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油画白衣服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油画白衣服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30 21:12:22

⑴ 求一副油画的名字及作者,画面主要是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性侧躺在麦田里的背影

安德鲁 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⑵ 如何在白色背景布上拍摄白色服装

白色背景布上拍摄白色服装需要把背景完全打亮,柔光箱一定要上双层柔光布,且灯光指数放到最高。

白色背景布上拍摄白色服装的技巧:

1、灯光的高度以及指数要按照场景内的布置安排,1/2为最大,1/16为最小,室内光线不能太杂,墙壁最好为纯白,杂色会影响效果。

2、柔光箱一定要上双层柔光布,在用背景灯时,模特与墙要保持2米左右的距离,背景灯打在模特身后,和主灯对称。

3、如果相机没有长焦,可缩小距离或上前拍摄,但不要遮住地灯同时背景布一定要拉长,会让拍摄物体效果好很多,如需脚下有倒影效果,可在白色背景上放一块玻璃板。

(2)油画白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拍摄时注意要把相机中有关曝光的一些选项关掉,比如“动态D-LIGHTING”以及“自动亮度优化”和“高光色调优先”,这样可以把背景打成完全的白色,如果画面边缘发黑,就在背景灯前面柔光布。

白色背景布上拍摄白色服装时不要用侧面打光,因为从侧面低角度打光可以造成很大的阴影,从而区分两个白色区域。

⑶ 涂鸦的包包和衣服用什么颜料

1: 颜料 一定要用纺织颜料 因为纺织才是布类专用的颜料不可以用丙稀 因为丙稀画出来很硬 时间久了会开列的 还有 丙稀黄色的有毒的

⑷ 求一幅外国着名油画的名字 内容是一个穿黑色衣服戴着帽子的少女 手拿一本书或雨伞在奔跑过程中回头一笑

一、解答:


1、作品概述: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用油彩画于画布之上,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我们面前的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势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


2、作者简介:


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是 “巡回展览画派”(简称“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






因为这两幅图都被用作《安娜卡列尼娜》,所以附上这一幅。

⑸ 陈妍希写真大片释出,一袭白色纱裙唯美又童趣,怎样评价她的颜值

陈妍希写真大片释出,一袭白色纱裙唯美又童趣,陈妍希五官精致,清纯可人,她的颜值很抗打。


三、综上所述

陈妍希写真大片释出,一袭白色纱裙唯美又童趣,陈妍希五官精致,清纯可人,她的颜值很抗打。

⑹ 44岁曾黎穿油画裙气质极佳,她有什么保养秘诀

说起曾黎,想必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她也是一代人心目中女神级别的人物,她曾被称作中戏学院96级的班花,与章子怡、秦海璐、胡静等人为同学。多年来曾黎也出演过颇多代表好汪判作品,只是人气热度很一般,不过她在知名度与影响力上虽不及章子怡等人,但曾黎为人低调,没有绯闻,多年来凭借踏实演绎,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认可,算得上娱乐圈中的一股清流了。

曾黎的素食心经

1、因为长期拍戏,压力大,生活也不规律,在朋友的建议下,曾黎服用一种营养补充剂,里面含有从红甜菜、大麦苗,仙人掌中萃取的植物精华。如果不是演员的特殊工作性质,曾黎是不主张吃额外的营养补充剂的,在她看来,通过天然的食物摄取营养是最好的。

2、即便素食馆有很多仿真的素鸡素鸭素鱼,曾黎还是会选择加工程序尽可能少的食品。 “天然”是曾黎喜欢的生活调子。平常,曾黎从不化妆,也不追求名牌,喜欢养植物。食素后,口味淡了,性情也平和许多,凡事随缘,绝不攀缘。

就像食素,曾黎不会逢人就劝。她说,什么事情都不要强求,食素也要因人而宜。素与不素,只是时间到与没到的问题,时间到了,也就水到渠成。

⑺ 谁知道这幅油画的名字

【名称】《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

【年代】1893年

【作者】蒙克

【规格】90.8X73.7厘米

【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廓藏

【简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着,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M.Messer着《爱德华·蒙克》,Harry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⑻ 求一张白色女生唯美的头像。穿白衣服的,在左边,呐喊状的

--是这个吧我在用这个做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