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這是什麼蛇嗎有毒嗎
赤鏈蛇
赤鏈蛇
摘要
赤鏈蛇是蛇亞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俗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棱,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
信息模塊
中文學名:赤鏈蛇
中文別名:紅斑蛇、火赤鏈、桑根蛇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 Colubridae
屬:鏈蛇屬 Dinodon
種:赤鏈蛇
分布: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國台灣、河北、山西、遼寧、吉林等地
介紹
屬說明
原
鏈蛇屬(Dinodon)與白環蛇屬(Lycodon)的 成員形態特徵比較近似,過去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征為:上頜齒均被兩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後3個組,但最
後一組鏈蛇屬為3枚,而白環蛇屬為2枚。然而,根據郭等人的研究,該分類學指征是令人 懷疑的(2013),故認為原鏈蛇屬為白環蛇屬異名。考慮到鏈蛇屬一
些成員的知名度大於白環蛇屬成員,私以為可以取鏈蛇屬作為Lycodon屬的中文名。
赤練蛇
別名和地方名
火赤鏈、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
主要分布
赤鏈蛇在國內分布很廣。國內除內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等地,其中沃氏亞種(Lycodon rufozonatum walli)分布於日本。
形態特徵
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齒,成年 狀態體長可達1—1.8米。頭較寬扁呈明顯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布滿紅黑相問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較短細。
毒性
赤鏈蛇被認為是無毒蛇,但其口腔分泌物或對人體有害。無致命記錄。日本所記載之「赤鏈蛇」的致死記錄實為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之誤。
生活習性
大
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 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
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
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
的習性。竹林中的赤鏈蛇
食性
以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甚至同類)、鳥、動物屍體為食。
繁殖
卵生,7~8月產卵,每產7—15枚。
飼養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練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於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適,上面用鐵絲網製成既通氣良好又牢靠的蓋子蓋好。
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將木箱咬破逃走。
箱的地層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於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後也要換上新的。
箱內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
此外,箱內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數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供蛇在裡面藏身隱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開始飼養最好從幼蛇養起。養幼蛇的方法很簡單,把它關在飼養箱內,只要每天供應新鮮的食用水就行了。初生的仔蛇不吃
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隨著卵黃等體內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一次蛻皮後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
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
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鳥蛋、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赤練蛇對溫度、濕度、環境等養殖條件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飼養管理,適宜初次養蛇者飼養。但此蛇食慾比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攝食1次。1條中500克的赤練蛇,每次可食小青蛙或小蟾蜍2~3隻,多者可達5隻。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喂,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鰍、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
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鰍。所謂死泥鰍,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鰍,而是把活泥鰍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鰍,在馴誘赤練蛇吃死泥鰍之前,應暫停投喂
其他食物。
赤練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赤練蛇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只宜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赤練蛇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另外,赤鏈蛇脾氣非常暴躁,把玩時需謹慎成體赤練蛇。
B. 蛇是怎麼走路的
第一種方式:
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
第二種方式:
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
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
第三種方式
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2)搜索蛇爬行的圖片擴展閱讀:
蛇屬於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等別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於有鱗目。
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紐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
C. 蛇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1、外部形態
蛇體細長,通身被覆鱗片,分頭、軀乾和尾三部分。頭通常扁平而近似橢圓,頸部一般不明顯。有些種類頭呈三角形,頸明顯,如蝮蛇、五步蛇、竹葉青、枕紋錦蛇等。
腹面的泄殖腔孔是軀乾和尾的分界處。尾的長短因種類、性別不同而有差別,樹棲蛇類的尾細長,適於纏繞樹枝,穴居種類的尾很短,水棲蛇類的尾側扁,呈槳狀。同一種蛇類雄蛇的尾部較粗短,雌蛇的尾部較細長。蛇類的四肢退化,蟒蛇等低等種類還有肢帶的殘跡,位於泄殖腔孔兩側,呈爪狀。蛇類雖沒有四肢,但有數目很多的椎骨、肋骨、腹鱗等。在肌肉的作用下,完成其特殊形式的運動。蛇頭部有鼻孔和眼各一對。鼻孔開口在吻部兩側,水棲種類則開口在吻端背面,並有鼻瓣調節開關,便於呼吸。眼位於鼻孔後方,眼瞼不能活動,無瞬膜,上、下眼瞼癒合成透明膜,覆蓋在眼球外面,既能透光,又能保護眼球。蛇蛻皮時,此膜不透明,蛇眼暫時失明,蛻皮後再復明。蛇眼沒有鞏膜,眼球呈圓形,晶狀體也近似為球形,不能改變其曲率,因此只能覺察近距離的活動物體。蛇沒有外耳孔、鼓膜和鼓室,僅有一對耳柱其一端連於內耳的卵圓窩,另一端連於方骨上。所以蛇耳不感受空氣傳導的聲波,但對地表傳導的振動很敏感,這就是蛇能預測地震的原因所在。蛇的鼻不是嗅覺器官,真正的嗅覺器官是位於口腔背壁前方的鋤鼻器,它是一種化學感受器,不與外界相通。舌細長,前端分叉,不具味覺功能,藉助靈活伸縮,粘附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送入鋤鼻器以完成嗅覺功能。蛇類頭骨中的翼骨、鱗骨、齶骨、頜骨間都有活動性,通過活在季中月丁川有害子
生活習性
1.棲息環境
適合於蛇類的棲息環境很多,從海洋到陸地,從河流到高山,從平原到山區,甚至地下都有蛇類棲息。具體的有:洞棲、樹棲、陸棲、淡水棲和海水棲。蛇的出現由許多因素決定,具體的有海拔高度、植被情況、水域條件、食物對象等等。某種蛇類的分布是在其所需要的生存環境具備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它的形態結構必須與它的環境條件和生存方式相適應。
2.活動規律
蛇類的活動有明顯的晝夜性和季節性。如眼鏡王蛇、眼鏡蛇為晝行性蛇類,喜歡白天活動;金環蛇、銀環蛇怕強光,喜歡夜間活動,為夜行性蛇類;尖吻蝮、蝮蛇喜歡在弱光下活動,所以早晨、傍晚及陰天是它們的活動時間,稱為晨昏性蛇溪。
D. 這種是什麼蛇
這照片看不全面,好漏從局部的花紋看,像三索錦蛇。
三索錦蛇,Elaphe radiata (Schlegel,1837),是游蛇科錦蛇屬的一種蛇,也稱三索頜腔蛇,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雙孔亞綱,有鱗目,蛇亞目,游蛇科,其背麵灰色或黃褐色,無毒沖手,友判爛生活於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帶。性情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