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知识 » 什么叫三合土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什么叫三合土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09 14:04:30

❶ 民国时候的银元是什么材料做的

民国时期的银元制作材料是银和纯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28年国民政府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15条,确定“本位币:银币一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

“一圆银币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1929年4月10日,又颁布了《中央造币厂组织章程》,在上海筹设中央造币厂,鼓铸银元。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明纳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1)什么叫三合土图片扩展阅读: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禅旁海银饼。贺槐橡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

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

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❷ 三合土是什么

三合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砖、碎石)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

我国的地质存在大量的“亚粘土”俗称“黄土”“红土”。在有泥土地的地方,三合土的材料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的含沙量多,则沙的量减少。熟石灰一般占30%。

相关历史:

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皮银孙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搏燃渣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作了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

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或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燃链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❸ 三合土是什么

问题一:三合土到底是什么呀? 三合土,顾名思义,是三种材料经过配制、夯实而得的一种建筑材料,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于没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点年代,所以,说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对的。
我国的地质存在大量的“亚粘土”俗称“黄土”“红土”。在有泥土地地方,三合土地材料为:泥土、熟石灰、沙。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即泥土地含沙量多,则沙的量减少。熟石灰一般占30%。
水泥 、沙或幼石粉、小石(大多用10、20公分)
主要比例有:1(水泥):1(沙或幼石粉):2(小石)-此比例力度最强, 1:2:4 ,1:3:6
当然还有更多,那些是专业配制了。
二灰土是用石灰和粉煤灰按一定比例与混合后的一种无机材料。近二十多年来,石灰、粉煤灰用作添加于天然细粒土或粘土中的稳定性材料越来越常见,特别在道路工程中的路基施工中,这主要是路基填料用量大,石灰和粉煤灰的材料来源比较广泛,而且价格低廉,施工简单,力学性能和水稳性好,成为土质改良的重要方法。我国公路部门在许多公路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都有用二灰稳定土,乎晌码铁路岁哪部门在路基病害的治理方法也大量应用郸改良土,而且在新线的建设中也有应用。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二灰土强度、密度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若掌握不好,轻则影响质量,重则导致失败,本文的目的正是就二灰土的配比优化选择和时间效应问题进行探讨,并为二灰土在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二:什么是三合土 三合土,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
三合土,顾名思义,是三种材料经过配制、夯实而得的一种建筑材料,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于没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的年代,所以,说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对的。
我国的地质存在大量的“亚粘土”俗称“黄土”“红土”。在有泥土地地方,三合土地材料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地含沙量多,则沙的量减少。熟石灰一般占30%。

问题三:古代三合土都是什么成分? 所谓三合土,即是土(当然是发酵成熟的土)、砂、石灰的“桃园三结义”。三合土又分为湿夯、干夯、特殊配方湿夯三种。
湿夯三合土以砂为领导力量,石灰为第二梯队,土为第三梯队。干夯三合土则以土为核心,砂和石灰团结在周围。
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就是广为人知的加入红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客家人土楼历经数百年风雨、战火和地震,至今固若金汤,就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不过,这种三合土特别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价值不菲,所以客家人常说一句话: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而闽南人则将猪瘦肉、猪肝、猪小肠合煮称作三合土

问题四:三合土为何可做为路基 首先更正一下楼上的答案路基不是由土 填起来的!!!
道路分底基层、基层、面层各层的材料都不同!但就是没有一个用土的!!底基层就可以使用混砂(级配合理的砂石),基层就可以用三合土(用石灰或粉煤灰和砂石按照级配合理的实验组合而成简称三合土)因为这样既可以保证要一定的强度,又可以有一定的透水性!!或者用水泥稳定土(是用石灰和级配合理的碎石、卵石组成)面层用沥青混凝土(由沥青和级配合理的砂石组成)谨知

问题五:铺路用到三合土吗,他们三合土的作用是什么? 50分 来加固路基的。因为天然路基难以达到强度要求,需要人工处理天然路基,通常采用8%灰土、12%灰土。然后上边是持力层,碎石层

问题六:什么是三合土?如何配比? 三合土,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
泥土、熟石灰和沙,实际配比视情况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话,则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点,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采用石灰、碎砖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石灰为消石灰,碎砖或碎石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应小于50kg/cm2,其粒径不应大于60mm,且不得大于所建房子墙厚度的2/3,并不
三合土
得含有有机杂质,这样的适用于建房子。附上几个比例:碎石三合土(天然砂):1:2:4或1:3:6或1:4:8;卵石三合土(天然砂)垫层:比例同上;碎砖(特细砂)三合土垫层:比例同上;三合土依据配料的分布而定期能否用300~400年。

❹ 七星巨棺内北斗七星有什么含义

七星巨棺介绍: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了一座罕见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此古墓距今约400多年,巨棺主人应为迁居到上思的贵族。

专家表示,广西出土巨棺较为罕见,而像这样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更是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更为奇异的是,当切割了七星巨棺的“三合土”外椁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三合土”外镇圆伏椁内有一副樟木制作的内棺椁,而在樟木椁之内又是一副十分坚硬的木质板制作比较精致的内棺。腔兄

再者,发现内棺的两侧,都用两个木质“燕尾锁”将棺盖和棺槽进行凹状“锁扣”。

采用这种“燕尾锁扣”棺盖和棺槽的丧葬方式,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还没发现过先例。以往的考古,在“三合土”椁内只有一个棺木。而像这样呈“三合土”椁“樟木棺椁”内棺的丧葬方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考古发现的记录。

❺ 什么是三合土

小时候见过长辈弄三合土,1胶泥土淤泥土3黄沙土!过细筛子浇水混合

❻ 三合土是什么

三合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砖、碎石)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

注意事项:

其实真正用在建筑、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应该是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这三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

特别是石灰和黄土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演化过程。停置时间的长短应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几天十几天不一,然后再次炼敏棚打、翻码拿胡动。这样的炼打次数越多、越久则迟拦效果越好。而它的干湿度应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团状,用手揉又会散开为适。

❼ 三合土是什么

三合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

泥土、熟石灰和沙,实际配比视情况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话,则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点,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采用石灰、碎砖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石灰为消石灰,碎砖或碎石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应小于50kg/cm2。

他的粒径不应大于60mm,且不得大于所建房子墙厚度的2/3,并不得含有有机杂质,这样的适嫌裤用于建房子。

(7)什么叫三合土图片扩展阅读:

其实真正用在建筑、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应该是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这三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

特别是石灰芹薯简和黄土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演化过程。停置时间的长短应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几天十几天不一,然后再次炼打、翻动。这样的炼打次数越多、越久则效果越好。而它的干湿度应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团状,用手揉又会散开为适。

这就是建筑上所用的“三合土”。用这种“三合土”夯打土楼的墙基那是相当坚实的。它既可以承载巨大的压力,又可以防止洪水、山水的冲刷和浸泡,而且有着坚不可摧手弯的防御功能。但由于这种“三合土”的成本高,制作也麻烦,时间又长。

因此,在土楼的建造中,人们只能将它用在墙基约一米半以下的高度上。

❽ 梅州客家围龙屋图片

广东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橡陪、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二、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三、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

四、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外景及内景

五判如巧、八角形围楼

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性。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

六、围龙式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围龙屋)
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掘键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新丰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楼、一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

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八、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堂横屋类型)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九、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十、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 深圳龙岗李氏正埔岭(城堡式围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十一、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横岗西坑围(围村) 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世居(围村)

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十二、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始兴太平曾氏憩春阁(碉楼)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碉楼)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

十四、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梅县梅江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自由式围屋)

十五、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崇正新村最为集中。

城堡式围楼仅见沙田山厦围一处。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荃湾陈氏建于清干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相关连接:南粤客家围掠影

❾ 三合土是什么

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砖、碎石)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吵搜猛。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升桥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

三合土,顾名思义,是三种材料经过配制、夯实而得的一种建筑材料,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于没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的年代,所以,说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对的。我国漏罩的地质存在大量的“亚粘土”俗称“黄土”“红土”。在有泥土地的地方,三合土的材料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的含沙量多,则沙的量减少。熟石灰一般占30%。

建筑工程中的三合土垫层采用石灰、砂(可掺入少量黏土)与碎砖的拌合料铺设,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三合土中的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砂应用中砂,并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物质;碎砖不应采用风化、酥松和有机杂质的砖料,粒径不应大于60mm。

❿ 地面三合土配方是什么

泥土、熟石灰和沙,实际配比视情况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话,则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点,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采用石灰、碎砖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

碎石三合土(天然砂):1:2:4或1:3:6或1:4:8;卵石三合土(天然砂)垫层:比例同上;碎砖(特细砂)三合土垫层:比例同上;三合土依据配料的分布而定期能否用300~400年。



三合土的施工方法

1、灰土的土料宜采用就地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毫米。

2、用作灰土的熟石灰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熟石灰中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3、灰土的配合比(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为2:8或3:7。

4、基坑(槽)在铺打灰土前必须先行验槽,如发现坑(槽)内有局部软弱土层或空穴应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或通知中心确定处理办法。

5、灰土施工时,控制含水量工地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润湿。

6、灰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及时铺好夯实,不得隔日夯打。

7、灰土最大虚铺厚度,石夯、木夯(重35kg左右)虚铺厚度为200至250毫米,轻型夯实机械虚铺厚度200至250毫米,压路机(6至10吨)虚铺厚度为200至300毫米。

8、灰土分段施工时,接缝不得在墙角、柱基处留接缝上下层灰土接缝距离不得小于500毫米。

9、夯实后的灰土、在三天内不得受水浸泡,刚打完或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土补填夯实,受浸湿冲迟晌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实。

10、碎砖三合土的配合比(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采用1:2:4(石灰、砂或粘土、碎砖)

11、三合土所用的碎砖其粒径应为20至60毫米,不得夹有杂物,砂或粘土中不得有草根等杂物。

12、铺设前应在坑(槽)壁分层标出样,并预拌好灰浆碎砖应与灰浆拌合均匀后,再铺入基坑内,铺设厚度第一层220毫米,其余各层为散锋200毫米,每层夯实至150毫米。

13、三合土太干应补浇灰浆,并随浇随旦灶打,因雨水冲淋或积水破坏表层灰浆时,可在排除积水后新浇浆夯打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