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今的相声界里,辈分,地位最高的人是谁
相声经历了几百年,几代人的经营,构成了如今如此庞大的体系。像传统大家庭里的长子长孙一般,相声门里也有门长的称谓。只是时到如今,部分演员为了利益盲目收徒,使得门长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淡化。
也因相声演员的活跃时间长久,收徒众多,跨越时间长。以郭德纲的徒弟为例,最大的徒弟李鹤彪现在44岁,最小的徒弟还没出生,等到关门弟子进门后,估计得差到两代人。于此,相声里面出现了同岁不同辈,同岁高三辈等辈分差异的产生。
第一名 薛永年
在“相声家谱”之中薛永年师承老艺人韩子康,当属寿字辈第四代相声艺人;而他当年还差一点成了张寿臣的徒弟,若拜在张寿臣门下,则是位列宝字辈。
薛永年长居在武汉,也不参与一系列的争论,现在多以文字辈自居,成为了“一人占三辈”第一人。要是以寿字辈自处,郭德纲见到了得叫师祖,刘筱亭已经疯掉了。
辈分:文字辈
❷ 90岁杨少华庆生场面曝光,他在业界的地位如何
着名相声演员杨少华
据了解,杨少华早年曾拜师郭荣起。因为郭荣启与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是同辈,又因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师叔,所以杨少华和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同一辈。那他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据说他表演时,导演都亲自上门来邀请。在当时的年代能和现在的郭德纲相媲美,但不过杨少华是他的长辈,所以来说,郭德纲地位和辈分是不能与杨少华相比的。
❸ 马志明传醒木给郭德纲,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风风雨雨三十载,从艺四十年,郭德纲老师在自己48岁生日的时候,终于得到了我国相声界被称为泰山北斗的少马爷马志明先生的认可,其实这不仅仅是马志明先生送给郭德纲老师的一块醒木,再醒目上刻着几个字,大家一定看得清楚马派传人,郭德纲老师与天津相声界同行的恩怨,一直是存在的,而且是赤果果的仇恨的那种。
但是被人们捧为天津曲艺界,独一无二的大奔马志明老先生,把这块醒木给个郭德纲也就代表着,天津相声界乃至我国相声界所谓的主流已经承认了郭德纲的能力,郭德纲的身份以及郭德纲的名望,很多人会说马志明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嘛,也许少马爷马志明,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很陌生,尤其是不怎么听相声的人。
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相声界的马家和侯家其实是有着,很多不为外人知的事情在里面的,无论是好是坏,两家人其实走动的并不多,但是由郭德纲开始,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的和谐了起来,因为郭德纲的师傅是侯耀文老先生,而马志明老先生也同样承认了郭德纲,我国相声界最重要的两个家门都在为郭德纲背书,都在向外界传达一件事情,那就是郭德纲的既得到了这两家的认可,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情意味着郭德纲老师在今后的日子当中真的可以成为一代宗师一代相声大家,因为主流相声界不得不承认他了。
❹ 相声捧哏之攒底大轴,马志明唯一嫡传弟子,三十年的老伙计,他是谁
马志明的“御用”捧哏黄族民。
黄族民这边,也曾遇到过有人拿收入挑唆,但黄族民从来不搭理这种无聊的事,他认准了马志明这个师父也认准了这个搭档。
可见,马志明和黄族民能一起顺顺当当搭档这么多年,不光是艺术上的互相成就,还有就是人格上的互相吸引,两人是师徒更像老朋友老伙计。
有人说现在德云社的阎鹤祥有点儿像黄族民,笔者品一品感觉确实有那么些意思。此外,德云社还有一个“大黄”郎鹤焱现在名声在外,但在相声迷和老听户那里,“大黄”永远是大家对黄族民的爱称。
❺ 数学大师中的“老顽童”走了吗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数学大师吴文俊院士5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晚年的吴文俊一向有“老顽童”之称。5年前,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于“具体的知识”,已经知之甚少。如今“主要是在看小说”,“各式各样的小说、好看的小说”。
他评价“日本的侦探小说有意思”。在他看来,日本侦探小说反映深刻的社会背景,不像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那样,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来吸引人。
这位数学大师当时还说,在数学上自己“还可以有所作为”——“我想我还可以做一点事情。能够做到多少就不敢说了。”
❻ 小品—报菜名的台词
甲:我们这位演员啊。
乙:啊。
甲:很多观众都认识。
乙:您客气。
甲:经常啊在收音机里头,电视里头看到您。
乙:倒是经常的广播。
甲:您是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
乙:对啊。
甲:原籍是北京人。
乙:不错。
甲:一直就在北京住。
乙:唉。
甲:现在家不还在北京哪。
乙:啊,在北京哪。
甲:您住在新街口北小五条十三号。
乙:啊,对,对,对。
甲:是不是?
乙:对。
甲:家里都好啊?
乙:都不错。
甲:老太太好啊?
乙:身体健康啊。
甲:大哥好啊?
乙:也不错啊。
甲:大嫂子好?
乙:不错。
甲:孩儿们都上学了?
乙:全上学了。
甲:替我向老太太问候。
乙:谢谢您。
甲:呵呵。几口人?
乙:六口人。
甲:六口人都挺快活?
乙:每位全不错。
甲:您住的是小五条。
乙:啊。
甲:小的时候我跟您住街坊。
乙:唉,咱俩是邻居。
甲:我住小六条。
乙:啊?
甲:一条胡同。
乙:对对对。
甲:我比您大一岁。
乙:啊。
甲:我今年四十五,您四十四。
乙:差一岁。
甲:那年我八岁。
乙:啊 甲:那年您七岁。
乙:对。
甲:咱们哥俩就在一块儿玩儿。
乙:发孩儿。
甲:咱们是小朋友。
乙:不错。
甲:小弟兄。
乙:嗯。
甲:长大了又是同学。
乙:啊。
甲:现在又是老朋友。
乙:咱俩相好。
甲:咱们二位这老朋友啊。
乙:啊。
甲:可不是一般的老朋友。
乙:那咱们俩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甲:咱们二位是思想一致的好朋友。
乙:什么叫思想一致的朋友啊?
甲:就是想法一样,志同道合。
乙:那你说一说。
甲:比方说你要是积极分子——
乙:那么你呢?
甲:我就是先进分子。
乙:这话对。
甲:你要是劳动英雄——
乙:你呢?
甲:我是生产模范。
乙:不错。
甲:你要是光荣军属——
乙:你?
甲:我就是革命之家。
乙:啊。
甲:你要说相声——
乙:你?
甲:我就讲滑稽。
乙:噢。
甲:你要当演员——
乙:你?
甲:我就搞文艺。
乙:嗯。
甲:你要演电影——
乙:你?
甲:我就唱京剧。
乙:嚯!
甲:你体育家——
乙:你?
甲:我运动员儿。
乙:嗬!
甲:你是冠军——
乙:你?
甲:我是选手。
乙:啊。
甲:你是健将——
乙:啊。
甲:我是第一。
乙:嚯!
甲:你是左树生——
乙:你?
甲:我就是陈金刚。
乙:啊。
甲:你要刘立福——
乙:你?
甲:我就是吕洪祥。
乙:嚯!
甲:你要大郎平——
乙:你?
甲:我就是孙晋芳。
乙:嚯嚯,有意思。
甲:你要是科学家——
乙:那你呢?
甲:我就是工程师。
乙:啊。
甲:你高中毕业——
乙:你?
甲:我小青年儿。
乙:噢。
甲:你做小买卖儿——
乙:你?
甲:我做小生意。
乙:啊。
甲:你要卖金鱼儿——
乙:你?
甲:我就卖花盆儿。
乙:啊。
甲:你要卖鸭梨儿——
乙:你?
甲:我就卖金橘儿。
乙:啊。
甲:你要卖草帽——
乙:你?
甲:我就卖凉席儿——
乙:啊。
甲:你卖豆腐丝儿——
乙:你?
甲:我卖豆腐皮儿——
乙:嘿!有意思。
甲:你卖咸鸭子儿——
乙:你?
甲:我卖酱猪蹄儿。
乙:啊。
甲:你卖红鱼虫——
乙:你?
甲:我卖花生仁儿吧!
乙:嘿嘿嘿,哎呀。
甲:你要是开大买卖——
乙:那你呢?
甲:我开大商店。
乙:啊。
甲:你要是大经理——
乙:你?
甲:我是大老板。
乙:嚯!
甲:你要是大财主——
乙:你?
甲:我就是大资本家。
乙:啊。
甲:你要是大特务——
乙:你?
甲:那我就是大叛徒呗!
乙:嗨!这就不怎么样了。
甲:你不了解我的意思。
乙:怎么回事儿?
甲:咱们二位是老朋友。
乙:啊。
甲:联欢会儿嘛,说个笑话儿,开个玩笑这个问题不大。
乙:啊,您刚才那是跟我开玩笑?
甲:说笑。
乙:您可错了。
甲:怎么了?
乙:您这玩笑开得过火儿了。
甲:哎哟,那我这尺寸没掌握好。
乙:唉。
甲:这个笑话儿开的有点儿过重了。
乙:我不爱听。
甲:有点儿过分了。
乙:这是。
甲:使您不高兴。
乙:那当然了。
甲:我表示遗憾。
乙:诶。
甲:这是我的缺点。
乙:唉。
甲:我的不对。
乙:对。
甲:我的错误。
乙:就是。
甲:我对不起你。
乙:啊。
甲:你向我道歉吧!
乙:(语塞)……不是……我向你道歉哪?!
甲:应当的。
乙:你向我道歉。
甲:我向您道歉?
乙:唉。
甲:我怎么跟您道歉?
乙:怎么道歉?
甲:我给您赔礼。
乙:啊。
甲:我给您鞠躬。
乙:甭客气。
甲:我拿您开玩笑,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乙:就是。
甲:特别是过分了就更不应当了。
乙:啊。
甲:我得弥补弥补我的缺陷。
乙:是吗?
甲:根据我的水平,
乙:啊。
甲:我用什么方法弥补我的缺陷呢?
乙:用什么方法呢?
甲:我请请客。
乙:请客?
甲:一请客,一赔礼,代表就是道歉了。
乙:噢,您要请我。
甲:啊。
乙:行。
甲:我请请你。
乙:行。
甲:我请您干什么呀?
乙:干什么哪?
甲:我请您看电影儿?
乙:现在看电影儿?
甲:现在看有点儿来不及了。
乙:对。
甲:请您吃糖?
乙:唔?
甲:吃糖太小气,观众笑话,这人不大方。
乙:唉。
甲:请您吃冰棍儿,天儿凉闹肚子。要请您啃西瓜皮呢——
乙:啊——您这?!有请客啃西瓜皮的嘛?!
甲:啃不了。
乙:怎么啃不了?
甲:你还不会那种技术。
乙:我这么大人不会啃西瓜皮?!
甲:啃西瓜皮哪是专门儿技术。
乙:那您说怎么啃呢?
甲:有一种要领。
乙:你说一说。
甲:就是横着啃解渴,
乙:啊。
甲:竖着啃洗脸。
乙:嗬!这连毛巾肥皂都省了。
甲:我反正想办法。
乙:啊。
甲:我得请请你。
乙:你怎么请我呢?
甲:请你干什么呢?
乙:啊。
甲:我得琢磨一个好主意。
乙:你研究研究。
甲:唔,有主意了。
乙:啊?
甲:我给你买双皮鞋。
乙:啊这倒可以。
甲:也不行。
乙:啊?
甲:不知道你穿多大号的。
乙:你看看。
甲:给你买条裤子——
乙:行!
甲:不知你爱什么料的。
乙:嘿!
甲:这样吧。
乙:啊。
甲:你到我家去吧。
乙:干嘛去呀?
甲:明天到我家呀,
乙:啊。
甲:我请您吃饭。做客
乙:噢,您要请我吃饭?
甲:好不好?
乙:好!
甲:我请你吃饭。
乙:行!
甲:您爱吃面爱吃米?
乙:北京人爱吃面。
甲:爱吃面?
乙:啊。
甲:春天到了。
乙:唔。
甲:咱们吃点儿春饼。
乙:行。
甲:这是北京人最喜欢吃的。
乙:啊。
甲:春饼也就是薄饼。
乙:啊。
甲:我给您烙六张薄饼。
乙:还真不少。
甲:吃不了剩下。
乙:啊。
甲:主要吃的是菜。
乙:您给我来几个什么菜呢?
甲:我给您炸点儿鱼。
乙:可以。
甲:炸点儿鱼,炸点儿虾。
乙:啊。
甲:炸鱼炸虾炸雀巧儿。
乙:唉。
甲:炸干丸子炸蚂蚱,清蒸鱼翅虾米头,锅烧……
乙:……您等会儿。
甲:鸭子嘴儿鸡爪子羊犄角驴蹄子。
乙:这驴蹄子有炸着吃的嘛?!干脆。
甲:啊。
乙:您也甭炸了。
甲:怎么了?
乙:烙得了薄饼啊,您给我弄盒扣冰钉卷上得了。
甲:为什么?
乙:太硬了。吃完了我腮帮子全烂了。
甲:太……太硬?
乙:啊。
甲:给您来点儿软和的。
乙:就是。
甲:烙张薄饼。
乙:啊。
甲:给您卷一碗豆腐脑儿。
乙:(语塞)这……烙饼卷豆腐脑儿啊?!
甲:炒菜。
乙:唉,炒几个菜。
甲:给您炒菠菜——炒菠菜炒韭菜炒藿菜汤黄菜打点儿甜面酱买点儿羊蕨葱弄点儿萝卜条儿。
乙:嗬!
甲:我有一个亲戚在天津小站住。
乙:啊。
甲:送来五斤小站稻米。熬点儿稻米稀饭,北京人叫粳米粥。
乙:啊。
甲:咱们哥俩儿是吃干的喝粥灌灌缝儿吃饱了喝足了您做那边儿我坐这边儿
乙:啊。
甲:咱们是小肚子上弦——
乙:这话怎么讲?
甲:弹弹(谈谈)心。
乙:呵呵,有意思。
甲:好吧?
乙:好好好。
甲:明天上午十点半,不见不散。
乙:我一定去。
甲:我家里等你。
乙:我准去。
甲:啊。
乙:唉,您等会儿。您家在哪儿住啊?
甲:不远儿。
乙:哪儿啊?
甲:张家口。
乙:(语塞)张……不去了。吃顿薄饼跑趟张家口啊?!
甲:西直门里头张家胡同口儿。
乙:嗨,你说清楚喽!
甲:张家胡同口儿往里走十二号半。
乙:唉?——
甲:明天你到家……
乙:(打断)什么叫十二号半哪?!
甲:去年下雹子给勀下半角儿去!
乙:嘿!十二号!
甲:十二号。
乙:唉。
甲:我在家里等您。
乙:我一定去。
甲:记准我的名字。
乙:啊。
甲:十二号啊。李伯祥。
乙:薄饼和菜。
甲:找我。
乙:您请我。
甲:咱们就吃薄饼。
乙:唉。
甲:炒和菜。
乙:不见不散。
甲:刚才耽误您演出,影响观众看节目。
乙:唉。
甲:对不起诸位。
乙:您请客就行了。
甲:您留步。
乙:呵呵,慢走。
甲:您演出吧。
乙:您慢走。
甲:明天见。
乙:我不送您了。
甲:薄饼和菜。
乙:您慢点儿走。
甲:不见不散。
乙:我不送您了。
甲:您留步。
乙:您慢走。
甲:(继续客气)
乙:您慢走。您这是?
甲:客气过火儿了。
乙:走吧您呐。
甲:薄饼和菜。
乙:唉。
甲:我走了。
乙:再见再见。
甲:回见。几位回见。
乙:(赔笑送别)呵呵呵呵。
甲:我没带帽子吧?
乙:没有您哪,没有。您就这样来的。
甲:呵。(离开)
乙:唉,这位同志还不错。刚见面儿请我吃饭。他走了,您听我一个人说。这个相声有一个人说的有俩人说的……(甲回来)
甲:杜老师啊!
乙:啊。
甲:咱甭吃薄饼炒和菜啦!
乙:怎么又不吃啦?
甲:薄饼那个玩意儿,它好看不好吃。吃完了不搪时候。
乙:啊。
甲:一会儿就饿。
乙:啊。
甲:您这个身体这么健康,这么瓷实吃那个玩意儿哪行去?
乙:那怎么办哪?
甲:我给您来点儿瓷实的。
乙:那吃什么呢?
甲:我给您煮俩秤砣。
乙:(语塞)对……唉最好呀,您再给我来俩铁球。
甲:也可以呀。
乙:什么也可以!瓷实的饭食。
甲:对,瓷实的饭食。
乙:唉。
甲:我给您炖牛肉烙大饼。
乙:这可解馋。
甲:买它五斤牛肉要肥瘦。
乙:我吃不了这么多。
甲:吃不了剩下。
乙:啊。
甲:我有一个朋友在山西阳泉刚回来。
乙:嚯。
甲:带了一个山西阳泉大砂锅。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烙点儿螺丝转儿饼,撕着吃着解闷儿。
乙:嗬!
甲:喝点儿冰糖水,刮刮肠子去去油腻。
乙:太好了!
甲:可是有一样。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你一个菜太单调。
乙:唉,少点儿。
甲:为了请您。
乙:怎么办?
甲:为了赔礼道歉,狠了狠了吧。
乙:啊。
甲:舍了舍了吧。
乙:嗬!
甲:我家有只老母鸡。
乙:啊。
甲:我把这只老母鸡宰喽!
乙:哎呀!
甲:买它一斤毛栗子。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黄焖栗子鸡。
乙:嗬。真好吃!
甲:怎么样?
乙:好!
甲:这只老母鸡啊,
乙:啊。
甲:我告诉你,这个牛肉甭说五斤,二十斤我都舍的!
乙:嗬!
甲:这只老母鸡要不是老朋友,说什么我也舍不得给你吃。
乙:为什么?
甲:特殊啊!
乙:怎么?
甲:我这只老母鸡个儿又大,又肥,下蛋又多,年头又老。
乙:啊。
甲:老母鸡。
乙:老母鸡?
甲:老得简直。。。老得太可爱了!
乙:特别老?
甲:啊!
乙:您说它老到什么程度呢?
甲:老到什么程度,连我也不知道。
乙:噢。
甲:我们院儿里有一个赵二奶奶跟我说过。
乙:怎么说的呢?
甲:说这只老母鸡比我妈小两岁。
乙:(语塞)嗬!您这是鸡精啊这个!嗬,哎呀!
甲:要是论辈儿,我还得叫它二姨儿!
乙:嘿!好嘛!这不错。行!
甲:这回为了请您,咱就砂锅炖牛肉。
乙:黄焖栗子鸡。
甲:烙点儿螺丝转儿饼。
乙:好!
甲:张家胡同口儿!
乙:不见不散。
甲:十二号。
乙:我准去。
甲:十点半。
乙:行。
甲:不见不散。
乙:就这么办了。
甲:再见。
乙:再见。
甲:不给您鞠躬了。老鞠躬就有点儿千篇一律了。没意思。
乙:握握手吧。
甲:握握手。握握手再走,明天见。
乙:我就不送您了。
甲:明天一定去。
乙:您慢走。
甲:我没穿大衣吧?
乙:没有啦你呐。(甲走)哎呀,还真不错,又改了炖肉烙饼了。您还是听我说。一个人是单口相声,两个人是对口相声。(甲回)
甲:啊,杜老师啊!
乙:啊?
甲:咱甭吃炖肉烙饼了!
乙:这炖肉烙饼怎么也不吃了?
甲:炖肉那个玩意儿它不烂啊!
乙:它你不炖它烂不了啊!
甲:我请你吃点儿好的,大伙儿一听都挑大拇哥的!
乙:什么呀?
甲:请你吃窝头!
乙:(语塞)窝。。。喂。。。窝头呀?!
甲:对!
乙:那你上我那儿吃去得了!
甲:怎么了?
乙:旧社会吃窝头吃得我都寒了心了。
甲:窝头跟窝头不一样。
乙:窝头有什么两样儿啊?
甲:您那窝头什么面儿的?
乙:我这窝头棒子面儿的。
甲:跟我这不一样啊!
乙:你那个?
甲:我这小米面儿的。
乙:这不一样嘛这个。
甲:加上点儿玉米面儿。我这窝头跟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
乙: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甲:您那窝头什么样式?
乙:上头一尖儿,底下一窟窿啊。
甲:跟我这不一样啊。
乙:您那个?
甲:我这上头一窟窿底下一尖儿!
乙:嘿!哎呀,他把那窝头给翻个儿了!
甲:我这面多。
乙:都什么面啊?
甲:有棒子面,玉米面,江米面菱角面荸荠面青丝红丝玫瑰小枣儿核桃仁儿榛子仁儿。
乙:啊。
甲:柿霜京糕大大鸡子儿一发应名叫窝头福地大槽糕!
乙:嗬!
甲:又名叫八宝大窝头!
乙:还真不错!
甲:正名斋都做不了。起士林都没这手艺!
乙:啊!
甲:怎么样?
乙:好!
甲:咱们就这窝头了!
乙:啊。。。可是干吃窝头他干点儿。
甲:干点儿?
乙:啊。
甲:干点儿给您熬点儿粥。
乙:可以。
甲:要是不爱喝粥给您煮挂面。
乙:行。
甲:给您买五盒挂面。
乙:啊。
甲:六斤鸡蛋,四斤红糖给您请个催生婆。
乙:(语塞)这。。。
甲:您看行不行?
乙:啊。
甲:不行把您送到妇产科医院。
乙:对对对,回头呢我再养活一大胖小子。
甲:那就这么办了。
乙:什么这么办了!我这儿坐月子呢!
甲:咱们就窝头了。
乙:窝头吧。
甲:唉。
乙:窝头挂面。
甲:明天十点半。
乙:好吧您呐。
甲:不见不散。
乙:回见。
甲:再见,再见。哈哈。一定去啊!
乙:啊。
甲:我没骑摩托车来吧?
乙:嗬,哎呀。(甲走)这位连肝儿都穷了,您看见了吧?这窝头也不一定吃得上。干脆您还听我的。这个两个人是对口,一个人是单口。(甲回)
甲:我说杜老师啊。
乙:啊。
甲、乙:咱甭吃窝头啦!
乙:咱喝点儿煤油吧!
甲:煤油太贵啦!
乙:咱喝点儿凉水吧!
甲:凉水我挑不动它。
乙:(咬牙)咱俩上河边饮饮吧!
甲:就这么办了吧!
甲、 乙:哈哈哈!
乙:走!
甲:你怎么往外轰我呀?
乙:你到底请我不请我?
甲:请你请你请你。
乙:啊。
甲:开玩笑。真要请你呀。
乙:啊?
甲:就不在家里吃。
乙:怎么回事儿?
甲:家里吃太小气。
乙:啊。
甲:也没什么好菜。
乙:唔。
甲:咱们俩外边儿。
乙:哪儿啊?
甲:咱们俩北京饭店。
乙:北京饭店?
甲:高级餐厅!
乙:请我吃什么呢?
甲:请几位老师傅给咱们做一做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乙:北京饭店?
甲:对!
乙:请我吃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甲:嗯。
乙:我不是瞧不起你。
甲:是啊?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乙:南北全席?
甲:唉。
乙:今天这么办。
甲:怎么办?
乙:同着各位观众,您把这全国大菜南北全席的菜名说上三样儿五样儿来我就支您请客的情了。
甲:你说这个话有点儿小瞧我。
乙:啊?
甲:我只要把菜名说上几样来就代表请你了?
乙:唉。
甲:我说了!
乙:说说!
甲:你听一听!
乙:啊。
甲:全国大菜南北全席我准备请你吃上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个甜碗四点心。
乙:噢?那什么叫四干呢?
甲:四干就是黑瓜子,白瓜子,核桃蘸子,糖杏仁儿。
乙:四鲜?
甲:北山苹果、深州蜜桃、广东荔枝、桂林马蹄。
乙:四蜜饯?
甲:青梅、橘饼、圆肉、瓜条。
乙:四冷荤?
甲:全羊肝儿、溜蟹腿、白斩鸡、炸排骨。
乙:三甜碗?
甲:莲子粥、杏仁儿茶、糖蒸八宝饭。
乙:四点心?
甲:芙蓉糕、喇嘛糕、油炸荟子、炸元宵。
乙:还真不少!
甲:真不好啊?是真不少啊?
乙:真不少。
甲:真不少啊?
乙:啊。
甲:真不少这是压桌碟儿摆样子,愿意吃吃两口不愿意吃把它撤到旁边儿,真正的南北大菜这才上来。
乙:您慢慢儿说后头还有什么菜。
甲:后边儿头一个大菜就是蒸羊羔。
乙:这可是大菜!
甲:后边儿还有哪。
乙:啊?
甲:后边儿还有蒸熊掌。
乙:噢?
甲: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
乙:还真不少。
甲:江米酿鸭子。
乙:啊。
甲: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蛤士蟆、烩鸭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乙:啊。
甲: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鲶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麻酥油卷儿、卤煮寒鸦儿。
乙:嗬!
甲:熘鲜蘑。
乙:啊。
甲:熘鱼脯、熘鱼肚、熘鱼骨、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全饤儿、烩鸽子蛋、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烧蹄筋儿。
乙:啊。
甲: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乙:啊。
甲:炸开耳、炒田鸡。
乙:嗬!
甲:还有桂花翅子。
乙:啊。
甲: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锦儿、清蒸江瑶柱、糖熘芡实米、拌鸡丝儿、拌肚丝儿、什锦豆腐、什锦丁儿!
乙:够啦!
甲:糟鸭、糟蟹。
乙:嗯。
甲: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焖鸡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烩茭白、茄干晒炉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乙:吃不了啦!
甲:后面儿还有呢!
乙:啊?
甲: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氽丸子!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
乙:啊!
甲:大肉、白肉!酱豆腐肉、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乙:完了?
甲:烩长脐肚、烩南荠。
乙:还有?
甲:盐水肘花儿。
乙:嗯
甲:锅烧猪蹄儿、拌稂子、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连帖、烧肥肠儿、烧宝盖儿、烧心、烧肺、油炸肺、酱蘑饤、龙须菜、拌海蜇、玉兰片、糖熘饹炸、糖腌饯莲子。
乙:嗯。
甲:拔丝山药、拔丝肉、鳎目鱼、八代鱼、黄花鱼、海鲫鱼、鲥鱼、鲑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鱼、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红肉锅子、白肉锅子、什锦锅子、一品锅子、菊花锅子、还有杂烩锅子!
乙:好!(声音拉长)呵!太棒了!
甲:这些菜你爱吃不爱吃?
乙:爱吃!
甲:爱吃也吃不了!
乙:怎么啦?
甲:我兜里没钱!
乙:白说了!
(6)马志明可爱图片扩展阅读
小品《报菜名》介绍:
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对此,相声界有着“口快如刀”的要求。
好的演员能做到嗓音亮,吐字清,字正腔圆,气口精当,一展“嘴皮子利索”之功力。贯口分大贯口、小贯口两种。小贯口一般十几句,大贯口可长达一百多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报菜名
❼ 如何评价相声演员赵伟洲
记得很多喜欢相声的天津朋友说过一句话,“想解忧,赵伟洲”。由此可见赵伟洲相声表演功力如何了。
赵伟洲相声为啥说的那么好?人家可是“相声世家”、“师出名门”。赵伟洲的父亲是天津的相声名家赵心敏先生,赵心敏是中国相声第六代文字辈门长,很多相声老观众都了解,赵心敏是“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还有天津相声演员浓郁的“嘎坏”风格。虽然赵心敏留下的影像资料作品不多,但却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肯定。少马爷马志明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他正式跟父亲马三立学习相声前,在相声园子里听活的时候,赵心敏的作品就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好印象。马志明还说过,“在天津相声界,可以说赵心敏能耐是仅次于我爸爸马三立的演员。”
赵伟洲
在和杨少华一拍两散之后,赵伟洲也始终找不到太合拍的搭档,他也慢慢淡出了相声表现一线。偶尔出演个相声剧,给刘伟捧哏说过传统相声,过上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在网上,还有人曝出过赵伟洲穿着老头衫,攥着鸡蛋下楼摊煎饼果子的照片,还有和马志明对着啃“超级大果子”的照片。
可以说,赵伟洲拥有天津人与生俱来的“邪门”机智幽默,有深厚的传统相声表演技巧,与马志明等知名天津相声演员一样,善于在作品中刻画出生动的“底层小人物”。
❽ 杨少华 和 马志明 分别是哪辈的
杨少华和马志明都是宝字辈的。
杨少华,1932年出生于北京,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44年,杨少华拜郭荣启为师,在北京启明茶社说学相声。
2021年2月26日,杨少华参加《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与杨议、李伟健、郑健等相声演员表演猜灯谜《送春联》。
马志明,1945年5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相声演员,马氏相声传人,国家一级演员。
1962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正式开始说相声。
2021年1月23日,马志明参与天津卫视德云社相声春晚录制并与郭德纲合作了一段太平歌词《鹬蚌相争》。
杨少华和马志明的人物评价:
杨少华不仅经常活跃在京津两相声舞台,而且频频活跃于央视、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的屏幕上,他不经意间身子一扭、咧嘴一笑的“可爱老头儿”形象,让人百看不厌。他老来得红,是个让观众印象深刻、地地道道的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
马志明先生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几近苛刻,故能绝于喧嚣浮躁的环境,而神游于淡泊的艺海。他频出精品,承袭并发展了特有的马氏韵味,使观众回味隽永,屡听不腻。
❾ 下载马志明的相声
马老的相声可以从网络中可以找的到,我记得还有个天津相声网可以下载的到 文本么?马老有出了一本书 《笑匠杂笈》,里头几乎收了他经典的相声段子,可以从那里找。。
❿ 如果在世的相声演员再评十大笑星,你认为谁能上榜
体制内体制外那套我不管,我觉得既然要选肯定是让网友评选现在所有以相声为职业的人,抛开级别、辈分等因素选真正自己欣赏的,活好、能带给自己快乐的相声演员了,这样的话我估计德云社的人会占去一半以上的名单,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真正在做相声的,发扬相声的也就德云社了。
第一,郭德纲毋庸置疑了,我估计大多人心中也是这样的想法,即使抛开拯救相声,对待徒弟跟儿子一样,对相声的贡献,就从业务来说,表演的梗,即使看了几百遍还是会想笑,这就是业务能力强,专场更是一票难求,扎实的基本功和满腹的才华,“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不用多说。
第九位孙越,在当今相声界捧哏仅此有于谦,捧哏沉稳大气,相声界有句话叫“三分逗,七分捧”,以前一直以为是对捧哏演员的安慰,但是从孙越给岳云鹏捧哏就能体现出来。
第十位苗阜,虽然辈分大,势力强,上过春晚,业务能力也不错,无奈进入体制内后近年来没出过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