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夕节古人会晒衣晒书,这个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
七夕节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佳节,也是一个在所有传统节日当中最为浪漫的节日。它起源于神话当中的牛郎织女,描绘的是牛郎和织女凄婉的爱情故事。在传说当中,牛郎和织女这一对相爱的才子佳人只有在七夕节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诉说他们一年来的相思和牵挂,七夕节的很多风俗习惯也是由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所演化出来的,比如说在七夕这一天拜织女的活动。
但是也有许多的风俗习惯与牛郎和织女并没有关系,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晒衣晒书这一习俗,它就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没有许多的牵扯,而是与三国时期的着名谋臣司马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今天就来主要看一下晒衣晒书这一习俗的起源和寓意。
除去司马懿之外还有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世俗,但是又不利于黑暗的官场做斗争,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日常的一些不容易被抓住把柄的行为习惯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不满,晒书这一活动就颇受这一类人的喜爱。甚至有的人还将晒肚皮也当作晒书,美其名曰需要晒的书被自己读完了。这其实是蔑视晒书的习俗,通过对晒书这种行为的讽刺来表达对朝廷任用官员的一种讽刺,说的是经常在外显露自己真才实学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实力的人。
除去上述记载的两个故事之外,《世说新语》当中还记载了许多与晒衣晒书这一风俗习惯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这一风俗习惯来炫耀自己的家境,或者是自己的学识才干,所以说晒衣晒书这一风俗习惯并不具备很多的正能量,因此在后代的传承当中,他也就渐渐地没落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很少有人知晓它。
㈡ 只为好看!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
古人能穿拖地长袍的不怕弄脏,怕弄脏的没机会穿。反正脏了也不自己洗。和当今喝茅台的不买,买茅台的不喝茶不多。这可能都是影视作品惹的祸,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穿衣服拖在地上的行走,几乎不多见。即使有也大多在宫廷,或大堂厅里才会出现。我们看以前影视资料,或日本朝鲜普通百姓穿的服装。就知道那时的男女,是怎样一个出行的动作,劳动的情景。
服装从来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根据职业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你看看现在还有几个西方人会穿中世纪的服装?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审美也变了!哪有什么汉服?明明是21世纪才出现的新东西!
㈢ 古代人为了把衣服洗干净都干了哪些事儿
题主你听过四大美人吗?西施的判语正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中的沉鱼,那为什么会沉鱼呢?请看下图
搓衣板从古至今都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它那一道一道的痕迹,不仅增强了衣物摩擦之间的阻力,使得衣物能在更省力省事儿的情况下清洗干净,而且也能随手拿来,省事儿省力的成为管教丈夫的一大好帮手!
最后,再来讲一下洗衣的材料,在没有发明化斗旅工洗衣粉之前,其实古代人也非常机智的从生活中找到了可以帮助清洁的植物。
按时间先后排名,分别是草木灰浸泡揉搓,利用其草木碱的功能;皂角,采摘下来即可使用,洗衣沐浴具佳;油茶洞销岩果,由于产量原因,多用于人体清洁,贵族人家也用来洗衣;油胰子同上,由于需要使用到皂角和猪内脏猪油以及一些药材香料等制合而成,一般人家多认为是沐浴佳品,唯有大户人家方舍得用作日常洗衣用具。
看完了上述这些内容,是不是突然很感激,自己生在科学如此纳御便利,拥有全自动洗衣机和琳琅满目的洗涤剂的二十一世纪呢?
㈣ 夏天这么热,古人穿那么厚的衣服,是怎么熬过夏天的呢
我们看古装片的时候,总觉得电视里的古代人总是穿得非常多,无论男女都是里三层外三层,而且都是衣服或者裙子的下摆都长及脚踝,捂得严严实实。那夏天这么热,古代人穿的又这么多,他们到底是怎么熬过去的呢?
其次,古代的温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我们知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也开始融化,在古代的时候,气温是没有这么高的。
所以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受罪,夏天他们也不会穿那么厚的衣服。古人的夏天,还是相对比较好过的。
㈤ 古代的夏天也很热,为什么古人都是穿着长袖还不嫌热呢
古人他们虽然在夏季也要穿长袖,但是他们的衣服普遍较轻薄,所以相对而言也不会那么的热。在唐代的时候,那些妃嫔在夏天会穿一种襦裙服,这种改晌宏服饰就是上面穿一个小短衫,下面穿一个长裙,腰束带,袒胸装,这样的衣服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凉快的。
古代还有一种叫做隔汗衣的衣服,它是由竹子制成的,是那种马夹式的,将它穿在身上会起到一定的透气和隔汗的作用。古代有钱人他们大多数是穿纱,那相对穷一点的人呢他们会穿葛、麻等植物屁做出来的衣服,而且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葛布曾成为风靡一时的夏天衣物布料。所以总的来说,即使他们是穿长衣长袖也还是很凉快的。
㈥ 在发明烘干机之前,美国人怎么晾晒衣服
先通过一个机器有两个滚动辊的挤压,尽量把水压掉,然后靠太阳了。缺点之一是容易把扣子压碎。图片:衣服从右边洗桶洗好,经过中间的东东把湿衣服挤压干落到左边桶内。
㈦ 炎炎夏日,古代没有风扇空调,如何度过
在古代的时候夏天也热,没有空虚茄调风扇等致凉的东西,所以就会在服饰,吃喝,居住环境等方面做出调整,虽然我蠢则们一般看古代宫廷电视剧的时候,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非常厚,但其实他们衣服用的材料都是丝绸等高级的材料,所以说并不会很闷,反而是十分通风的。
其次避暑的时候古代人大多都会扇扇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古代的女子基本上人手一把摇扇,扇子其实是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现世了,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来遮蔽阳光。到了唐宋时期,折扇就开始出现,不仅经济实惠并且拥有扇风的效果。
其次,虽然夏天非常炎热差档察,但是人们通常也会去选择凉爽的地方避暑,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避暑山庄,比如有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实在没有电器的年代,古人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并且古代的女子大多生活于闺阁之中,必然就很少有时间在外面受阳光的照射,其实夏天如果不运动的话,不出汗也不会有多热。
㈧ 土家族人为什么要把6月6日,称为“六月六,晒龙袍”
六月六,晒龙袍这句话是有历史典故的。相传在古时候,一次干隆皇消租帝微服私访或者还是下江南游历,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淋湿了他的衣服,他又不想打扰百姓,只好等到雨过天晴出太阳后,把龙袍晾干。这就是六月六晒龙袍的典故。
六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可以带来好运。而且,中国民间有许多的传说都是人们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想象而代代流传下来的。六月六日,一个大家普遍认为吉祥的日子,就这样被大家不约而同的约定为一个晾晒的日子。晒龙袍则多半是根据干隆皇帝淋雨晾衣这一故事而得来的。
㈨ 宋朝以前没棉被的时期,古人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对现代人来说,每天回到家里,如果觉得天气冷了,可以直接打开暖气,盖着舒服的棉被,然后在床上玩手机,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古人当时御寒条件有多差。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够用到棉被这样的东西,早在宋朝以前,中华大地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可能有袭纤大人不禁会问,古人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这就涉及到穷人和富人两种群体,他们的保暖手段,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有火炉、火盆等取暖工具,有钱人还会花高价购买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用来御寒。
穷人也有自己的专属道具——纸衣,那就用废纸、麻纸制作衣服,对于抵挡风寒也有很大的作用。天气实在天寒冷时,他们会上山捡点树枝,然后起火,大家围在一起,双手互相摩擦。
㈩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古代,没有洗衣粉,如何洗净衣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身上的衣服脏了,大多数人会直接丢进家里的洗衣机,它会帮我们完成洗衣甩干的全过程,我们只要拿出来挂起来就搞定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洗衣机是到了1898年才仅仅是个雏形,在古代是不可能使用的。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人们对于洗衣服的模式也出现了改变,那个时候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一种草木灰泡制的灰水,这是一种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清洁物品,《礼记》里就说“冠带钩和灰清漱”就是描述这种情况。
草木灰中也含有大量的碳酸钾,这种物质现在依旧是用来制造肥皂和玻璃的主要材料之一。在洗衣服的时候碳酸钾能够很好地清洁衣服上的污垢,而且大部分的草木灰都能够泡出这种可以洗衣服的液体,制造起来比较廉价,所以大多数人都会用它清理衣服。
天然碱水
在汉朝时期,又有一种能够清理衣服的物质被人们大量利用,那就是天然碱。
在春秋的季节,我国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天然的盐碱地,而这种盐碱地所提取出来的碱,也可以拿来洗衣服。这种物质,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叫法:汉朝时人们将其称作“卤碱”,唐朝时老百姓又改叫它做“石碱”。因为它取材容易,即使用起来效果一般也广为流传。
必不可少的“手工皂”
除了我们描述的“洗衣粉”和“洗衣液”,手工皂也是古代人必不可少的洗衣工具。不过相比于前两种的普遍性,手工皂因为制作步骤繁琐,刚开始只是专供于贵族阶级使用。
唐朝孙思邈所写的《千金要方》中曾经详细描述过描写了胰子的制作工艺。
相信在我们看来,当时制造胰子的方法会有点恶心:首先将猪杀死,取出猪胰子并将上面的血迹清洗干净,然后再仔细磨成糊状,加入黄豆粉和香料和多种中草药材,搅匀之后再放到阴凉地方风干,等它凝固成固体再切成小块,这就是古代人口中的“胰子”了。
据说这种手工皂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因为当时的制造技术不成熟,做好的成品当时非常稀缺,仅仅是王室成员中地位比较重要的人才能使用。
据说当年的晋朝驸马在第一次与公主洞房的时候,仆人送来这种“澡豆”让他沐浴,他还当是睡前的点心吃下去了,简直成为了当时的笑柄。最夸张的是,这位驸马并非是什么草根出身的农民,而是正经八百的富家子弟。即使如此,他也没见过澡豆,这就足可以证明那个时候胰子的金贵程度了。
等到了明朝,制造手工皂的方法进一步成熟,这种东西不再是宫廷贵族专有的物品了,而是成为了千家万户都能使用的日常产物。
据记载,当时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有专门卖胰子的店铺,因为那时候正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甚至有商人完成了完整的流水线化胰子的制作。
除了想办法将胰子的制作过程变得简洁,当时的人们不断思索着这些胰子的更多卖点,玫瑰胰子或者桂花胰子,这种带有香味的胰子就是那个时候的被发明的。
明清年间的小说中也曾经出现过这种胰子的痕迹,证明那个时代的胰子带香味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只是作为高等的化妆品来来使用。
这种胰子在几十年前依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消失,我们身边有些老人会叫香皂作为“洋胰子”,也是由此而来。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的胰子买卖已经形成市场的时候,在国外仍然使用着最古老的草木灰清洗方式。当时的外国人,将草木灰加上尿液混合在一起用来洗衣服,那时候有专门的人每天早上都挨家挨户收尿来洗衣服,国家还会因此收税。
这样方式洗出来的衣服脏污程度可想而知,味道也肯定不容乐观,相比于我国的洗衣方式,同期的外国人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当年来明朝的使臣,看到我们国家的洗衣服的方式的时候,曾经大加称赞,惊为天人。他们将明朝的清洗物品带回国内,也引发了当年人外国人的追捧。
全手动“洗衣机”
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这些洗衣用品,还有一种方法是古人配合着这些洗浴用具使用的,那就是捣衣。也就是用巨大的沉重的木棒反复的用力的锤脏衣服,将脏衣服中所含的污垢击打出去,这就是我国古代一直用的洗衣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弊端,一是在洗衣的时候太过于疲惫,经常洗完几件衣服就累得喘不上气儿了;另外一种弊端是这种击打的方式对于衣服的伤害很大,不适合那些精致的长裙;另一种原因是很容易造成衣服的破损。
那么问题放回我们最开始提的问题上,那些长裙飘飘的美人们也是用这种方法洗衣服的吗?
其实,古代的女子的衣服也分为两种,一般包括常服和礼服,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漂亮衣服大多数都属于礼服,并不是日常穿着的衣服,她们也很少穿太过于精美的服饰。
另外古代的千金小姐的衣服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么容易脏的,因为她们讲究的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即使是有出门的机会,也必定是有很多人参与,地面也提前清理过,所以不会太脏。
在衣服脏了之后,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把衣服丢掉丢掉,不会在清洗之后继续穿,这也是因为古代的染色能力比较差,在经常清洗的衣服就会掉色,穿出去难免不美观。如果这件衣服不丢掉,她们就会把脏衣服丢给自己的丫鬟婆子去洗,反正这些金贵的千金小姐是绝对不可能自己去洗衣服的。
结语
可能会有人觉得古代的制造水平低下,即使是拥有种种能够洗衣用的东西,可能在真正洗起衣服来也并不会是那么干净,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相比于现代充满化学物质的洗衣用品,也许古代洗的衣服并不是太干净,但是却绝对安全健康,更是不会影响皮肤,造成过敏现象,这可比我们现在使用的手工皂之类的东西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