孝道。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美的标准就是保留的头发越多越好。满族入关以后,获得了与汉人相同的自然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同的文化,具备了发式演变必然向着蓄发越来越多方向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
虽然这种动力最初敌不过强权和暴力,但是当强权政治越来越削弱时,潜在的动力就逐步显示了威力。清代剃发和辫发的演变历史也证明,人类是要前进的,当文明与暴力冲突的时候,虽然暴力有时占上峰,但是那是暂时的,最终的胜利还是文明与进步。
Ⅵ 清朝时的人都喜欢留一条长辫子,这种头型叫什么
清朝的头型叫做金钱鼠尾。
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
(6)男生发型图片清代扩展阅读:
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干隆时期还是金钱鼠尾。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译本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距离,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万历二十三年。
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
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
Ⅶ 古代男子发型有哪些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过不同朝代有着所不同变化,到满清时期就全部变成了辫子,具体参考以下图示。
1、秦朝男子的发型根据兵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着冠。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除外)。
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什么人披散着后面呢?道 士,也不是何时何地的道士都这样的发型,南方天师道的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
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
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
Ⅷ 清朝男子的发型是什么时候从“金钱鼠尾辫”变成“阴阳头”
清朝作为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它是非常有特点的,尤其是清朝男子的发型,比如“金钱鼠尾”、“发辫”、“阴阳头”,那这些发型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呢?
相信看过关于清朝时期的电视的人,都知道清朝男子的发型,前面秃秃的,后面扎辫子,或者头顶扎辫子。但肯定很多人认为整个清朝发型都是一样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古代发型都是这样的。真的如他们所认为吗?
其实在整个 历史 上,只有明末后男子发型才是辫子,这都是因为清军的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颁布了“剃发令”,并且规定十天之内必须全部剃发。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但无疑出现了多次血案。
而且在清朝,男子发型也是跟随时代一直在改变的,据史书记载,发型的变更分为好几个时期,而我们所熟知的“阴阳头”是清末时期出现的。早在清朝初期,发型规定是: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就会被处死。你想想,古代遵循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让他们剃头,相当于杀死他们。所以会出现很多反抗。
明末时袁鹏年曾说了一句话,而遗臭万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金钱鼠尾是最早时期的发型,那什么是”金钱鼠尾“?据记载,头发只留下铜钱大小,梳成一根小辫。这就是金钱鼠尾。头顶像金钱,头发像老鼠尾巴。
剃发令一出,全国轰动,而更重要的是剃发令明确写着”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因为这条规定,很多人被处斩。浒墅关民因”周环仅剃少许“而被抓,官府认为过错不算大,但却上报了朝廷,朝廷直接来句”就地问斩“,官府官员也因为失察而被问罪。
清初时期的金钱鼠尾,一直延续到干隆后期,在嘉庆之后辫子就越来越粗,同治光绪时期逐渐变为了”阴阳头。清朝发型的消失,是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的。当民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剪辫易服政策时,清朝老一代的人无不惊愕,甚至不愿意剪辫子。似乎是一种嘲讽,清朝初期那么多人反抗剃发留辫,而清末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剪辫子。值得我们深思。
Ⅸ 清朝的一字头和小两把头怎么梳
清朝的一字头是一些没有结婚的,年龄较小的女孩梳的,方法是:
就是将头发固定成一个一字型,然后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两把头则是把头发分成两部分,上面扎成高马尾,下面扎成低马尾
(9)男生发型图片清代扩展阅读:
满清时期妇女头上的发式,代表不同的状态。满族女孩年幼时,与男孩发型相同。不论男女,六七岁以前都留“马盖子头”。头发一寸左右,分扎六簇,形状如笔头,前三后三,俗称“王八辫儿”。长到超过三寸,则扎前二后一,或前后各一,曳之脑后,俗称“狗拉车”。七八岁女孩,则留满发,先留后,再留前。十岁左右,等头发长到一尺左右,则分三股编花,拖于脑后,用绳束发根。用的发绳须是红色,发绳长短没有限制。服丧时,用黑绳或白绳。女子成年待嫁,开始蓄发,或额前留刘海儿,脑后梳单辫儿,或绾两抓髻儿,这叫留头或叫留发。已婚女子开脸上头,开始后绾髻。已婚女子的发式很多,有“知了头”、“两把头”、“水鬓头”等。
Ⅹ 古代男子发型有哪些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过不同朝代有着所不同变化,到满清时期就全部变成了辫子,具体参考以下图示。
1、秦朝男子的发型根据兵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