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位裸着上身,抱着一个陶罐儿的少女的油画叫什么名字谁画的谢谢
回答:名字叫做《陶》,它的作者是谢楚余。
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因一副油画“抱陶女”——《陶》而出名。
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研究生班,1992年完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并任油画系讲师,1993年应美国加州设计学院邀请赴美作学术交流和考察。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991年参加"依维尔古典油画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当代艺术新材料研习班"学习。现为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
网络:《陶》
Ⅱ 油画抱陶女,背景是草垛的那张
是叫陶,是谢楚余画的,抱陶女”正确的名字为《陶》,这是谢楚余1997年初完成的一幅油画作品。《陶》的创作,缘于三个模特,一个青岛人,一个汕头人,一个混血儿。在谢楚余看来,这三种人“杂交”,最漂亮。
《陶》一经问世,便以一种中西合璧的美打动世人。但是,它也成为中国油画史上被翻版盗印最多的一幅油画,盗版数不少于一百万次。
谢楚余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研究生班,1992年完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并任油画系讲师,1993年应美国加州设计学院邀请赴美作学术交流和考察。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991年参加"依维尔古典油画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当代艺术新材料研习班"学习。现为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
1989年起,在广州,台湾和新加坡举办五次个人画殿。1993年及2001年分别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交流及专业考察,至今已游历了近三十个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精致而严谨、典雅而洗、洗练的绘画风格。代表作有《中国少女》、《陶》、《木板上的拳套》等。
多次参加"中国油画艺术展"、"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清亏烂品展"、"中国油画精英邀请展"等大型画展。被《美术》、《中国油画》、《收藏天地》、《艺术家》、《画廊》、《现代画报》等杂志多次介绍并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历有专题报道。
《谢楚余油画艺术》出版
广东青年画家谢楚余的作品集《谢楚余油画艺术》,收入30余幅作品,最近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谢楚余现为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答漏近年来,他的人体油画被人以临摹、翻印的方式大量盗版,其中《陶》(右上图)被某口服液侵权一案列入了1999年中国十大广告纠纷案。以《陶》为代表的一批人体油画还出现在众多餐馆、酒吧、发廊的墙上,印在各式各样的挂历和商品的包装上,扰乱了大众的视线。《谢楚余油画艺术》的出版,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
谢楚余的许多作品,画风流畅和谐,饱满充实,人体形象接近完美无瑕。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让人们感受到画家那种唯美情怀和对生命的追问。《南国少女》、《中国少女》(参加过中国油画艺术展,中国美协收藏)、《青山》、《香销轻梦》、《岁月无痕》、《旅人》、静物作品《木板上的拳套》(参加过第8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等,无不耐人寻味。
《谢楚余油画艺术》被列入“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其精美的设计、印刷得到普遍赞誉。难以见到油画原作的读者,可从中一睹谢楚余油画艺术代表作品的本来面目。
因为《陶》打了场艺术战争
“
谢楚余告诉记者,《陶》完成后,先后参加了新加坡、香港及内地的有关画展,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98年11月底,谢老师收到许多朋友打来的电话,恭喜他的作品被某口服液收购并充当其形象小姐。谢楚余一头雾水,他与某口服液一点瓜葛也没有。怎么回事?
12月初,谢楚余向他的朋友、广州画院的画家李醒滔诉说了自己的莫名境遇。恰好,李醒滔担任即将开幕的“第二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总监,他建议谢楚余在这次博览会上展出原作,以正视听。
这样,《陶》出现在“第二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同时很快成为会场上的聚焦点。展会期间,这幅画前围着不少观众,在欣赏空如和体会艺术的同时,也有一些观众感到疑惑。
一位姑娘在画前观赏良久,上前问谢楚余是不是参考了某口服液的女孩形象,因为她在某口服液的广告里也见到这样一个抱陶少女。
谢楚余听罢,指着画对围上来的观众气愤地说:“我把它搬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才是《陶》的作者。”当时,某口服液的两位代表也在场,谢楚余转身对他们说:“请你们给大家解释吧!”
迫不得已,谢楚余决定状告侵权者,讨回公道。官司很漫长,足足打了六年多时间,最后以八万元的赔偿告终。谢楚余没有再上诉。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已耗不起这场艺术战争。
现在,这幅原作已被香港一位房地产商收藏了。他几次想回购,收藏者都不愿意。这一直是谢楚余的遗憾。
还一副 是叫 《逆光》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3%CD%BB%AD%D7%F7%C6%B7+%C4%E6%B9%E2&in=20965&cl=2&cm=1&sc=0&lm=-1&pn=5&rn=1&di=825497212&ln=15
Ⅲ 一幅非常有名的手捧罐子的女人油画
三楼回答很完善了
谢楚余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研究生班,1992年完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并任油画系讲师,1993年应美国加州设计学院邀请赴美作学术交流和考察。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991年参加"依维尔古典油画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当代艺术新材料研习班"学习。现为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
1989年起,在广州,台湾和新加坡举办五次个人画殿。1993年及2001年分别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交流及专业考察,至今已游历了近三十个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精致而严谨、典雅而洗、洗练的绘画风格。代表作有《中国少女》、《陶》、《木板上的拳套》等。
个人不喜欢他的作品
Ⅳ 关于一个女孩的中国油画
是这张吗?
作者简介:艾轩,1947年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金华。曾任北京市政府高级文艺职称评审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1981年油画《有志者》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银奖1984年油画《第三代人》参加“第六届全国优秀作品展”1985年油画《若尔盖冻土带》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油画《雪》参加“第二届亚洲美术展览”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1986年油画《她走了没说什幺》参加在法国举办的“第18届海滨—卡涅国际美术展览”并获荣誉奖1987年3月油画《陌生人》等参加在美国纽约哈克尼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1987年10月在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道举办个人油画展1989年油画《孩子》入选“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美术大展”1991年油画《歌声离我远去》参加英国克里斯蒂拍卖公司在香港举办的首次中国油画拍卖1993年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德国、荷兰、奥地利并举办画展1994年油画《荒原往事》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5年参加“第一届国际艺苑油画展”1995年入编《中国当代10家风格与技法研究》1997年油画《又清又冷的空气》入选“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回顾展”艾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画西藏高原的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在这一幅幅画中,都有艾轩的影子。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无名的孤独感渗透在画中人物和整个画面气氛之中。独自一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雪野、荒原、他(她)们生活在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世界里。艾轩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他巧妙地把孤寂的抒情性与少许的神秘感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来,孤独本身即有某种神秘性,在浩瀚的荒原中的孤独,其神秘的意味更浓。但作者始终不忽视人和自然景色的优美,即使采用奇特构图(如《说不清明天的风》)加强画面不平凡的效果,作者也不忘记给予观众以审美的满足。所以,艾轩是用美的魅力把观众带进有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里的。他的画有象征的意念(如《也许天还是那样蓝》、《说不清明天的风》、《歌声离我远去》),运用的是点到为止的含蓄手法,似弦上之箭,引而不发,其征服力和感染力似乎更为强烈。艾轩风格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起的,那就是他绘画语言的洗练与精致。这种绘画语言的求得,既与制作的技术有关,又不全是制作的技术问题。他把粗俗的生活往“雅”里面,精心安排,覂意推敲。轮廓线的分明,外轮廓的大效果,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分割,以及轮廓内的微妙关系(质地感、色调的变化等)……这都使他迷恋和陶醉。但他处理得谨慎而有分寸,既保留来自生活的感受,又赋予理性的秩序。当然,他尽量避免“做”的痕迹。艾轩近年来勤奋地劳动覂,推出一幅幅新作。我在他乐观、开朗而又深沉的性格中预感到,他的目标是既明确而又朦胧的,路是会越走越窄,也会越走越宽的。何以这样说?这是因为艾轩很有头脑和很善于思考,他会沿覂他自己选定的路向前走,至于那路的尽头是什幺,他自己似乎也说不清楚。他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他还必须走窄路,走“独木桥”。到那时,他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途无比光明。艾轩,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有追求的人。—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Ⅳ 一副着名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女人,双手举着一个罐子,举过头顶,胳臂弯曲,有清水从罐子里流出,叫什么名
这幅油画作品出自安格尔的《泉》。
《泉》(spring),别名《春之仙女》,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于1830年至1856年所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法国奥塞美术馆。
该画运用柔和并且富有变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线,表现出女性人体的古典之美。年轻的裸女手拿陶罐,让里面的永缓缓地倾例出来,微屈的双膝和因举起陶罐所表现出的肌肉曲线营造一种典雅、纯洁的脱俗之美。
安格尔(Ingres,1780—1867)大卫的学生,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安格尔追求“绝对的美”,认为古希腊和拉斐尔的艺术是完美无瑕的典范,并认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绘画的根本。
他推崇古典的艺术法则,强调理性原则,重视素描和线条的作用,忽视色彩的表现作用,并反对直接表达感情和想象。代表作有《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马的礼赞》《利维尔夫人像》《大宫女》《土耳其浴室》《泉》等。
(5)中国唯美女人油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西方古典艺术家的眼里,女性形象是他们普遍钟爱的表现对象,米洛的维纳斯,被奉为永恒的经典,代表爱与美的维纳斯,即使双臂残缺仍不失为一种美;提香塑造了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达·芬奇塑造了好多女性形象,代表了古典艺术的典型形象……安格尔的题材并不多,甚至反反复复画同一题材、使用同一造型——女性。
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开始为作品《泉》起稿创作,可是迟迟没有完稿。直至1856年,76岁高龄的他才在助手亚历山大·莱格菲和吉恩·保罗艾蒂安·巴尔泽的协助下完成此画。
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的“维纳斯”样式。
Ⅵ 于小东画的女人油画,姿色丰盈,风尘妩媚中却显人性阴暗!
于小东画的女人油画,姿色丰盈, 风尘妩媚中却显人性阴暗!
都言世事无常,任何事物都无常的也就是处处充满着变数,绘画也一样,理是相同的,表现在油画中,即使油画风格再怎么变化无常,其艺术都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要做到大家都理解。
虽然说天地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多数人是不理解的,而且河南不知道,也只有一些智者才知道,比如老子等,通过他的道学告诉了大家。
表现在绘画上,画家更应该把这种道理讲明白,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称得上有“风格特色”,如果只有创作者自己理解,那就是自娱自乐了。
不管是谁都要明白,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作品的价值,一件得不到认可的作品它的价值何在?
也就是说确保大家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一件作品才有他的价值,而这种艺术风格才显得有意义,比如当代油画家于小冬的作品,很多李碰人就很容易理解,并且从中也有收获,自然就有他的一定价值。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于小冬笔下的有关“女性”题材的油画作品,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首先第一印象是他的作品背景色调很单一,这个一看就知道,而且每一幅画作都是简约的黑白灰、蓝绿紫这样的深色调。
这样的色调可以让画中主体女人显得更加突出,还有他的油画背景色调很光滑,看着如此,但是仔细看发现笔触线条很粗糙深刻,让画面的层次感或张力显得很鲜明。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画面不同色彩之间有较为明显的重叠痕迹,这也是画面有层次感的原因,而他的背景给人的印象是高冷的视觉效果,采用的是写实的做法,不凌乱,且直击人的情绪,背景层次感和戏剧张力都得以很源扰铅好的体现,这让主体人物立体感特别强烈。
画中女人的肌肤肢体、服饰的色调笔触非常浓厚,色彩效果也很强烈。
再看画面,主体女人真实的肢体肌肤,丰盈健硕,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女人内心激烈的情绪变化,那种雹好质朴干练,那种妖艳妩媚,有徐娘半老的风韵美,这是成熟女人特有的魅力。
不过看起来有点西方女性的特征,西方女性多为性感妩媚,丰满的体型更加让人着迷,回看动物界女性就是丰满的,而男性也是比较健壮,但是个头不及雌性壮硕。
这种画风带有西方油画的写实元素,西方人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中西元素的相结合,单从画面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容易看到画家的表达的寓意。
简约的背景前就只有一个女人,而且是精气神十足地坐着,精神状态,特别是眼神时而温顺,时而强悍,时而忧郁,时而呆滞,给人难以捉摸的感觉。
再仔细去看,他的整幅画作的背景甚至是主体的色调效果,粗糙但是却很深刻,很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绘画风格,这样的画色彩反映出来的情感色彩也更加的强烈。
而且在于小冬的油画中,女性的穿搭也很丰富,有的是是穿装性感的女人,体态丰盈,有的则是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但是居然身边放着骷颅头,这显得深沉或阴暗。
Ⅶ 中国画的最好的女油画
中国最具代表性女画家闫平油画作品当属闫平的作品。
闫平,1956年生于山东,中国当代艺术家,她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并深深影响着许多年轻的画家,在她的作品中,笔触粗粝而率真,野性而富有生命力。
作为一名女性画家,她的作品完全没有娇柔唯美之感,而是以自由松动的笔触跟色彩描绘了许多生活凳举场景,这些日常被闫平处理得异常生猛和硬气,一股豪放之气扑面而来,她是艺术里的“女侠”,一支画笔将生歼没活的真性情、自然的生命力以及人的内在性都描绘了出来。
她合作的画廊有松云堂画廊、三版工坊、时代艺龙、方圆美术馆、方圆艺术空间。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枣改碧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
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