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楷书是继隶书之后的一种字体端正、用笔合法、波磔势少的书体。它萌芽于西汉,中经魏晋六朝的成熟、繁荣,至唐极盛,成就辉煌。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钢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钢笔书法作品欣赏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楷书钢笔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章法的基本原理
法由理生,学习书法不可只求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它有三大基本原理供参考。
字形的结构美必须符合自然美的原则。
古代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汉字结体各不相同,有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宽窄、肥瘦的区别,在处理字形对比关系时,要符合自然的形
要符合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
结构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美。书法的结体就是通过欹正、疏密、长短、大小、参差、伸缩、开合、俯仰、向背等多种多样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以对立统一的手段达到平正、匀称、协调的整体美。
必须通过笔势的管束进行组合。
书法创作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将所有的点画和单字联系起来的因素是“势”。“势”分笔势和体势。笔势代表时间的延续,体势代表空间的展开。每个字作为运动过程的一个瞬间,它的结体会根据不同的笔势和体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和变化。所以一个字要写好,必须通过对象笔势整合、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字体的张力和表现力。
楷书的用笔特点
毫端之有轻重,犹用笔之有肥瘦,无论肥瘦,都贵于中锋,能运中锋,则虽肥实劲,虽瘦亦腴,钟繇、颜真卿的小楷,用笔丰腴,看似肥而实劲,看似浊而实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温润清雅之气,惟王羲之的小楷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肥瘦适中,修短合度,有冲和静逸,萧洒绝尘之态,为世人所重。故小楷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质浊,质浊则点画臃肿,龌龊,钝慢而多肉,肥浊而无骨,致有墨猪之诮,也祥哪不欲太瘦,太瘦则形枯,形枯则用笔单薄,平扁,干枯而露骨,瘦硬而无肉,致有枯骨之谓。
小楷用笔,无论肥瘦,都应以骨力为尚,未正骨骼,先尚态度,不知中锋,辄讲肥瘠,这是一种舍本图末的方法。唐太宗《指意》中有一段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夫书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耳;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高竖,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戚宴大气冲和为妙。”所谓心即指笔心,亦犹字之筋骨,副毫之在两旁,亦犹字之肌肤,肉须裹筋,骨须藏肉,用笔方能圆润,能圆润则肥瘦皆宜,骨肉相称。
小楷用笔,贵有轻重曲直的变化,若“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这种没有起伏的用笔,势必就会导致板刻生硬的弊病。包世臣《历下笔谈》中说: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楷书点画的挺拔是富有一种弹性的力,它通过一种曲线美的形态表现出来,犹如一个运动员的形体美一样,试观“永字八法“中有哪一笔是平直相似的,即使是十分挺拔的垂露、悬针亦富有刚柔曲直粗细的变化,故作小楷当使其用笔,曲而有直致,直而有曲致,寓刚健于婀娜之间,含挺拔于姿态之内,自然能达到刚柔互济的效果。
2.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书写艺术之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不少人喜欢创作励志的书法,鼓励自己或者送给朋友。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励志毛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图片5
毛笔书法创作励志诗词素材
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长歌行》
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7.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1.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1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13.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1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15.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16.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17.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8.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世涛《狱中题壁》
20.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励志的十首诗词书法创作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 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是中国特昌销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不少学校有开设书法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练习书法写字。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学生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图片5
毛笔书法临帖的四字秘诀和十大临帖技巧
在选好自己喜欢的字帖后,接下来就是照着字帖去临帖,那么,究竟如何临帖呢?怎样临帖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临帖的技巧可以帮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临帖认知以及培养良好的临帖习惯。
1、静
包括人静心静,临帖前,须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与肩同宽,身离桌一拳头,这样血脉通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精神饱满,神闲气定,心无杂念。这是练习书法第一要领,也许书法有健身功效也与此有关。
2、近
是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初学者应强调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临得不似而强说自己是意临。
3、慢
就是临写速度要慢,这个慢是相对而言的,写得慢才能写得似,初学者应放慢速度临写,但要注意慢而不滞,等熟练之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4、准
即笔画粗细、位置准确。这点须在前面三个条件下才能做到的,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应与字帖一致。(建议临写的字与字帖中的字大小接近)
一、临帖是在临什么
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
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磨尘,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
这是两个原则。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二、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
如何去临。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瞎迅禅训练时像这样有目的的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那么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没人能追得上你。因此,训练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进行取舍。
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你必须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确定一个科学的训练模式,然后你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是用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气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你们学草书的,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应、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草书严格讲不是学来的,因为从它生成的原始状态看就是一种极度情绪化的东西,由行书提练字形、用笔和手法,是一条正路,这是个方法问题。
三、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要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
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你的写法是这个不管那个,那个不管这个。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变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
草书更是如此,比如这幅《书谱》的临作,他的临帖的思路、观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练,学草书时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能用后半生,何乐而不为,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得自然而不是疆硬。
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一些夸张的用笔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像这种夸张显得很空,不学。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你现在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
四、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书法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国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凡是夸张的笔画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是允许夸张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而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匀它,你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比如这个“张”字,我们画一个方块,方块内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变的,把“弓”和“长”的某些笔画在方块内部变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变成张迁或是鲜于潢了吗,如果“弓”的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的弯钩向左夸张一些,再把“长”的横画和捺向右夸张舒展一些,这不就成了礼器或者是曹全了吗,以此类推,其它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五、要学会意临。创作时要活学活用
写对联字写得这么大,笔画要加粗,原帖上的笔画粗细是如此,但你把字夸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笔画夸大了两倍甚至不变,这不行,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比如这个“画”字,上边轻,中间加粗,然后下边要突出礼器碑的风格,这样才行。
你的临帖中缺少一个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后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这种像与不像就不是一个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一个精神和原则的像与不像。也就是说你缺乏一个环节,临帖时没去进行意临消化,当然,这个消化也有个方法,比如说这个“胶”字,临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写完了,像么,绝对不像,不像它具体的每一个笔画,但是美感还是它,不管你如何去变,只要这里用点去处理了,都还是它。这种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行,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六、不要把字工艺化、模式化,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古人写字不是在搞创作,传统文化是按儒家学说走的,儒家推崇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势,干什么都要行个礼、讲个法,那叫一种制约,封建统治就是由统治者确定的那种制约太多,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的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就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其实,人写字如果写到没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书法是个大文化。张迁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笔画位置的错落上的变化,不是笔势上的变化,而是字形结构上的变化,是比例上的破坏和笔画位置上的破坏,而不是笔势上的事,曹全是笔势上的而张迁不是。弄清这点,在写的时候就要把这种自然状态还原。
曹全碑
另外,隶书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化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重、强弱。当今书家多是在用一种模式书写,这最麻烦,可能一时出彩,但这种出彩三年也维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鲜于潢,碑阴变化变得越来越纯朴,越来越单纯,什么是朴实,就是直来直去,就是简单,简单得没想法,这种朴实咋一看没想法,而你如果去联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艺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成熟状态,成熟状态完全是理性的、规则的、法度的;另一种就是非理性的,艺术发展到没成熟,有法式但不严谨,就像小孩走路,他还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几步特可爱。
我们现在就追求艺术的理性的、严谨的、规则的东西,他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定着本体的属性,像正大、端庄、肃穆。但艺术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术的趣味、境界、味道。两岁的小孩做一个动作成熟吗,不成熟,他说话,主次混乱说不清楚,但你就觉得他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好玩,可爱,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气所反映出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
高密出土的《孙仲隐墓志》
清人隶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这是清人唯一的东西,再一个,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东西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
七、碑阴与碑阳-趣味与法度的互补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帖上的东西你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
东汉《鲜于璜碑》的碑阳
碑阳面写正文,碑阴面则是一种说明,比如谁出的钱,谁刻的字等;还一种是正文写不下就往碑阴写,像礼器碑,字太多连碑的侧面也用上了。碑阴一般都是韵文,四字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对刻工来说也是一种体例,汉印从刀法上有两种,一是严谨的,还有一种是急就的,如将军印,临时定的,必须马上凿出来,不加修饰,形成急就印。
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他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了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死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轻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而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会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八、临帖上不能出问题,创作上永远都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
继承与创作,临帖就是在继承,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个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书法界连续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
二十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个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脑,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
九、通过学习去理解法和意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原则
对米芾的临习,看米芾的这个“奉”字,从方向上,第一笔稍微往上去,第二笔往下来,第三笔又往上去,这三个笔画的运行正好是三个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三个笔画都是如此,所以它把这三个运动方向里面又增加了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是由笔画的限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
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什么叫作合理,一个是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一是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意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要因素。因此,这是一种技法要求,而这种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状态,所以,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如是,只要把这种笔势写出来了,怎么写都是米芾,为什么,就是它用笔和习惯、用笔的手法、曲直的控制、还有这种笔势,整个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换一种手法,比如这个地方是夸张的,这个地方也是裹着的,这就不是米而是颜了,即便是颜,那么它与米有没有关系?只不过颜这种裹着笔的东西多,而米裹的东西少而已。
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而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就能把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它的结构原则用上,又在你笔下得到一种强化。
我们在学习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人他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一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现在临帖的点不对,感觉写得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像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十、神采为上的关键--由动态的势去把握字的生命状态
对势的重要性,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而且是一种生命状态。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是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
王羲之《兰亭序》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定是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心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赋予了一种品格。这也就是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喘着气动起来,比如米芾的这个:“胜”字,左低右高,这三个竖着的笔画,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点,总体有种上蹿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横势,只要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字势掌握了,运动状态掌握了,就可以放开写了,怎么写都行,只要字势出来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于营造一种险势,每一个笔画都动起来,还较着劲,特别有味道。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十一、王羲之的贡献-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
王羲之行书的临写,书写用的毛笔笔锋太长太硬,古人在明以前无长毫,经典的帖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前,宋以前第一无长锋,第二无羊毫。写王羲之,一是笔要硬,再就是写出来要温润、典雅,也就是含蓄劲。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是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就是注入了一种文化气息,也就是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文化理念在里面。受限制的书写,都是一种理性的书写,都是一种有思想的书写,所以,王羲之的贡献是这个而说不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兰亭序》或是其他碑帖,他不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理论。因此,学王羲之,首先要把握他的书法特征、书法理论、书法法则,这也是所有学书法的人你都不能绕过他的原因,不管什么情况你都要从王羲之那走走,因为你不学王羲之,最终得不到字的典雅,得不到文气。
4. 襄阳大二男生宿舍打造古风书桌,你觉得他的手艺如何
他的手艺很好,将书桌的娴雅与大气表现了出来。
现在的大学生,好像什么都会,有鲁迅学院的美术生用雪将鲁迅雕塑出来,也有襄阳男生制作古风书桌,可谓是辈辈出人才。我们身在一个春风如沐的时代里,享受着前辈们没有享受到的舒适与安宁。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讲,父母是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最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然后能够结婚生子,过上一个不错的生活;但是大学生应该趁着年轻,多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与理想,这样在多年之后,也不会有后悔的意味。
三。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还是比较赞成的。但是男生这一做法,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寝室的卫生方面,因为大学里面,是有人会检查的寝室的卫生方面的,有些学校的查寝制度很奇怪,桌上不能有书,床上不能有人,被子还要叠起来,如果男生所在的这一所学校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这种学习氛围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男生这一做法,说不定能够激励同寝室的其他室友学习,让他们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并且为之付出行动。
这位男生,能够在大学里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是书法,就已经比别的大学生成功了一大半了,很多人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稀里糊涂的工作了。我的建议是,在大学里尽量多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大学里的试错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5. 最早的书法
我国能确认的最早的汉字书法是商代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汉以前的字统称大篆,秦代文字改革后称小篆或秦篆。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最早的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最早的书法欣赏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最早的书法图片5
最早的书法:篆书
能确认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汉以前的字统称大篆,秦谨世销代文字改革后称小篆或秦篆。
唐代李阳冰,元代泰不华也擅长篆书。清代由于考古金石的兴起篆书掀起高潮,吴昌硕就是最着名之一。现在篆书主要用于印章而得以流传。
《说文解字》解释篆书时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这也正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能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每个字就是祥游宇宙苍生的“象”。
小篆
亦曰秦篆。秦始皇帝横扫六合,征服了当时华夏文明区,统一律度量衡。当然,还有书同文,车同轨;文字的统一,这就是小篆。
据说小篆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他对以前的大篆、籀文改良和增减而创作。后代有评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就是说李斯虽然是刚开始草草创立了小篆,但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鸟篆文
便说一下我还喜欢春秋战国时代吴越地区青铜器上的鸟篆文,异常华丽。可能是秦朝时候保留的一种更古的文字。据说,秦始皇帝的玉玺就是这种文字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岐山发现的刻在十个鼓状石头上的,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可能为战国时期文字。唐朝政府非常重视,韩退之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石鼓歌》。
6. 男生适合练什么字体
如果是日常使用,推荐行楷字体。
行楷简介:
楷书和行楷的用笔区别: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或曰:是汉字在楷书基础上简约书写笔画、增强书写映带、表现书写意趣以适当加快书写速度的,少量改变书写笔顺,且具较强易识、易学特征的实用性手写体字体。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而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7. 男生写什么字体好看
男生写“颜体”好看,高端、大气、上档次。
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8. 书法六大种类图片
1、隶书: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是秦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官方文字,隶书的笔画直、钩、折、挑、撇、捺、点等各种结构变化,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代表作品有《颜真卿多宝塔碑》、《二王草书帖》等。
2、楷书: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是中国书法的主要书体之一,常用于书写文书、印章、书法作品等。楷书字形规整端庄、笔画稳健,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3、行书:行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是隶书和草书之间吵扰启的一种书体,与楷书相比,行书书写速度较快,但字形结构变化较大,笔画之间有着丰富的连结和跳跃,更富有生命力。代表作品有张旭的《兰亭序》、王献之的《祭侄文》等。
总之,六种书法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代升如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风格。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造力。
9. 软笔书法的楷体图片作品欣赏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 今隶 、 真书 、 正书 、 正楷 等、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软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软笔书法作品欣赏
![](http://www.girlondesktop.com/images/loading.jpg)
楷书软笔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章法的编排
章法是怎样编排好整幅字的方法,欧体楷书的章法,存在许多研究的困难,欧阳询所写的四枣信大名碑我们所能看到的拓本,都是经过剪贴重新编排的,我们如果无法看到全碑的整纸拓本,就无法想象全碑的整体结构面貌。就算可以直面欧楷原碑,但由于受当时政治制度的影响,欧阳询亦并未能完全从艺术的角度来处理全篇章法,而且多年风化,有些字已经自己剥落了《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讲的主要是字的结构扒举方法,但也有论及篇章之法,如: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相管领,应接等等。有些字的结构方法其实亦关系到篇章结构,如覆盖,复冒,顶戴等。亦有些字的结构方法可推而广之,运用到整幅字的编章结构方向,如:相让,避就,变异,补空,意连等等。
一个独立的字,如果变成偏旁部首,就不能仍然写成一个独立的字的大小,须大成小。如同字中的“一”和“口”,“起”字中的“巳”。
相反,一些笔划极稀之处,有些笔划就更应该放大来写,如“孤”字的捺,“宁”字的孤钩,“欠”字的捺,“戈”字的点。从章法的角度来说,许多书法理论家认为小成大的意思是“一点成一字观,一字乃通篇之主”
《书诀》要充分重视第一个字,尤其是第一笔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笔虽小,但决定了后面所写笔划的大小,粗细,以至整个字的大小,篇的面貌此乃小成大也。
地一笔虽然重要,其他各处显着的笔划,都是要紧之处,不可疏失。“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日,一画失势,如壮之折一股”,显着之处的一点一划,都会影响整篇作品的大局。
当然,整篇字来说,首先得注重布局。“字之大体,犹屋之友墙壁也,墙壁既毁,安问纱窗绣户,此大成小之势,不可不知”(戈守智)。布春岩碧局乱了,整篇字就极不妥,甚至成一盘散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写好一幅字所必需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