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瑶族服饰的具体特点
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瑶族曾
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
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银派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
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
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
要居住区。17世纪,部分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
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
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 称为瑶族。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禁食狗肉。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人民所在地工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衡闭瑶山;号称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等。瑶族的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锋拦贺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的富裕人家所居。
B. 求瑶族的服装图~~~~~~,男女都要全身的,,
瑶族服装,《后汉书》中记为“好五色衣服”。其他史志中有“衣斑斓布”的记载。瑶族,虽然极喜欢各种饰品,但衣着却较为朴素。瑶族服装布料主要用自己织的白布和自配轿派的蓝靛浸染色泽较为灰暗。州内的瑶族男子,穿用黑布或蓝布缝制的无领对襟长袖上衣,下穿宽腰、阔档、肥裤管长裤,头戴用四块红布和四块黑布拼接缝制的红黑相间瓜皮形圆帽。男子穿戴朴实无华。
昔***瑶族妇女也和男子一样,习惯穿黑色或蓝色衣服。上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长裤,上衣圆领口、袖口都用红布镶边。胸前的衣襟上绣有各种花纹作饰。女子蓄发盘髻,头饰依支系不同而不同。州内的瑶族分顶板瑶和蓝靛瑶两支。顶板瑶女子的头饰是木板与头巾,发髻上要先系上一块用红绳捆扎的木板,再盖上一块花帕,缀上珠串等饰物,用头巾缠头。蓝靛瑶的发髻上不系木板,而是用小块竹片穿串,形成圆形,缀上彩穗、串珠,银饰盖在头上,再用头帕包缠,形成一种特殊“帽子形”头饰。头帕颜色山帆毕有青色、黑色、粉红色和青逗芹底带花等各种色彩。顶板瑶和蓝靛瑶的女子,都喜欢佩戴银耳环、头钗、发针、手链镯、项圈,并以银牌饰胸,以彩穗、珠玑及金属饰物装饰头帕,但因衣服色彩单调,穿戴仍显得美观朴素。
图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1%FE%D7%E5%B7%FE%D7%B0
C. 贵州瑶族服饰的来历、特色、款式、文化大神们帮帮忙
全国瑶族共有二百一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云南省的瑶族人约二十万,集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一半以上,其余居住在红河、西双版纳和思茅等专州和地区。瑶族的支系众多,名称复杂。云南省的瑶族主要有“蓝靛瑶”、“过山瑶”、“平头瑶”、“红头瑶”、“白头瑶”等等。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蓝靛瑶”是由妇女善种蓝靛和着蓝色衣服而得名的;“红头瑶”是因妇女头包红布而得名;“白头瑶”是由于妇女爱以白棉线缠头为饰而得名;“平头瑶”则是因妇女头顶置一平板装饰而得名。由此可见,瑶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而有差异,但一般都爱穿黑色和深蓝色衣服,习惯于自织自染。瑶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或绣或挑,满身花锦,并在衣裤边镶上彩色花边,精美鲜艳。例如,富宁县的瑶族妇女,多数上着青黑布无领斜襟长袖衣,袖口镶蓝、白、黑布边,衣外套蓝色或白色小垫肩,垫肩接胸襟,胸襟上钉密钮扣并绣着横排花纹;下着裙或长裤,裙边裤脚镶着红色布边,围黑布腰巾,胫裹绑腿,以白线束发于顶,再用黑底白点布裹发,并让白棉线从头顶和耳边露出。在瑶族人看来,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着成人了,可以寻偶和进行自由社交。 男子一般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着布扣对襟长袖衣,领边袖口常以桃花图案作装饰,衣外多套无领无袖白布褂。瑶族的枯塌风俗习仔败斗惯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在衣着服饰方面,《隋书?地理志》载,瑶人“承盘瓢之后,故服章多用斑布为饰”。《搜神记》和《文献通考》又载,瑶人“绩织不及,销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直到近代,瑶族服饰仍保留着这些独特的风格。他们一般都着黑色和深蓝色职服,衣料都是自织的粗厚自布,概用蓝靛浸染。男子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包头外围有素净刺绣巾;着衣两件,内着无领对襟长袖衣,领边袖口皆有少许挑花图案,布扣一般成五、七、九、十一单数,扣上往往锁有绒布装饰,衣外斜挎双惭九领无袖白布褂,褂左右各有口袋一个,皆无任何刺绣装饰,下着宽边长裤,有的胫裹绑腿,绑腿布尾端缀有彩丝。图文沮探刺绣,她们穿的衣服可谓满身花锦,鲜艳夺目。但由于瑶族居住分散,各地、各支系打扮不尽相同。富宁县有的瑶族上着青黑布无领斜襟长袖衣,袖口攘有蓝、白、黑布边,衣外看白布或蓝布小垫肩,垫肩并有小胸襟,胸襟上钉有密钡扣和绩月横排花纹;下着长裤(亦有着裙者),长及脚躁,沿边镶有红色布边,然后将被脚挽卷一截,围黑布腰印,胫裹绑腿,束发于顶,便以白棉线覆顶,再用黑底白点布一幅缠裹,头顶和网导有自棉线露出。“蓝靛瑶”和“顶板瑶”装束更别具一蹈。氏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顶板瑶(指“板瑶”)面发左右分由后上柬于顶,顶长六寸宽三寸之木板一块,中扎红绳,上盖花帕,前后垂细珠,与古之冕旒相似。负物则以木板一块,缺半圆如领,穿绳架于肩,能任重而不坠。”“蓝靛瑶服青黑色着裤,衣长过膝,缘以红白色之边,腰系带,前后裾,并提而束之;发结细辫,绕于顶,围以五色细珠,串集竹片为圆板,送五六寸,盖于发上,覆花帕,缀以白线缕缕飘扬,善种蓝靛,因而得名。两种(指“蓝靛瑶”和“顶板瑶”)均穿耳拔眉,跌足健步。”富宁一带“板瑶”女子,领围接红色棉线球,大若碗状,分十、十二个不等。丘北、红河一带“红头瑶”,“冠红巾”为饰。各支系瑶族儿童不论男女,都会圆领对襟衣,下着长裤。男孩五岁以前剃发,带小瓜帽,待家中来容能与打招呼时便开始蓄发。幼女戴小花帽,十五、六岁开始摘帽便包头帕。包头帕要举行仪式(在农闲季节),包帕时由年龄大并已包帕的大妨娘为小姑娘包。在瑶族的观念中,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着可以寻偶和进行自由社交。所以包头帕仪式赋有着成人的意义。各支系幼孩均喜欢倔戴兽类爪、牙(如野猪、虎、豹、熊爪、牙等)于胸间、腰间和帽边,以示避邪。 成年女子皆佩戴银制耳环、头钗、头针、大颈圈、手镯、戒指以及胸前银牌、银链、串珠等饰物,琳琅美观。 瑶族服装,《后汉书》中记为“好五色衣服”。其他史志中有“衣斑斓布”的记载。西双版纳地区的瑶族,虽然极喜欢各种饰品,但衣着却较为朴素。瑶族服装布料主要用自己织的白布和自配的蓝靛浸染色泽较为灰暗。州内的瑶族男子,穿用黑布或蓝布缝制的无领对襟长袖上衣,下穿宽腰、阔档、肥裤管长裤,头戴用四块红布和四块黑布拼接缝制的红黑相间瓜皮形念磨圆帽。男子穿戴朴实无华。 昔日瑶族妇女也和男子一样,习惯穿黑色或蓝色衣服。上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长裤,上衣圆领口、袖口都用红布镶边。胸前的衣襟上绣有各种花纹作饰。女子蓄发盘髻,头饰依支系不同而不同。州内的瑶族分顶板瑶和蓝靛瑶两支。顶板瑶女子的头饰是木板与头巾,发髻上要先系上一块用红绳捆扎的木板,再盖上一块花帕,缀上珠串等饰物,用头巾缠头。蓝靛瑶的发髻上不系木板,而是用小块竹片穿串,形成圆形,缀上彩穗、串珠,银饰盖在头上,再用头帕包缠,形成一种特殊“帽子形”头饰。头帕颜色有青色、黑色、粉红色和青底带花等各种色彩。顶板瑶和蓝靛瑶的女子,都喜欢佩戴银耳环、头钗、发针、手链镯、项圈,并以银牌饰胸,以彩穗、珠玑及金属饰物装饰头帕,但因衣服色彩单调,穿戴仍显得美观朴素。 儿童多佩戴兽爪、兽牙,以此避邪,五六岁以后开始蓄发,学盘发髻。瑶族的服饰也和其他民族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中山装已普通被男青年接受,青年女子穿时装衣裙者也不乏其人,平时的服装可谓多种多样,但节庆之时,人们仍然要用传统衣饰打扮自己,充分显示瑶族的特点。
D.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内容如下: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相关内容解释:
1、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
2、布依族:服饰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3、侗族: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4、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5、白族:崇尚白色,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E. 亲!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由服装质地和银饰特点判断:应该是“瑶族”。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F. 56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1、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2、壮族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壮族服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3、藏族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着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襟,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直线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钮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
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二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苗族百鸟衣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其用苗族土布和红、黄、绿、蓝等颜色的锦缎丝绸进行拼合,胸兜、围腰等部件绣上各种花、鸟、虫、鱼、蝴蝶、太阳等自然符号,裙摆由若干块刺绣品和蜡染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丽的百鸟羽毛。
(6)富宁蓝靛瑶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56个民族分别是:
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 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
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斯坦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汉族原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民族服饰为汉服。
G. 瑶族服饰特点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磨悔名为“椎髻”的记载。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
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拍哪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7)富宁蓝靛瑶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民族概况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瞎贺正,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
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世纪,部分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 称为瑶族。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禁食狗肉。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H. 瑶族的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前缀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自称“孟”或“洞班黑尤”。
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
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
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亦称“黑尤蒙”。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
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
瑶族妇女服饰,咐衫败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塌判或短裤者。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衡颤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
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
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
广西西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扎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
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
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
广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
广西贺州地区的 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土瑶妇女以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的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璎珞的帽子,具有独特风格。
不少瑶族妇女除上衣饰有银牌外,还戴银手镯、耳环、项圈、头钗、头针等。
I.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J. 瑶族特有的男子成人礼是啥样的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每个男子通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红头瑶”称之为“度鳃”,“篮靛瑶”称为“栽奢”,“沙瑶”称为“在”,富宁部分瑶族称为“者三”。“度戒”有戒师主持,先由戒师看“大同书”、二十八宿、六十甲予以择日举行。瞪戒"仪式有“大度”、“小度”或“度天戒”、“度地戒”之分。“大度”通常由七个戒师主持,“小度”通常由五个戒师主持。“度戒”期间,该男子须在戒师家吃、住,不能出门,不可见天,走路时须戴帽低头,除戒师之外,他人不得与之讲话,不得吃油荤食物。
入夜,方由戒师传授各种宗教仪札和课目,如背颂宗教经典和本民族、本家族的历史等。“度戒”仪式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举行,度时先搭一巫台(“蓝靛瑶”称“窝来”)于草坪上,然后由戒师将“度戒”之人引上巫台,并由戒师念经请神,诸神和众人既至,戒师使领“度戒”者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不做官欺人等等。
誓毕,戒师掇火于水碗内,表示如有违誓,命运将如同火入水而灭。然后,戒师即喊一声“度下!”“度戒”者随即全身卷曲,两手指交叉紧扣膝盖,置头于两膝之中,从巫台上一滚而下,台下有八人预先投一藤网接应,从巫台“度下”时,若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则不仅被人耻笑,且被认为“功德修得不圆满”,没有“过关”,“神鬼不灵”,是一件终身的憾事。“度戒”后,由戒师宣读日后所应遵守之法纪,加盖手印,由“度戒”者保存至死。
“度戒”在瑶族男子中有着成丁礼的意义。经过“度”和“度戒”“过关”者,日后便可继续与师父学习经文礼仪和其他道德训条,井受到社会尊敬,还被认为可以得到神灵保护;反之,则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取得姑娘的爱慕,甚至难以找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行此项仪式,一定时候需要补行,否则被认为“不是瑶家人”。
长期以来,“度戒”已成为瑶族人民训诫孩子应该如何做人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瑶族男子命名有两次,一为乳名,一为法名;法名即“度戒”后由师父所取之名,此法名平时他人不得乱喊,唯有师父才能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