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知识 » 汝阳郡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汝阳郡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1-15 19:52:05

Ⅰ 清代汝宁府十二郡现在叫什么地方

汝宁府,元中期以前有汝南郡、蔡州、溱州之称,位于河南省南部,区域主要包括今河南驻马店大部分及信阳部分地区。元至元30年(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清沿明制。府治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辖: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正阳(今河南省正阳县)、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西平(县治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东)、遂平(今河南省遂平县)、确山(今河南省确山县)、罗山(今河南省罗山县)共8县;信阳(今河南省信阳市)1散州。1913年废。

Ⅱ 墓碑上的河南郡什么意思

河南郡,西汉置。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为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废,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Ⅲ 三国时的汝阳指哪

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袁绍就是汝南汝阳人。

Ⅳ 汝阴郡的简介

沿革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在原胡子国处设立汝阴县,隶属于陈郡。
三国魏置,后废,晋复置,宋改为顺昌军,又改顺昌府,即今安徽阜阳市治。
汝阴郡(治汝阴县,今阜阳市区)原属东汉汝南郡;魏黄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东部11个县新置。景初二年(238年),宋县改属谯郡;又分沛国的萧、相、竹邑、符离、蕲、铚、龙亢、山桑、洨、虹10个县入汝阴郡 ①,计领20个县。后又将项县划出,领19个县。嘉平五年(253年),撤销汝阴郡,仍改为汝阴县,9个县还属汝南郡。
(①《三国志 魏志 明帝纪》:景初二年,“分沛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铚、龙亢、山桑、洨、虹十县为汝阴郡,宋县、陈郡苦县皆属谯郡”。但史家多认为此文显有错误。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中证明《魏志》所列十县与汝水相隔百里,与汝阴诸县不相连接,从而认定此文确实有误。他提出“……十县为汝阴郡”中的“为”是衍文,因此原文应读作:“分沛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铚、龙亢、山桑、洨、虹十县,汝阴郡宋县,陈郡苦县,皆属谯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汝南郡复置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太康四年(283年),封司马谟为汝阴王。七年,无子,国除,复为汝阴郡,领8个县。设汝阴(仍治今阜阳市区)、慎(仍治慎故城)、原鹿(仍治原鹿故城)、鲖阳(仍治今临泉县鲖阳镇)、宋(仍治新故城)、固始、新蔡、褒信8个县。惠帝增置新蔡郡,平舆、鲖阳2个县改属豫州新蔡郡。
永嘉乱后,汝阴郡被刘汉国将石勒攻陷。永嘉二年十月,刘渊称帝,封其子刘景为汝阴王。五年,全境没入刘汉将石勒。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汝阴郡大部收回。大兴三年(320年),豫州刺史祖逖自谯退守封邱。四年,豫州刺史祖约代兄祖逖。永昌元年(322年),祖约退守寿春。太宁三年(325年),豫州全部入后赵,汝阴郡全境属后赵。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冉魏取代后赵,占领全郡,仍旧制。永和六年(350年)后,冉魏豫州刺史冉遇降东晋,复属东晋。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后赵建武三年即337年,石虎封其子石琨为汝阴王,为王国,仍都汝阴)领5个县,设汝阴、慎(仍慎故城)、原鹿(仍治原鹿故城)、平舆(仍治古城子)、鲖阳(仍治今临泉县鲖阳镇)5个县。建元十六年(380年),增置东豫州(治许昌),其中,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领8个县。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仍“义熙土断”后旧制。汝阴郡直至宋泰始三年(467年)才陆续入北魏。在此之前,此处为南北争峙场所。永初三年(422年),北魏趁宋武帝刘裕死,发兵淮北,占领汝阴郡。神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长孙道生为汝阴公。宋元嘉十年(433年),刘宋夺回汝阴县。二十四年十一月,文帝封其第十子刘浑为汝阴王。二十九年,北魏攻占汝阴。北魏和平二年(461年)七月,北魏文成帝封其弟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刘宋大明八年(464年),汝阴县复为宋有。泰始三年(467年)二月,北魏攻占汝阴县失利,后入北魏。北魏(386~534年)和平六年(465年),占领豫州。天安元年(466年),宋淮西的汝南、新蔡、汝阳、汝阴、南顿、陈、颍川7个郡士民南奔。
晋书·地理志
汝阴郡魏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统县八,户八千五百。
汝阴故胡子国、慎故楚邑、原鹿、固始、鲖阳、新蔡、宋、侯相、褒信
隋书·地理志
汝阴郡(旧置颍州。)统县五,户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六。
汝阴(旧置汝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颍阳(梁曰陈留,并置陈留郡及陈州。东魏废州。开皇初废郡,十八年县改名焉。有郑县,后齐废。)清丘(梁曰许昌,及置颍川郡。开皇初废郡,十八年县改名焉。)颍上(梁置下蔡郡,后齐废郡。大业初县改名焉。)下蔡(梁置汴郡,后齐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又梁置淮阳郡,后齐改曰颍川郡。开皇初郡废。)

Ⅳ 河南郡的介绍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为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废,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Ⅵ 汉朝的汝阳郡在哪个地方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
秦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制,全国41个郡,汝阴县属于陈郡。东汉时汝阴县属为汝南郡。

Ⅶ 汝南郡的历史沿迹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
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强(=氵+隐)、富陂、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穴+)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 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
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
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580年)改为舒州。 隋开皇初年(581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762-779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 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
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Ⅷ 古代河南汝南郡是现代哪里

1950年建汝南市,现为汝南县,隶属驻马店市。

1965年,建立驻马店专区,2000年改为驻马店市。 全市辖9县1区:汝南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西平县、遂平县、泌阳县、确山县、新蔡县(河南省直管县)和驿城区。

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最开始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河南南部一个地方,在西汉刘邦二年(前205年),建立了汝南郡,这是汝南郡称呼的由来。

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梁祝传说”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晋时期,汝南县马乡镇梁庄的梁山伯和祝庄的祝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传颂至今,马乡镇也因此改名为梁祝镇。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会到梁祝墓焚香烧纸以示纪念。

民国二年,随着清朝的灭亡,汝宁府改为汝南县;建国初期曾设置汝南专署,后又改为汝南县;1965年设立驻马店地区,汝南县归属驻马店管辖。

(8)汝阳郡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1、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汝南为历史古迹众多,有亚洲最大的寺南海禅寺,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与颜真卿壮烈书写的“天中山”碑刻,更是传奇故事梁祝的发祥地和《重阳节》的起源地。

2、汝南作为地名出现于西汉初期,汉初置汝南郡,郡治位于上蔡,后前往平舆,又迁往新息(今息县),东晋时迁到悬瓠城(今汝南县城),隋时先后改汝南郡为豫州、溱州、蔡州。

Ⅸ 古代汝阳郡是不是归南阳郡管辖

不是
首先 汝阳郡和南阳郡是同一级别的 不可能被南阳郡管
再说 汝阳群的范围在现在的安徽一带 而南阳群的范围在现在的河南一带
还有就是 汝阳群属于豫州 而南阳在古代属于荆州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在今安徽 和县、 含山县境侨置汝阳郡,领武津、汝阳2个县,属豫州。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汝阳郡改属南豫州(治 历阳,今为安徽和县 历阳镇)。元嘉七年(430年)十月甲寅,改属 豫州(治睢阳,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十六年闰月戊戌,复属南豫州(仍治睢阳)。二十二年,改属豫州(仍治睢阳)。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属南豫州(仍治历阳),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东豫州(仍治历阳)。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 齐代 宋,汝阳郡属西豫州(治睢阳,今 寿县寿春镇)。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 梁代齐汝阳郡改属豫州(治晋熙,今潜山县梅城镇)。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地入 东魏,废侨置汝阳郡

Ⅹ 明朝时期的汝南郡现在指的是哪里

明朝时期的汝南郡现在指的是汝南县人民政府在三里店乡十里铺
雄伟的北城门,静静地守卫着古老的悬瓠城。出城门向北,是一条浩浩荡荡的河,古河三面抱城,自西向东缓缓流过。这条河,就是古老的汝河。因其形状似垂而得名悬瓠城,就是今日的汝南县城。
史载: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系“汝南”专有地名之始。隋大业三年,置汝阳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汝宁府废汝阳县,改为汝南市,后又改回汝南县。从此,该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悬瓠城
悬瓠城是一座古城,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记载: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自东晋以来,悬瓠一直是州、郡、府、县治所所在地。这里地处古豫州之中,既能北进汴洛,又可南下荆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公元765年起,先后有李忠臣、李希烈、吴元济等在蔡州(今汝南)叛乱。为解除这一心腹之患,经过几年准备,唐宪宗以裴度为主帅,以节度使李愬为先锋,讨伐吴元济。当时李愬率精兵一万,从遂平文城出发,四更时,到达蔡州城下。蔡州守城叛军全然不知,李愬率军直攻内城,活捉吴元济。割据多年的蔡州终归于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南宋后期,宋蒙联军在蔡州城下与金作战。1233年,金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宗退到蔡州,端平元年正月初八,宋军攻破南门,金哀宗自缢幽兰轩,金朝灭亡。蔡州成了金国的灭亡之地。

天中山
汝南,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秦汉古城安城和宜春城,有刘备招兵买马的点将台,有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吉祥寺、悟颖寺等佛教圣地,还有遍布街市的石牌坊,然而,其中最值得圈点的还是位于古城北两公里的天中山。
史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于是,这座小小的土山和山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便成了许多人朝拜的圣地。
到了周朝,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派人到各地建土圭,测日影,他曾三次来到汝南。
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据蔡叛唐。唐朝重臣颜真卿身负皇命,到许昌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将颜禁锢在蔡州。此后李希烈节节败退,指使手下把颜勒死在蔡州龙兴寺。淮西平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立了“颜鲁公庙”。
在天中山院子的东山墙,镶嵌着一排石碑,上面记叙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吴元济这一史实。隋朝以前,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安徽省的寿县到凤台一带渡河。这一段淮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淮河西岸的皖北、豫东一带统称为淮西。
为表彰平叛吴元济这一史实,唐宪宗在蔡州城内建立了裴晋公庙,让韩愈撰写碑文,刻石竖碑,歌功颂德,即“平淮西碑”。李愬部下石忠孝认为,唐宪宗为在淮西平叛的节度使立碑属于赏罚不明,执意要推倒平淮西碑。唐宪宗随后又命翰林院学士段文昌重写了平淮西碑。到了宋代,蔡州知州陈向让人磨去段文昌的碑文,仍刻上韩愈写的碑文。

古书院
汝南,不仅是征战厮杀的战场,也是诞生梁祝爱情绝唱的地方。
汝南县城南30多公里处,现存一座高出地面六七米的土山,该地便是红罗山书院,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学校。在红罗山书院东北边,隆起两座大墓,一条古老的官道从中穿过,一边是梁山伯墓,一边是祝英台墓。一对恩爱男女,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马乡父老遂于墓南修三孔石桥,使其能够相会,后人谓之一步三孔桥。

董会村
汝南城西12华里有个董会村。2004年6月,在汝南县城西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村民方振生家发现一碑,碑为青石质,下部稍残。碑上横书“仙女桥”,竖书“汉董永遇仙女口”(残部疑为“处”),右上角竖书“道光丁末年”,现存放于汝南县文物管理所。
《重修汝宁府志》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逃兵,寓居汝南。”
董母是汝南人,生下董永不久病死。董永与父亲为避战乱逃往汝南,父亲给财主扛活,后来父亲病死了,没有钱下葬。孝顺的董永向财主借钱,说:“如果以后没钱还你,我愿意卖身为奴,一辈子给你干活。”财主就借给他钱,葬了父亲。
董永履约去财主家干活,走到董会村北头的一座小桥上,忽然遇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左拦右挡不让董永过桥。董永好生烦恼,女子却不扭捏,说愿意嫁给董永,帮他还债。董永很惊异:哪有这等好事!那女子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天帝看你孝顺,让我帮你还债。”两人就让桥边的一个老槐树做媒,结成夫妻。那棵媒人大槐树早已枯死,留下一个大坑,坑内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人称“槐树坑”。
两千多年来,人们依然对董永的孝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好运津津乐道。我们到董会村走访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讲述这同一个故事,却各有各的版本,他们对董永与仙女相遇的细节纠缠不休,好象这不是千年以前的传说,而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他们因站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细节。相同的是故事发展的方向。织女一夜间织成三百匹绢,替董永还了债,赎出董永,两人男耕女织,你恩我爱,过得很幸福。谁知好景不长,结婚百日那天,天帝传旨命七仙女立刻离开人间,返回天庭,二人悲痛欲绝,但天命难违,只得忍悲含泪,凄然作别。七仙女回到天宫,第二年生一子,取名董仲,送交董永抚养成人。
《汝宁府志》卷二十·仙释载:“董仲,永子也。母天女,生而灵异。数篆符驱邪。尝游京山、潼泉,镇蛇毒,篆石尚在京山之阴。后仙去。”儿子当然继承了母亲灵异的秉性,董仲会驱鬼避邪,给人治病,手到病除。他也很孝顺,常常思念母亲,就在村子附近,为母亲修建了衣冠冡,人称“仙女墓”。
董会村东边有条古老悠长的河,叫练江河,流经水屯镇、老君庙镇、三里店乡、三门闸乡,后汇入汝水入淮。这条今天看起来很平常的小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善良的人们,还日夜不息地讲述着七仙女为百姓建桥的神奇故事。传说练江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要靠坐船摆渡或淌水过河,很是不便。乡亲们曾几次捐款修桥,可钱都被贪心的葛员外霸占了,桥一直没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乡亲们,决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桥。怎么修呢?七仙女就请天上的众姐妹帮忙。一天夜里,七仙女来到院中,从头上拨下银簪,朝天上一划,一道白光攻破夜空,只见众位姐姐踏着祥云飘然而至.七仙女见众位姐姐来了,非常高兴,便把想建桥的事说了一遍。众姐姐听说乡亲们造福,都乐于相助,随即回到天宫,把后花园石山上的石头偷偷搬了下来。很快,一座石桥就修成了。雄鸡一叫,众仙女起身告辞,情急之中。她们的脚踏在石桥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那块印有脚印的石头,被传为“仙女脚印石”。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来往行人从桥上过,好奇的人们用手去量七仙女的小脚印看有多大,但是,手不能挨着脚印,如果挨着,伸开的手就合不拢了。桥北头,人们感念七仙女的功德修了一座“仙女庙”,逢年过节,人们焚香上供,祭祀七仙女。遗憾的是,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1958年,修宿鸭湖水库时将这里作为蓄洪区,古老的练江河也融入美丽的宿鸭湖,仙女桥淹于湖中。
汝南城西十里铺村,位于宿鸭湖东岸大堤旁,村南遗留有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据村里老人讲,“仙女桥”就坐落在由此向西的官道上,距十里铺村1.5公里。
宿鸭湖西岸罗店乡有个村庄,叫大石磙庄。这个村名与仙女桥有关。这里群众讲述的是七仙女修桥的另一个神奇版本。说是织女想给乡亲们修桥。趁夜里往西山神仙老头儿那儿借石头。石头怎么运呢?织女说:“把它变成羊吧,我赶回去。”于是织女就赶了九只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桥上,一只羊别了腿,走不动了。这座桥就叫了“别桥”。织女看看天快亮了,赶紧赶着其它的羊往前走,终于赶在鸡叫前修好了桥,但是这座桥少了一个桥墩。那只落在别桥的羊,鸡一叫就变成了一个特大号的石磙,再也没人能搬得动了。于是,它就上千年地留在那儿了。它所在的村庄也因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庄了。这个石磙上,至今还能看见一个绵羊盖(羊尾巴)样的东西呢。
《汝宁府志》卷二十七 · 文诗记载了明傅振商的诗作《仙桥夕照》:“二孝庄前迹已陈,董姑解佩旧河津。年年七夕通灵会,曾忆桥边合卺人。”傅振商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汝南人。他与众多的汝南籍重臣一起铸造了“汝半朝”的辉煌。
2005年,汝南县人民政府在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西宿鸭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该亭建在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上,西距仙女桥旧址1公里,亭内立有董永遇仙碑。矗立的碑亭,向人们讲述着董永遇仙的美丽传说,也昭示着董永为父尽孝的孝义,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爱情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