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发型
古代男子发型变迁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当然除外),比如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但是我想着重谈谈后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着头发,还是后面的头发也像前面后四周一样束起来。
毋庸质疑,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究竟什么人披散着后面呢?事实是除了当今的古装影视剧,很少有人这样,什么人这样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时何地的道士都这样的发型,南方天师道的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鲁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说留日清国留学生解开发辫,后面像道士刘海蟾。还有金庸的射雕中郭靖初见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为他没见过道士,男人怎么能披散头发呢?说明道士有时是披散头发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
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比如红楼中的宝玉,没人觉得不爽。
现在的历史影视剧除了极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着、90年代以前的绝大多数古装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导演、服装就是喜欢披头散发,还是觉得把发套后面的头发也扎起来太费事,还是压根就觉着这样是对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说大侠、浪子、少爷、乞丐、道士、披头散发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码官员不应该吧,可我们见到头戴乌纱披头散发的官员太多,不说戏说、娱乐的古装片这样,就连央视播出的号称证正剧的《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也有部分官员如此打扮,不伦不类,不人不鬼的。
棒子经常通过拍古装片意淫自己的历史,同时丑化中华。我们很不爽,片中棒子对本国的历史人物的装扮服装精心设计,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现中国人,那就不一样了,无论唐使还是明使,一律头戴古里古怪的乌纱,同时披头散发,吊儿郎当的。(可参见大长今和神机箭等韩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没少观摩中国的古装片的造型)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许多香港武打录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头,前脸和明以前一样(但是绝不像现在的潇洒古装片一样前有随风飘扬的好像三七分头一样的),后面托条鞭子,同时后面也披散着。
为什么,可能当年香港影人讨厌清代,觉得阴阳头太难看,于是前脸是不剃头的。
满清题材的片子倒是要发型有发型,要服装有服装。真对得起大清。对清以前的很少下这么大功夫。
Ⅱ 古代女子的发型代表了她们的年龄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发型美到让人惊叹呢
古代女子的发型确实是代表着年龄和身份,也是女子重要的装饰,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不断变化,相关的记载有很多,在古代的书中也有记载大概要有好几百种。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朝代的不同好看的发型,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叫法虽然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的类型。
Ⅲ 适合古装的发型
适合古装的发型如下:
需要工具:发圈、发夹。
1、首先将秀发分区,并用发夹固定隔离。
Ⅳ 古代女子的发型代表了她们的年龄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发型美到让人惊叹呢
古代最讲“礼”,不论何事都要符合“礼仪”,故我国一直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既然万事都有“礼”的约束,那么发型也有其自己的规定。对于古人来说,头发不仅仅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更是顽强的,具有极大民俗惯性的心理载体。历史上也有不少典故大事与头发相关。例如奴隶社会时期的商汤剪发祈雨,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唐朝杨贵妃剪发代表离开人世。直至近代民国时期,明令禁止蓄发,这才结束了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
古人很看重头发,因此会将头发解读出许多在今人看来即为“迷信”的内涵。
例如《后汉书》中曾记载东汉权臣梁翼其孙发明了坠马髻,导致全家被诛。这样的前后因果关系实在是风阀牛不相及,然而却被古人列入正史之中,如此可窥见头发在古代究竟是何地位。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代美女的头发,先来一张现代人的演绎。
上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节选,此图着力描绘了宫廷女子的生活状态,全图人物较小,故只选了其中一人,即便是东晋,也可以看到女子对自己发型的打理有多么用心。
至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个圆雕玉人,据专家推测,此为一位神情傲慢的贵妇人。它头上编了一个长辫子,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跟,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关于古代女子的发型,有许多文字、图片、出图文物可作为考证,女子爱美的天性与古代对于礼的要求都使古代女子研究出许多不同的发型。现在看古装剧,历史剧,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时代感而将演员的发型往历史图片上靠拢。
Ⅳ 古代男子发型有哪些
古代男子发型名称有,束发,半束发,髡首辫发,鼠尾辫,猪尾辫,牛尾辫等,古代男子发型有很多,多是以扎发为主,相对来说束发和半束发比较好看,非常有仙气,不过对五官要求也挺高。
古代男子发型变化很大,常见的是束发和半束发。束发,这个古装剧中见的比较多,就是将头发全部扎起来,用冠固定或者用簪子固定。
半束发,顾名思义,其实也就是扎一半放一半,十分有仙气。秦汉发型,中间有中分然后再束发,看起来十分的硬气!束发和半束发,都是穿针式的扎发发髻类型,所有头发都梳扎起来。元代男子髡首辫发的习俗极为普遍,这在元代中外史料记载和图像资料中可以大量见到。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清朝发型,其实清朝一开始是鼠尾辫的,然后是猪尾辫的,最后才是电视剧中见到的牛尾辫。
Ⅵ 未出阁古代少女的发型有哪些
未出阁古代少女的发型有
1、飞仙髻
飞仙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Ⅶ 中国古代男子、女子的发型名称
男子多是歇髻、戴着冠;女子发型有螺髻,如髻,凤髻等。
男子发型各个朝代变化不大,女子的发型有百余种,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通过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7)古装发型种类名称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女子发型演变:
先秦至魏晋时期,妇人一般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汉承秦制,所以汉朝女子的发型可能可以弥补一些秦的空白。汉代女子的发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着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灵蛇鬓据说是文昭皇后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装发型
Ⅷ 古装女子发鬓有哪些PS 比如叫什么 流云鬓什么的。。
1.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