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4、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綵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6]
9、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0、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6]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里舉行斗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1、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1)搜索中國斗雞的圖片擴展閱讀: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❷ 中國斗雞的產地和分布
斗雞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稱的珍禽,是一種雜食家養鳥。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斗到最後一口氣。唐代的文學家韓愈曾用詩描寫斗雞的場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孟郊也寫過有關斗雞的詩雲:「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斗雞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斗雞游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斗雞的古老國家之一。《列子》有「紀渚子為周宣王養斗雞」的記載。斗雞之風在春秋時期已較盛行。中國斗雞按其地理分布主要有河南斗雞、山東斗雞等,尤以產於開封、鄭州和洛陽等地的河南斗雞血統較純,也更著名。此外,還有安徽北部、新疆吐魯番和伊犁、雲南西雙版納和福建漳州所產的斗雞等。印度的娛樂斗雞也有悠久歷史。其他盛行斗雞的亞洲國家還有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斗雞游戲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歐洲, 後傳至世界其他地方。
斗雞,又稱咬雞、打雞和軍雞,屬玩賞型雞種。中國斗雞按其地理分布可分為:中原斗雞,包括河南斗雞、皖北斗雞和魯西斗雞,產區位於廣大的中原黃河沖積平原一帶,目前社會存量約l萬余只吐魯番斗雞,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鄯善和托克遜一帶,數量不多;西雙版納斗雞,產區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橄欖壩一帶,全州約有l千餘只;漳州斗雞,產於福建漳州、廈門和泉州等市,數量約2百餘只。
❸ 中國斗雞的體型外貌
斗雞體型高大魁梧,體質健壯,體軀長,形似駝鳥身。喙如鷹嘴,頸長,胸部發達,羽毛淺薄,頸粗壯且長。
中原斗雞呈半棱形,頭小,頭皮薄而緊。臉坡長,毛細。冠呈瘤狀。肉垂已不明顯。喙短粗呈弧形。眼大,眼窩深,虹彩為水白眼和豆綠眼。耳葉短小。斗雞羽色種類繁多,黑羽斗雞羽色富光澤似黑緞,腹部絨羽為白色,公雞尾部有兩根白鐮羽,母雞應有雪花頂;紅羽公雞,呈渣則棗紅色,鐮羽有全黑者或帶白斑,母雞帶有豇豆的紅如圓棚白色。此外,還有紫羽、白羽和花羽等。脛呈肉色,無脛羽。四趾,腳趾間距離寬。 吐魯番斗雞冠為矮小的復冠,冠、肉垂、耳葉均呈紅色。喙呈褐色,喙下長出一塊紅色的皮膚皺褶。虹彩呈紅褐色。毛色分黑色、麻色和淺栗褐色三種。公雞鐮羽呈黑色帶青銅光澤。脛呈肉色,亦有青色。有的頸羽、皮膚呈肉色。西雙版納斗雞頭小呈半梭形。豆冠,冠、耳葉呈紅色。喙短粗呈弧形;黃或褐色。虹彩呈橘紅色。毛色種類較多,以純黑、純白和絳紅三種為主色,脛呈黃色或石板色,無脛羽。四趾。皮膚白色。 據1980年河南省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調查測定,中原斗雞、吐魯番斗雞和西雙版納斗雞的體重和體尺如表1。
表1:體重和體尺 產區雞別 性別 體重(g) 體斜長(cm) 胸寬(cm) 胸深(cm) 龍骨長(cm) 骨盆寬(cm) 脛長(cm) 中原斗雞 公 3870
±37.5 23.2
±0.17 10.2
±0.05 14.6
±09 14.7
±0.26 11.2
±0.16 12.4
±0.39 中原斗雞 母 3020
±10.0 20.9
±0.07 9.6 ±0.10 12.8
±0.06 12.8
±0.15 10.3
±0.04 10.0
±0.10 吐魯番斗雞 公 4100 24.8 10.1 13.6 16.9 10.5 15.3 吐魯番斗雞 母 2800 20.7 8.0 11.7 12.7 9.2 12.1 西雙版納斗雞 公 1780 21.4 8.5 11.1 10.8 9.1 11.9 西雙版納斗雞 母 1120 18.3 7.4 9.6 9.6 8.4 9.5 生長速度:據三個產區對斗雞生長期各階段體重的測定,其結果如表2。
表2:生長期各階段體重 產區雞別 性別 初生重(g) 30日齡 (g) 60日齡(g) 90日齡(g) 120日齡(g) 150日齡(g) 180日齡(g) 中原斗雞 公 43.5 197.8 515.8 951.5 1802.8 2269.4 2552.8 中原斗雞 母 43.5 197.8 515.8 951.5 1713.3 1990 2106.6 吐魯番斗雞 公 38.8 202.0 766.0 1630.9 2252.3 2795.5 3173.5 吐魯番斗雞 母 38.8 202.0 766.0 1216.7 1615.6 2000.0 2240.4 西雙版納斗雞 公 -- 180.0 520.0 759.0 973.0 1436.0 1623.0 西雙版納斗雞 母 -- 152.0 460.0 675.0 745.0 849.0 1124.0 表3: 產區雞別 性別 體重(g) ? ? 中原斗雞 公 2890 82.9 77.9 中原斗雞 母 2070.6 84.2 76.6 吐魯番斗雞 公 2830 77.5 67.1 吐魯番斗雞 母 2625 83.4 62.5 西雙版納斗雞 公 1780 83.1 78.1 西雙版納斗雞 母 1120 78.6 74.0 2.產蛋性能
開產日齡:中原斗雞性成熟較晚,母雞開產日齡一般為8個月,開產體重為2500g,開產蛋重為46g;吐魯番斗雞性成熟晚,開產日齡為210--270d,開產體重平均為2750g;西雙版納斗雞開產腔塌日齡為180--210d左右。
產蛋量:中原斗雞年產蛋量為101.7土6.13個;吐魯番斗雞年產蛋量為60--80個西雙版納斗雞年產蛋量在100--120個之間。
蛋的品質:平均重為58.18±0.69g,蛋殼淺褐色,蛋形指數為1.31;吐魯番斗雞蛋重大,平均蛋重為65g,蛋殼淺褐色;西雙版納斗雞平均蛋重為40g,蛋殼白色和淺褐色,蛋形指數為1.35。
3.繁殖性能公母比例:斗雞的公母配種比例都較小,中原斗雞為1:6,吐魯番斗雞為1:4--5,西雙版納斗雞為1:2--3。
就巢性:中原斗雞的就巢性強,就巢率約達70%,一般每年就巢1次,每次就巢持續時間約40--50d;西雙版納斗雞就巢性強,每次持續時間為20d左右,一年四季都可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