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眼睛各部位名称
眼睛: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眼副器。
1、眼球壁: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又称为纤维层膜层。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为接收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为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能透射光线为透明状晶片。
2、眼内腔: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
3、眼副器:眼副器包括睫毛、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脂体与眶筋膜。眼睑分上睑和下睑,居眼眶前口,覆盖眼球前面。上睑以眉为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1)眶尖部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1、眼白发蓝医学上名之为蓝色巩膜。这种征象多为慢性缺铁造成的。铁为巩膜表层胶原组织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缺铁后可使巩膜变薄,掩盖不了巩膜下黑蓝色的脉络膜时,眼白就呈现出蓝色来了。而慢性缺铁又必然导致缺铁性贫血。凡中、重度贫血患者,其眼白都呈蓝白色。
2、眼白发红通常为由细菌、病毒感染发炎引起的充血现象。倘若同时还伴有分泌物、异物感、发痒及眼痛等症状,应去医院眼科诊治一下,问题可能更复杂一些。另外,血压高的人发生脑溢血之前、羊角风病发作之前和严重失眠者及心功能不全者,都会出现眼白充血发红的症状。倘如单侧眼白发红,应注意是否受到性病感染。
3、保护眼睛:上班时保持间歇休息:如果连续使用电脑6~8小时,应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让眼睛离开电脑10~15分钟;工作1小时后最好离开电脑屏幕,注视远方目标,直到清楚后再维持10几秒钟。
⑵ 人体解剖学:眶的交通如何
通过视神经管和眶上裂与颅中窝相交通;通过眶下裂与颞下窝和翼腭窝相交通;通过眶下管、眶下锋消孔与面部相交通;通过鼻泪管与鼻腔的下鼻道相交通。
外侧中止于眶上裂外侧角,蝶骨大翼的眶面(眶外侧壁)和颅内面(颞极前壁)在眶上裂外缘交汇转折;外缘中部常向眶上裂突出,这是外直肌肌腱外侧部的附着处,称为外直肌棘,但有时该骨棘并不明显。
眶上裂的骨性框架由蝶骨大、小翼和蝶骨体围成,包括宽大的内侧壁和上壁、狭窄的下缘和锐利的外缘。眶上裂内侧壁的上部为视柱外下壁,视柱前缘构成其前界,视柱后壁下缘构成其后界;视柱前缘下端、视柱后壁下缘内侧端与上颌柱上壁前缘内侧或镇端之间的三角形蝶窦外侧壁构成眶上裂内侧壁的下部。
该部蝶骨体向前下移行为眶下裂内侧壁前部。眶上裂下缘狭窄,由上颌柱上壁前缘构成,上颌柱上壁经前缘向下移行为上颌柱前壁,后者构成眶下裂内侧壁后部。眶上裂外缘尖锐,从后内下至前外上倾斜,内侧与上颌柱前银团知缘延续。
⑶ 请问谁能给我提供一张人体鼻子的详细构造图
鼻解剖图
http://www.fx120.net/JBZT/RTGS/200503021741323133.htm
http://www.myausblue.com/Principle.asp
一、鼻腔卫生学
鼻腔形态:鼻解剖图
鼻子的结构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组成。
(1) 外鼻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组成。
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鼻尖与鼻翼软组织与皮肤粘连甚紧,如果发炎则很疼痛,
也是痤疮、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外鼻的静脉血汇流海绵窦,如炎症处理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检性静脉炎
等并发症
鼻子的结构:
1、鼻根 2、鼻梁 3、鼻尖 4、前鼻孔 5、鼻背 6、鼻唇沟 7、鼻翼(2) 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部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相连甚紧,有嗅神经通过。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3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内侧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总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在中鼻道有额窦、前筛窦及上颌窦 开口,在上鼻道有后筛窦和蝶窦的开口。
http://www.blueair.com.cn/cpxx/2003513171703.asp
鼻腔常识
--------------------------------------------------------------------------------
一、鼻腔卫生学
鼻腔形态:鼻解剖图
鼻子的结构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组成。
(1) 外鼻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组成。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鼻尖与鼻翼软组织与皮肤粘连甚紧,如果发炎则很疼痛,也是痤疮、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外鼻的静脉血汇流海绵窦,如炎症处理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检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图2)
图2 鼻子的结构
1、鼻根 2、鼻梁 3、鼻尖
4、前鼻孔 5、鼻背
6、鼻唇沟 7、鼻翼
(2) 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部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相连甚紧,有嗅神经通过。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3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内侧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总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在中鼻道有额窦、前筛窦及上颌窦 开口,在上鼻道有后筛窦和蝶窦的开口。(图3)
1-额窦 2-上鼻甲 3-上鼻道
4-中鼻道 5-中鼻甲 6-下鼻甲
7-下鼻道 8-鼻前庭 9-蝶窦
10-咽鼓管隆突 11-咽鼓管咽口
(3)鼻窦也称为副鼻窦,有4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
①额窦:位于额骨的下部,后壁为一薄骨板与颅前窝相隔,底壁相当于眼眶的内上角,甚薄。发生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②筛窦:位于眼眶与鼻腔外上方之间的筛骨内,由极薄的小骨板组成蜂窝状小气房,分前后组。其外侧面与眼眶的内侧面为纸样板,菲薄如纸,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互相感染。
③上颌窦:居于上颌骨体内,为鼻窦最大的一对,其平均容量约13毫升。上颌窦的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引流,故比其它的窦易发炎。
④ 蝶窦:位于鼻腔后上方蝶骨体内,其顶、外、后壁均借骨板与颅中窝及颅后窝相隔,与眶尖关系密切,故蝶窦炎时可引起视神经病变。
二、什么是鼻腔卫生学?
1、鼻腔卫生的重要性
* 鼻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但却常常被我们自己所忽视。
*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重要成员
呼吸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停止呼吸人体就无法生存,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呼吸是鼻腔从大气中抽取空气,供应给我们的肺部。鼻腔位于整个呼吸通道的最末端,是呼吸通道的一部分。
* 鼻腔保护我们的肺不致直接暴露在外界的污染环境中,起着空调器和过滤器的双重作用。
鼻腔不象我们人体的其他器官那样敏感、脆弱。鼻腔内部覆盖的鼻黏膜及鼻纤毛有两个作用:
> 空调器的作用:湿润和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 过滤器的作用:生长在鼻黏膜上的鼻纤毛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阻挡粉尘等微粒进入呼吸道。当鼻纤毛无法正常工作时,人体会自动扩张鼻粘膜上毛细血管口,然后顺势排出大量的粘液清洗鼻腔。
鼻腔是人体呼吸的第一道防线,阻挡了粉尘、污染、细菌、病毒等对人体的侵袭。
如果吸入的灰尘、粉尘过多鼻黏膜干燥了或者鼻纤毛阻塞了,即便扩张后粘液的大量分泌仍无法完全去除时,鼻腔内部鼻粘膜上就会形成了大的块状污垢。无法正常清洁吸入的空气,在人体每天通过鼻腔吸入的空气达15000立升的情况下,机体的健康将遭受严重的挑战。
而通常人们会选择清洁鼻腔,恢复鼻黏膜的正常运做从而使鼻腔正常工作。
* 鼻腔在我们人体的嗅觉和味觉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位于鼻孔前上方的鼻黏膜中包含着嗅觉神经末梢,控制着味觉和辨识气味的功能。由约500万个传感器组成,使得人类可以分辨约3000种不同的气味。
嗅觉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气体进入鼻腔,气味的分子便分散渗入了覆盖着黏液的鼻黏膜,然后到达嗅觉传感器,神经末梢受到气味的刺激,将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破解信号后,嗅觉就产生了,我们便感知到气味了。
* 鼻腔是我们的发音和语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发声
* 空气:能量的源泉
* 喉:震动器官
* 舌头和嘴唇:附属的震动器官
* 面部其他器官:嘴、咽喉、鼻等,放大或调整喉部发出的声音,其中的鼻腔起者共振和混响的作用。
这个强有力的组合控制着发声的质量和表现。
* 鼻腔卫生应象刷牙一样,成为我们日常家居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每日清洁我们的牙齿,同样,我们也应每日清洁我们的鼻子2-3次以确保顺畅的呼吸和鼻腔的正常功能。
良好的鼻腔清洁习惯是保持鼻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保护我们的“鼻腔财产”。
三、鼻腔卫生的保健措施
1、第一步:清空鼻腔异物。鼻子阻塞时,首先应将鼻腔块状污垢等异物清除,用纸巾逐个鼻孔进行清理;
2、第二步:定期清洁鼻腔
鼻腔清洁的频率依鼻子的阻塞程度而定,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体现在把清洁鼻腔当作清晨的第一件事和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来完成。
使用一次性纸巾(而不是棉手帕)进行清洁,以预防重复感染。请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垃圾筒以避免随手乱丢传播细菌。
在两中特定环境中,鼻腔清洁显得尤其重要:
* 临睡前:因为在睡眠过程中,鼻腔是我们最主要的呼吸通道,而不象白天我们有时也会用口进行辅助呼吸;
* 婴儿期:出生不久的婴儿,鼻腔是主要的呼吸通道,但他们还没有学会自己清除鼻腔异物,因此一旦鼻腔阻塞,就会给他们的饮食和睡眠带来极大的不适而啼哭不止。
四、耳、鼻、喉疾病的种类
** 过敏性鼻炎(干草热)
* 病因:您是否也是过敏反应的受害者?当您了解到全球20%的人口或多或少地遭受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或许心理上可以得到一些安慰。过敏源多种多样:动物的毛发、灰尘、花粉、某种特定的食物或物品等等。
医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过敏症状的发病率番了一番。原因主要是:
> 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尤其的大气污染的不断加重;
> 居住空间的相对独立和分隔(能源危机和科技进步导致现代居住空间趋向密闭和绝缘,从而致使过敏源聚集,室内过敏源密度持续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将敏感症列为人类第4大常见病。预计到2010年,将有一半的人口受到感染;在法国,有350万人感染敏感症,尤其是儿童和青年人,过敏性鼻炎便是因鼻黏膜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室内粉尘或灰尘颗粒)引起的。
* 过敏性鼻炎的种类:
>> 季节性过敏(通俗叫法为“干草热“或”花粉热:)与花粉的活动关系密切,在全球20%的敏感症患者中,75%的人对花粉过敏。花粉最活跃的月份是每年的4-6月份,此时正是草本植物(如油菜)和禾本植物(如干草花)的盛开时节。而7月里,法国梧桐、白桦、杨树、菩提树、女贞等树木也极易引发过敏感染。天气条件、空气污染、气压都会对花粉袭击的发动时间造成影响。
>> 非季节性过敏:由一些非季节性的因素造成,一年四季都可能发作。过敏原包括:粉尘、蟑螂、霉变、动物毛发。(约2.5%的人对宠物过敏,其中猫居首位)
>> 双重过敏:有一部分人既对季节性因素如花粉过敏,也对非季节性因素如狗的毛发过敏,被成为双重敏感症患者。
* 过敏性鼻炎的产生
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初次接触的过敏原表现很敏感,肌体对该物质呈现免疫反应,并生成一种抗体能够识别该过敏原并被装备到鼻黏膜中。
第二阶段:
当人体抗体反复与过敏原接触,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细胞释放具有生理活性的组胺。组胺反过来又有刺激
> 鼻腔黏液的过度分泌和鼻黏膜的膨胀,从而阻塞了空气流通的通道。
> 持续打喷嚏
> 鼻腔充血、流眼泪
> 嗅觉敏感性降低
使用蓝海豚鼻腔喷雾剂,可帮助您摆脱过敏原的影响,减轻鼻黏膜的充血状况,减少鼻黏液的分泌数量,促使鼻腔回复到适宜的工作状态。
*过敏性鼻炎的后果
@ 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 持续的不适使得身体虚弱无力,经常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症状却易引发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工作中、行驶、考试等场合)
@ 过敏性鼻炎还是哮喘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全球每年有18万人死于哮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病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中明确努力的目标为:降低过敏性鼻炎的影响范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哮喘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报告同时揭示80%的哮喘患者曾经患过不同类型的鼻炎,如果得到适当的治疗,他们本可以避免病情的加重和后期向哮喘的转化。
因此,敏感症和哮喘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公共健康的日常疾病。
** 急性鼻炎:由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多件有急性鼻炎的局部表现而缺乏传染病本身的特点,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临床上要与慢性肥厚性鼻炎与慢性鼻塞炎相鉴别。
** 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从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 干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而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
** 萎缩性鼻炎:主要是鼻粘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缩;由于鼻组织萎缩,虽然鼻腔比较宽大,但鼻粘膜却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且因鼻内干痴形成,患者仍感通气不畅。当有细菌感染时,其毒素及排泄物等产生恶臭气味,一经嗅到,终生不忘。
** 干酪性鼻炎:是一种罕见的鼻病。临床特征为鼻内干酪样物积聚,有恶臭,日久侵蚀软组织和骨质,发生鼻内、外畸形。在干酪样物质中发现有脱落上皮、坏死组织、化脓细胞、胆固醇结晶及霉菌样微生物。至于病因目前尚无定论。
** 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慢性鼻炎。其致病原因就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缩滴鼻剂、药液浓度过高、非等渗药液、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等。这些均会损害鼻粘膜纤毛的结构,从而影响鼻粘膜的生理功能,产生临床病症。
** 鼻咽炎:是全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咽扁桃体,成人与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 主要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及鼻咽部干痛、灼热感、异物感等。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并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分泌物可沿咽后壁下流。有的会表现38度以上的发热及嗅觉功能的减弱。婴幼儿的鼻咽部不易窥见清楚,但因咽部分泌物及严重的鼻塞,可导致吸乳困难,易发生呛咳,平时张口呼吸,影响睡眠。
* 致病原因:感冒、牙科疾病、外伤等
* 并发症:常见有急性上、下呼吸道炎症、中耳炎、鼻窦炎、喉炎、咽后壁脓肿及婴幼儿并发肾脏疾病等。
** 鼻窦炎:
鼻窦炎的原因及诱因如下:
* 全身原因,如疲劳、爱凉、营养不良、变态反应体质、烟酒过度、全身疾患如结核、梅毒等,以致身体抵抗力减弱。
* 患急性鼻炎(即感冒)时感染蔓延至鼻窦。
* 鼻腔疾病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腔变态反应性病变、鼻腔肿瘤、异物。以上疾病均可阻塞中鼻道或上鼻道,妨碍鼻窦通气与引流。
* 慢性扁桃体炎及儿童患增殖腺者常使鼻腔阻塞,易诱发鼻窦炎。
* 鼻腔手术或治疗鼻衄时鼻腔填塞物置用时间太久。
* 游泳跳水,污水吸入鼻窦而生炎症。
* 鼻窦外伤骨折或异物存留。
* 上颌窦炎常因牙病而发生。
因以上种种原因,细菌侵入鼻窦,破坏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同时还容易引发脑膜、血管等并发症,大约1%的患者还会损害视神经,导致脑膜炎和血栓静脉炎等严重疾病。
⑷ 眼的解剖生理
眼是视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眼所占的体表面积和容积虽小,但其功能对生活和劳动至关重要。眼是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可在眼部有所表现。为“捕捉”光的讯息,眼必须暴露于体表,这增加了它受外伤和外界病原体侵袭的机会。眼的疾病最终都会影响视觉功能。视力丧失不但使患者遭受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因此眼科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眼球是一个球形器官,分成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
眼球壁 分外层、中层、内层。 外层称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的结缔组织,眼球的外形由此层决定。
①巩膜为一层厚度为0.3~1.0mm、直径为24mm的白色球形膜,前面有一直径为11mm的孔,供角膜镶嵌于其中,近孔缘的巩膜内埋有一环形的施莱姆氏管,是房水流出的管道,后极部偏鼻侧的巩膜有一直径为1.5mm的筛板状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由此孔穿出眼球形成视神经。巩膜的赤道部后有四根斜穿巩膜壁的涡静脉。后睫状动脉和神经在巩膜后极部穿入眼内。6根眼外肌的肌腱附着于巩膜壁上。巩膜壁外还包裹着眼球筋膜囊,起着滑囊样作用,利于眼球转动。
②角膜,为一厚度0.5~1.0mm、直首销埋径11mm的透明膜、镶嵌于巩膜前面圆孔内,其交叠部为宽0.3~1.5mm、灰白色半透明的环,称为角膜缘,外露的角膜为一横径11mm、竖径10mm的卵圆形、凸起的透明组织,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径为8mm,周边部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76,与空气的界面具有+43D的屈光度,为眼球的主要屈光媒质。
角膜分为五层,最表面为上皮层,为非角化性复层鳞状上皮,上皮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是全身痛觉和触觉最敏锐的部位。上皮表面有一层泪膜覆盖,维持其湿润与呼吸功能。上皮层内尚有游走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作为体表防御系统。上皮层下为前弹力层,或称鲍曼氏膜,为增厚的胶斗或原纤维层,厚 8~14μm,它不具备再生能力,一旦受破坏即遗下疤痕。角膜第三层为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由高度分化的角膜细胞、胶原和含有粘蛋白、糖蛋白的底质构成,它们均匀一致的排列,使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基质层的后面贴裱着后弹力层,或称德赛梅氏膜,是内皮细胞的基底膜,约10~12μm,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角膜后面为单层的内皮细胞覆盖,具有主动转输离子的功能,将角膜基质层内的水分子不断地泵入前房,使角膜基层保持在脱水状态而透明。
人类的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分裂,随着年龄增大,单位面积内的内皮细胞密度相应减少,外伤、炎症都可破坏内皮,当内皮细胞减少到1000/mm2时,内皮功能就有可能失去代偿,此者蚂时角膜发生水肿并变混浊。正常角膜内不存在血管,它的营养由角膜缘的血管网供应。 眼球壁的中层为葡萄膜,因其有丰富的血管和深浓的色素,如一个剥去外皮的紫葡萄,故名,又称色素膜,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①虹膜,呈古钱状的膜组织,周边附着在睫状体上,中央有一圆孔即为瞳孔。虹膜的色泽决定于该个体体内色素的多寡,黑种、黄种人的虹膜呈深褐色,白种人可自浅灰色、绿蓝色至土黄色。虹膜前表面有许多深浅、大小、形状不等的隐窝,后表面衬有深黑色的色素上皮,色素上皮可延展至瞳孔边缘而呈黑色花边状。虹膜实质内有环状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位于色素上皮前,受来自颈内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开大。瞳孔的大小是通过神经反射而自主调整的,可借此控制进入眼内的光强度。虹膜与晶状体构成虹膜-晶状体膈。将前房与后房、玻璃体隔开。
②睫状体,位于虹膜根部后,宽6~7mm的环形组织,贴于角膜缘后巩膜的内表面。前部有70~80个辐射状排列的睫状突,晶状体小带附着在睫状突之间的睫状体上皮上。后部为宽4mm的睫状体平坦部,与脉络膜以锯齿缘为界。睫状体内有平滑肌,其纵长纤维处于最外层,前端附着于巩膜棘突,辐射状与环状纤维位于纵长纤维的内则,它们都受副交感神经支配,肌纤维收缩时睫状体皱部向前并向中轴线移位,晶状体小带即放松。睫状体内侧衬有两层上皮,即视网膜的睫状体部。最内一层为无色素的上皮,是产生房水的部位。
③脉络膜,贴合在大部分巩膜的内面,厚度平均为0.25mm。最外层为大血管层,主要由睫状后动脉供血,静脉血经涡静脉引流,中层为中血管层,内层为毛细血管层,这些血管呈小叶状分布。脉络膜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视网膜的外层,血流丰富,其静脉血中的含氧量仅低于动脉血的2~3%。脉络膜的血管周围间质内有大量树枝状的黑色素细胞,使眼球的后段成为一暗房,以发挥视网膜的视觉功能。脉络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有玻璃膜(布鲁赫氏膜),是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基底膜、胶原、弹力纤维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基底膜组成。 称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内层,前起于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又分为外面的色素上皮层和内面的神经感觉层(又可分为 9层)。色素上皮层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色素,顶端有微绒毛,能吞噬和清除脱落的锥体杆体细胞外节的盘膜,细胞间的联合体构成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屏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感觉层之间有潜在的间隙,在某些情况下,这两部分可以分离,形成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三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最外层的感光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神经上皮细胞,称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其核位于外核层中,每一感光细胞有终足、内节、连接部、外节等部分,外节由约1000个圆盘状的盘膜叠合而成,是感光的微器官,它们通过粘多糖底质和色素上皮的微绒毛互相粘着。第二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及水平细胞,通过位于外丛状层中的胞突联合和轴突接受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内丛状层中的突触,将讯号传递给位于内层的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有很长的轴索,这些轴索在视网膜表面形成神经纤维层,并向眼球后极部偏鼻侧的巩膜筛板集中,穿出眼球,形成视神经。视网膜最内层为内界膜。
视神经为直径2mm的神经束,表面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包裹,这些鞘膜与颅内的同名脑膜相连续。视神经的眶内段呈S形走向,从视神经孔内穿入颅腔后,在垂体窝前形成视交叉,鼻侧的纤维交叉至对侧与对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合并成视径,终止于中脑的外侧膝体和四叠体。视网膜内的胶质细胞主要为米勒氏细胞,其细胞核位于内核层中,细胞突作为视网膜的支架,充填于整个视网膜神经元之间,并在内面凝聚为视网膜的内界膜,在相当于感光细胞内节的平面上形成视网膜的外界膜。
视网膜内层主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伴行静脉供血,少数人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部分区域,它们都是眼动脉的分支。视网膜的血管和脑内血管都缺乏侧支循环,若血管阻塞其分布区即发生缺血。视网膜上的小动脉缺乏弹力层和连续完整的肌层,它们的调控不受交感神经支配,而成独特的自主系统。在视网膜后极有一特殊构造的黄斑区,这里视锥细胞高度密集,缺少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血管在其周围终止,色素上皮细胞含色素较多,而在感光层内含有叶黄素,在绿色光照射下显示为黄色,故名。这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的鼻侧偏上有一直径 1.5mm的视盘(视乳头),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为视神经的起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进入眼内,此处仅有神经纤维,无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功能,在视野中构成一盲区(生理盲点)。
眼球内容物
眼内容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 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
向前外方开口的骨性圆锥形空腔,其开口缘骨质较厚且坚实,称为眶缘。眼眶上壁与颅前窝相隔,内侧壁和下眶与副鼻窦相邻,外侧壁有坚实的颞肌和颧弓保护。眶的前面开口处有一层致密的纤维膜构成眶隔,是眼睑的基础。眶的后内部称为眶尖,有视神经孔、眶上裂等与颅腔相通;眶下裂与蝶颚窝相通。眶内的神经血管都经由这些孔和缝进入。
眼睑
覆盖于眼眶开口处的软组织,被水平向的睑裂分为上下两份。睑裂的内眦角较钝,外眦角较锐。从表面到深部,眼睑可分为五个层次。
①皮肤,与面、额皮肤延续;是全身最菲薄的皮肤,在睑缘有一灰线,其前部有睫毛生长,其后缘有睑板腺开口,是皮肤与睑结膜的交界线。
②皮下结缔组织,十分疏松,易于积聚水肿液或皮下出血,不含脂肪。
③肌肉,包括三组肌肉:眼轮匝肌,可分为眶部及睑部,纤维围绕睑裂,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降睑裂闭合;上睑提肌,肌束自眶尖发出,水平向前行进于眶顶骨膜与上直肌之间,呈扇状,至近眼睑处,肌纤维垂直向下移行为腱膜。腱膜向前附着于睑板前面,在两侧附着于内眦、外眦腱。腱膜与结膜囊上穹、眶隔、滑车、眶上切迹处也有附着,并有纤维穿过眼轮匝肌附着于近睑缘的皮下,形成双眼皮皱折。该肌属骨骼肌,受动眼神经支配;米勒氏肌为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平滑肌。上睑的米勒氏肌起自上睑提肌的内表面,附着于上睑板的上缘。下睑的米勒氏肌起自下直肌的囊睑头,附着于下睑板的下缘。在低等动物中,遇敌时这一肌肉可协助睁大睑裂、扩大视野,并起威吓敌人的作用,在人类这些功能已退化,该肌仅起辅助上睑提肌维持睑裂睁开的作用。
④睑板,为一致密的结缔组织,上下与眶隔连续附着于眶缘,内外侧借内、外眦腱固定于骨壁。厚1mm,宽29mm,上睑板高11mm,下睑板高4mm。睑板腺也称迈博姆氏腺为一全泌性变异皮脂腺,垂直排列于睑板内、腺管开口于睑缘,其油状分泌物在睑缘部可防止泪液外溢浸渍皮肤,并构成泪膜的表层。
⑤睑结合膜,为眼睑的衬里,也是结合膜囊的前份,是一层透明的粘膜,可透见排列整齐、犹如树枝的血管,一组由上睑动脉弓分支而来,占3/4面积,另一组由下睑动脉弓分支而来,占1/4,两组在睑板下沟处吻合。
结膜
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将眼睑与眼球相结合,为非角化性上皮和其下方的固有层组成。覆盖于前部巩膜表面的部分称为球结膜,以角膜缘为其起点,覆盖于眼睑后面者称睑结膜,以睑缘为止点。两者有疏松的移行部,称为穹部。整个结膜加上角膜构成一开口于睑裂的“袋”,称为结膜囊。在内眦部结膜有一半月状皱折,称为半月皱襞,为低等动物瞬膜(第三眼睑)的遗迹。在其内下方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为泪阜,表面覆有无角化层的覆层鳞状上皮,并有皮脂腺及细毫毛。
泪器
分为泪腺及泪道两部分。泪腺位于眶内颞上方骨性窝内,被上睑提肌腱膜分隔为眶部及较小的睑部,是一外分泌腺,受神经反射控制,分泌浆液性泪液,分泌管开口于颞上方结合膜穹窿部。眼睑内尚有副泪腺,受交感神经控制,提供基础的泪液分泌。泪液都分泌在结合膜囊内,起润湿和润滑作用。泪道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泪小点位于上下睑缘的内眦端,由于泪液受泪小管的虹吸作用和泪囊受挤压时产生的负压,从泪小点进入滑行于内眦睑缘内的泪小管,再经总泪小管进入泪囊,泪囊位于内眦腱前后两附着缘之间,向下经过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之膜性鼻泪道,与下鼻道相通。正常时,泪液在结膜囊内蒸发一部分,所余部分由泪道排入下鼻道。泪液反射性分泌增多或泪道阻塞时,泪液才从睑裂间溢出。
眼外肌
骨骼肌,每眼有六条。其中内侧直肌、下直肌、外侧直肌、上直肌和上斜肌起自眶尖的肌环,四条直肌的腱止端在巩膜附着,其附着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分别为5、6、7、8mm。上斜肌从眶尖发出,在眶的鼻上方向前,借一韧带悬挂于眶壁的滑车后,再反折向后、外方,在上直肌肌腹下越过眼球赤道部,附着在巩膜壁上。下斜肌起自鼻侧眶底近眶缘处的骨壁上,肌腹斜向后外方,终止于眼球赤道后颞下侧相当于黄斑区的巩膜上。内侧下、上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外侧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则受滑车神经支配,它们的协调收缩,使眼球能随意转动。
⑸ “眶上切迹,眶上孔”的位置是什么
左侧: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侧: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
(5)眶尖部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临床上眼眶病变可能损害眼球和视神经,还可引起付鼻窦和颅内病变。同样,各鼻窦及颅内的病变时也可波及眶内组织。
眼眶内容物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脂肪、血管、神经等。
眼眶壁上有许多孔、裂、缝隙、窝,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1.视神经孔:位于眶尖部,为视神经管之眶内开口。呈垂直椭圆形,直径约为6~6.5×4.5-~5mm。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长约6~8mm。视神经由此通过进入颅中窝,并有眼动脉自颅内经此管入眶。
2.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侧,眶外壁与眶上壁分界处,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静脉及交感神经纤维等由此裂通过。此处受损伤则出现眶上裂综合症。
3.眶下裂:在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第二分支,眶下动脉及眶下静脉与翼腭静脉丛的吻合支等通过。
4.眶上切迹(或孔):在眶上缘外2/3和内1/3交界处,可触及。系眶上神经和眶上静脉通过处。
5.眶下孔:在眶下缘中部,缘下4~8mm处,有眶下神经、眶下动脉通过。
6.眼眶的窝:
眼眶外上角处有泪腺窝,容纳泪腺。
在眼眶内上角处有滑车窝,此处有滑车,供上斜肌通过。
眼眶内侧壁前方有泪囊窝,泪囊位于窝内。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后缘为泪后嵴,下方接骨性鼻泪管。为泪囊手术时重要解剖标志。
⑹ 眼眶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眼眶应用解剖(lied Anatomy of the Orbit)
- 4.1 骨眶解剖
- 4.2 眼眶软组织解剖
- 4.3 眼眶4个解剖间隙
- 5 眼眶手术器械和设备(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f the Orbital Operations)
- 6 眼眶手术(Orbital Operations)
- 7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眼眶
1 拼音
yǎn kuàng
2 英文参考
fossa orbitalis [湘卖兄雅医学专业词典]
orbit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n eye socket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an orbit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orbital cav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眼眶(orbital cavity)是一个容纳眼球的方锥形骨腔,由上颌骨、腭骨、颧骨、额骨、蝶骨、筛骨与泪骨共7块颅骨所构成[1]。
眼眶为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底边向前尖朝后,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等7块骨组成,深约5厘米。
容积为25~28毫升。内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经、血管、筋膜、泪腺等。眼眶与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相邻,故副鼻窦的炎症或肿瘤可影响至眶内。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为视神经孔,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视神经孔外侧有眶中轮袭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和眼静脉由此通过。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裂,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
中医称眼眶为眼眶或目框。
4 眼眶应用解剖(lied Anatomy of the Orbit)
4.1 骨眶解剖
骨性眼眶是一锥形、梨状结构,容积约33ml。眼眶前部开口宽4cm,高3.5cm,然而,眼眶最大径位于眶缘后1cm(图8.12.601)。
轴位平面,眼眶呈一对三角形结构。有此测量值对眼眶手术很有帮助,并应牢记。两侧眶内壁距离为2.5cm,自前泪嵴至视神经管眶口前端约4.5~5cm。外侧壁与内壁相交约45°角,两侧外壁略呈90°角。外壁自眶缘至眶上裂距离4cm。由于眶外缘与内缘相比明显靠后或者称眶开口的平面略向外旋转,故眶外缘接近眼球赤道部的水平。
眼眶壁和有关腔隙:眼眶在结构上虽不呈盒状,但它有四个壁。内壁和眶顶向后延伸至视神经管;外壁向后终止于眶上裂;眶底和内壁向后达眶下裂。
眶顶:眶顶呈三角形,面向下,也稍向前。前部显着光滑、凹陷,最大的凹陷处距眶缘1.5cm,相当于眼球赤道部。眶顶由额骨和蝶骨小翼构成。前面部分眶顶被气化额窦占据。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位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
眶顶除蝶骨小翼部分较厚外,其余均很薄,半透明,并且脆弱。眶顶可因各种外伤如木棍等直桐盯接刺伤致眶顶骨折。额神经在眶顶部的骨膜下,从后向前经其全长,并与之接触。
内壁:内壁略呈长方形,内壁主要是筛骨纸板、筛窦和额骨间缝(相当于筛前后孔的水平)是内壁眶减压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筛窦顶部,切除骨质时超过此缝可能暴露额叶硬脑膜,此种结构的关系最好以冠状面显示。手术前冠状CT了解筛骨水平板的位置、形态至关重要,因筛窦顶部并非与此缝平行,可能有的地方位置靠下,尤其是前组筛窦。前、后筛血管神经束位于此缝中,也是手术中必须确定的标记。前、后筛孔向后延续即达视神经管上缘。另外,为了提供内壁严格的手术标志,内壁减压时需要仔细分离骨膜下并电灼。前颅凹的某些脑膜瘤和筛板上部的血供主要来自筛动脉,因而术中钳夹此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从前泪嵴至前筛孔约24mm,前筛孔至后筛孔12mm,后筛孔至视神经孔前端5~6mm。
泪骨位于筛骨前部,并构成泪囊凹后部,泪骨是鼻外侧壁的一部分,它覆盖中鼻甲前端,内眦韧带的后支插入后泪嵴。泪骨向上隆起构成前泪嵴,是内眦韧带前支的附点,由此可见前后泪嵴构成泪囊凹。
内壁后端由蝶骨构成,蝶筛连接处变异较大,主要是视神经管区。
筛骨和上颌窦间的骨质构成内壁下缘,此处有较坚硬的骨嵴支持内下方眼眶。一般眶外伤很少伤及此处,此骨嵴在内下壁眶减压时前部应保留,以减少眼球及眶内容的移位。
眶底:眶底呈三角形,上颌骨和蝶骨大翼构成眶下裂的关系应认真研究。经眶下裂前部从眼眶至翼腭窝并无明显的神经血管结构。事实上,从骨膜外暴露眶底和外壁时,手术中可用电刀切断眶下裂前端的组织。眶下神经经翼腭窝进入眶底,眶下神经有一从内向外的走行,眶下裂前端距眶底前缘约2cm,再向前进入眶下管,最后经眶下孔达面部。手术经骨膜下分离,或绕过眶下裂等操作均在眶下神经之上进行,所以在处理此处尤其是眶底骨折时或眶底减压手术中勿损伤眶下裂结构。
鼻泪管位于眶底前内角,向前、下、后2cm进入下鼻道。
腭骨位于眶底最后端,在经上颌窦行眶底减压时,它是重要标志。
眶外壁:眶外壁为三角形,基底向前。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构成,后部以眶上、下裂为界。蝶骨的厚度不同,前端较厚,至眶上裂处较薄,此厚度对外侧开眶很重要。所以外壁前端用电锯锯开后,用咬骨钳向外骨折较容易。
眶外壁和眶顶交界处为蝶额缝,在蝶额缝附近的眶上裂外端常有一孔,经此可自眼眶通向颅中窝,有一支脑膜动脉和一支小静脉经过。眼眶后上外壁,蝶骨大、小翼构成眶上裂。从前面观和后面观了解眶上裂对经眶或经颅开眶手术有指导作用。
眶外壁的下端,蝶骨大翼下缘和光滑的上颌窦后壁构成眶下裂。眶下裂后为翼腭窝。外壁前部由颧骨构成,眶外结节位于外缘后5mm,眶外结节是外直肌制止韧带、眼球悬韧带、睑外侧韧带和提上睑肌腱膜等组织的附着点,眶外缘上1/4交界处为颧额缝,外侧开眶分离骨膜时此处粘连重。
眶上裂:眶上裂在眶顶和眶外壁之间,是蝶骨大、小翼间的裂口。其外端由额骨封闭,内端较宽,在视神经孔之下。眶上裂长约22mm,为眼眶和颅中窝间最大的通道。一般认为眶上裂外端被硬膜封闭,无任何组织经过。经过总腱环之上的有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返支。经过环内或外直肌二头之间的,由上向下依次为动眼神经上支、鼻睫神经、睫状神经的交感根、动眼神经下支及外展神经,有时最下为眼下静脉。
眶下裂:眶下裂在眶底和眶外壁之间,构成眼眶和翼腭窝与颞下窝的通道。眶下裂自视神经孔外下方、近眶上裂内端起始,向前、向外,长约20mm,其前端距眶下缘约20mm。
眶下裂的后端接近圆孔和蝶腭孔。此裂有三叉神经第二支、颧神经、蝶腭神经节的眶支及眼下静脉至翼丛的吻合支经过。
翼腭窝:翼腭窝与眶下裂后部有关,其前界为上颌窦、蝶骨翼、蝶骨翼突、蝶窦和内侧的蝶腭孔。
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从圆孔经此间隙进入眶下沟(图8.12.602)。上颌神经的分支在颅内为返支或脑膜支;在翼腭窝有颧神经、蝶腭神经、上牙槽后神经;在眶下管有上牙槽中神经、上牙槽前神经;在面部有睑支、鼻支和唇支。
颞下窝:颞下窝是颧弓深部的腔隙,经眶下裂前部与眼眶沟通。内有颞肌、颊部和颞脂肪垫及上颌窦动脉和神经。外侧开眶时,需将颞下窝的颞肌附点分离后,切开眶外壁。
视神经管:视神经管直径4.5mm,长8~10mm,眶口位于眶尖最内上方,其走行向内呈45°度角,向上呈15°度角,此种走行可经筛、蝶入路时见到视神经管的内壁。
实际上,视神经管有3个壁:内壁、外壁和顶壁。内壁是眶内壁最上和最后端的延伸,并在蝶窦外壁前上部形成骨压迹。但视神经管内壁的形成可有变异,包括部分或全部筛窦气房所包绕,后者称Onod气房。
视神经管顶部是蝶骨小翼的根部、视神经管内壁和顶部联合,其骨壁厚度2.3mm。视神经管顶与蝶窦顶相连,构成前颅窝底。
外壁由起源于蝶骨体下部的小翼柱构成。视神经管外侧柱位于Zinn环内,构成眶上裂的内界。经筛蝶入路不能达到此处,但经颅手术可将此切除。
视神经:视神经是大脑的白质,长4~5.5cm。视神经分四段: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眼内段长1mm,眶内段长3cm,而眼球后极部至眶尖视神经管前端长度为2cm,所以视神经在球后呈“S”形,使眼球自由活动。当有占位病变时,出现眼球突出,高度眼球突出时视神经可将眼球后极部拉成“帐篷状”。
管内段5.8mm,颅内段自视神经孔颅内开口至视交叉前端10mm,中央动脉在球后8~15mm处进入视神经,并有额外的血管供应神经纤维,在此区分离视神经应格外小心。剥离视神经鞘后,其软脑膜血液供应会因此导致栓塞,这就是为何视神经鞘脑膜瘤将肿瘤完全切除,保留视神经,但功能完全丧失。但可行视神经鞘开窗或切除此鞘,或检查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腔并引流或开窗,但应避免损伤视网膜中央动脉。
4.2 眼眶软组织解剖
骨膜外间隙是眼眶手术的常用途径。骨膜在眶缘、眶上、下裂等处与骨壁紧密粘连,手术分离应小心。若撕破骨膜可导致眶脂肪脱出。由于眶缘后1cm的眶腔较宽,此种结构给手术中的分离带来麻烦。如不了解此种关系,垂直向眶内分离则撕破骨膜,眶内脂肪涌出。实际上除眶外结节和眶缘外,其余骨膜非常易于分离,当然眶上、下裂处粘连也较紧密。
Knoornneef认为眶内网状结构将脂肪分成小叶和脂肪袋。在眼眶中后部,这些间隔呈隔膜状,界限不清,以至无明显的肌间隔将锥内和锥外分离。眶内容的自由活动依赖于这些间隔向后滑动,且互不影响。而外伤或手术及炎症后可使之破裂或瘢痕化将在临床上产生眼球运动障碍,即使眼外肌无明显瘢痕和直接损伤,这就部分解释了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的复视问题。
这些间隔在眶前部界限清晰,如肌肉间、内外眦区、Tenons囊、提上睑肌、泪腺和滑车等处形成肌肉之间的间隔。这些间隔构成了手术中可见的韧带和膜状物,包括Whitnall和Lockwood韧带。肌间膜在眶前部构成较好,可分为锥内和锥外。Tenons囊自角膜缘至视神经包绕眼球,并将巩膜和周围的锥内、外脂肪隔开。此囊从眶脂肪经过,进入Tenons囊内插入巩膜,与眼外肌呈漏斗状开口。在这些漏斗状区域内,Tenons囊与肌间隔和附属的复杂眶前部结缔组织系统融合。
Lockwood韧带扩展于眶下部,自眶外结节至内眦韧带间像一悬吊床,并位于下睑缩肌内。Whitnall韧带是一重要的眶上部解剖标志,它于提上睑肌腱膜内呈弓形横行于眶上部。
眶脂肪由囊膜围成大小不同的脂肪叶,在外侧更明显。从囊膜发出中隔,向内作为小叶的分界。中隔是软而有血管的组织,又易含水而膨胀,炎症和血液可沿中隔扩散。
脂肪被眼外肌肌间膜分为中央部与周边部,后部无肌间膜,故二者相互连续。
中央部:环绕视神经四周是疏松的组织,当眼球转动时,视神经及四周的血管神经易于移动。脂肪小叶很小,所包围的中隔也极细薄,解剖时容易剥离。一般脂肪叶为纺锤形,其长轴平行于视神经。眼球后部的中隔连续至眼球囊,使脂肪剥离后尚有齿状突起遗留在眼球囊上。脂肪和眼球囊之间没有间隔,故眼球与囊共同转动时脂肪也随之移动。
周边部:位于骨膜和4条直肌之间,前方以眶隔为界,于直肌附着部最厚。脂肪被一层透明薄膜包复,此膜又发出易撕断的细纤维连续至眶骨膜。此膜虽薄,若不破裂,膜和眶骨膜之间的血液只到眼睑而不达结膜;一旦破裂,即形成结膜下瘀斑。后部脂肪遮盖4条直肌的始端。眶脂肪的周边部因位于四条直肌之外的间隔区,故形成四叶,每一叶的后部连续到中央部,并且相互间有许多结缔组织中隔连接。
眶上裂的神经血管结构经海绵窦,从眶上裂入眶,其结构关系与海绵窦内的位置有关。
在海绵窦内三叉神经第一支分为3个分支,泪腺动脉和额神经位于眶上裂的最上端,其下为眼上静脉于Zinn环上面的眶上裂上部。
眼外肌是眶内最明显的解剖标志。四条直肌起于肌腱环。上、内直肌起始于蝶骨小翼和邻近视神经管的蝶骨体的Zinn环部;下直肌起于蝶骨体至大翼的Zinn环肌腱处;外直肌起于眶上裂缘和Zinn环上腱的蝶骨大翼结节。
眼外肌经眶脂肪向前走行,并以肌锥为界限,肌间膜在眶后部不清,而眶前部界限明显。上斜肌起于Zinn环的最内上端,在眶内向前紧贴额筛缝水平上方内壁走行。肌腹紧靠骨膜,内上方开眶时常可见到上斜肌腱穿过滑车。眼眶手术时如必要可在脂肪内暴露和切开滑车,但应小心,因为滑车内的任何瘢痕都可导致上斜肌运动受限,即Browns综合征。离开滑车,上斜肌向外、向下穿过上直肌下附着于眼球。
下斜肌起始于内侧眶下缘骨膜、泪导管开口外侧。肌肉向外、后经下直肌下方,以宽面附着于眼球外下方。当下斜肌经过下眶时,囊睑筋膜和Lockwood韧带包裹下斜肌。
提上睑肌起于Zinn环外的蝶骨小翼之骨膜,走行于上直肌之上和鞘内侧。在眶上部与上直肌间有许多纤维附着。在眼球赤道部分开向下达睑板附点,而提上睑肌腱膜加宽并在Whitnall韧带内改变方向。腱膜附着于睑板、眼睑皮肤和内眦韧带。
供应直肌的神经在锥内于后1/3进入肌腹。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神经进入肌腹点。滑车神经走行于肌腱环外侧,进入上斜肌肌腹。下斜肌的支配来自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下直肌手术易损伤。
4.3 眼眶4个解剖间隙
眶内有4个解剖间隙,每个间隙的位置不同,其所发生的病变也不同,了解这些间隙对了解眼眶病变非常有帮助。
①中央外科间隙:由肌肉和肌间膜围成的锥形间隙,也称肌锥内间隙。前为眼球后为眶尖,其中主要有视神经、球后脂肪和神经及血管。这是眼眶肿瘤多发位置,常见的有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因为此间隙位于眼球后部故所引起的为轴性眼球突出。又因为肿瘤距视神经较近或粘连,切除此部位的肿瘤有引起视力丧失等严重合并症的可能。
②周边外科间隙:为骨膜与肌鞘膜之间的间隙,前部主要有泪腺,后部为脂肪充填。此间隙常发生的肿瘤有泪腺上皮性肿瘤(良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泪腺各种炎性假瘤、肉芽肿、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此间隙病变体积较大时可侵及肌锥内。
③骨膜下间隙:为骨膜与眶骨间潜在的间隙,易于分离。此间隙在眶上、下裂、视神经孔处粘连紧密。此间隙常发生的肿瘤有皮样囊肿、鼻窦黏液囊肿、肉芽肿、外伤性骨膜下积血和炎性积液等。由于骨膜下一般不与眶内沟通,手术切除此位置的肿瘤一般不应出现眼眶手术常出现的合并症,因为术中操作均在骨膜下,并未进入眶内。
④巩膜上间隙:为眼球与筋膜囊之间的潜在间隙,两者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此间隙在眶内或球内某些炎性病变时使之扩张,即间隙增宽,在B超上显示为筋膜囊水肿。
5 眼眶手术器械和设备(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f the 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手术器械一般采用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和颌面外科的手术器械。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很精细,但对眼眶手术太短,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器械又显得太长,所以眼眶显微手术器械应特制而成。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眼眶手术专用器械。
牵引器械:眼眶手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充分暴露,否则在狭小而深在的位置手术操作很困难,所以手术中应备宽窄不同的各种牵引器。目前常用的是各种宽窄不同的脑压板,其质地中等,可任意弯曲,以适应手术中的不同需要。另一类是甲状腺拉钩,其弯度固定,较窄,另一端是带齿的拉钩,术中使用较好。
牵开器:规格样式较多,多采用耳鼻喉手术用器械,有平板式,半自动固定式,上颌窦手术固定或牵开器等。
剥离子:规格式样也很多。在一个手术过程中,往往要按被剥离的组织的性质、形状和范围,选用不同式样,不同厚薄和大小的剥离子。常用的有骨膜剥离子、上颌窦剥离子、神经剥离子等。而在一些眼眶显微手术如视神经管减压、视神经鞘开窗中,需显微剥离子。
骨凿:主要用于凿除骨质,如眶外壁或泪腺凹的骨质切除。常用的有平凿、沟状凿等。
刮匙:用于刮除肿物或病变骨面,常用的有乳突骨质刮匙,较小的病变可使用霰粒肿刮匙。
鼻窦钳子:经筛窦内侧开眶,经眶筛蝶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均需在鼻窦内操作。钳端须锐利,咬切快,并有不同样式和角度,以便清除窦内病变或气房间隔。
骨钳:用于眶外壁的骨折或咬除骨质,后者需较锐利,且钳的前端较小,利于咬除骨质。
电锯:是外侧开眶必备器械。眼眶手术使用的电锯是往复式或矢状锯,切线薄,晃动轻,切口整齐,锯片深度为2cm。
电鉆:用于眶外壁的固定鉆孔。磨鉆用于磨除骨壁,如视神经管顶等。
锤子:其重量要合适,即要有叩击力,又要尽量减少震动。
手术显微镜和放大镜:对大多数眼眶手术2~5倍放大镜即可满足手术需要,如再加上冷光源头灯则更好。但有些手术需要细致的操作,则手术显微镜是必备的,如视神经手术、泪腺手术、眶深部肿瘤的切除及经颅开眶等。
脑膜剪:神经外科使用的脑膜剪前端较薄且窄,不很尖锐,又有一定长度,适合于眼眶肿瘤的切除。
其他常用有关器械:电刀、电凝和吸引器是眼眶手术必备器械。
其他眼科器械;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眼科一般常用器械仍可使用,如眼科剪、眼科镊、斜视钩等。目前国外先进的眼眶病中心已具备眼眶手术用自动拉钩、自制的各种眼眶深部操作器械,为眼眶手术提供了方便。
6 眼眶手术(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是一个窄小的解剖空间,内含许多重要结构,特别是眶内有丰富、疏松的脂肪组织,对手术野是一个干扰,眶尖部神经、血管和肌肉密集,解剖层次不清,而且眼眶又被鼻窦、脑和眼球等器官围绕,位置深在,使眼眶手术更加困难。
眼眶手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传统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手术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手术适应证也在变化,手术操作技术不断提高,新的术式不断涌现,这就需要眼眶外科医生知识面要宽,跟上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近十余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介入眼科领域使眼眶病的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眶内肿瘤揭示率接近百分之百,定性定位诊断准确性大为提高,诊断技术的进展带动了眼眶手术学的发展,手术方式更趋合理,手术入路选择、分离、切除等技术操作更加细腻,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和肿瘤的复发率。
眼眶手术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均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除眼球突出外,其他功能均正常,如正常的视力;正常的眼球运动;正常的提上睑肌功能,任何一个手术并发症如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甚至视力丧失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所以在一个解剖位置狭小、正常结构居多、暴露困难的眼眶内切除一个肿瘤,而不出现明显并发症并非易事,切不可掉以轻心。所以眼眶手术是一种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手术。
欲使眼眶手术成功,术中各种技术的使用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术前对眼眶病的全面了解,术前对病变的精确定性定位诊断,合适的手术入路选择。相同的病变不同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不同的病变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均不一样,这需要手术者的综合整体水平。
手术治疗仅是眼眶病治疗的一部分,只有掌握恰当的适应证,才能达到手术目的。
现代影像学检查已为眼眶手术术前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如病变的形状、位置、大小、范围及病变性质,以往那种开眶探查术已基本不在,因为绝大多数病变术前已了解很清楚。当然这还取决于医生对各种临床及影像资料的理解和认识,并非所有医生对术前的各种资料都能了如指掌。在眼科领域内和其他专业相比,目前眼眶病尚存在诊断和治疗问题,误诊误治率较高,这在其他专业是非常少见的。原因在于临床医生尚缺乏对眼眶病的认识,缺乏对影像资料的深刻理解。
眼眶手术入路分几种:
(1)前路开眶:适用于眼眶中部以前肿瘤的切除。外上、内上及下睑睫毛下皮肤切口,眶外下、内下或眶下方皮肤切口因瘢痕较显着而淘汰,被睫毛下切口或下穹隆结膜切口所替代。
(2)经结膜入路:适用于眼球周围或结膜下肿瘤的切除,也可用于球后肌锥内无粘连的海绵状血管瘤的摘除。球后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时期最常见的眶内良性肿瘤,目前80%的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可经结膜入路切除(余20%采用外侧开眶或前路开眶等术式),手术时间仅需要15分钟,且无并发症。
(3)外侧开眶:一般均为球后粘连较重的肿瘤、视神经肿瘤、眶尖肿瘤、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切除。外侧开眶近年来发展较快,手术方式也在改变。主要方法包括三种;常规外侧开眶、“S”形切口外侧开眶和内外结合开眶。由于外眦结构外观上很重要,除内外结合开眶外,其余外侧开眶均不需切开外眦,而将切口延至眉弓下或下睑睫毛下替代,外观良好。另外由于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外侧开眶可将大部分眶上缘或眶下缘连同眶外壁一同切开,利于眶上部或眶下部肿瘤的切除,术野范围很大,暴露良好,为以前认为难于暴露和彻底切除的一些肿瘤提供较好的暴露范围,如神经鞘瘤、眶尖肿瘤等。
(4)内侧开眶:适于眼眶内侧或视神经内侧及内直肌内侧肿瘤的切除。方法是经皮肤切口,切除或不切除筛窦,自骨膜下进入眶内切除病变。
(5)经颅开眶:主要适于颅眶沟通肿瘤的切除,如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神经鞘瘤颅内蔓延等。实际临床上大多数眶内肿瘤均不需要经颅手术,可经外侧开眶等术式完全切除眶内病变,因为毕竟开颅手术风险较大,对患者损伤较重。
⑺ 眼眶的眼眶构成
临床上眼眶病变可能损害眼球和视神经,还可引起付鼻窦和颅内病变。同样,各鼻窦及颅内的病变时也可波及眶内组织。
眼眶内容物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脂肪、血管、神经等。
眼眶壁上有许多孔、裂、缝隙、窝,重要的有以下几处:(图1-32)
1.视神经孔:位于眶尖部,为视神经管之眶内开口。呈垂直椭圆形,直径约为6~6.5×4.5-~5mm。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长约6~8mm。视神经由此通过进入颅中窝,并有眼动脉自颅内经此管入眶。
2.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侧,眶外壁与眶上壁分界处,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静脉搭姿晌及交感神经纤维等由此裂通过。此处受损伤则出现眶上裂综合症。
3.眶下裂:在眶外壁与眶上册稿壁之间,有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第二分支,眶下动脉及眶下静脉与翼腭静脉丛的吻合支等通过。
4.眶上切迹(或孔):在眶上缘外2/3和内1/3交界处,可触及。系眶上神经和眶上静脉通过处。
5.眶下孔:在眶下缘中部,缘下4~8mm处,有眶下神经、眶下动脉通过。
6.眼眶的窝:
眼眶外上角处有泪腺窝,容纳泪腺。
在眼眶内上角处有滑车窝,此处有滑车,供上斜肌通过知锋。
眼眶内侧壁前方有泪囊窝,泪囊位于窝内。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后缘为泪后嵴,下方接骨性鼻泪管。为泪囊手术时重要解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