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洪洞大槐树在什么地方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么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会有这样一段回忆,那就是问祖辈、亦或者是爷奶,:“我们老家在哪里?”祖辈老人们,往往是一脸郑重的回答,:“娃,记住,你的根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从那里迁移过来的。”那么,为何很多人的根在那呢?看完懂了。
除了根雕大门,那就是碑亭景点了,它是第一代遗址上建造的,其碑的高度约有一丈零五,宽度大概有2尺4余寸,其中刻有“古大槐树”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二三代大槐树到如今也有400年的树龄了,据说,当时移民在告别故土的过程,纷纷都将大槐树当作了“老家”、“根”的象征。
在搬离家乡之后,为了思念家乡,移民在异地纷纷种植大槐树,并且会在树上挂一个吉祥物来祈祷平安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朋友们,孙州讲到这里,关于大槐树移民,您是否有所了解呢,那么,你的祖先又是否是从大槐树那边迁移过来的呢,欢迎互动留言。
❷ 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听我爸说我的老家也是从那里迁到河南来的
第一讲 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一讲明代移民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
一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河北、河南、山东各省的父老乡亲,都非常关心。
在华北平原的许多省份,民间都广泛流传着“燕王扫北”和明朝从山西洪洞县往华北迁民的传说。甚至有许多人都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
在华北平原的一些村子,许多乡民据说都是洪洞县移民的后裔。
民间还传说,从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小脚趾的指甲上都有一个小的附甲;可见明代移民对华北地区的影响巨大。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这么多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呢?
今天,我们结合民间传说与有关历史资料槐搭灶,对明代移民的传说,作一些剖析。
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燕王扫北”和“燕王扫碑”的传说
民间传说,明代移民的原因,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的减少。
其实,“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出兵北征北元残余势力的征战,这与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的关系并不太密切。
真正与大移民有关的事件,是“燕王扫碑”,也称“靖难之役”。
燕王,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通过兵变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皇位的明成祖,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我们的首都北京,就是他夺取皇位后创建的首都,因位于他父亲朱元璋的都城南京以北的北部京师,所以也是从他开始,称为北京。
世界着名航海政治家郑和,就是明成祖派遣出海进行海外贸易的使者。
还有现在安葬在德州的菲律宾古代的苏录国的国王,也是为了朝拜明成祖而来到中国,因为国内发生政变而滞留中国,最后病逝在中国。被明成祖朱棣安葬在德州。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而且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女婿,他在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明朝灭掉元朝以后,虽然元顺帝北逃大漠,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具有“引弓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资装铠仗尚赖而用。”所以,他们经常南犯。
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境,分别封两个儿子为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曾经多次率兵出征,并在北部边境建筑城池,驻兵屯田。譬如,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北击元顺帝余部,北元丞相咬住等投降,其部属归燕王统领。朱棣多次的北征,历史上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对河北平原的人口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从长城沿线向河北中部平原,迁移了少数边地的贫民。因此,这一点,民间传说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另一种传说,是“燕王扫碑”。就是到南京城祭扫朱氏的祖宗碑。还相传明朝河北这一带有“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大臣们立允文为帝,史称明惠帝,因为他的年号“建文”,所以俗称为“建文帝”。
朱允忟为帝,燕王朱棣心中不服,加上建文帝生怕诸王的势力强大,难以控制,就采纳了近臣的建议,决定削藩。
民间传说,燕王借机起兵,声称打进南京“清君侧”,要为建文帝“靖难”并到南京祭扫父皇功德碑。他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着攻山东,然后南下江苏,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抵抗,双方大战数年,终于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华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枝游局面。相传,由于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所以铅扮百姓们都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瘟疫的意思,所谓“红虫”吃人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靖难之役”的战争,民间又称为“燕王扫碑”。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自焚,他即位以后,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拥护他,他就诛灭了方孝儒等建文帝要臣的十族,又实行了“瓜蔓抄”,把反对他的人和同村的人也全部杀光。不久又把都城迁到北京,并下令向华北平原移民,开荒种田,发展经济
2 明代河北移民的传说与历史(与宣化有关)
“燕王扫碑”的靖难之役,确实是导致华北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也是明成祖朱棣向华北移民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明朝移民的唯一因素。在明天的节目中,我将详细分析明朝移民的真正原因。
第二个传说,就是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大槐树
我们都知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流传很广的民谣。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就是许多华北平原移民后裔传说中祖宗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这棵古老的大槐树,西面就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古树上的老鹳窝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树移民,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晋南、晋东南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百姓们都惊呆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许多明代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移民离别大槐树时,为了告诉子孙后代不忘故里,特意量了一下古槐的树身,当时没有尺子,只好几个人手拉着手围树量,七个男人连起来又揸了八揸,当时正好有一个年青媳妇站在空当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七搂八揸一媳妇”的传说。
由于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自称祖先是大槐树移民,近年,山西人干脆在此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寻根旅游建筑群,得到全国许多移民后裔的支持,如今不仅成了效益可观的名胜,而且还建立了网络存根的网站,大肆宣传大槐树移民的史实,极力炒作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寻根热潮。
这种狂热的形象,源于现代人对民间传说的盲目迷信。
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且官方组织的山西移民,也决不都是象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残酷。实际上,有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洪洞县的大槐树和广济寺,也只是永乐年间办理移民官谍的机构。
后面,听我讲完明代移民的来源,大家就明白了自家祖宗迁居河北的真实身世,不必都去盲目充当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子孙。要知道明代移民的详细历史,明天接着听我讲移民的背景和移民的来源及类型。
今天,我要讲的第三个传说,就是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
在华北地区的许多村庄,民间把去厕所,称为“解手”,这种特殊的民俗语言,相传也是来自明代官方组织的山西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
民间传说认为,明朝政府的迁民,都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移民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编队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有人要行方便。就必须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解开捆胳臂的绳子。最初时,人们的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方便”。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方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
❸ 老槐树在山西什么地方
老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洪洞大槐树,被称为我国移民史上游缓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据当代学者考证,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536个县及海外。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安放着迁民姓氏牌位1534个。
据神歼模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外有大槐树,相传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即七个成年男子加一个女子才能合围。
原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河冲毁,故址有碑,上书“古大槐树处”。1984年成立大槐树公园,1997年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之后几次扩建。现占地40万平方米,其中复建了广济寺,还在寺前按传说尺寸用水泥雕仿出一棵大槐树。
大槐树的后代:
当时官府为了防止大槐树外迁的百姓跑路,便将他们的手集中拴在后面,因此有背手习惯的人很大概率是大改空槐树移民的后代。
由于背手捆绑,在路上需要上厕所方便的话,又会以“解手”为代称。在山东地区,“解手”这个词相当常见,而且在不同区域间很通用。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大槐树后代的小拇指指甲分叉。为了防止移民半路偷偷逃跑,押送官兵就砸碎人的小脚趾的指甲,所以如果你的小脚趾是两瓣,说明你就是大槐树的后人。
❹ 吊死崇祯帝的那棵槐树,为何被铁链锁了200多年最后哪去了
被铁链锁住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帝吊死于此树,自然它也皮唯是有罪的,故起名为罪槐,不过几百年后,这个树也是销声匿迹,无迹可寻,现在的景区的槐树只是一个替代品,并非原树。
崇祯皇帝死了以后,清朝的统治者还厚葬了他,又把吊死崇祯皇帝的那颗歪脖子树给戴上了大铁链子,还赐名罪槐,可怜的这棵槐树一共戴了200多年的铁链,后来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棵枯树被砍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展旅游,当地的人又重新栽了一棵槐树,做罪槐的替代品,所以说,这棵树并不是原来的那棵树了。
❺ 过去北方农村村口都会生长着一棵老槐树,这是为什么
说起这个村搜老带口的老槐树,我就想起一件上学时候啼笑皆非的事。记得村里一位发小太淘气,七八岁的时候,他做错事他母亲打了他,他就躲跑到村外躲了起来,半天也找不到人,这下把家长吓坏了,招呼全村人去找。他奶奶就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面哭,见不到孙子是不吃不喝不回家。下午就找到这小子了,原来跑去临近村里看别人池塘抓鱼去了。
后来我就问老奶奶,为啥不在家里哭,要坐在咱村口的大槐树下哭,不显丢人么?老奶奶就给我讲起了关于大槐树的往事。
了解完之后,我就问老奶奶含数,这些和你坐在大槐树下哭有啥关系?她告诉我,除了担心她孙子,还有她看到大槐树,触景生情,想起她奶奶讲的关于迁移的事,人年纪大了,有点思念故土,悲从心中莫名而来。其实我现在在想,老奶奶是由于孤独的过吧!当时除了我们一帮小孩子,没人陪她聊天,她想家了。
❻ 三年级课本上的槐乡在哪里
在陕西省永寿县。
永寿县拥有全国最大的槐树林场,答李拥有大片原生态槐树林40万亩以上,永寿自古就享有槐蜜之乡的美誉。每年槐花怒放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四方蜂农前来中国槐乡永寿放蜂,年产优质槐蜜5000吨,产量约占陕西全省的30%,永寿县槐花蜜曾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
槐蜜之乡永寿,春日碧草凝露,槐花禅者绽放,清香四溢;盛夏绿树成荫,苍翠欲滴,蝶舞鸟鸣,凉爽宜人;金秋杂果累累,菊黄叶红,层林尽染,珍禽异兽,此出彼伏;寒冬玉树琼花,贺举薯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
(6)老槐院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槐树文化:
古代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古代汉语中槐官相连。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兖,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
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此外,槐树还具有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
❼ 北京故宫御花园的描述
北京故宫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明朝时称其为宫后苑,清朝时才被称为御花园。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汉族园林配带建筑,曾有过多次增修情况,但依然保留着当初建造时的基本格局。整个御花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约12000㎡。园内生长着松、柏、竹等之植物,使得园林显现出四季常青的景观,实现了汉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种方法就是将两棵靠在一起,大小相似的树的树枝皮用刀刮掉一部分,再将它们的两个枝条靠在一起并用油布裹严,等到一定的时间之后,这两个枝条就长到一起了,这时候解开油布让其自然生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