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真实的清朝宫廷服饰是什么样的
服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服饰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如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都对服饰有着不一样的规定。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自夏、商起,开始出现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基本完善了。但是,到了清朝入关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从而,导致汉族传统冠服制度彻底消亡。
此外,清代龙袍款式为圆领、面朝、左右敞口、袖尾直袍,长袍只能供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使用。
据文献记载,女皇的龙袍装饰有两种,北京故宫藏有三类器物,均为石蓝色:
第一类器物饰有八组五爪龙,肩上各一组,胸背各一组,前后各两组,下面饰有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的图案,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图案;
第二类器物只饰五爪金龙八团的图案,下半部分和袖口没有花纹;
第三类饰五爪金龙八团,下面有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
只有五爪金龙八团的装饰,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和龙袍与此种款式是一样的。而妃嫔们穿的龙袍,每肩有一条前后龙,翻领变成四条龙。
㈡ 清朝服饰的清代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着《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旗人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干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干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是取淡黄色(明黄)纱或绸缎原料制作,又叫“职任褂子”,所以卸职者不可服用。
(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
(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马褂有长袖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是宽肥的。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指“剃掉”)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由于古时男女之别在着裙和头髻上较为明显,故较为容易改扮女装)。由于拒绝?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直至干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
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干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此图应为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
㈢ 清朝的服饰(图)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㈣ 老照片:这真的是清朝人们真实的发型和衣着吗
1880-1890年,富态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不用说,这个家庭非富即贵。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编对他们吃什么不感兴趣,在此请各位注意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他们的发型。电视剧中清朝男子的发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额,我们从这张照片来看,其实不是那样,不光剃前额,耳后、脖颈处都要剃光,仅仅留了后脑勺巴掌大区域扎辫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馆内合影。这里又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点,清朝汉族女子缠足之风很盛,但是东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缠足的,照片中这些人都是天足。她们穿着从明朝流传下来的高底鞋(登云履),站起来很能突显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袄裙或袄裤的年轻女子。她们的这种服装,总体上沿袭了明朝女装的式样,算是汉服演变过程中的最后形态,喜爱汉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装,就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了。
1880-1890年,留着长指甲、抽旱烟的老者。明清时期男子留长指甲,不是不讲卫生,而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说明他经济条件优越,不用参加体力劳动,不用为生计发愁,说白了是一种“炫富”之举。明朝小说《后西游记》中写道:“尖尖手,长指甲,头戴飘飘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个文人。”
v
㈤ 清朝服饰特点是什么
特点:清朝服饰大体上追求清秀,简洁,窄袖紧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闭关锁国的性格。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册肆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清末服饰特点:
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卜宏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州弊轿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㈥ 清朝服饰有哪些,清朝服饰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一个就是官员的服饰,清代官员们穿的服饰,主要是身上的补子不同,一品大员是仙鹤,六品官员是鸳鸯,还有一个就是顶戴花翎。这个在很多清宫戏里看到一个官员出现了问题,就将他的顶戴花翎带走,这个人就算是被免职了。之后回家将你的朝服脱下来就好,你就可以回老家养老去吧!
清代的服饰在近代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近代以前就是上面的,近代以后,由于西方服饰的传入,所以使得传统的服饰也是发生变化的,例如男人开始穿西装了,一开始人们都说这个事假洋鬼子,之后就慢慢接受了假洋鬼子。女子的旗袍也出现了,并且成为了时尚。你知道中山装和旗袍是怎么发明的吗?
㈦ 清朝时期汉人都穿什么样的服装 是旗袍吗
清朝时期汉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朝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7)清朝衣服男装真实图片扩展阅读: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
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剃发之制,限旬日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剃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
由于拒绝剃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
直至干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
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
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干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