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敦煌美女画图片大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敦煌美女画图片大

发布时间: 2023-03-16 03:48:52

A. 手画古代美女图的方法

画仕女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态 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长短、肥瘦,大小 等,属于人物的生理特征。而手的姿态则是指手的动作与姿势 而言,是体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将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画手的造型 历代壁画中所画的佛、菩萨、飞天.供养仕女及舞蹈仕女 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样,魏时仕女的手用细线描成,有韵手无 节,很柔软;唐代画的手有节,比真实的手略为夸张,第三个 手指稍长,显得有力,并将手指头突出来的肉勾出,这说明唐 代妇女不留指甲(图一);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来越瘦 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确,显得人体大而手特别小,极不相称。为了使仕女画健康向前发展,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手的造 型,抛弃不健康的东西,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画手的姿态 前面已经说过,它是属于表达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 张画中的人物刻画直接关系到画的主题思想一样,手的姿态如 果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个画的主题 思想。以我创作的《文姬辨琴》为例,此图表现蔡邕在月夜弹 琴,为了试探女儿文姬是否真的能辨琴,他有意挑断一根琴 弦,坐在一旁的文姬正细心倾听与分辨其父挑断的是第几根 弦。这个情节关系到手的姿态的处理,起初我在画稿上设计文 姬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说断的弦是第四根。有人看后很直率 地沉 “这样画手势岂不成了解说图”?他认为我这样表达文 姬的思想过于简单化,缺乏内心活动的深度。后来我反复推 敲,觉得这位同志的意见很有道凰可是怎样处理文姬手的姿 态,才能哈当地表达文姬徊听琴后猜想的瞬间心理活动呢?正 当我苦思暝想之际,忽然一个敦煌壁画中用手支颐的《思维菩 萨》彩塑泥像浮现在我的眼前,它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决 定将《文姬辨琴》的手处理成紧贴在嘴边并正在思索的姿惑 实践证明,修改后的手的姿态确实比伸出四个手指含蓄得多。 最近我在创作中也遇到类似问题,使我更加认识到手的姿态在 仕女画创作中是何等重要。
(二)手的结构 简要地说,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 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 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 我们画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
近代,由于医用人体解剖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出现,许 多国画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题材创作中,手 的结构大都比较正确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 不够正确。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科学所致。 这些毛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人大手小”、 “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 “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 “手腕太细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 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我们的仕女画中。
(三)手的勾线 手的勾线也和面部勾线一样,要求匀称而细紧,使柔和的 线条富有弹力。卷轴画仕女手的线条采用细线的游丝描,用以 表现仕女手部的匀称和柔润。壁画仕女手部的线条均用铁线 描,但描法与卷轴画相同,线条也极为匀称、有力,同样能收 到游丝描的效果。敦煌、永乐宫壁画中仕女手的勾线可证实这 —�6�1点,不同之处在于卷轴画用淡墨勾,壁画则纯用浓墨勾。此 外,用笔可稍有轻重,起伏,但忌用转折顿挫的笔法,这样画 手显得比较僵硬。图四为古代卷轴画和壁画勾手的方法,图五、 六,七表现现代仕女手的姿态和勾线方法。从这几张图可看到传 统手的勾线笔法及现代仕女画手的结构的优点,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学者参考。 由于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与臂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仕 女的臂部也必须画准确,才能与其它部位相谐调。
(四)手的着色 第一,染曙红。要求与脸同时进行,为表达出手皮肤里的 血气,必须先后用曙红将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处、拇指 球、小指球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调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须往一边染,不必两边都染。同时不要染得过深或过分求 立体感,否则与脸不协调。
第三,用朱膘,曙红、藤黄和粉调合成肉色将手全部罩一 遍(与脸同时进行),干后再用曙红调赭石勾手的颜色线(也与脸同时勾)。至此,仕女手的着色全部结束。
四.仕女各部位的着色及颜色的研制
仕女画的着色也和山水、花鸟画一样,都要从染墨开始。 就是说,着色以前,一定要把应该染墨的地方(发髻、眼眉及 鼹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后再开 始着色。因此,笔,墨、色三者之间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联系 的。历代画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浓、淡、湿,六彩指墨可分为黑,白、干,湿,浓、 淡)。说明笔之所以表现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现物的色,都与 颜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国画中纯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画,既 是初学的阶梯,又是独立而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画种。我曾在故 宫看到两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画,真是精妙绝伦。其中一 幅画的是一个弹筝的仕女,其面部、发髻,衣带,以及乐器的 音柱、丝弦,都用丰富和不同浓淡墨色层层染出,极为细致。 此画虽然不用颜色,但同样有色彩的感觉。这两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画,有力地说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现将仕女画的 着色技法扼要叙述如下:
(一)发髻的着色 发髻勾好后,先用淡墨逐渐加深染出(至少两遍),然后 着脸和手的颜色,接着再将发髻用墨染到应有的浓度。用墨染 发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清代改琦,费丹旭为代表的淡彩着 色的仕女发髻,用较淡的墨染出,只有一两处用浓墨染;一是 明代仇英和唐、宋的染浓墨的仕女发髻,画得特别浓。染墨最 难的地方要算额部的发际,必须按原来勾好的发际准确地染, 从浓到淡,一直染到无痕为止。初学的人,往往因为水分干湿 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够,就是染过了出乐的界线,结果使额头变得很短蹙,有时还会被墨染脏,再也无法挽救。因此,要 染好发髻,必须熟练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艺。 “窄染”是用很浓的墨色画到发髻时,骤然染淡,并染得毫无 痕迹,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二)颜面的着色 仕女画脸部的着色方法,从传统的仕女绘画来看,大体分 为两种:
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图》、《宫中图》,以及大量的壁画、墓葬壁 画(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着色均大同小异。由于晚清以前没有洋红,所以都用 B刚巳其染法是先将仕女的两颊染出,再用浓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调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为面部的轮廓线很准 确,虽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体感。这种不染明暗的方法,从唐 代就流传到日本,直至明治维新以后,甚至现代的人物画家, 包括伊东深水和镝木清芳等,都沿用这种颜面着色方法。
1.唐代卷轴画与壁画,在颜面设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处在于卷轴画染胭脂之后,稍微用一点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颈下稍加渲染,然后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额,鼻、颏(即三白)。这种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现出唐代贵妇人所崇尚的浓妆艳抹的“盛妆” 效果,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2.五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五代以后,仕女画面部设色采用很细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窝.鼻的凹部,两颊、嘴角、耳边及颧骨各部 位,然后再罩上调有肉色的粉。这与唐代用粉不调肉色或少调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样施加三白,而且更浓。五代以后直至现在一直沿用这种三白法,它比唐代设色更 富有立体感,甚至更力瞰艳厚重,《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五代这种面部较细致并富有立体 感和质感的染法,在着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法的长处。

B. 敦煌壁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艺术高超在哪里

这个东王壁画的这里面的这一幅图的话,艺术高超的话在于,几千年前的这种话能够把图像描绘的这么清晰,这么的具有色彩,这么美丽,所以说这就是艺术高超的地方。

最后我们要知道是女娲和伏羲,他们是开创天地的人物,这他关于他们的记载在秦朝之前都已经有了这种相关历史的记载,到了汉朝时期,他们的形象慢慢的才体现了出来。而且相关科研人员还发现他们的身体交织缠绕在一起的话,是非常相似于人类的DNA的。除此之外,这一处的敦煌中也有很多其他相关的人物,比如说一些佛教人物,还有一些呃道教人物的出现,整个壁画看起来有一种像是壁画在墙上飞起来的感觉,反应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对于这种情况并不排斥,反而积极的接受并把他们发扬光大,谱写成属于我们华夏大地上的文化影响。

C. 网上流行的敦煌飞天美女壁画是谁的杰作

是曾浩画的
不是真正的敦煌壁画 是他这几年画的油画

D. 谁有敦煌壁画的高清大图,最好是原图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另存为图片就可以了。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E.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么呢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么呢?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在民政和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刺激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化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敦煌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后,佛教文化在东汉、西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等时期广泛传播。到了唐代,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下,敦煌壁画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当时有552座石窟,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从壁画设计的角度看,唐代敦煌壁画摒弃了以往壁画 "人山人海,水不能广 "的表现理念,运用散点透视等新理念来调整壁画中人物与景物的关系,从而达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目的。

在人物方面,唐代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女性形象,如菩萨、阿普萨、舞乐等。这些人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神采飞扬,完美地诠释了 "形神兼备 "的理念。在绘画技巧上,唐代敦煌壁画普遍采用了 "骨法和笔法 "的画法,更加注重壁画的细节描写,力求达到壁画高度写实的目的。在色彩方面,唐代敦煌壁画既可以炫耀华丽,也可以清新淡雅,在表现人物的方式上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唐代还首次将着色的方法应用于壁画,突出了壁画的层次。唐代敦煌壁画因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成为中国壁画史上的一支劲旅,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F. 原来敦煌壁画里,这么多萌照,不许笑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空白。

左江花山岩画的申遗成功,让人们的目光又回到了这些描绘在岩石、墙壁上的古老艺术。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绘画载体,岩石上中的各种图像记录着古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

这样的绘画形式,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壁画。印象中,提到敦煌的绘画壁画,那绝对是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

莫高窟第285窟 窟顶 西魏

而实际上,敦煌纸绢文书绘画壁画里,杂七杂八有趣怪异奇妙让人无语的东西还是相当多的。毕竟这些画至今已历经1600多年的 历史 ,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每一代参与绘制的画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精品,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令人捧腹的“拙作”。

豆瓣网友扬眉剑舞在2012年创建了《敦煌无厘头》的相册,上传了大量敦煌壁画的照片,这些图片不是恶搞、未经PS,是如假包换的文物!

“镜头来了,姐妹们快卖个萌!”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下这些妙趣横生的壁画作品,虽然样子怪了点,但它们也是有典故的哦,只是画师的画技差了点而已,严肃点,不许笑!

在一幅绘于大唐贞元十三年的纸画中,供养菩萨庄严宝相,头顶光环,脚蹬布鞋——

淘宝爆款擦地拖鞋,包邮哦亲!

且慢,菩萨脚上的鞋,可不是常见的僧侣款圆头简约风布鞋,你看那鞋底还镶着一圈毛边,貌似走的是皮草奢华路线。不对,这看起来更像擦地毛拖鞋,穿上鞋子走起如罩,顺便把地板都蹭干净了。原来,早在淘宝诞生一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这种走路保暖擦地三不误的鞋子。

有明眼人指出,其实画师想画的是莲台,只是画功不过关,没把握好莲台的比例,再搁在菩萨脚下,就使得莲台成了“鞋子毛边”。

画师:练了这么多,总算画好眼睛了

另一幅同为唐代作品的纸画残卷,画中女子面如满月,头戴金钗,颧骨有两抹“高原红”。有人就吐槽说:眼睛就这么难画吗?在旁边练习了这么久还是画成这样......

有人猜测,画中女子是千眼因陀罗,也即是佛教里的护法主神帝释天。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种之义,故称千眼,在中国寺庙中多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相。

“梦露掩裙”壁画版

敦煌画作中的“穿越”实在处处可见。“梦露掩裙”来自绘于唐代的莫高窟468窟壁画,真实故事一点都不香艳,场景看起来像书舍,端坐着的老师举起教鞭训斥不用功的学生,学生侧身躲避,回头可怜兮兮地望着老师,两条小腿上早已鞭痕累累。

这幅画有点“味道”

画师大哥,我知道你走的是工笔写实路线,可也用不着把便便画得那么清楚吧,就不能处理得更加艺术一点吗?

这你就不懂了,这是佛祖降生的神迹!

悉达太子降生后,出现的三十二种祥瑞,其中之一为“臭处更香”,这个佛经故事被北周画师描绘在莫高窟290窟顶上。这幅蹲坑画不仅具有宗教和艺术价值,还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厕所形式,具有考古价值:

厕所是一座四阿顶式建筑,人蹲在有方洞的木板上方便,木板下是粪坑。这种厕所在当今敦煌乃至中国各地农村仍然普遍存在。

不好意思,俺最近有点“上火”

我知道你想说啥,告诉你:这又是一个着名佛传故事!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即将得道成佛时,魔王波旬担心自己将失去地盘和权威,带领魔军眷属来阻挠释迦牟尼。魔王先以美女诱惑,后以武力威胁,均遭失败,最后伏地皈依。

彼时释迦牟尼已然成道,结跏趺坐于佛坛,泰然自若。围绕在他周围的是魔军众妖,牛头马面、虎口羊角、象头人身,奇形怪异,狰狞凶恶,杀气腾腾,或张弓搭箭,或操戈持剑,或放蛇耍猴。喷火妖怪位于释迦牟尼的佛坛正下方,弯腰撅臀,两手扶着屁股,大吼一声,发功喷出三道熊熊火焰。只是你瞧他双目圆睁,面露惊恐,就知他的火力不能伤佛祖毫发。

莫高窟从北魏到五代共有七幅壁画描绘这一情节,也有类似绢画传世。“喷火图”出自藏经洞发现的设色绢本画《降魔成道》,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你挑着担~我牵着...虎?

这位高僧名为达摩波罗尊者,高鼻深目,头戴宽沿帽,身穿双色斑点行脚装,手执麈尾,背负经笈,上空有一化佛。这类图画被称为“虎伴背笈行脚僧”图式,在现存敦煌画中至少有20幅,其中8幅为莫高窟缓圆壁画,其余被法国伯希、英国斯坦因扰橡塌、日本大谷探险队等劫去。

小明,课后每个字罚抄500遍!

你那个哪买的?

乡亲们,嗨起来!

冯巩:想死你们了!

一人躺倒地上,一牛在其上方,不要联想到什么重口味儿童不宜事,这是一幅报恩经变画《恶友品》——

善友太子赴龙宫取得摩尼宝珠,归途中被弟弟恶友刺瞎双眼,昏倒路旁,适逢群牛纷沓而至,牛王以舌舔善友目中毒刺,解其痛苦。

再看那对眼对眼脸贴脸的好“基友”,不知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不过,最动情的还是一道伯希和搜集的唐代《放妻书》,也就是离婚协议书。

“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性。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夫妻情深抵不过口角摩擦、柴米油盐,“家活渐渐存活不得”,在姻亲族长见证下,你我好聚好散罢!

《喻世明言》里蒋德休妻,在休书中点明“妻王氏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相比之下,敦煌放妻书通篇两百余字,遣词造句宽怀文雅,不仅没有将夫妻失和的责任推给对方,反而眷念夫妻恩义。虽然有网友指出,几道放妻书所言略同,兴许是模板,但总归比绝情的休书或干巴巴的法律条文要有爱。

敦煌画师初级训练班成果展之小鸡习作

又调皮了哦

画师你怎么又偷偷在经卷后面涂鸦!!

传世敦煌画不光有体态绰约多姿、衣带迎风舒卷的飞天,也有穿丁字裤的菩萨、蹲大坑的凡人;有恭敬礼佛,也有澎湃“基情”;有让张大千拜服的稀世杰作,也有让我等网友争相吐槽的“小学生习作”。

这些令人捧腹的作品,也让这些在背后辛勤劳作的画师、工匠的形象丰满了起来,更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冰冷壁画多了一点人情味。

画师:“我也不想的好吗?!”(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