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墨的焦墨畫
焦墨畫是採用干筆濃墨而不藉助於水的滲化作用的一種畫法,也是一種最古老的畫法,比如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畫法,隋唐時期興盛起來的壁畫,也基本上是焦墨。到了北宋,雖有了水墨的濃淡變化,但與後世在生宣紙上那種水墨淋漓的豐富變化相比,也還是以濃墨為主,所以黃賓虹先生題畫有「北宋多用焦墨」之說。明末清初的程邃喜歡畫焦墨,也多半是以枯筆渴墨為主,水墨輔之。純用焦墨作畫,大概從當代的張仃先生之後才慢慢多了起來,但是相對於水墨,國內純用焦墨作畫也僅有崔振寬、趙亞銘、向維果、周光輝、陳沫吾、陳火箭、尹大德等為數不多的一批焦墨畫家,傳承焦墨這一難度較大的古老繪畫方法。 唐宋以後隨著宣紙的日漸普及,利用水在生宣紙上的洇化作用,水墨畫法遂日益盛行。文入畫家更崇尚水墨,以水墨為「戲」,大大推進了中國畫技法的發展和成熟。可以說水墨的「韻味」,水暈墨彰的雅緻效果,全歸功於「水」。宋元以後的歷代文人畫家都極力在用水之法上下功夫,所謂「用墨之法全在用水」。
明末清初是文人畫的高峰期,正當程邃的上代畫家徐渭把水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候,為什麼程邃卻突然用起焦墨了呢?我無從考證。但是藝術的一個特點就是求新求變。程老先生大概正是對當時的潮流反其道而行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焦墨來體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和創造性,和其他畫家拉開距離。 從總體方面來看,藝術面貌的形成是受地域特點和自然環境影響的,我國南方氣候濕潤,景色秀麗,繪畫(特別是山水畫)多為水墨淋漓,煙雲繚繞,秀潤優美。北方則高原廣漠,曠達遼闊,蒼茫壯觀,繪畫風格多為厚重濃郁,堅實深沉,蒼涼悲壯。如此看來,以焦墨表現西北的自然風貌似乎更加貼近。但是,自然生態又不是藝術生態,當今社會的畫家已遠非古人畫畫那樣要更多地受地域條件的制約和限制。有不少的南方畫家已在他們的先輩無法涉足的黃土高原、戈壁大漠上印上了自己的足印,或在作品中表達出雄強壯美的情懷。北方畫家則紛紛到江南水鄉捕捉創作靈感,或在水墨韻味上大做文章。地域影響對畫家個體來說,只是一種「無意識」,而畫家著意追求的則是藝術風格的自覺和個性化的張揚。
近代以來,隨著中西繪畫的交流,中國畫家又通過吸收西洋畫的工具和方法,推進了中國畫的發展。看來,在物質材料上,能利用的都用了,大概已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多半隻能在已有的材料工具和形式技法上輪回翻新。藝術家在這個「創新」的過程中發現,「舊」的往往會變為「新」的,古老的往往會變為「現代的」,焦墨畫法大約就是如此。在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格局中,用什麼畫法都可以,也都有各自的欣賞者,關鍵是要畫得好。如果把焦墨畫得「枯而不潤,剛而不柔,即入野狐」。這也大概就是黃賓虹老先生說的 「屢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之「筆墨精神」吧。
2. 狐狸的各個種類簡介和圖片。 如極地雪狐、非洲沙狐等!
1.北極狐:
體長50-60厘米,尾長20-25厘米,體重2.5-4千克。顏面窄,嘴尖,耳圓,尾毛蓬鬆,尖端白色。冬季全身體毛為白色,僅鼻尖為黑色;夏季體毛為灰黑色,腹面顏色較淺。具有很密的絨毛和較少的針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別厚。
(2)搜索繪畫山狐的圖片擴展閱讀
耳廓狐是最小的狐屬動物,一對大耳朵可能是最易辨識的特徵。耳廓狐的大耳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逐步形成,通過耳朵散熱,以適應沙漠乾燥酷熱的氣候,同時又能對周圍的微小聲音迅速作出反應。
藏狐分布於高原地帶。喜獨居。通常在旱獺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鳥類和水果為食。晝行性,獨居,但也可見繁殖對於幼崽在一起的家庭群。藏狐主要早晨和傍晚活動,但也見在全天的其他時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