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形形色色的模塊化武器(海軍篇)
形形色色的模塊化武器(海軍篇)
德國MOKO系列護衛艦引領了軍艦模塊化設計的潮流,據稱德國MOKO200型護衛艦繼南非和阿爾及利亞後,中標英國31E護衛艦項目,可見其在國際軍火市場深受認可。軍艦設計時往往都是留好武器、雷達基座,用戶根據需要采購斗則武器和電子設備。
比如為垂直發射裝置留下的艙段,既可以選擇MK41、席爾瓦等經典款,也可自研,更易與本國導彈兼容。更有甚者,一款軍艦外觀辨識度都能很高,比如FREMM歐洲多用途護衛艦的法國款與義大利款。
武器模塊化新看點——集裝箱武器
俄羅斯是集裝箱武器的開拓者。早在冷戰年代,俄羅斯就設想將「信使」小型洲際導彈隱藏在集裝箱中,由民卡拖帶。後因蘇聯解體,項目終止,但部分技術應用到後來的白楊導彈中。如今,俄羅斯卷土重來,發展了整合進普通海運集裝箱中的模塊化武器。
發射筒、附屬設備,甚至控制台一應俱全,外形與普通民用集裝箱一模一樣,隱蔽性高、生存能力強,可以放置與港口堆場或讓搭載它的平台隱藏在民用港口成為一款偽裝的軍艦殺手。目前採用的導彈有「俱樂部-K」反艦導彈、口徑巡航導彈。
中國仿效集裝箱導彈的思路研發了集裝箱火箭彈,都知道空運棚中國火箭彈命中精度極高,堪稱廉價款集裝箱導彈。芬蘭Patria公司仿效集裝箱設計思路,把自動迫擊炮整合進集裝箱,空重10噸,集裝箱內可以存儲100枚迫擊炮彈,射程10公里,射速10發/分鍾。此炮技術先進、火力兇猛,可通過火控計算機使多枚炮彈密集擊中同一目標,別具特色。
武器模塊化土辦法——陸地武器上艦
大炮上軍艦、上民船中國軍迷一定不會陌生,其實陸地武器上艦很多國家都有,比如很多艦空導彈都是從陸基防空導彈演化而來,只是當年我們選擇太少,迫不得已而為之。20多年斗轉星移,往事不要再提。
埃及從俄羅斯撿漏了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後並未其配齊自衛武器,而是直接把復仇者野戰防空系統固定在甲板,提供最基礎的防空火力。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將「高機動火箭炮系統」(HIMARS)搬上兩棲攻擊艦,從甲板發悄枯射制導火箭。
殺雞焉用牛刀,執行警戒任務根本用不上大殺器,兩棲攻擊艦上的陸戰隊員搬出步戰車和反坦克導彈,對付低威脅目標,還是這些傳統火力好使。當然,還有一些任務方艙算不上武器,如醫院船。
軍艦任務模塊代表——荷蘭飛魚級巡邏艇
丹麥海軍為80年代裝備的「飛魚」級巡邏艇研發了一種名為「標准FLEX」(Standard Flex)的模塊化載荷任務系統,這是一種位於後甲板的3米長、3.5米寬的不銹鋼「大盒子」,以這個盒子為基礎,丹麥海軍在其中塞進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設備。
如防空戰模塊,內含8單元Mk 48 Mod3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上圖反艦導彈後);遠程反水面戰模塊,內含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前甲板還有76毫米艦炮);反潛戰模塊,內含2組3聯裝MU-90魚雷發射管和泰雷茲2640型可變深度主/被動聲納。
『貳』 防空導彈的導彈介紹
這是前衛系列研製中最新的型號,他和以前的型號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了紅外成像導引頭,比普通的點元紅外探測器有更好的性能。由於普通的單元/多元紅外探測器只能探測點狀熱信號,一般對噴氣式飛機的尾氣熱輻射敏感,即使帶冷卻的紅外單元/多元導引頭也只能探測到後機身的蒙皮。號稱全向攻擊的單元紅外探測器在探測迎頭飛行目標時普遍存在30度左右的盲區,使導彈的迎面攻擊距離大大低於導彈的實際飛行距離,使性能大打折扣。而紅外成像導引頭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探測靠目標和背景的輻射率不同,而且制導信息源是圖象,難以被干擾,而且具有更遠的探測距離和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所以說,紅外成像導引頭將是未來紅外製導導彈的發展趨勢。
此外,QW-4還採用了激光近炸+碰炸引信和電動舵。與無線電近炸和紅外近炸引信相比,激光近炸引信的抗干擾能力更強,較好地解決了超低空飛行引信容易誤啟動的現象,和單純採用碰炸引信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相比,近炸引信可以使導彈在目標旁邊引爆,非常適合打擊巡航導彈這類難以直接命中的小型目標。而電動舵的採用使導彈控制系統作動裝置更為簡單,而且具有更平滑的飛行曲線,有利於提高命中精度。導彈的作戰距離是500~6000m,作戰高度是4~4000m,其作戰高度低界達到了4m,非常有利於攻擊超低空飛行目標和掠海飛行的導彈和離地面2-3米懸停的直升機。2馬赫的飛行速度也老型號有所提高,可以攻擊更快的飛行目標和具有更大的作戰空域。可以說QW-4的出現,使我們和西方先進國家的最新攜帶型防空導彈站在了同一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QW-4將是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QW-3導彈是本屆參展導彈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型號。相比QW-4隻是簡單的宣傳資料而言,QW-3展出的是實物,讓人覺得更導彈接近完成階段。從整體上看,QW-3和其他家族成員顯得相比有點離經叛道。無論是制導方式和彈體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隱約讓人覺得有點眼熟,特別是用QW-3導彈組成的FLS-1近防系統讓人立即想到了美德聯合研製拉姆(RAM)導彈系統。
制導系統
從外形重量制導方式來看,QW-3已經脫離了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范疇,應該作為輕型防空導彈。首先,QW-3的制導方式非常有特色。他採用的是激光半主動制導。可以說不是紅外彈的發射後不管方式了。筆者翻查資料發現,在世界上服役的地空導彈里,還沒有採用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的,QW-3可以說是獨此一家。那麼,採用這種非發射後不管的方式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大大的,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具有紅外製導方式所沒有的高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從資料上的命中精度高達1m的數據就可以看出這種制導方式帶來的巨大好處了。在激光制導方式里,半主動方式是最難的。而從導引頭特寫的照片看出QW-3是採用的是陀螺穩定式,這也是半主動激光方式里最難的一種,可以說QW-3採用的是難上加難的方式,因為他要求光學系統和探測系統都要由陀螺穩定,動態視場大、瞬時視場小,精度高、復雜,但好處是可以攻擊高機動小目標。美國在「地獄火」(Hell-fire)和「幼畜」空對地導彈也是採用這種方式,我們能用在對空導彈上可以說在突破這項技術的同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QW-3的導引頭跟蹤速率是15゜/s。這個數字略低於其他類型的攜帶型導彈,這對攻擊較高高度的高機動目標略為不利。但低空飛行的目標機動能力有限,這個缺點並不明顯。
由於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中導引頭依靠的是目標反射的激光回波來跟蹤的,所以不象普通的非成像紅外製導方式只能探測高熱尾流和後機身加熱蒙皮的限制,具有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而不是紅外彈的270゜的假全向。也不受紅外曳光彈和電子干擾系統的干擾,只要武器的配套的光電/熱成像跟蹤系統能跟上目標,目標一但進入攻擊范圍就無法逃脫。QW-3可以和雷達系統分置或完全依賴紅外熱成像和光學跟蹤系統,沒有電磁輻射,有效避免了反輻射導彈的威脅。系統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
性能特點
QW-3導彈彈長2100mm,彈重23kg,從外形上看QW-3是在攜帶型導彈上加了一段超口徑的助推器,前段布局基本和QW-1類似,一對活動舵面裝在彈體前部的舵機艙上,主彈體後部有一梯形折疊尾翼,翼面積比QW-1要大,構成「-X」的鴨式氣動布局,助推段也有兩對折疊尾翼。在發射裝置中前彈體由適配器(彈托)和助推同口徑放置。從展品對比上看,QW-3和QW-1的彈徑是一樣的。但經過這一翻改進後,QW-3可以說是鳥槍換炮了。除了前面所說的制導系統的進步外,新的助推發動機的採用大大提高了導彈的飛行性能,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由QW-1的600m/s提高到750m/s,最大射程達到8000m,最小射程800m,射高從4m到5000m,從數據上看出,QW-3的的作戰空域比攜帶型防空導彈大幅度提高,已經接近英國長劍和歐洲羅蘭特的點防禦導彈水平了,4米的低界,也讓懸停的直升機無處可逃。而且重量更輕。系統更簡單,而且因為採用激光半主動制導,制導設備和發射裝置設置靈活,制導設備輕便,簡單,而且只需要增加照射器就可以滿足對付多目標的要求。可謂方便靈活,價格便宜。
在攜帶型導彈里,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其戰斗部了,由於體積重量的限制,一般的攜帶型導彈戰斗部都不超過2公斤,在攜帶型防空導彈的實戰中屢屢出現導彈命中目標而無法摧毀的戰例,這點在QW-3上得到了改變,由於增加了助推器,戰斗部就可以做得更大,從展品上就能看到QW-3的戰斗部比旁邊的QW-1長度大得多,據介紹,QW-3的戰斗部重量是QW-1的數倍之多,而且改成了和拉姆(RAM)一樣的連續桿式,威力大為提高,非常適合打擊巡航導彈類的目標,引信起爆方式是激光近炸+碰炸,戰斗部殺傷半徑是3米,配合1米的制導精度,足以摧毀堅固的飛行目標,其單發殺傷率大於85%。
QW-3在加裝了大推力的助推器後,能在短時間內加速到最大飛行速度。從最小有效距離只有800米來看,助推段在800米內已經脫落,而且由於在助推賦予的速度下,主發動機可以採用推力略低,但工作時間更長的推進劑,以使導彈飛行速度維持一個高的平均值,尤其是在飛行的末段,導彈也有足夠的動能對付機動目標,這點得到了廠家的證實,他們表示飛行速度曲線是非常平直的。 《命令與征服·將軍》資料片《五星之光》中中國的防空導彈,對付美國的A-10「雷電」戰斗機幾乎秒殺,進行超視距攻擊,導彈爆炸的火焰對地面部隊形成附加傷害。
俄制「S-300」防空導彈系列是目前俄軍最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之一;「S-300PMU1」由「S-300PMU」改進而成,具備了後者所沒有的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
「S-300PMU1」採用新研製的導彈,增大了照射制導雷達的功率。它增大了射程和攻擊快速目標的能力,使系統不僅能有效攔截空氣動力目標,也能攔截戰術彈道導彈。「S-300PMU1」可在40公里的距離上攔截戰術彈道導彈。軍事專家指出,「S-300PMU1」總體性能超過了美國的「愛國者」地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S-300」系列防空導彈系統一直是國際防空武器市場上的暢銷產品。據俄媒體報道,俄向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亞美尼亞等國出口了「S-300」防空導彈系統。另外,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甚至美國也從白俄羅斯購買了「S-300」防空導彈系統。
長期以來,越南一直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幾場高技術戰爭使越軍認識到,必須加強導彈技術研究和提高導彈防禦能力。越軍方官員強調,「在國內技術仍不夠成熟,周邊國家導彈性能和種類『突飛猛進』的情況下,越南必須通過借鑒和引進的方式解決當前的威脅。」 國產FN-6攜帶型防空導彈 FN-6導彈由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研製,射高15 - 3500米,射程500 - 5000米,可以迎頭攻擊飛行速度為360米/秒的目標,尾追攻擊飛行速度為300米/秒的目標,單發殺傷概率為70%。
導彈直徑72毫米,長1.495米。導彈尾部有4片固定彈翼,前部有4片控制舵。引導頭前方是金字塔形,有一個4單元紅外探測器。
戰斗中的FN-6系統包括一個光學瞄準裝置,安裝在發射筒左側,發射筒前部上方還安裝有敵我識別器。電池和冷卻器安裝在發射筒前下方的握把上,系統全重16千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法西斯為了挽救戰爭敗局,在1944年底就迫不及待地將研製成功不久的C-2防空導彈投入實戰,並擊落盟軍多架轟炸機,首開防空導彈作戰先河。
到目前為止,防空導彈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不僅可以反飛機、反巡航導彈和反戰術彈道導彈,而且還可以抵禦反輻射導彈、空地導彈的攻擊,成為防空武器系統中一種極為重要的作戰武器,在國土、要地防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各種防空導彈當中,小巧輕便、機動靈活、反應迅捷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主要用於防禦來自低空、超低空(特別是10~100米之間)的空中威脅。在20世紀的歷次局部戰爭中都能見到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身影,尤其是在對超低空點狀目標的防禦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低空、超低空空襲目標的剋星。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幾次典型局部戰爭中,攜帶型防空導彈均取得了良好戰績,進一步證明了它防禦低空、超低空空襲目標的價值。
隨著攜帶型防空導彈技戰術性能的進一步提高,有人預計在今後10年內對攜帶型防空導彈的需求將占整個防空導彈總需求量的65%。可見,攜帶型防空導彈將會成為國土、要地和野戰防空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
美俄英法等國的攜帶型防空導彈
攜帶型防空導彈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如今已經發展了三代產品,正在向更先進、更智能化的第四代發展。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共生產各型防空導彈約80多萬枚,其中地空導彈71萬多枚,艦空導彈8萬枚,而在71萬枚地空導彈中,攜帶型防空導彈為47萬枚,占防空導彈總數的一半以上。美、俄、英、法等國是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主要生產國。
如今美、俄、英、法等國家對攜帶型防空導彈極為重視,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已經研製出很多成功產品,並有許多產品經過了戰爭的考驗。
美國是研製攜帶型防空導彈最早的國家之一,已經研製了第一代「紅眼睛」(FIM-43)、第二代「尾刺」(FIM-92A)以及第三代「尾刺」-POST(FIM-92B)和「尾刺」-RMP(FIM-92C)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紅眼睛」導彈是世界上最早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之一,它採用了光學掃描和紅外冷卻自導引頭。由於該導彈只能進行晝間尾追攻擊,沒有敵我識別器,抗電子干擾能力差,在1972年就已停產。1981年美國開始裝備可全向攻擊的第二代「尾刺」攜帶型防空導彈。它採用了高能動力裝置和工作波長為4.1~4.4微米的高靈敏度紅外導引頭,增加了敵我識別器,增大了射程,提高了作戰性能。該導彈在前蘇聯與阿富汗沖突期間首次用於實戰並發揮了很大作用。阿方稱,到1987年12月共發射了340枚「尾刺」導彈,擊落前蘇聯269架直升機,有效地遏制了前蘇聯肆無忌憚的進攻。在1987年和1989年美國又分別研製了第三代「尾刺」-POST和「尾刺」-RMP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了兩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裝置和微處理器控制的先進被動光學導引技術。其導引頭採用環狀掃描光學系統和紅外/紫外雙色探測器,運用了可編程式控制制微處理器,有效地提高了探測能力和抗紅外干擾能力,單發命中率大於50%。
前蘇聯(俄羅斯)已經研製了「箭」2/2M/3和「針」1/M/D/N/S等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箭」2是前蘇聯陸軍最早使用的攜帶型防空導彈。越戰期間,北越陸軍用蘇制「箭」2M給對方以有力打擊。越戰之後,「箭」2系列導彈出口到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於沖突地區,一直至今。
「箭」2系列導彈是前蘇聯的第一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機械掃描,晝間尾追攻擊目標,戰斗部威力小,抗干擾能力低,因此,前蘇聯又在1973年研製出了第二代「箭」3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主要技術措施是:採用工作波長3.5~6微米的低溫冷卻紅外導引頭,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有尾追、迎擊兩種發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薩爾瓦多內戰期間,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隊僅用11枚「箭」3導彈就擊落了薩爾瓦多空軍的3架飛機。1981年,前蘇聯開始裝備「針」1攜帶型防空導彈,由於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其性能比「箭」3有較大提高,但抗干擾能力沒有實質性改善。在1983年前蘇聯研製出了「針」M第三代攜帶型防空導彈,其導引頭採用了光學掃描+雙波段導引方式,提高了抗干擾能力,並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據稱該導彈對戰斗機的命中率高達24%~40%。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擁有的蘇制「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取得了很大成功。雖然多國部隊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導彈的攻擊,曾對其進行長時間的大規模轟炸,但是多國部隊仍遭到了「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攻擊,在被擊落的飛機和直升機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箭」2M、「箭」3和「針」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所為。
英國在1973年才研製出第一代「吹管」攜帶型防空導彈。該彈具有尾追、迎擊兩種攻擊方式,裝有敵我識別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攻擊地面、空中兩類目標。1984~1988年,英國又連續推出第二代「標槍」、第三代「流星」和「耀星」攜帶型防空導彈,其中「標槍」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了新型戰斗部、兩級遠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以及微電子信息處理技術,既可用於地面部隊,又可用於海上防空,其單發命中率達70%。「流星」攜帶型防空導彈是在「標槍」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它採用激光代替無線電指令制導,可靠性高,維修簡單,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較高的跟蹤精度、制導精度,但由於激光傳播衰減快,使得導彈的作用距離較近。「耀星」攜帶型防空導彈也是以「標槍」導彈為基礎,對其戰斗部、制導體制、發動機同時採用新技術研製而成,其戰斗部安裝有3個飛鏢式動能子彈頭,制導方式採用半主動無線電指令+激光波束復合制導,動力裝置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速度可達4馬赫,大大提高了其作戰性能和對高速目標的攻擊能力,單發命中率可達96%。
法國攜帶型防空導彈的研製雖然開始較晚,但起步水平較高。該國研製成功的「西北風」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四元陣列被動紅外尋的導引頭,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抗干擾能力,能夠鎖定有紅外屏蔽的直升機等空中目標,單發命中率可達90%。其重達3公斤的戰斗部具有很大的威力,採用近炸和觸發兩種引信,並裝有延時自毀裝置,大大提高了作戰性能。
此外,瑞典和日本等國也具備研製攜帶型防空導彈的能力。瑞典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發展該類導彈,如今主要有RBS-70和RBS-90兩種型號。RBS-70採用激光制導、前視紅外和電視搜索跟蹤目標,並配有專用雷達,戰斗部重1.1公斤,殺傷半徑達3~3.5米。它採用三通道穩定控制系統,自身隱蔽性能好,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具有車載、艦載等型號。RBS-90的射程、速度、作戰高度比RBS-70都有提高,並且命中精度和威力更高。
日本利用先進的紅外成像技術,從1987年開始研製利用紅外凝視成像制導的初步智能化的攜帶型防空導彈「凱科」(或稱91式,日本陸軍稱其為Kin-SAM)攜帶型防空導彈,並率先研製成功,在1991年開始生產,1993年開始裝備陸軍,1994年開始裝備海上和空中自衛隊。「凱科」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較高的命中精度和通用性,目前有攜帶型和車載式等型號。 我國在1958年10月從前蘇聯引進「薩姆」2地空導彈後,開始組建地空導彈部隊。年輕的地空導彈部隊在1959年10月7日首次擊落國民黨軍隊的美製RB-75D高空偵察機,1962年9月9日首次擊落美製U-2高空間諜飛機(到1967年共擊落5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地空導彈部隊發展迅速,不僅多次取得輝煌戰果,而且已經從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從改進第一代發展到研製第二代、第三代,從研製高空型號到研製中高空、中低空、低空和超低空等多種型號,從研製固定位置型號到研製車載機動以及單兵肩扛攜帶型等多種型號。
我國在1975年初開始研製攜帶型單兵肩射超低空防空導彈系統,1985年4月定型,被命名為「紅纓」5號。該彈採用紅外製導方式,體積小、重量輕、設備精密。1979年1月,在「紅纓」5號導彈研製基礎上,又研製了性能更先進的「紅纓」5號甲導彈。「紅纓」5號甲的戰斗部威力更大,提高了導引頭對太陽和雲層等復雜自然背景的抗干擾能力,增大了導引頭探測器的探測距離等。該型號在1986年11月定型。繼「紅纓」5號系列攜帶型防空導彈後,我國又發展了性能更加先進的「前衛」1號攜帶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其性能超過美國的「尾刺」導彈,可對各種低空、超低空飛機和武裝直升機進行全向攻擊,擔負前方地域內的戰斗分隊對空掩護和裝甲以及機械化部隊的跟進掩護任務,還可裝在車、艇或直升機上進行防空作戰或空戰,也可與小高炮組成彈炮合一的自動化防空系統。「前衛」1號導彈曾在1994年的英國范堡羅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公開亮相,引起轟動。
此後,我國又對「前衛」1號導彈進行了改進,研製了性能更為優良的「前衛」2號攜帶型防空導彈。該導彈是我國研製的第三代單兵攜帶型防空導彈,其構造與俄制SA-16非常相似。「前衛」2號與「前衛」1號相比,其低空攻擊涵蓋面更大,有效射程更廣,系統反應時間縮短了一半,導彈的導引系統性能更佳,抗干擾能力較強,具有全方位攻擊低空目標和發射後不管能力。「前衛」2號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為:全系統質量18公斤,導彈質量11.32公斤,戰斗部質量1.42公斤,有效射高10~3500米,有效射程0.5~6千米,導彈的准備時間小於5秒,最大飛行速度為600米/秒。該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除了可由單兵攜帶、發射外,還可配備在車輛和艦船上作為低空防空武器使用。該彈曾在1998年的法恩巴勒航展中首度公開展出,並已兩次參加我國舉辦的珠海航展。 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主要優勢為:
1.造價低廉,易於大量裝備
現代戰爭從本質上講拚的是敵對雙方的國力。它歸結為拼雙方的經濟實力,要最終取得戰爭勝利需要以較小的消耗換取敵人大的代價。一枚攜帶型防空導彈單價一般在1萬美元左右,而武裝直升機、固定翼攻擊機、巡航導彈的單價一般在幾百至幾千萬美元之間(如一架AH-64武裝直升機超過2000多萬美元,一枚「戰斧」巡航導彈價格也超過100萬美元),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與各種武裝直升機、固定翼攻擊機、巡航導彈相比,其造價是非常低的,它非常適合經濟實力不強的發展中國家大量裝備。
2.作戰效費比高
研究表明,攜帶型防空導彈在解決了近炸引信和指揮系統問題後,攔截一枚巡航導彈只需3~5枚攜帶型防空導彈,因此依託本土,利用大量裝備造價低廉的攜帶型防空導彈,防禦來自空中的威脅,其作戰效費比是顯而易見的。
3.在對方強大的電子干擾下,可以保持正常戰鬥力
無論是海灣戰爭,還是科索沃戰爭,都有一個共同定式,即在空中預警機的有力支援下,在進行轟炸前或伴隨轟炸的同時,對敵方實施強大的電子干擾,並運用反輻射導彈對敵方的雷達、指揮所等核心目標進行打擊,迫使對方的雷達無法工作或不敢開機,從而使需要雷達制導的地基和車載式中、大型防空導彈系統失效。而採用光學瞄準和紅外製導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在發現目標後,可以正常發射,並且目標很難進行有效的飛行規避或及時釋放干擾,因此在敵人強大的電子干擾下可以正常工作,保持正常的戰鬥力。
4.機動性、隱蔽性、易操作性和生存力強
攜帶型防空導彈由單兵攜帶,可在任何復雜地形下發射,具有較好的機動性、隱蔽性和易操作性。在對付巡航導彈時可以不用隱蔽和偽裝,敵人的偵察衛星難以發現;在對付飛機時只需隱藏在叢林、灌木、高桿作物或其他障礙物下就可正常發射而又很難被發現。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其他防空武器無法相比的戰場生存力。
5.具有較大的作戰威力
現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戰斗部直徑大都在71毫米以上,裝葯多(如法制「西北風」彈頭重達3公斤),威力大(比35毫米高炮彈威力大1倍以上)。如今攜帶型防空導彈可以攻擊和毀傷任何現有作戰飛機。
雖然在現代戰爭中攜帶型防空導彈具有很多優勢,但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它存有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戰威力,影響了作戰效果。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對巡航導彈命中率較低
由於巡航導彈體積小、發動機雜訊低、採用多種隱身措施,加之常常在夜間發動襲擊,因此攜帶型防空導彈射手很難及時發現來襲的巡航導彈,大大降低了對其的攔截概率。如今性能優異的攜帶型防空導彈對巡航導彈的攔截
防空導彈
概率不超過10%,而一般攜帶型防空導彈對巡航導彈的命中率不足4%。 2.抗干擾能力較低
這里的抗干擾能力較低是指攜帶型防空導彈發射後,一旦受到對方干擾,就會出現脫靶的現象。這與攜帶型防空導彈採用的制導方式有關。如早期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一般採用紅外點源制導(或紅外陣列成像制導)方式和線陣光機掃描方式等,其紅外探測器數量多為單元,使其抗干擾能力較低。 1.提高攜帶型防空導彈的速度
如今除英制「耀星」導彈外,其餘攜帶型防空導彈速度均為2馬赫左右,這就很難適應現代空襲兵器的高速度,並且難以對付現代空襲兵器為規避防空導彈打擊常採用的高速機動戰術,因此提高導彈速度是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1)研製高能發動機及其裝葯,加大發動機的推力和總沖量;(2)採用雙推力推進系統,使導彈可持續高速飛行。較大推力和總沖量的高能發動機以及採用雙推力推進系統的發動機能夠提供兩階段推力,而且重量輕,推力大,排煙紅外輻射特徵小,能滿足提高射速的要求。
如今英制「耀星」導彈速度已達到4馬赫,還有幾個國家正在改進或研製超高速導彈,將導彈助推系統由原來的一級改為兩級,如北約國家正在聯合研製的近程/超近程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預計2010後裝備部隊。 2.提高全向攻擊能力,實現「發射後不管」
早期的第一代攜帶型防空導彈攻擊目標時只能採用尾追攻擊方式,使攻擊目標的靈活性和作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隨著制導技術的發展,第二、三代攜帶型防空導彈可以採用尾追、迎頭攻擊方式,甚至可從側向攻擊目標。如今攜帶型防空導彈制導系統正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使導彈系統能夠自動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判定,並實
防空導彈
施主動攻擊,實現「發射後不管」。 3.進一步改進導引系統,提高抗干擾能力
早期的攜帶型防空導彈一般採用紅外點源制導(少數為紅外陣列成像制導),其探測器數量多為單元,採用線陣光機掃描方式,這就使其抗干擾能力較低。為了提高抗干擾能力,未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將採用焦平面陣成像紅外導引頭,它將使紅外干擾失效,大大提高導彈的抗干擾能力。
概括起來,攜帶型防空導彈制導系統將由紅外點源制導(或紅外陣列成像制導)、單元探測器、線陣光機掃描方式分別向紅外成像凝視制導、多元探測器、凝視面陣電子掃描方式發展。如法制「西北風」導彈已經採用了四元導引頭,美國正在研製的「尾刺」-RMP2採用了128×128單元的紅外成像導引頭。
4.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
一般要確保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需要在8~10公里以外探測到目標。由於攜帶型防空導彈的瞄準發射是射手通過光學瞄準具探測目標,其作用距離一般在3~4公里之內,因此如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是攜帶型防空導彈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為縮短反應時間,提高作戰速度,擴大殺傷范圍,如今已經採用和正在研究的幾種主要措施包括:(1)將攜帶型防空導彈裝備在一個簡單的旋轉式固定架上(特別是攜帶型防空導彈用於陣地防禦,可對來襲空中目標迅速進行多枚導彈齊射(如「尾刺」、「針」、「耀星」、「西北風」、RBS-70導彈);(2)在攜帶型防空導彈上安裝被動式射頻感測器,以探測飛機雷達或無線電測高儀的輻射電波,為操作人員提供大致指令參數。該種方法對目標的識別能力優於以前的夜視儀,使攜帶型防空導彈可在夜間使用(如俄制「箭」2M已經採用了定向儀被動感測器);(3)將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並入前沿預警雷達所組成的防空網,與監視雷達和C3I系統相結合,提高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
5.提高一彈多用能力
防空導彈
使研製的導彈多用途化歷來是導彈研製者的追求目標之一,因為這對於減少研製費用、降低生產成本、簡化後勤保障、便於平時裝備和戰時補給是非常重要的。如英制「吹管」導彈已經發展成多聯裝的潛空、艦空導彈,法制「西北風」導彈具有攜帶型、車載式、艦空式三型,實現了三軍通用。同時隨著電子裝置小型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推進技術、控制技術、戰斗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性能指標日趨接近低空近程防空導彈的水平,將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和攜帶型防空導彈合二為一成為可能。如北約8國正在聯合研製的近程/超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將在2010年後取代「西北風」、「尾刺」、「耀星」、「長劍」、「羅蘭特」和「響尾蛇。」等攜帶型和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抗干擾能力大大增強,導彈進一步小型化和自主作戰,武器系統能對付多目標,逐步發展多武器的協調作戰,為形成防空體系作戰創造條件。 6.加強標准化
為了加強戰時的快速保障和減少平時的維護費用,需要加強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標准化工作,以便實現攜帶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標准化。
『叄』 BUK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導彈
根據外媒報道,擊落MH17的是BUK地對空導彈。
BUK是俄語Бук的轉寫,是一個中程地對空導彈系統家族的統稱。
BUK家族最早的成員是9K37,綽號山毛櫸。北約給的代號是SA-11,綽號牛虻。1980年服役,為履帶式自行防空導彈系統。發射車載9M38型導彈4枚,最大射程30km,最大射高14000米。
不過服役更多的是1984年推出的改進型BUK-M1,它採用了新型的9M38M1型導彈,射程增加到35km,射高增加到22000米。這種防空導彈系統廣泛的被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和埃及、伊朗、朝鮮、印度、芬蘭、委內瑞拉和敘利亞等國。
整個BUK家族的首帆磨明次實戰表現是在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中,喬治亞方面的BUK-M1擊落了俄軍包括Tu-22M中程轟炸機和Su-25攻擊機在內的多架作戰飛機。
這次擊落波音777,可能是這個導彈家族第一次擊落非蘇系飛機。
『肆』 軍事武器,請詳細介紹一下054A型護衛艦上垂發系統里的防空導彈,並附上導彈圖片!
054A裝備了4座8單元的海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備彈32枚,一銷禪腔般相信海紅旗16射程超過40公里,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054A上的這套防空導彈系統大量使用了俄羅斯技術,其實就是將俄制頂板三坐標搜索雷達、前罩照射雷達加以國產化,配合以自主研製的海紅旗16導彈。襲納054A艦裝備有4部前罩照射雷達,分別位於左右兩舷的前部和後部,這樣在對付一虧衫側來襲的敵方目標時只能使用2部照射雷達,多目標能力較為一般。
『伍』 導彈攔截系統是怎樣的,導彈是怎樣攔截的
導彈防禦系統三種攔截方式,助推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中段攔截是三種攔截方式裡面,成功率最高和最安全的攔截方式,但是,難度也是最大的!
中段攔截系統的難度有兩個方面,一是攔截彈的機動變軌能力要強,因為攔截彈要時刻跟蹤彈道導彈的一個實際飛行軌跡,要根據目標導彈的飛行軌跡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攔截彈的機動變軌能力要強!
由於彈道導彈都是在外大氣層飛行,這個大氣層的溫度較低,影響紅外設備的觀測能力,所以攔截彈的系統紅外探測抓取設備一定要有效抓取導彈目標,及時反饋地面指揮系統,保證攔截彈有效擊中目標!
雖然,中段攔截系統難度較大,但是,經過研究與客服,中段攔截系統是目前最可靠的導彈攔截系統!
以美國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為例:美國攔截中程彈局閉道導彈中段、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末端,將入大氣層(200公里)的高度,主要是薩德和標准6(最新的標准6block1B),原理與上面差不多,需要計算來襲導彈和自己在大氣層內飛行遇到的空氣阻力和偏移,然後矯正自己飛行軌跡。
進入大氣層,則主要是愛國者等游橋進行攔截。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攔截都是直接撞擊的動能攔截(目前世界完全掌握這一技術也只有美國),俄羅斯S-400和正在試驗的S-500,都還在採取破片殺傷,這個差距在一代到兩代(但現在的俄羅斯經濟、人才、技術,很難跨過這一代),S-500的最遠試驗射程481公里,與薩德相當,但射高要弱,薩德是200公里,這是內大氣層上沿高度。
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全部組成部分:
2處發射陣地、3個指揮中心、5個通信中繼站、15部雷達、30顆衛星、250個地下發射井和250枚攔截導彈系統。NMD是由5大部分組成的,即預警衛星、改進的預警雷達、地基雷達、地基攔截彈和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
1、導彈防禦
預警衛星用於探測敵方導彈的發射,提供預警和敵方彈道導彈發射點和落點 的信息。這些衛星都屬於天基紅外系統,也就是說靠敵方發射導彈時噴射的煙火的紅外輻射信號來探測導彈。
2、預警雷達
改迸的預警雷達,能預警到4000-4800千米遠的目標。美國除要改進現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彈預警雷達以及部署在加州與馬薩諸塞州的"鋪路爪"雷達外,還要在亞洲地區新建一個早期預警雷達。
3、地基雷達
地基雷達是一種X波段、寬頻帶、大孔徑相控陣雷達,將地基神臘猛攔截彈導引到作戰空域。
4、地基攔截彈
地基攔截彈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攔截器(彈頭)組成,前者將攔截器送到目標鄰近,後者能自動調整方向和高度,在尋找和鎖定目標後與之相撞,將它擊落在太空上。
『陸』 俄羅斯號稱最先進防空導彈的S-400,為何防不住海馬斯火箭彈
俄羅斯防不住海馬斯火箭彈,主要是因為S-400防空導彈的防禦對象並不是火箭炮,而是防禦一些比較大型的目標,比如大型飛機和彈道導彈。
所以S-400就不是用來攔截海馬斯火箭彈的防空導彈,和S-400先進不先進沒有關系,把美國「愛國者」和歐洲「紫菀」等防空導彈放在烏克蘭,同樣也攔截不了海馬斯火箭彈,可以說除了以色列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有專門攔截火箭炮的防空導彈,有技術限制也有成本限制,以色列也在尋找新的防禦系統,其中有考慮要減少成本歲旦敬,以色列宣布開發了激光防禦系統,單次攔截成本僅有幾美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激光系統是攔截火箭炮、迫擊炮彈和小型無人機的乎慎理想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