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亲!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由服装质地和银饰特点判断:应该是“瑶族”。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❷ 明朝苏门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蠢宫真迹《鸳鸯秘谱》里的仕女图,那个花衣服的女子穿的服饰叫什么服饰
林妹妹穿的就是明式的小袖女衫,右衽交领,配裙子,符合红楼梦成书时代的穿衣风格(康雍年间汉族妇女仍然穿明朝款式。)
托名唐寅所画的仕女图中,女子却穿着清代中期以后演变出的大袖大襟、糅合旗装样子的衫袍款式,而且大襟上用清朝才有的盘扣。(明朝也有纽扣,但是是金属的小纽扣,少量用在直领对襟礼服领口,民间不甚普及。清朝才有长长的用丝绳编出来的盘扣,从脖子下面一直扣到衣襟。),女子的发髻也不是明代风格,而是清代样式,如果这个清朝妹子不是穿越到了明朝演禁片,那这幅画就是清代人的伪作,毕竟画春宫不是什么光彩事,唐寅一生贫困潦倒,老婆都养不活的主儿,但是文采绘画出色,不知怎么担了个风流才子的虚名,后世很多人都把黄画伪托在他头上,真够冤的。(说实话这个清代伪作画的不怎样,你搜搜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秋风纨扇图》,那用笔和格调精气神儿,甩这幅伪作十万八千里。)
第三幅图是近现代改良样式的旗袍,清代旗装不是这样的。
❸ 白色高领打底衫+半身裙,气质优雅又端庄,你觉得适合微胖女生穿吗
白色高领打底衫+半身裙,气质优雅又端庄,我觉得这样的穿搭非常适合微胖女生穿。这把图片上这位美女身穿白色高领打底衫,搭配上一条黑白条纹的半身鱼尾裙,这样的穿搭真的是非常的优雅,而且我认为精致感十足。30岁以上的女人大多已经事业有成,需要一些精致的装扮!这一身穿搭就非常的温柔,还能够展现宽是最成熟女人的优雅高端品位我认为非常的好看!因为大多数轻熟龄女性都比较喜欢简约大方的风格,所以黑白配成为了他们最日常的穿搭选择。
这种半身裙结合了性感和保守两种感觉,非常适合优雅古典气质的东方美女们!而这条裙子在鱼尾处做了一个简单的荷叶边装饰,这个装饰能够和上半身衬衣的装饰形成呼应。这样看上去这一身穿搭的风格会更加的和谐,而且也更加凸显美女的气质。这一身穿搭真的是太适合轻熟龄女性!
❹ 有喜欢穿大襟花棉袄的女人吗,我爱
1:首先大襟花棉袄是东北女人的特色,看来你喜欢东北女孩。
2对于一个喜欢东北女孩的你来说 你就等着遭罪吧 我就东北的
❺ 客家服饰的分类
主词条:客家凉帽、客家凉衫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
清代客家人戴的帽子有多种:劳动者戴束帽(俗称和尚帽),富人和读书人戴平顶的缎帽子,小市民多戴尖顶的瓜皮帽,老人戴风帽、棉纱帽,有功名的戴“顶子”和“缨帽”。民国时期出现毡帽、军帽和工人帽,女人裹头巾、出工戴凉帽,男人戴竹帽。建国后,盛行五角帽及工人帽。20世纪70年代后,戴帽的人逐渐减少,部分人戴风雪帽、绒帽和草帽。20世纪80年代,青年男女开始戴太阳帽。但是,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先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
客家女服饰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最初起源于中原,后流传到广东、江西、湖南等地。惠州所处东江岸边,这一带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分流下来的客家人,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女衣服和凉帽、木屐,在一些农村仍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