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电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以提供照明的设备,出现于困备第二次工业革命,其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钨丝,熔点达3000℃以上)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像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
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故称之为白炽灯,从能量的转换角度看,电灯发光时,大量的电能将转毁尺岩化为热能,只有极少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有用的光能。电灯发出的光是全色光,纤御但各种色光的成份比例是由发光物质(钨)以及温度决定的。比例不平衡就导致了光的颜色的偏色,所以在白炽灯下物体的颜色不够真实。
相关说明
照明电光源一般分为白炽灯、气体放电灯和其他电光源三大类,在绿色照明工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光源。
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出现在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当时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电气工程师英国人毕晓浦(J. D. Bishop)在境内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由此,宣告电灯在中国开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