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全中国十大特色民俗建筑,看看哪个是你熟悉的中式
京派建筑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四合院了。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设计意境高远、内蕴深厚,是传统中式建筑文化的经典传承,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影响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继承和发展!
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
陕派建筑 陕北地区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脚楼最为典型。
苏派建筑 苏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带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着特征之一。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闽派建筑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东北派建筑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东北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德格县的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蒙古派建筑 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
❷ 各个时期的藏式建筑都有什么特点
藏式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矗立在高山之巅,河谷之上,所特有的构造、材料和空间划分,无一不展现着大地理对其的影响。藏地常见光秃秃的悬崖、高大的山脉、狭窄的冲击河谷和厚实的土台。因此藏地的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例如城堡、宫殿、寺院等,往往有明确的山岩基因,常表现为陡峭峻拔、内部曲折、坚不可摧。
不管在哪里,藏地民居建筑都体现出几个独有的风格:特别重视阳光,让阳光尽可能地发挥照明及取暖的作用;佛堂是最洁净、最尊贵的位置,即便是在帐篷里,也会将唐卡悬在高处;看重颜色的搭配,屋顶木椽子和家具色彩艳丽,花纹多样;重视坚固也强调灵动,以屋顶插的风马旗为例,它不但有宗教意义,也能为房屋增加一丝灵动。
藏式建筑是藏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❸ 藏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藏式建筑分为僧用建筑和民用建筑
1、僧用建筑特点
地形选择上,寺院多选择环境较好,地势险要之处扮尺依山而建。建筑连绵起伏,层楼叠阁,很有巍峨耸峙、栋字庄严的气势。
2、民用建筑-牧民住宅脊缓特点
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樱缺模风入帐。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一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白天翻开,夜间遮盖,这种帐篷经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叠后,一两头牦牛便可运走。
藏式建筑相关案例
德格的藏式建筑独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学构造原理、材料选用等方面都与汉式建筑风格迥异,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德格县的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德格佛塔的特点是基座占塔高的三分之一,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坚固稳定,而且具有巍峨高大的艺术效果,塔的顶部是塔刹,建塔时往往着意修饰塔刹。一般由须弥座或仰连座衬托刹身,刹杆上套贯数目不等的相轮,上置华盖、仰月、宝珠等。
❹ 藏族住的是什么房子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扎什伦布寺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哪兆伏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猜枣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李携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