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代盔甲長啥樣
▲獅子山楚王墓甲
西漢時期的這些甲,外形結構與秦陵兵馬俑身上穿的盔甲十分接近,秦俑坑還出土過一些作為明器使用的石甲,跟西漢時期的甲尤其相似。而說到劉勝墓出土的鐵甲,其袖狀肩甲的結構可以上溯到東周時期,與曾侯乙墓皮甲肩甲的結構原理十分接近。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個事情,那就是什麼東西的發展都是有其脈絡的,從戰國到西漢,鎧甲有著明確的傳承,可見甭管姓劉還是姓項,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要不然也不會使用一樣的裝備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⑵ 像烏龜的恐龍是什麼龍,尾巴還有個錘子似的
甲龍是甲龍科的一個屬,只有其中一種被稱為大臉甲龍。 甲龍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地層發現的,可追溯到白堊紀晚期。 盡管甲龍的骨骼尚未完全發現,但通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
甲龍的堅硬盔甲本質上是硬化的皮膚,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但它與骨骼形成的烏龜殼相距甚遠。 它對叮咬十公噸的霸王龍的作用有限。 其他甲龍科也有它的特徵,例如重型裝甲車和巨大的尾槌。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鎧甲」的恐龍。它們一般有五六米長,後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
甲龍,與大部分現代的陸地動物相比,是非常大型的。一些科學家估計其長度約為9米。甲龍是四足行走,後肢較前肢長。頭顱骨扁平呈三角形,寬度大於長度。
已知最大的頭顱骨有64.5厘米長及74.5厘米寬。甲龍是草食性的,有著很小型像樹葉的牙齒,適合咬碎植物。頭顱骨及身體其它部份的骨頭是閉合的,以加強其力量。甲龍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裝甲,包含了堅實的結節及甲板,嵌入在皮膚上。在鱷魚及一些蜥蜴身上也可以發現類似的裝甲。
(2)搜索盔甲的甲龍圖片擴展閱讀:
各種甲龍的「裝甲」,並不是烏龜殼那樣的整體,而是由大大小小的甲片組成的。它們從頸部直到臀部,都覆蓋著由堅硬鱗片構成的皮膚,皮膚之間有整齊排列的大塊骨板、小塊結節,骨板和結節之上還有厚實的角質層,這種結構被稱為「皮內成骨」。
在今天的鱷魚和某些蜥蜴體表,也有類似的皮內成骨結構,只是沒那麼結實。甲龍類的頭部,也在厚實的頭骨表面覆有甲片,包頭龍等部分種類還在眼睛上、下方長有向外突出的骨質脊,可以保護眼睛免受攻擊。
在顯微鏡之下,甲龍的甲片結構也十分精妙。這些堅硬的骨板和結節,內部並不是實心的,而是有著非常復雜的骨膠原纖維組織,纖維之間相互編織,如同一件輕巧又堅韌的防彈衣,不會把它們壓得走不動路。
甲龍類有30多個屬,活躍在白堊紀晚期,尤其是「族長」—甲龍與著名的暴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地點,因此總是和暴龍一起出現在科普書籍。
影片中。按照常見橋段,暴龍總是小心翼翼地繞著甲龍轉圈,甲龍則毫不畏懼地甩動尾錘迎敵。只要暴龍膽敢發起攻擊,結局往往是狠狠挨上一記尾錘,不是斷腿就是被震出內傷。
⑶ 科學家新發現身披盔甲的恐龍遺骸,你覺得恐龍會「挖土」嗎
古生物學家早已發覺了甲龍的地底洞窟。盡管有一些甲龍不具有高超的發掘技術性,但也許也可以在路面挖個淺坑,例如沉重的甲龍。而新挖掘的一隻甲龍的人體骨骼屍體表明,甲龍科恐龍很有可能曾把握了土方開挖的本事。
也許是由於歷盡沙塵腐蝕,這只甲龍的顱骨已無處可尋,只剩一副軀體,2米余長,體能測試鱗甲清楚,人體骨骼基本上沒有形變,手和腳蜷曲在腹腔,宛然一副清靜熟睡的模樣。這類姿態一般 被表述為在風沙中埋人,原地不動身亡,趕不及掙脫。但造化弄人的是,同一地質構造的其他甲龍類動物化石大多數只保存了顱骨,因而沒法與此次探索與發現的甲龍開展較為。就算沒頭又無名,也遮蓋不上它的亮點。這副保存著鱗甲的軀體動物化石,不但為科學研究甲龍科的身體構造演變出示了珍貴原材料,並且好幾個人體骨骼特點都表明出發掘的適應能力,這代表著無名甲龍很有可能把握了發掘的本事。
⑷ 一種蟲子身上有盔甲,碰一下會縮成球。這是什麼蟲子
英文名】 pillbug
潮蟲,又叫鼠婦,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團子蟲」,屬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亞目,是龍蝦的近親。潮蟲的種類較多,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顯著,呈灰褐色、灰藍色;常能捲曲成團,是草食的陸棲類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為甲殼動物中唯一完全適應於陸地生活的動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布。第一觸角短小,後7對胸肢變成步足。但它們都需生活在潮濕、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不像昆蟲和蜘蛛那樣高度適應於陸地上生活,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在田間,主要為害黃瓜、西紅柿、油菜等,常見的種類有潮蟲科、鼠婦科、球鼠婦科等代表動物.
⑸ 能殺死棘龍的十種恐龍是什麼
能殺死棘龍的十種恐龍是:霸王龍、南方巨獸龍、異特龍、撒特斯龍、翼龍、猶他盜龍、三角龍、甲龍、蠻龍、馬普龍。
1,甲龍:
甲龍全身覆蓋著一層盔甲,盔甲把甲龍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誰也不能傷害它,再加上甲龍的尾巴尖端有著尾錘,所以雖然甲龍是植食性恐龍卻不畏懼棘龍。甲龍的尾錘可以在100度范圍內自由擺動,就這樣一錘下去就能夠直接讓棘龍的骨頭粉碎。
如果棘龍來招惹甲龍,甲龍只需要將尾錘對准棘龍的頭部,然後一甩,就能夠讓棘龍頭骨粉碎。
2,三角龍:
三角龍是最具特色的恐龍了,它的頭部有著頭飾,成年的三角龍可達9米長,三角龍的角可以長到90厘米,而且能夠承受16噸的力量,也就是說三角龍的角是它強有力的武器。在1對1的戰斗中很少有肉食性恐龍在三角龍這里佔到便宜。
在戰斗中三角龍的角能夠直接刺穿對手的身體,稍有不慎就會被三角龍刺穿幾個洞洞。而霸王龍想要捕食三角龍只有偷襲或者圍攻,這樣才能增加一點成功概率。
3,阿拉摩龍: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阿拉摩龍吧,這是史前的巨型恐龍之一,體長27米體重可達70噸,在阿拉摩龍眼裡霸王龍就是一個小小的玩具。阿拉摩龍雖然沒有像甲龍那樣全身覆蓋盔甲,但是它的皮膚和甲龍一樣厚實。
在幼年時期阿拉摩龍會被霸王龍捕食,不過等它長大了霸王龍就完全不是對手了。阿拉摩龍只要抬起前肢,往霸王龍身上一踩,霸王龍就直接當場死亡。
4,普魯斯鱷:
鱷魚是從恐龍時代一直生活到現在的活化石,在恐龍時代也有一種鱷魚,一口就能將霸王龍的喉嚨咬斷,它就是普魯斯鱷。這種鱷魚體長12.5米,重5.5噸,它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如果霸王龍來到它的身邊,正好碰上了它餓的時候,那霸王龍基本上沒有逃生的可能。
⑹ 光制式鎧甲就有十三種,還分大小號!隋唐盛世的鎧甲究竟長啥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盔甲的大發展時期,那年月流行打仗,大家你打我我打你,打的不亦樂乎,要打仗,武備自然就是重中之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盔甲涌現出了多種過去沒有的新樣式,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新疆出土的陶俑
上面說這幾種,早些年大家都認為是實際存在的盔甲,不過現在又有了多種看法,比如有人認為,上面這幾種盔甲主要都出現在陶俑上,寫實性的壁畫中沒有出現過,而這些陶俑本身藝術化較強,受宗教藝術和外國藝術影響嚴重,因此顯然不能作為實戰盔甲的佐證。這種猜想也是頗有道理,不過說一千道一萬,這也就是個猜測,具體到底怎麼樣,那隻能留待後人研究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
⑺ 世界上最兇猛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霸王龍(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爬行動物)
1: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曾一度被稱為最大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的頭部有1.5m長,裡面長有60顆10厘米長的尖牙,頭部是霸王龍最可怕的武器,但前肢嚴重退化,非常短小,生有兩指,只能夠提起將近60磅的重物。
3:霸王龍位於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於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里。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產生一些競爭,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7)搜索盔甲的甲龍圖片擴展閱讀:
(1)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2)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3)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6.5-7.2米之間,重約5.9噸,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2米,重量可超9噸。盡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