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京雅衣服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京雅衣服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5-10 03:57:35

A. 戏曲衣服的种类是什么

戏衣主要指蟒、靠、帔、褶子等档陵戏曲服装。
从颜色上分,有上五色行庆戚、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指黄、红、绿、白、黑;“下五色”指差携紫、兰、粉红、湖色、古铜色或香色等。
从质料上看,早期多用呢、布,后来主要用缎、绸、绉等丝织品。
戏衣上的装饰物主要有龙、凤、鸟、兽、虫、鱼、花卉、云、水、八宝等;既使同一种样式也有不同的姿式,如“龙”有坐、散、游、团之分;“水”有立水、卧水之别。
京剧服装多数较为华丽,昆曲服装宽松却合身,颜色较为典雅,女子已淡色为主,水袖居多,头饰极为贵重,一套点翠要几百万人民币,豫剧和粤剧,黄梅戏等服装比起京剧与昆曲较为朴素,越剧服装和昆曲有一丝神似

B. 京剧服饰发展

[大衣]: 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从技术职能来 讲是管、拌、扎、勒,所谓的服装的管理保养,在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侍的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强技能操作以及服饰的名称识别和塑造不同人物着装类型,为此服装的分行对表演起到了保证作用,为艺术的完整,达到预期效果,发挥着集资的智慧和才能消并竖,大衣行当在技艺处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围和特点。
(1) 范围及作用: 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为"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如:晁盖、宋江等。
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为塑造女性的朝廷命官,皇后、嫔妃等的主要服饰有:女蟒,女官衣,宫装等。如《打龙袍》中的李后,《打孟良》中的佘太君,《大保国》中的李艳妃,均穿蟒;《樊江关》中的柳迎春穿官衣;又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上天台》中的娘娘则穿宫装。
为塑造女性中的夫人、小姐、女仆以及家贫妇女的主要服饰有:女帔,女褶子,裙,裤,袄等。女帔是夫人、小姐的主要服饰,如:《碧波潭》中的金夫人及小姐金牡丹,《春草闯堂》中的相府小姐,《卖水》中小姐。女褶子在旦行中分为两种样式,其一是老旦行当穿着的,其二是青衣行当穿着的。在青衣行当穿着的女褶子类中又分花、素两种,女花褶子多为小姐穿着的,主要为穿帔时的一种衬衣。素褶子又名为青衣或青褶子,专为贫困中年妇女穿着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武家坡》中的王宝钏,《汾河湾》中的柳迎春。老旦女褶子也多为家境贫寒的老年妇女所穿着的,如《钓金龟》中的康氏,《遇后》中的李后,《清风亭》中贺氏等。 裙、裤、袄类分为花、素两类,而在穿着时可做裙袄,也可以为裤袄。裙裤的穿着者大多为富贵之家的小姐们,如《三不愿意》中的大小姐、二小姐,《孔雀东南飞》中小姑子。裤袄可以塑造两方拿大面人物,其一时表现家境不佳的少女,如《拾玉镯》中孙玉姣,《豆汁记》中的年金玉奴,其二是表现丫鬟身份穿着的,如《三击掌》中跟随王宝钏的丫鬟,《棒打薄情郎》中跟随金玉奴的丫鬟。
为塑女性的另一件新颖的服饰样式——古装,它的产生突破了传统京剧服装的衣箱制以及表演的程式化,古装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筹划排练《天女散花》时的创新之作,梅先生借鉴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神仙服饰,一改宽大平直的传统服装造蔽陵型,形成了梅氏古装系列,至今已成为新编历史剧中的女性主要服饰。
大衣行当内,除以上涉及到的主要名称和使用外,其它还有许多为塑造各类人物在装束上的配件和装饰物,它起着区别穿着相同服装的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形象,如:斗篷、饭单、四喜带、丝绦、腰巾等,它可以互相搭配,去改变人物形象。在大衣行当中为塑造比较典型而有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专用服,如《霸王别姬》中虞姬,《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公主德国内,这些专用服很少有其它人物穿着。
(2) 大衣行当的特点: 根据大衣行当的范围及作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明显可以看出她塑造人物大都氏文职官 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范畴的人物,另外从服装样式来看,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蟒、帔、褶子、开氅、宫装、八卦衣、官衣等服装在袖口处均有水袖,这正是区别于二衣、三衣之间的不同。
[二衣]:根据大衣行当所分工的范围,二衣的范围也就自然形成,它们之间在技艺处理上有着共同之处,但在其它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名称范围、作用及特点如下。
(1) 范围及作用 二衣的服装名称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龙箭衣,花箭衣,素缎箭衣,布箭衣),马褂(其中含龙马褂,黄素缎马褂,铲子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绒,布),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配件。
二衣类中的各种服装, 在使用上的范围,如: 靠,是元帅、大将在出征前点将或战役中防身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这些人物需要全身披挂——扎靠,如《挑滑车》中岳飞及高宠、张奎等,《长坂坡》中的赵云及曹八将等。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某一人物在某一折中或全剧的某一场中,可能不扎靠,这种不扎靠的情节可以表达某一人物所处的环境产生了变化,如战败丢盔卸甲,表现狼狈逃窜之态的有《雁荡山》中的贺天龙、《碰碑》中的杨继业,战役中被战火或其它易燃物烧毁铠甲的,如《竹林记》中的余洪,《穆柯寨》中的焦赞、孟良,乔装改变其大将身份的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身居内室或休闲的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每个人物的处境不同,它的装束会随之改变。
改良靠,顾名思义是改良,这种服装样式在京剧舞台上,一来不失大将风度,二来减轻了演员的表演负担,增强了表演的技艺难度,改良靠是"海派"的一大创举,在京剧舞台上成为男、女武将的轻便铠甲,更成为新编历史剧武将的主要服饰,如《火烧裴元庆》中的裴元庆,《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在二衣类中,箭衣的使用率较高,它塑造的人物范围极广,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现人物范围广,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种配件,互相搭配,改变了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如:帝王一般骑马行走时,要穿龙箭衣、腰系大带,配以黄龙或黑龙马褂,肩搭三肩,如:《长坂坡》、《回荆州》中的刘备,《武家坡》中的薛平贵。英雄豪杰、绿林好汉则通常穿花箭衣,披绦子,系大带,如《恶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虬,《时迁偷鸡》中的杨雄、石秀则穿黑素箭衣,系大带。而旗牌、中军可穿花箭衣,系大带,外罩花马褂,如《夜审潘洪》中的旗牌就是如此。《法门寺》、《伊立搜府》中的校尉则穿素缎箭衣,外罩黄素马褂,肩搭苫肩;刽子手、刀斧手可穿素缎箭衣,系大带,披黄素马褂,肩搭苫肩;衙役、解差、报子、更夫、车夫等均穿蓝步箭衣,系大带(报子、更夫可外罩卒坎,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野猪林》中的董超、薛霸)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汉,绿林豪杰,兵卒,以及行走方便,动作灵活人物的主要服饰。在京剧舞台上常为武打演员所穿着,如《三打祝家庄》中 燕青、杨林,《恶虎村》中的黄天霸、李伍,《艳阳楼》中的花逢春、徐世英等。
夸衣:在使用上类似抱衣,但它塑造的人物,显得在武艺及行动上略高于其他人物,如《时迁偷鸡》中的时迁,《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铜网阵》中蒋平等。
卒坎:是交战双方士兵的一种装饰在服装上的标志,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家庄丁、扈家庄的庄丁,通常卒坎,只有卒字字样,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
茶衣:通常只是为塑造小孩形象而使用,如:《小放牛》中的牧童,《秦香莲》中的冬哥、春妹等。
大袖:主要为店家、酒保、禁卒、骡夫所穿着,而且这种服饰则成为丑行的主要装束,如《苏三起解》、《武松打店》中的禁卒,《十三妹》中的骡夫等。
二衣行当内,除以上主要名称和使用外,同时还有其他许多配件和装饰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镖囊,弹囊,绦子,大带等,它可以配以其他服装,去改变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形象。在二衣行当中为塑造比较典型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专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孙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夸衣等,另有神话戏的神将服,《闹龙宫》中的龟帅、虾将、鱼精等服装,《四郎探母》、《洪母骂畴》中的打国舅、二国舅、洪承畴的旗装,这些服装很少有其他人物穿着。
(2) 二衣行的特点:根据二衣行业的范围及作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明显看出二衣行当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 元帅、大将或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范畴的人物,另外从服装样式来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所有服装的袖口、裤腿均为紧缩型,同时不论穿着任何样式服装,腰间均要系大带或其它束带。大衣、二衣明显的区分为文、武之别,通过各自的服装的穿着处理,可以清楚看到它是类型化的具体体现。它是依据文、武分类,但又依据表演行当去进行分类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三衣】:这个行当,俗称靴箱,它所含括的物品名称及作用,大多为人物穿着的靴鞋及内衣装束, 其行当中的物品名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软片类,俗称软硬两类。
(1) 软片类:水衣子:为演员化妆前提供的工作服,并为保护大衣、二衣服装在表演时不受损害(由 于天气炎热或演员出汗过多)。
胖袄:主要为塑造不同人物有一个健魄的身躯,其作用类似垫肩,但胖袄是根据表现行当和演员条件而定,通常有小胖袄,适用于生行(老生、小生、武生),另外一种为圆肩胖袄,它适用于武净及武打演员,其次是折肩胖袄,主要是为铜锤(文净)行当使用。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在舞台上直接穿胖袄,如《悦来店》中的骡夫、黄傻狗便是。
彩裤:彩裤大致分为三类叫法,即红彩裤,黑彩裤,杂色彩裤(其中含白,香色,淡青,彩色,同时含素和绣花、花边三种,在样式上又分为散腿和紧腿两种),红、黑彩裤大都为男性所穿着,杂色除个别小生行当,大都为女性穿着。
护领:由于大、二衣的服装样式大多为圆领,为使人物造型完美,在演出中不露脖子,为此在穿服装前,演员要搭护领于脖颈上。
大袜:(布袜)其中有两种样式,其一为高腰大袜,专为穿福字履、皂鞋的人物穿着,其二为矮腰大袜,专为旦角穿彩鞋使用。
(2) 硬类:厚底:它是剧中男性人物普遍穿着的高腰厚底靴,它的底厚是根据演员身材高矮或演员 表演水平而定,底厚通常有二寸,二寸五、三寸、三寸五(市寸)。
朝方:它是文丑行当专用的一种高腰靴,靴底厚为一寸。
福字履:老年层平民所常用的鞋类,矮帮底厚一寸。
登云履:男性神仙人物常用,矮帮底厚为二寸,二寸五。
皂鞋:皂隶、差人之用。
薄底:是男性武打演员通用之物。
彩鞋:是女性通用之用物。
彩薄底:是女性武打演员通用之物。
在三衣行当中还有一部分专用靴鞋及特殊靴鞋,如虎头靴,鱼鳞洒,黑白道打鞋,小孩靴,僧靴,旗靴等。
三衣在技艺处理上没有像大衣、二衣那样具体,但三衣的有些物品在使用上,一般要依据大衣、二衣的人物穿着,最后要达到统一调和,使用合理。
从京剧服装的目前现状来看,它与表演已经形成一对孪生兄弟。京剧在艺术上已臻于完善,而服装也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境界。要想使京剧前进一步,使京剧服装适应当代审美观点,创出新路,困难是极大的。京剧服装毕竟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的,但当务之急是从客上促使京剧内部产生革命,曾记得中国戏曲学校排练《玉笛恨》时,李紫贵导演时就曾对服装设计提出要求,服装要大胆设想,迫使表演创造出新的表演语汇,这就是说从音乐、舞美,导演多方位的向程式化寻求突破口,这样才能在原传统基础上前进一步。

C.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纺织染色工艺最发达的朝代,但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朝代,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薯如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那么中国清朝服饰,不同阶段的人群服饰有哪些特点呢,通过一组图片来欣赏下吧。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 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着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卜手粗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着《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干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干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清朝有哪些文化

小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诗歌

清朝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

干隆帝酷爱作诗,但很少有佳作。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型镇品。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干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绘画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建筑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三山五园最为着名。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干隆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

D. 京剧衣服常用的几种颜色是什么

京剧服装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由于京剧的服装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早期京剧服装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由于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随便使用。体现服色特色最为明显的服装是男蟒和男靠。旧戏班形容服装规模整洁通常会说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种颜色的蟒和靠,可以开很大规模的戏。由于京剧服色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给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服色的服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的。以长靠为例,红靠一般都是给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战太平》之花云,《小商河》之杨再兴,《金雁桥》之张任,《诛仙阵》之韦陀等等,以体现剧中人的英气。由于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黄靠都不是明黄色,杏黄色如《定军山》之黄衷冬《李陵碑》之杨继业,《珠帘寨》之李克用等等,为体现老年武将老当益壮的性格;穿黄靠的还有一种性格的人是急躁武将,如《战宛城》之典韦,《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华车》之兀术,《瘟癀阵》之杨戬等等,由于赵匡胤是开国天子,所以后来在《龙虎斗》中扎明黄靠。玄色靠一般都是给性格粗鲁莽撞之人预备的,比如《长坂坡》之张飞,《金沙滩》之杨七郎,《牛头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扎玄色软靠(没有靠旗),但是由于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制。绿色靠一般都是勾红色脸谱的人物穿,比如《古城会》之关羽(软靠),《铁笼山》之姜维,《大名府》之关胜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样,关羽的绿靠一般也是要特制的,俗称老爷靠。最早的《挑华车》之高宠也勾红色三块瓦脸谱,所以高宠也有扎绿靠的扮相白色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比如年轻英俊的武将,如《银空山》的高嗣继,《长坂坡》的赵云,《两将军》的马超等等,还有一种人物是所谓的儒将,比如,《长坂坡》的张辽,《镇潭州》的岳飞,《武昭关》之伍子胥等等,还有一些老年武将,比如《凤叫关》之赵云,《定军山》之严颜、《百凉楼》之吴祯,《尽燕令》的定燕同等等。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蓝靠的一般都为次要的武将如《战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戏班中还有猛烈亲王扎蓝靠的谚诀,所以《挑华车》之高宠既可以扎绿靠,也可以扎蓝靠。粉色属于小早核生专用色,粉靠也是小生应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荆州》之周瑜,《棋盘山》之薛丁山,《佘赛花》之杨继业等等。倘若戏班中没有粉靠的话,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紫靠则为勇猛的武将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张AA、《贾家楼》之唐璧、《夺太仓》之常遇春等等。秋香和皎月是两种比较特殊的颜色,秋香是介于草绿和橄榄绿之间的绿色,皎月是湖蓝和正蓝之间的蓝色。秋香一般为老年人物的专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假如同剧中有其他人物必须穿杏黄靠的时候,而后台只有一身杏黄靠的时候。那么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杨继业,新编戏《官渡之战》的袁绍、《对花枪》的罗艺也扎秋香靠。同样,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戏中有小生已经扎了粉靠的时候,为了区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滩》一剧中,杨四郎必须扎皎月靠,杨八郎必须扎粉靠。随着京剧服色的不断发展,靠的颜色也逐渐增多,但是新增的颜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础上细化而已。京剧服装服色浅谈(二)蟒袍服色(上)作者:涉川蟒袍租慎在京剧舞台上属于常用服装,男蟒主要是剧中的王侯将相等高级官员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剧中的后妃、诰命夫人所穿,还有一种旗蟒,是少数民族妇女所穿的。蟒的服装形式主要弊睁敬脱胎于明代高级官员的官服,上面的图案一般都为龙,在古代有五足为龙,四足为蟒的说法,所以将这种服装统称为蟒。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长靠基本一样,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区别。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时注重整体的舞台美观。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红蟒,按刺绣图案可基天职为红行龙蟒和红团龙蟒两大类,行龙蟒一般为花脸所用,剧中的宰相(尤其?***臣)一般均穿红蟒,如《杨家将》的潘洪、《长坂坡》的曹操、《宇宙锋》的赵高、《逍远津》的司马师等等,均属此列。团龙蟒主要为须生所用,剧中的英雄武将,如《战太平》的花云;不能称为天子的番王诸侯,如《珠帘寨》的李克用、《定军山》的刘备;所谓的娇客,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打金枝》的郭暧、《铡美案》的陈世美;还有位列宰相而比较年轻的,如《赠绨袍》的范雎穿红蟒。在《天官赐福》中,天官也穿红蟒。黄蟒一般均为明黄色,为帝王所专用,剧中的天子在表演处理政事的时候,一般都穿黄蟒。如《打龙袍》的宋真宗、《上天台》的刘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红蟒的,但是可穿红蟒的人物一般都属于不应该做天子的,比如《沙桥饯别》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贵、《贺后骂殿》的赵光义等等,这类角色也可以穿黄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红蟒。绿蟒也是须生常用的服色,剧中任武职的文官一般都穿绿蟒,比如《大保国》的杨波(兵部侍郎)、《审头刺汤》的陆炳(锦衣卫指挥)等等,也属于常用服色。旧时舞台上一般在开正戏前都有跳财神的活动,财神也是绿蟒的,假如剧中的二路唱工须生饰演的角色为官员时,如《洪羊洞》的八贤王、《战樊城》的伍尚等一般都穿绿蟒。剧中人为所谓儒将的,如《辕门斩子》的杨延昭、《镇潭州》的岳飞等等人物穿白蟒,以体现他的文质彬彬,还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赵云等等英俊武将。包括担任职位较高的将领,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还有一种意义是指挂孝,如《哭灵牌》中的刘备,理论上讲《大·探·二》中的李艳妃、杨波、徐彦昭都可以穿白蟒,由于是国丧期间,但是不能三个人同时穿。《别宫祭江》的孙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一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级官员,如《探阴山》的包拯,《秦香莲》的王延龄,《贺后骂殿》的杨继业也穿白蟒。须生在舞台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为花脸使用,都是性格刚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莲》的包拯、《回荆州》的张飞、《霸王别姬》的项羽等等。一般在舞台上扎黑靠的人物在着便装的时候就穿黑蟒。基本上同一个人物扎靠和穿蟒的服色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蟒没有杏黄色的,所以扎杏黄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杨家将》的杨继业,或者穿香色蟒,如《定军山》的黄忠等等。京剧服装服色浅谈(三)蟒袍服色(下)作者:涉川在传统戏中主角一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胡子的所谓老头戏,如《龙凤呈祥》的乔玄按传统定制应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一般为猛将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张郃,扎紫靠,斜紫蟒。紫须生蟒很少用,只有谭富英先生在《龙凤呈祥》中饰演刘备时曾穿用。蓝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后中国京剧院改编《九江口》,由袁世海饰演张定边,根据张定边的耿直、忠义的性格设计位穿蓝蟒。 粉蟒为小生专用,以体现小生的潇洒英武,如周瑜、吕布等等少年将帅。倘若没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给年高的官员穿用,比如王延龄、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一样,都为小生专用色,皎月色可衬托出剧中人的儒雅气质。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剧目《玉门关》中饰演班

E. 现在很流行中国风元素的衣服,中国风元素有哪些

中国风元素的衣服非常流行,中国风元素有很多,像水墨画、中国结、旗袍等都是中国风元素。不得不说作为中国人大家真的特别的幸运,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家能够在这些文化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而且服装设计身份也能够从这些文化当中找到适合融入进服装的元素,这些元素都能够让服装看起来更加的好看,尤其是中国风元素。

旗袍就不用说了,旗袍本身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服装,而且旗袍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旗袍能够让女孩子的身材显得更加的曼妙,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文雅的气质,因此很多女生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也会考虑一下买旗袍穿。除此之外祥云也是非常流行的中国风元素,但是这种元素一般都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装饰。

F. 古代女子的发髻、服饰、首饰,越全越好!越多越好!最好有图片,O(∩_∩)O谢谢!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髻,垂鬟分肖髻★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双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堕马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五、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双刀髻、惊鹄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元宝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六、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双平髻 丱发★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唐宋妇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G. 京剧服饰的云肩

云肩是从隋朝(581-618)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到清代(1644-1911)时,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婚嫁时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来,云肩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云肩的形式多为“四合如意”形,也有条带状。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两层八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一件精美的云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绣成,其工艺之精巧,令人赞叹。云肩的绣制有各种各样的针法,如挽针、接针、滚针、松针、钉线、打子、圈金、抢针、齐针,样式也较为繁多。图中的云肩出自中国中部的河南省,所绣为如意云纹形,图案有人物、花鸟、桥梁等,针法细密,色彩丰富而典雅,曲线流畅婉转,不失为民艺精品。
云肩的形成历史,秦汉以前的文献尚无有关文字记载,从服饰款式看,其当受北方游牧民族观念的影响,是外来的服饰样式。其图象资料,最早见于敦煌隋代壁画,已经中国化的观音菩萨身披云肩。云肩,在汉民族中盛行,至迟在唐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服饰已经流行“五云裘”衣,云肩盛装了。云肩,隋唐时虽披在外来的菩萨肩上,却与本土文化道家思想关系密切;虽然来自外来民族服饰文化,却由于崇拜天的意识内因,化为我用,从而成为“天人合一”空灵恢宏的民族服饰文化典范。 举例四,河南地区“福庆如意”云肩,此件有可能为清代士大夫人家遗物,因为云肩运用的艺术符号中有中国古代乐器——磬,庆与磬谐音,一般说农村农民不知磬为何物,符号是一目了然的艺术语言,首先佩带人家要有此修养。“福庆如意”在图案艺术构成中,蝙蝠虽已图案化,结构的放射形状,每条如意头,直插花形图案与蝙蝠紧扣,间隔以磬。在每个单独绣片中,除用折枝花、蝶恋花外,还特地绣了象征高寿的丹顶鹤,象征招财的刘海戏金蟾。从数字运用上,讲究绣片总和,其中:蝙蝠变形28片,磬24片,如意头14片,三组相加等于66片,连缀起来总数象征六六大顺。

H. 清朝的服饰(图)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I.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干隆十六年(1751年),干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干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于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于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于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着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于发髻之上。随着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干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着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干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干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于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于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于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着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于“荆钗布裙”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征显着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于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着一枝方天戟,拴着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于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着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于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于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于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着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着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着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着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征、谐音于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于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着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着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着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着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于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J. 满清的宫女的服装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䌷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䌷、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10)京雅衣服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