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片有什么特点竹片又有什么特点
1、木片,平直,光滑,不易变形。
2、竹片,坚韧,耐用,易加工,他作为古代的书写载体,更是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古文明。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2. 关于中国古代文物名称及图片和介绍,都有哪些
青铜剑: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东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它一般是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的。
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即已出现,发展到已是高峰阶段,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到铁剑出现时,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出土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可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前些年,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成为稀世之宝。
3. 中国古代文物名称及图片、介绍。
1、名称: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如下图
介绍:
(1)中国古代大型铸铁建筑物之一。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山门外。
(2)据塔身铭文记载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耗铁七万六千六百斤。塔高17.9米,塔身现稍向东北方倾斜。铁塔底座和13层塔身是宋代铸成;铜塔刹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后铸的。
(3)古代的图片和木片有什么扩展阅读:
当阳铁塔塔身结构
(1)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外为铁壳,内为砖墙,塔心中空。底座基部周长9.6米;塔身从下至上每层周长和高度逐渐减小,到第十三层塔檐处,周长减至4.3米。
(2)底座和塔壁铸有花纹和仪态不同的大小佛像。有八尊铁金刚(现存六尊)铸接在底座的八个拐角处。
(3)铁金刚的头顶有钢柱插入上面的铸件中。铁塔共由44块铸件组成:底座为四块,第一层分塔身、塔檐二块,第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平座、塔身、塔檐三块,顶为莲花盆和塔刹二块。
(4)塔系麻口铁铸成,经取样化验,铁塔的化学成分为:碳3.66%,硅0.05%,锰0.05%,硫0.022%,磷 0.29%。
4. 古代的竹筒做的书是什么样子的(求图片)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
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4)古代的图片和木片有什么扩展阅读
由来
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