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知识 » 考拉爬树图片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考拉爬树图片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21 17:22:19

㈠ 考拉的介绍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

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白天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但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下到地面。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他们几乎从不下地饮水,因为从桉树叶中能得到足够的水分。

(1)考拉爬树图片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考拉主要分布在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南澳州的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考拉在自然界面临的天敌主要有澳洲野犬、狐狸和老鹰等。

2、人类活动导致考拉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是考拉种群面临的最大威胁。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展和内陆地区丛林开垦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考拉数量急剧减少。

3、为了拯救考拉,澳大利亚不少志愿者开始领养考拉。他们精心抚育失去父母的小考拉孤儿,对在野外受伤的考拉进行精心治疗,在考拉成年或恢复健康后把它们放归野外以充实种群。

㈡ 奥地利动物园里的考拉宝宝太萌了!你对这种动物了解多少

近几日,奥地利动物园开放,不少游客看到抱着树枝卖萌的考拉宝宝特别可爱,纷纷拿出相机给它们拍照留念。对于考拉这种动物很多人都有了解,知道它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熊猫,同样都是又萌又可爱的动物,不管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欢迎,下面就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一下,考拉这种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

长期趴在树上的吃货

2013年,CNN评选出了世界最可爱的若干物种,考拉荣获排行榜上的第15名。实际上考拉确实是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比较独特,它们几乎终生都是趴在桉树上度过的,很少下地喝水,而且它们也比较挑食,澳洲有300多种桉树,它们却选择只吃其中的30种桉树叶子。一只成年的考拉熊,每天要吃掉一斤左右的桉树叶,不用喝水也会消化良好,它们长有不少臼齿,能够把桉树叶子嚼成细细的糊状物,有利于在肠道中消化。它们常吃的桉树叶子包括蓝桉、脂桉、细叶桉、小果灰桉、赤桉等,吃饱喝足之后不是睡觉就是坐在树上发呆,活动时间多为夜晚。

㈢ 树袋熊又叫考拉,它是如何成为澳大利亚国宝的

树袋熊又叫考拉,它是如何成为澳大利亚国宝的?

树袋熊一天可以睡上十八小时,白天看起来懒散迷糊,夜间却很活跃。在欧洲人到达澳洲以前,当地的土着人称树袋熊为“考拉”,意思就是“不喝水”的动物。原来,树袋熊最特别的习性就是可以不喝水。它们经常呆在树上,不爱活动,饥饿时就以嫩绿新鲜的桉树和胶树的叶子为食,这两种树叶所含的水分较多,足以供应树袋熊身体所需的水分,所以它们可以不喝水,有的甚至终生滴水不进,仍然能够正常地生活与发育。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小家伙所吃的桉树叶是一种有剧毒的树叶,对于健壮的牛羊来说一点儿就可以致命,然而考拉却以其独特的消化系统来适应这种食物。它的肠胃能有效地吸收桉树叶里的营养物质,并将毒素随大便排出体外。

㈣ 考拉什么样

树袋熊又叫考拉、无尾熊,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生活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干旱森林中。
考拉非常适于树栖生活。尽管不象其它诸如树袋鼠之类的树栖有袋动物一样,考拉并没有明显的尾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发达,四肢修长且强壮,适于在树枝间攀爬并支持它的体重。前肢与腿几乎等长,攀爬力量主要来自于发达的大腿肌肉。

考拉的爪尤其适应于抓握物体和攀爬。粗糙的掌垫和趾垫可以帮助考拉紧抱树枝,四肢均具尖锐的长爪。前掌具5个手指,其中2个手指与其它3指相对,就象人类的拇指,因而可与其它指对握,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紧握物体。脚掌上,除大脚趾没有长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锐长爪,且第二趾与第三趾相连。

当接近树木准备攀登时,考拉从地上一跃而起,用它的前爪紧抓住树皮,然后再向上跳跃攀登。所以,当一棵树成为考拉的家域树而被经常攀爬的时候,考拉的爪在树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显。另一个证明某棵树被考拉所使用的标记就是,在树基部会有考拉小球状的排泄物。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处于安全的家域树上的时候,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向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天气炎热时,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以保持凉爽,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

考拉下树的姿势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经常下到地面并爬到另一棵树上去,这时,它们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击,或是被过往的车辆撞死撞伤。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尔为之。

考拉身上长有厚厚的皮毛,这对它们保持温度的恒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时还可以当雨衣使用,以免身体遭受潮气和雨水的侵扰。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

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别丰厚,这是因为考拉经常将它作为坐垫来使用的缘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时,一时会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体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间,而雌性则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为需要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拥有较大的体重和较厚的皮毛。

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和休息,仅剩余4个小时用来采食、活动、个人卫生清洁及与其它考拉进行交流。过去,因为考拉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所以,人们以为考拉是采食了桉树叶而中毒的缘故。考拉这种几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状态,实际上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的食物、同时节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陈代谢适应机制。

考拉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特别发达,它让考拉拥有高度发达的嗅觉能力,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并发觉哪些可以采食,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当然,也能嗅出别的考拉所遗留标记的警告性气味。

考拉会发出多种声音与其它考拉进行联系和沟通,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打斗消耗能量,并向其它动物表明它的位置。

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样经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时,雌性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给人以正在相互打斗的印象。母考拉与小考拉之间也会发出轻柔的滴答声、啸叫声、温和的嗡嗡声和咕哝声,温和的呼噜声则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是,当考拉感到害怕时,都会发出一种类似婴儿哭叫的声音,同时伴随着颤抖和摇晃。考拉也会用它们的腺体产生的气味在树上进行标记。

四千五百万年以前,在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的时候,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目前的化石证明,二千五百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候开始剧烈变化,澳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桉树、橡胶树等植物也开始改变并进化,而考拉则开始变得依赖于这些植物。

一般认为,土着居民于6万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来到了澳洲大陆。如同其它澳洲动物一样,考拉,也成为土着文化与文明中许多神话与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考拉虽然一直是土着居民的一项重要食物来源,可是,这并不妨碍它们繁荣昌盛。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John Price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他在进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时详细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为“有袋类动物”),即刚出生的幼兽发育并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的动物。现在,诸如考拉之类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澳洲的土着语言中,考拉意即为“不喝水”,尽管澳洲的方言多种多样。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资料中,考拉曾被记录为多个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