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官职衣服上图案的意思
1、文官:
一品文官补子: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中,仙鹤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凰象征皇后,而仙鹤则官居一品。
二品文官补子: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
三品文官补子: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文官补子:鸳鸯。鸳鸯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五品文官补子:白鹇。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文官补子:鹭鸶。鹭鸶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鹭鸶是吉祥之鸟。
七品文官补子:㶉𫛶。㶉𫛶又称紫鸳鸯,是一种吉祥的瑞鸟。作为官员的补子,寓意百官要造福百姓。
八品文官补子:鹌鹑。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
九品文官补子:蓝雀。蓝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2、武官:
一品武官补子: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仁厚祥瑞,又象征“武备而不为害”的形象。
二品武官补子:狻猊。狻猊是一种像狮子的神兽。作为武官补子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武官补子:豹。在古代神兽排名中,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作为武官补子亦是取其勇猛之意。
四品武官补子:虎。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之气。老虎威武勇猛,古来颇受将帅崇拜。
五品武官补子:熊。作为武官补子的形象,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武官补子:彪。在古人眼中,彪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补子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七品武官补子:犀牛。用犀牛做武官补子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八品武官补子:补子同七品武官。
九品武官补子:海马。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因此以海马作为补子。不过这个海马可不是动物的海马,而是一种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海上飞驰的神兽。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1)御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⑵ 关于清朝太监的服饰
太监的称谓与服饰是清代宫廷中的制度。太监所穿戴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着亦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傅。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为。大小太监,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钩黑带。
清朝太监总管衣服上的图案不是龙,是蟒。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获编》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趾)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说蟒袍就是少一个爪子的蟒为主图案的衣服。
(2)御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龙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线条称“水脚”。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为“江牙海水”。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摆条状斜纹所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鳞状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之专用纹饰。
江牙,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
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玉带挂在衣上,仅起装饰作用);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⑶ 日本天皇所穿的衣服,到底有什么讲究
日本天皇所穿的衣服讲究非常的多,他是模仿中国唐朝时候的龙袍,天皇穿着带有皇权的衣袍,而皇后则穿十二单,首先日本天皇穿的衣服叫做黄栌染御袍,它的颜色不是金黄色,虽然和我国古代皇帝的颜色很相似,但是其实是介于赤黄和褐色之间,由特殊的黄栌和苏木染制,在平安时代的时候,日本的天皇规定,只有天皇才可以穿这种颜色的衣服,而这一原则,也是模仿中国的唐朝。
在日本古代的时候,他们不仅款式模仿唐朝的,服装在花纹上面也是相差无几,尤其是日本初代天皇,他的衣服上还保留着黄袍上面龙的图腾,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火,虎,猿的图腾,之前天皇头戴的是一些由黄金,珍珠珊瑚等珍贵材料制作的帽子,但是到江户时代以后,就变成了非常简单的樱冠。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穿起来也非常的复杂,每一件都得十分小心,重量还很重,大概需要半小时左右才能完成 。
⑷ 蟒袍与龙袍什么区别
1、穿着的人不同
蟒袍: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所通用的礼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
龙袍: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脊段,故名。
2、特点不同
蟒袍: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
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玉带挂在衣上,仅起装樱戚誉饰作用);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仔肢
龙袍: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
龙袍
3、历史发展不同
蟒袍: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龙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⑸ 韩国历史上皇家男性服装,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些小小册子是我在2013年参观昌德宫时买的;这是我第一次去韩国。每套都有几幅国王和王后的肖像,并详细说明了他们所处的悔哗败衣橱。我基本上只是照搬书中的描述,尽管我确实翻译了一些不同的词,以使它们(在我看来)更准确。用粗体字写芦樱下的是我自己的补充和想法。
这可能是红莲雍坡的前身,其红色贡莲雍坡的描述几乎相同。虽然他的一些继任者可能也利用了这一服装,因为泰jo国王的肖像是临真战争/丰臣秀吉入侵后唯一幸存的肖像,但这不能确定。碧颤在现代媒体上,太子的穿着几乎完全一样,尽管这是否是历史上的惯例我不知道。
⑹ 太监穿的是什么袍子啊
太监总管的衣服上的图案是蟒。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获编》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趾)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说蟒袍就是少一个爪子的蟒为主图案的衣服。
(6)御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清代蟒袍
蟒袍是文武官员最常用的礼服,因袍上绣有拿改橘蟒文而得名。
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趾)”及《大清会消团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颁赐五爪(趾)”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趾)”为蟒的结论。其实不尽然。
因为人们在各个时期对蟒和龙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龙不完全是五爪(趾)”,蟒也不完全是四爪(趾)”。
到了清代,尽管在名称上将龙、蟒划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图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
地位高的官吏照样可穿“五爪(趾)”之蟒”,而一些贵戚的到特赏也可穿着“四爪(趾)”之龙”。
至于,何时为龙,何时为蟒。主要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格,龙被视为帝王的化身,除帝后及贵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样是一件五爪(趾)”龙纹袍服,用于皇帝的可称为龙袍,而用于普通官吏时,只能叫蟒袍。
在颜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黄、金黄及杏黄。普通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本图为蟒袍展示图。
女性蟒袍
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龙为图案,女蟒袍则多以龙或凤为设计。
在古代,常以凤代表贵妇、后妃的身份,所以宫装以凤凰、牡丹及其他花草纹样为主要图案。女蟒上饰凤凰朝阳、凤彩牡丹图纹,为皇后、贵妃、贵妇及女将等穿用。
凤凰所谓“戴德、负仁、报忠、挟义”之说,乍看颇令人不解(然而此说在古代流传颇广)。
对此,《抱朴子》中却有一种解释:
“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
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
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
纹样: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
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
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
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
秦良玉蟒凤袍
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蜀中今所见稀歼耐罕绣品。
一为秦良玉蓝缎平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
一为黄缎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
服饰之用黄色在隋唐为皇帝所兴,宋元以后赤黄、丹黄、浅黄更为皇朝所专用。秦良玉因召赐“太子太保诰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黄缎蟒凤纹袍衫。原藏石柱县大都督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蟒袍
⑺ 明朝锦衣卫的衣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呢
在影视剧里面,锦衣卫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类人,他们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武器,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这就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锦衣卫衣着华丽,处处凸显着自己身份的不同,那么真实历史上,明朝的锦衣卫是否就是这样的穿戴呢?影视剧里面与历史到底有哪些的不同呢?
在明朝周边的这些国家里面,几乎都有锦衣卫的探子,在明朝的各个省市里面,也都有大量锦衣卫的探子,这些人共同构成了锦衣卫庞大的情报网,成为皇帝最为可靠的耳目。这些人往往也都是世袭下来的,很多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与在京城里面的兄弟们相比,他们的日子就太苦了些,四处奔波,待遇也不好,还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还有一些人则是常常受到上官压迫。
这样的人他们就没有什么正常官服,往往都是靠着令牌这些代表自己身份的东西来行事,毕竟他们处在复杂的环境里面,锦衣卫的官服太过扎眼,随意穿戴就会给自己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的时候一个看起来衣着不堪的人,他就有可能是锦衣卫,这些人往往都有着正常的行当,来借此打着掩护,因此他们的服饰就太多了,什么样行当的服装都可能会有。
⑻ 夏商周 的皇帝服装的特点
中国约在距今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农业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手工业逐渐与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的交换,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当时奴隶主阶级主要借由“礼”来稳定内部秩序、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服饰文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服饰被赋予强烈的阶级内容。奴隶主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被当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对服饰资源的生产、管理、分配、使用都极为重视。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并贺迟主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源,而且为了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帅称为“天子”,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便是以“天子”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根据古典的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则在继承夏、商制度下变革发展拍晌,影响后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
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男子礼服冕服:是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𫄸(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十二章纹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称为“舄”。十二章纹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所有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华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画上一虎、一长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作“亚”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递减,这就当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女子礼服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从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雉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一般服饰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棉絮,袍是一种生活便装,军队战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质料很粗陋之襦衣,则称为“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绝李军戎服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等作为防身的装备,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甲衣外面还可以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衷甲。由各种鲜明颜色的衣甲与旗帜,组成威严的军阵;色彩不但能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分,有利于军事指挥。此外,商周时的铜盔顶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铜管,古时往往插鹖鸟的羽毛来象征勇猛,因为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
服饰遗迹
夏代纺织遗迹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人工半切割过的蚕茧,之后又在另一新石器遗址发现一块染成朱红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丝绸、麻布做衣料,至于夏代服装款式,目前尚未发现形象资料。商代纺织遗迹由商代出土的纺织资料中可以发现已有回纹绮、雷纹绮的花纹的纺织品,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绸文物标本。周代纺织遗迹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出土的织锦残片,经线、纬线都已相当细密,并由多种色彩显现花纹。锦的价格贵重如金,故锦字从帛从金,织锦和一般绢绸价格相差了15倍。着装人物资料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士服装领形,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形。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圆头式。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箍,另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战争场合则戴青铜胄,胄顶上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北京故宫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变形处理,故无法看出服装款式。但头部非常写实,头上戴帽箍,头发往后梳,并在头顶两侧梳发髻,其余鬓发自然下垂。这种ㄚ字形的发髻,自商周以后,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周代着装人物资料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系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因为形象资料发现的不多,难以做概括性的论述。
夏商饰品
首饰佩饰是商周服饰艺术的精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材质高贵、形式华美的首饰佩饰,除实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渗透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首饰佩饰除赋予宗教性的内涵之外,更赋予了阶级的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其中以玉制品最为突出。周代奴隶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就成为奴隶主贵族道德人格的象征。1.发饰笄,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笄来固定发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15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嫁人,也要举行笄礼。男子到了20岁,举行的成年之礼,则是冠礼。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时已很注意美观,商代梳的基本特点是梳背呈长方形,州代梳背则向弧形变化。2.冠饰冠饰据推测是垂挂于帽子后面的一种护颈饰品。3.耳饰商周时期的耳饰有玦、瑱、珰、环等。玦,除了圆环形带缺缝的形式外,也有将圆形转化成椭圆形或圆柱状的。瑱,是一种垂饰,从祭服冠帽左右两方的衡笄用丝线垂挂于两旁正当耳孔之处。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4.颈饰5.臂饰6.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形璜、兽纹璜等等。7.其它玉佩有象纹佩、牛纹佩、兔纹佩、龟纹佩、鹿纹佩、鸟纹佩等等,形式变化较自由。8.扳指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来保护手指
⑼ 历史上真实的清朝宫廷服饰是什么样的
服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服饰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如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都对服饰有着不一样的规定。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自夏、商起,开始出现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基本完善了。但是,到了清朝入关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从而,导致汉族传统冠服制度彻底消亡。
此外,清代龙袍款式为圆领、面朝、左右敞口、袖尾直袍,长袍只能供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使用。
据文献记载,女皇的龙袍装饰有两种,北京故宫藏有三类器物,均为石蓝色:
第一类器物饰有八组五爪龙,肩上各一组,胸背各一组,前后各两组,下面饰有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的图案,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图案;
第二类器物只饰五爪金龙八团的图案,下半部分和袖口没有花纹;
第三类饰五爪金龙八团,下面有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
只有五爪金龙八团的装饰,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和龙袍与此种款式是一样的。而妃嫔们穿的龙袍,每肩有一条前后龙,翻领变成四条龙。
⑽ 清朝末期后宫服饰图片及等级 需要图片
1、清代皇后朝服朝褂: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后(《清代皇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