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美女头顶银饰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美女头顶银饰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01 03:44:30

1. 鞠婧祎有哪些好看的造型

鞠婧祎被称为四千年美女,她的颜值绝对能够撑得起这个名字,真的是太美了,不管是现代装还是古装剧都毫无违和感,尤其是古装造型,果真是绝美的风景。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四千年美女鞠婧祎都有哪些好看的造型。

一:一袭红衣造型。

这是鞠婧祎参加的一个节目叫做《国风美少年》,因为这类的节目比较少,所以还是非常受观众所关注的,鞠婧祎在节目中,出场就惊到了众人,一袭红衣甚是惊艳,衣服稍微改良了一下,中间露出了鞠婧祎性感的小蛮腰,薄纱的造型,让整个人都充满了诱惑。鞠婧祎手持扇子,一遍唱,一边跳,一首《红昭愿》折服了众人。不得不说,鞠婧祎长得精致清秀,太适合古装了,这个红衣造型让无数的人都心动了。

鞠婧祎的每一个造型都是非常惊艳的,毕竟四千年美女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肤白貌美,还那么有才,简直满足了女生所有的幻想。

2. 异域扮相好看的古装美人,只服这20位,辨识度高不说还灵气逼人

看多了正统的古装造型,要是来个异域造型,就会觉得甚是养眼。

她们衣着鲜艳,笑容洋溢,不仅特色明显,还个个美得赏心悦目。

1、黎美娴

美丽柔情,温婉娴雅的黎美娴,因为古装扮相惊艳,气质清丽高雅,有着“古装皇后”和“古装第一美人”的美誉。

TVB古装剧《大地飞鹰》中,黎美娴一人分饰两角,姐姐波娃,性情泼辣狠厉,妖媚迷人的外表如罂粟花一般,美丽却有毒。

妹妹水银生性善良单纯,是哈尼族的圣女,如风中百合清雅温婉不惹俗尘。

在小辫、小圆毛球和异族帽子的修饰下,大眼睛的黎美娴愈发令人心醉。

2、梁小冰

梁小冰面部线条柔和,双眸含情,气质恬静,很有古典的东方美。

《圆月弯刀》里梁小冰饰演女主角青青,前期青青一直生活在忘忧岛上,所穿的服装很有异域特色。

与丁鹏成亲时的红色嫁衣装,胸前挂着精美的银饰项圈,头上是流苏装饰,缛丽华美。

浅绿色里衣罩淡黄色外衫,薄薄的刘海,头上绑着几圈小辫,戴着异域特色的帽子,这身造型清雅脱俗,别具古韵。

秀美的娥眉淡淡地蹙着,脸上浮现出浅浅的忧虑,让青青原本清婉柔情的容貌,更添一份我见犹怜的心动之感。

3、周海媚

周海媚的眉目浓郁,五官立体明艳,侧颜尤其美,眉梢嘴角尽是倔强和坚韧。

在1991年TVB古装剧《怒剑啸狂沙》中,周海媚扮演了藏族女子卓玛,外表温婉,气质端庄。

前期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垂于胸前,增添甜美感,头上白色的珍珠额饰更是点睛之笔。

后期两条麻花辫低低挽成环状,配上红色珠串额饰、金色大耳环和绿色藏族服饰,楚楚动人之中稍显成熟。

4、唐嫣

肤白貌美,个子高挑的唐嫣,长着瓜子小脸和铜铃大眼,唯一的缺点就是额头有些宽大。

因此,唐嫣古装造型,与婉约唯美的额饰有着天然的适配感。

无论是《仙剑奇侠传三》中的女娲后人紫萱,还是《轩辕剑之天之痕》中的魔界之女独孤宁珂,再或者是《燕云台》中的辽国皇后萧燕燕。

自带清冷气质的唐嫣,戴上各式各样的额饰,穿着各色纱衣,异域美人扮相冷艳又高贵。

5、彭小苒

彭小苒在电视剧《东宫》中,饰演西州九公主小枫,身份尊贵备受宠爱。

喜欢穿红衣的小枫,性格率直热烈,整个人都发着光,像草原上闪耀的太阳一般,绚烂多姿,璀璨夺目。

双层红色串珠流苏眉心坠,与小枫身上的亮红色披纱相得益彰,活泼明媚的少女,带着几分倔强与纯真。

充满异域风情的装扮,不会显得过分华丽,却也不落俗尘,每一帧画面都又仙又美。

6、袁洁莹

一身颜色鲜艳的异域裙装,袁洁莹凭借娇俏的面容和灵动的气质,驾驭得轻轻松松。

TVB古装剧《风之刀》中,袁洁莹饰演西域天道正教赫连蒙逊之独生爱女赫连勃勃,生得姿容俊美,外号“小魔女”。

网状链条三角眉心坠,头顶左右两个梳着低低的发髻,两边耳侧分别垂着细细的小辫。

五彩斑斓的异域装,加上袁洁莹两靥处浅浅的酒窝,动起来活泼俏皮,极富生气。

7、黎姿

初次见到穿蒙古服饰出场的赵敏,就让人眼前一亮。

黎姿的美貌与古装结合起来,简直是熠熠生辉,光耀瑰丽,且通身都散发着贵气。

用坠着彩色珠子的小辫在头顶缠绕成高高的发髻,留一部分披发在脑后,一部分细小辫垂在胸前,额间变换戴着绚丽多彩的额饰。

长长的发辫,轻柔的衣衫,纤腰一束,面莹如玉,眼澄似水,灿若玫瑰,当真是个天上人间少有的极其美貌之女子。

8、杨幂

杨幂有一双饱含秋水又灵气十足的大眼睛,早期的她脸型还有些方,再加上发际线较高的问题,所以古装根本梳不了大光明。

很多造型师在为杨幂设计古装造型时,基本都会选择给她留个薄薄的刘海,或者是佩戴上眉心坠一类的额饰。

王昭君出塞时披了一件红色带白色毛绒边的斗篷,头上戴着金色眉心坠,高贵持重。

刚过二十的杨幂,长相甜美清纯,笑起来柔顺婉约,满满都是少女感。

9、迪丽热巴

出生于新疆的迪丽热巴,是维吾尔族姑娘,高鼻梁,深眼窝,典型的少数民族长相。

浓颜系的热巴,属于第一眼惊艳型美女,五官精致立体,两双狭长的眼睛不仅灵气逼人,还为她增添了一丝妩媚感。

当异域美人换上异域装扮,那就是“日月如合璧,五星为连珠”,再完美不过了。

头纱,金色链条额饰,笑起来美艳妖娆,分外多姿。

10、洪欣

洪欣在《箭侠恩仇》里,饰演浪族女子月影沙丘,亭亭玉立,爽朗直率。

头上戴着黑色绒帽,帽子前方正中间嵌了一枝绿孔雀羽毛,低低地扎着两根粗麻花辫,脖子上挂了一条宽大的银色项链,身穿暗黑色异族服饰。

长相娇憨的洪欣,身材曼妙,灵动的眼神,俏皮的神色,她的月影沙丘扮相出彩,令人念念不忘。

11、曾华倩

宛若幽兰的曾华倩,美目流盼,灵秀天成,漂亮的容貌中还带着几分娇俏与高傲。

TVB古装剧《龙庭争霸》中,曾华倩是瓦剌国伊兰公主,美丽高贵,机智过人。

因为是番邦的公主,造型师为伊兰设计出了弯弯曲曲的黑色小卷发,头上还绑着与所穿衣服相配套的头纱,娇媚柔美,别有一番风情。

12、刘诗诗

挞拔玉儿是北方挞跋族的二公主,穿着带金色花纹的玫红色衣衫,头发编成辫子扎了起来,头饰也是金色的,整体造型干净利落,配上额间的花钿更加娇美。

刘诗诗身上的气质如空谷幽兰般,让人心旷神怡,穿上带着长款头纱的蓝色刺绣纱衣,额头上是蓝色宝石眉心坠,优雅又神秘。

莘月本是一个“狼女”,性格活泼直爽,刘诗诗气质古典,曼妙的身姿中透着轻盈,赋予了莘月别样的恬静美好。

13、刘丹

《还珠格格》第二部,来自回部的公主含香,天生自带异香的她,蹁跹起舞时能吸引数千里外的蝴蝶。

帽子上带着白色毛绒绒的流苏,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极具清丽脱俗的异域风情。

刘丹的大眼睛特别水灵,楚楚可怜的模样,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外表虽然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满身都是公主的傲骨和刚烈。

含香跳舞时身段袅娜,舞姿动人,颜值气质皆出挑,让人愈看愈陶醉。

14、李玲玉

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西游记》里的天竺国公主,一身闪闪亮亮的异域纱衣,头上戴着如梦似幻的薄薄面纱。

李玲玉的双眸灿若繁星,浅浅一笑时射出一股浓烈的盈盈秋水,泪光莹莹时就如同掩映在流云里的月亮,美不胜收。

当《天竺少女》的音乐响起,李玲玉扮演的玉兔精,随着乐曲翩翩舞动,清歌配妙舞真是绝色美景。

15、宁静

《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天生丽质,野蛮洒脱,聪明冷静,有着“满蒙第一美人”的称号。

宁静是浓颜系大美人,身上有股强烈的野性之美,头上戴着绚丽繁多的饰品,穿着斑斓的异族服饰,明艳动人,美到极致。

少女时期的大玉儿,无忧无虑,如玉的模样,清水般的目光,一丝浅笑都让人心发烫。

16、刘品言

十七岁的刘品言,在《仙剑奇侠传》中饰演阿奴,自幼跟随圣姑学习仙法,古灵精怪,俏皮活泼。

经常身着红色碎花衣的阿奴,头上斜戴着羽毛或红色流苏额饰,手上和脖子上也都有银色的精美首饰,如人间精灵一般充满生机。

被拜月教主控住后,衣服颜色变成了黑色,头上的额饰也是暗银色的圆点流苏样式,冷漠无情,超级带感。

17、李彩桦

李彩桦在《昭君出塞》中饰演“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她是模特出道,身姿曼妙,双眸秀丽,被誉为香港“玉女掌门人”。

剧中昭君出塞时,披着带红色白边毛绒的斗篷,头上戴着红色镶金饰的帽子,配上清新脱俗的少女妆容,美得无可挑剔。

那年的李彩桦,颜值正是巅峰时期,一张脸青涩又妩媚,身上那股温柔又含蓄的气质与王昭君不谋而合。

真真是“美目流盼星光动,鼻如悬胆稳相称。面衬桃花白里红,灿烂一笑齿如银。”美人如画,落落大方,颜值气质神韵到位,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了起来。

18、文颂娴

《锦绣良缘》中文颂娴饰演吐蕃大论之女顿珠,生性乐观,活泼开朗,有着塞外女子的野性不羁。

顿珠出身于王族之家,出场穿的这身吐蕃服装,头戴着流苏样式的银色头冠,既灵动又洒脱。

出嫁时的红色嫁衣装,头上的婚冠也是异族花纹带银色流苏的样式,脸上堆满笑容,精灵可爱。

19、刘涛

《还珠格格》第三部中,刘涛饰演缅甸王猛白的第八个女儿慕沙,英姿飒爽,勇敢刚毅。

穿着金灿灿的服装,头上戴着金灿灿的发冠,就连垂在胸前的两根发辫上都缠着金色的发绳,一身闪耀的装扮,很好地呈现出慕沙公主高贵冷艳的气质。

卸下发冠,头上的发饰换成了多个五颜六色的金圈,还在额前戴了一条流苏眉心坠,真是英姿勃勃,浪漫奔放。

20、张恒

《还珠格格》第一部中,西藏王带着最爱的塞娅公主,到北京参拜干隆皇帝。

头上戴着白色毛绒球的帽子,身上是藏族特色的服装,笑容爽朗,又灵又美。

和小燕子一样,塞娅公主也是个刁蛮任性,活泼俏皮的女汉子,有着不服输精神的她,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彩照人。

以上20位影视剧里的漂亮的异域造型,辨识度高不说还一身灵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3. 独龙族服饰图片

独龙族服饰的介绍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河谷地带,一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福贡、维西县。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青年男女结婚时,习惯喝同心酒,表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独龙族每年腊月择吉日过年,是传统的节日,称“卡雀哇”。过节时剽牛祭天,敲起铜锣,跳“牛锅庄”舞蹈庆祝。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现在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僳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独龙族以农业,采集和狩猎为生。节日里,每个民族和部落都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猎宰羊,部落主妇将食物分给各个家庭,他们称为“分食”,也有剽牛活动.... 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有好多的~嘻嘻~~~~~~

独龙族服饰的服饰特点 独龙族男女均喜爱装饰品,男子外出时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的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也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如今,曾流行一时的颈饰耳坠已在今日尚简约务实的着装风格中渐渐退场,只在中老年妇女们盛装时的珊瑚石、绿松石饰物中留下些许印记。独龙族妇女中还曾盛行独特的身体毁饰――纹面。关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如: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标志性成熟、避邪防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过去独龙江中上游各地独龙族妇女多有文面者,如今,为数不多的一些老妇脸上依稀可见的刺青,讲述着她们曾经拥有的美丽故事。独龙族人民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过去的衣着十分简单,一方麻布线毯,日作衣、夜当被。解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穿上了布衣装,但仍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显得洒脱、大方,既有古朴自如的山林风韵,又具有现代的时装魅力,颇受中外服装研究者们的青睐。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的佩饰也颇具特色,用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的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 ,多披头散发,赤足。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所织麻布线毯色彩谐调,厚重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本民族的衣着材料,也颇受怒江两岸各族人民的喜爱。

独龙族服饰的介绍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

独龙族服饰的服饰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的服装也没有多大改变。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多数常年赤身裸体,或者只是在下身围一小块麻布,或系挂一块约三指宽的小木板、小竹板之类的东西。成年之后,男女的服装也仅是一块麻布。男子在腰部系一根麻绳,用自织的一小片麻布围兜住 *** ,或是用一块大麻布斜披在背上,然后从左肩拉一只角,从右腋下拉另一只角在前胸拴起即成。有的男子还裹一副麻布绑腿。女的则用两块麻布分别从双肩斜披,相互包裹,腰间用带子或麻绳拴紧,上身缠一块麻布,从右向左包裹;拉到前胸用竹针别牢。有的妇女头上还包一小块麻布头巾。新中国建立后,独龙族的衣着有了很大变化,男女服装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只有部分老人在家时仍保留着传统装束。男女外出时,仍习惯在身上披一块独龙毯。

独龙族服饰的纹面传统 解放前,为了表示成年,独龙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必须进行纹面。届时女孩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由纹面师用削尖的竹签,沾着锅烟水在脸上画出纹样,然后用竹签扎刺。每刻一线将血水拭去,再用锅烟灰或者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使它渗入皮下。一周之后刺划的面孔红肿结痂,痂落愈合肉皮上便呈现出黑色或青靛色的花纹。独龙族妇女已不再纹面。

独龙族服饰的独龙毯简介 独龙毯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它的原材料是山上野生的和自己种植的麻,将麻搓成线后,用多种植物的液体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独龙毯质地结实耐用,可防雨,也可用来做垫盖被褥一类。一床讲究的独龙毯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使用多种不同的器具。如今,披身的精美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约2米。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及民族的服装图片

要各民族的图片,经典的,要能体现民族服饰的,代表性人物图片也行,谢谢哒~还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张以上~ 中国56个民族传统服饰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zhang zhu
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国xi zhang、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zhang zhu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这种肥大的衣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又便于起居,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条臂膀,方便散热。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装特有的风度。
妇女通常梳发辨,戴头饰和发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靴。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达干尔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东乡族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hui族相近,妇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左右) 10分 独龙族(自己根据资料写)
网络名片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约有74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目录
民族简介
民族历史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宗教及节日
民族服饰简介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独龙族服饰历史
独龙族服饰发展
独龙族服饰特点
独龙族服饰习俗
民族婚俗
民族习俗黥面遗俗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天文历法
民族节庆新年
剽牛祭天
民间歌曲民族简介
民族历史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宗教及节日
民族服饰 简介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独龙族服饰历史
独龙族服饰发展
独龙族服饰特点
独龙族服饰习俗
民族婚俗
民族习俗 黥面遗俗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天文历法民族节庆
新年 剽牛祭天民间歌曲展开 独龙族男子
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 *** 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 独龙族图腾
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史籍称之为“俅人”。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
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 灰敷面:云南独龙族最后一位
龙语中“门租”是对各种民间曲调的统称,而“门租哇”则是对歌手的称谓。独龙人常用舞蹈和歌唱来表达喜怒哀乐和生产、收获、狩猎、建房、婚庆等事件,民歌曲调质朴淳厚,节奏自由多变,风格独特,许多神话和故事都借由“门租”而世代流传。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 *** 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着特性。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独 独龙族
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

4. 苗族女人的头上都会戴一种银饰,这种银饰叫做什么

苗族银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一、银童帽饰属于头饰,通常钉在童帽上。

二、贵州苗族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1、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2、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3、排调型银角,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三、银帽分为三种类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

四、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五、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针的类型: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

七、银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

(4)美女头顶银饰图片扩展阅读:

苗族银饰特征:

1、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5. 藏族 苗族 傣族的服饰 节日 饮食 急急急急!!!!!!!!!!!!!!!!!!!!快快快!!!!!!还有图片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 藏族服饰
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3、望果节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 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 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4、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6、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 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 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8、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 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 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9、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10、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11、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12、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3、赛马会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 “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4、插屋顶旗

插屋顶旗为藏族节日习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将一面刻有藏文经文的红黄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顶上。禳灾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异。有的白布红边,有的红黄相间又饰以黑色条纹。旗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将旗绑在旗杆上,有的则扎在树杆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几面旗。

15、白马歌会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16、林卡节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网络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苗族银饰
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且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4月。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编辑本段民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6. 苗族婚后服饰与婚前服饰有什么不同,带上图片

已婚者梳平髻于头顶,将头发盘成波浪状覆盖在前额,头戴银花或银梳。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两县苗族未婚女子从七、八岁起头戴平顶缩褶帽,外缠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妇人将头发盘缠于头顶,戴上无底或半边底的覆额缩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装无更多头饰。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系围腰,围与裙长。

7. 要各民族的图片,经典的,要能体现民族服饰的,代表性人物图片也行,谢谢哒~还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张以上~

中国56个民族传统服饰

8.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壮族女子为何喜爱佩戴银饰

壮族姑娘都戴着华丽的银饰,他们很漂亮,笑容灿烂,起初壮族人戴银饰,也许是因为它的实用效果。

壮族银饰曾经很流行。根据1934年度《广西县概况》,百色市“妇女饰品包括发箍、发夹、指环、手镯等”,优雅地向下“妇女的装饰,城市更是金玉,国家是重玉银。”“只有女人喜欢戴发夹、耳环、手镯和盾牌。”富人用黄金,穷人用白银。”未婚女性喜欢留长发留刘海(以区别已婚与否)通常,他们会将左发梳向右侧(大约37个点),用发夹固定,或者扎一条长辫子,在辫子的尾部系一条彩色毛巾工作时,他们固定编织板的顶部已婚妇女头戴龙凤发髻,将头发从后向前折成鸡(凤)臀式,并插入银或骨横发夹。很少有白手帕用绿纱包着他们大多使用黑色手帕或花手帕她们大多是中年妇女,喜欢戴绣花前额冬天,女人通常戴黑色的羊毛帽子。帽沿的式样随年龄而变化。

那边有那么多隐士,他们可能不如我们值钱,如果他们不在我们身边,其他人的财富就会显现出来,隐藏起来。

9. 脖子带项圈,头顶银饰的是什么民族

典型的苗族同胞的装饰。

10. 贵州苗族女子为什么喜欢带又大又重的银饰耳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如今国内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湖南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等地区。苗族人的服饰十分有特色,尤其是苗族女子。苗族女子一般头顶上会戴多达十公斤左右的银饰,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表示不可思议吧,但是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


越多越美:苗族银饰不仅仅是重和大,还有一个多的特点。很多当地的苗族女子,她们的耳朵上可能会佩戴3-4只耳环,项圈也是至少2个,总之从双肩以上开始就被银饰给包围,阳光底下闪闪发光。如果你有幸从她们旁边走过,那所有首饰随着身体摆动而撞击发出的声音很好听,特别的清脆。

其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加空前了,这也可以看出我们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幸福指数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