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加木的探險故事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採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備。
不幸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失蹤了,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颳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人們終於知道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手掘畝。 縱貫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乾涸的湖底,終於按計劃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打開了羅布泊的大門。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首先被中國科學考察隊勝利完成。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馬仁文、閻鴻建、沈觀星、陳百泉、司機陳大華、王萬軒、包紀才和駐軍某部隊的無線電發報員肖萬能。
再次橫貫
1980年6月11日在完成羅布泊任務的考察隊,在米蘭農場小憩片刻後,即刻准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然後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以結束這次兩個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汽油和水耗盡
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里處。此時,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劃,還有400公里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當天下午沒找到。晚上,開會決定,向當地駐軍發電求援畢森。彭加木親自起草了電報稿:「我們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維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並不同意發電報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為當時向當地駐軍求援送水的話要用去大約7000元的資金,這在當時是一筆龐大的數目,最後在大家的壓力下才同意發出電報,但內容不是要水,而是匯報了當時他們嚴重缺水的情況。
獨往沙漠找水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時,部隊回電同意給予援助物資,並要求提供營地坐標。下午1時,司機王萬軒到車里取衣服時,在一本地圖冊里發現一張紙條,看後不由大吃一驚:「我往東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彭加木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找水,這在沙漠里是極其危險的。 1980年11月初,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指示,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謠言風波,要再一次尋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進入羅布泊的隊伍,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獨立5團、通訊兵部隊、汽車56團和蘭州407部隊等八個單位共69人組成,配備大小越野汽車18輛。新疆分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王熙茂同志任現場總指揮。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隨隊住在敦煌指揮部。彭加木的兒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朱相清隨隊前往現場幫助尋找。為了保障尋找隊伍絕對安全,第四次尋找隊在敦煌建立指揮所,敦煌指揮所與尋找分隊保持無線電聯系;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救援,由軍區空指臨時派出飛機擔任;有關空地聯絡信號等也作了明確規定。隊伍由14名科技人員、15名解放軍戰士、7名通訊報務人員、20名司機、4名測工、9名後勤聯絡人員共69人組成。軍區和分院抽調水罐車、油罐車、電台車、物資裝備車、吉普車共18輛,攜帶電台3部、帳篷6頂、行軍鍋2口、信號槍2支、信號彈4個基數和大量生活用品。
隊伍從11月10日由敦煌進入羅布泊地區到12月20日撤出,前後共計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同志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里,總共尋找面積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參加這次尋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尋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尋找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彭加木腳印消失處的東北面開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區,尋找3天;第二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北面和西北面,即從「紅八井」到「紅十井」地區,尋找7天;第三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南面和西南面,即從庫木庫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東10公里的地方,尋找9天;第四階段是腳印消失散橘處的東面和東南面,即從羊塔克庫都克到科什庫都克,尋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為紀念彭加木失蹤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險隊員以及大學生代表(來自中國信息大學)在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紀念儀式。當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與黑豹科考探險隊隊員等20餘人在位於羅布泊附近庫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祭掃活動。 2005年冬季,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董治寶研究員在羅布泊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在一沙窩處意外發現一具男性干屍,而這具干屍所在的位置距離彭加木失蹤地點西南方向不足20公里,處於沙漠腹地。
「會不會是彭加木的遺體?」考察結束後,董治寶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夥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
「彭加木失蹤20多年來,我們多次接到發現干屍或其他物品的線索,但因發現地距其失蹤地太遠,被一一否決了。此次發現的干屍,由於身上、身旁沒有任何衣物、物品,目前還很難確定是不是彭加木的遺體,但干屍所在地與彭加木失蹤位置不太遠,所以我們決定去考察。」夏訓誠說。
據悉,彭加木當年離開營地時隨身帶有兩台相機、一隻水壺和幾個筆記本,腳穿一雙翻毛皮鞋,而這些都是確定遺體身份的重要證據。另外,夏訓誠等人還將對發現的遺體進行采樣,比對彭加木親屬的DNA信息以確認遺體身份。
200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向記者透露,14日凌晨,被懷疑為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遺體的干屍,已經移交敦煌市博物館保存。
DNA鑒定
董治寶透露,當年科考隊曾從干屍上取樣,送有關科研機構進行DNA分析,但在取樣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且後期保存不善,導致DNA鑒定失敗。
董治寶說,中國科學院基因專家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家將趕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關專家共同組成鑒定小組,對干屍進行取樣分析。
2005年,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經就干屍的相關問題同敦煌市博物館達成備忘錄。雙方在備忘錄中稱:由於干屍身份的考證可能會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與敦煌市博物館就此事達成共識:1、對干屍的身份需要進一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確認,在此之前,雙方不得作不真實的報道;2、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負責身份鑒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館妥善保存干屍,並積極配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取樣與分析工作。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羅布泊湖東南方向的庫木庫都克以西4公里處意外失蹤,受到舉國關注,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又傳出發現彭加木遺體的消息,據稱,這次發現的屍體與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處。
2007年6月2日,探險愛好者劉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於哈密大南湖戈壁與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時,發現一具干屍,他們懷疑這就是彭加木的遺體。
核心提示:「我往東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紙條,往東去了!其實無論是官方組織的搜救隊,還是民間的探險團隊已在這塊土地上苦苦尋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氣一樣在羅布泊地區神秘蒸發了,留下諸多的猜測給後人。27年之後的今天,幾位野外探險者發現的這具干屍會是彭加木嗎?
·1、在羅布泊附近
當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庫母塔格沙漠羅布泊鎮附近以東,而此次野外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則在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關彭加木的特徵描述里,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 他生前為寬額頭,身高172厘米。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從圖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寬額頭。
·3、白色的確良襯衣
據曾經給彭加木先生開車的司機、當時的車隊隊長王萬軒老人回憶:至於襯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藍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確良襯衣,而這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藍色長褲
王萬軒老人清楚地記得,彭加木當時穿著藍色長褲,這與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特徵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錶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塊上海牌手錶,但是已經沒有人記得這塊手錶的表帶是金屬的還是皮革的了。而在這具干屍身上,恰恰有一塊上海牌手錶。
專家解釋:
1、可能是哈密大風所為
這具干屍是在庫木塔格沙漠一處偏僻的沙窩里發現的,如果是彭加木,為什麼幾位野外探險者這么輕易就找到了呢?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所長魏文壽介紹,以硅化木為例,許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經過山體的生長、沙丘的移動和風蝕等原因,它們就可能會暴露在地表。在哈密地區出現了幾場大風,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屍體是完全有可能在風將沙子吹開後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2、沙丘移動可能帶走干屍
魏文壽所長也表示,要確定這具干屍是不是彭加木,確認發現地點非常重要。當然,沙丘的移動可能帶動干屍移動,但是移動的距離一般不會太遠。同時,魏所長還表示,如果確定了地點後,最好還是進行DNA鑒定,從而確定干屍身份。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時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專家確認干屍非彭加木
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關注的羅布泊干屍事件有了最終結論。彭加木當年在羅布泊走失時科考隊的隊友、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級工程師閻鴻建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判斷,在羅布泊新近發現的這具干屍不是彭加木的遺體。
各方反應
乾妹妹: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到哥哥遺體中國科學院探險隊在羅布泊東緣發現一具干屍,他們懷疑這是26年前失蹤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遺體。這個消息在彭加木老家白雲區槎龍村(即松洲街槎龍社區)傳開後,村裡的男女老少紛紛議論此事。留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的乾妹妹吳杏英老人表示,獲知這個消息很欣慰,希望加木能早日「回家」。
親友:他是我們家族的驕傲
彭加木出生地——廣州白雲區豎立其銅像,家鄉人常來「走動」 ,槎龍社區天樞中允園8號,這棟古樸陳舊的老房子,就是彭加木出生的地方。彭加木母親的養女、79歲的吳杏英婆婆還住在這里。「木哥很關照我,幾次接我去上海住……」彭加木追悼會在上海召開的時候,吳杏英和許多親人都去參加了,他們非常傷心。
距老屋不遠,就是2001年建起來的「彭加木公園」,裡面豎立著彭加木的銅像。微微細雨中,銅像前擺放的花圈依然鮮艷。村民說,每到清明,附近學校的孩子,都來這里紀念彭加木。不少居民也常來走走,奉上家鄉人對這位著名科學家的敬仰和懷念!
親嫂嫂:家裡人曾多次到沙漠尋找但沒有結果,李麗明老人,老人已經80多歲,是廣東省農科院的退休職工。老伴彭加泰,又名彭浙是彭加木的二哥。
雖然是親嫂嫂,但因為彭加木的工作很忙,加之那個年代通訊並不發達,她和丈夫很少能見到彭加木。「彭加木失蹤時,我們也是看了報紙才知道的,而他進入羅布泊考察時,我們也是通過報紙知道的。加木出事後,丈夫彭加泰傷心了很久,和弟媳一起去沙漠中尋找弟弟,一去就是半個多月,但回來後說沒有任何結果。
兒子:不相信羅布泊干屍是其父親遺體
羅布泊發現干屍,懷疑是失蹤26年前的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遺體。14日,彭加木的侄女彭丹凝打通了彭加木的兒子彭海的電話,「堂哥已經知道了,他說這些年傳得太多,他不相信是真的,讓我也別相信。」彭丹凝說,「可我希望是真的,那26年的問號終於可以變成一個句號,可以澄清很多東西。」
探險隊吳仕廣:彭加木干屍絕對是次炒作
在查看了現場的地形後,曾67次穿越羅布泊、人稱羅布泊第一導的吳仕廣說。據吳仕廣分析,干屍的第一發現地,踞彭加木失蹤的地方有著60多公里的路程,按照這個路程,即使是帶足了糧食和水,也不可能行走這么遠的距離,何況此地踞彭加木失蹤地還隔著10多個沙漠山樑,每一個山樑間都有著數公里的沙山,極難翻越。
同事夏訓誠:發現彭加木遺體可能性不大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在敦煌匯合,這位彭加木生前科研夥伴稱,羅布泊東緣發現的干屍,在2007年7月9日都尚無任何證據表明是彭加木遺體。
夏訓誠說,此次他趕赴羅布泊開展科學考察活動,主要是與中科院寒區和旱區研究所研究人員合作,尋找典型羽毛狀沙丘進行測量采樣。羅布泊中的這種沙丘成形比較獨特,在世界范圍內也較為罕見。
對於羅布泊發現的干屍是否為彭加木遺體,夏訓誠認為可能性並不大。他說,2005年冬季在庫姆塔克沙漠中,中科院寒區和旱區研究所研究員董志保發現了這具干屍。發現點據彭加木當年失蹤處庫木庫都克約50公里。干屍身高約160厘米,僅剩骨架,當時不能判斷性別,周邊未發現衣物等標志性的物品。從周圍的情況看,干屍可能曾被人動過。
根據干屍發現情況分析,夏訓誠不能肯定外界此為彭加木遺體的推測。但他表示,屍體畢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里范圍內,所以尚抱著一線希望。
2007年7月13日,一支「尋找彭加木科考環保探險隊」已先期前往庫木庫都克,探險隊的有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長、黨組書記付春利。夏訓誠說,這支探險隊攜有金屬探測器,抵達後將用探測器在附近仔細搜索,尋找彭加木隨身攜帶的相機、水壺等物件,亦可為調查干屍身份提供佐證。 彭加木失蹤前曾給時任上海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組副組長的陳作義,發出了最後一封信:
我們在五月三日出發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開始進入湖區,一個七人的探路小分隊帶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頂帳篷、糧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縱穿羅布泊湖底。
進入湖區的第三天,遇到鹽鹼皮(鹽殼),汽車輪胎被鋒利的鹽晶塊「啃」去一小塊一小塊的,無法繼續前進。而所帶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裡常常找不到路,在湖裡則是一望無邊,沒有一個定位前進的目標。這兩天正在准備,再度進入湖區,縱貫羅布泊,希望到達阿爾金山前。打算後天出發。我們將在六月底前結束這一階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請人帶到有居民點的地方發出的。
一九八〇年.五.二十八於羅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個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