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幫我搜索飛機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幫我搜索飛機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27 19:05:01

⑴ 美國最先進的戰斗機圖片和解釋

研製國家:美國名稱型號:F/A-22(LOCKHEEDF-22)「猛禽」戰斗機研製單位:美國洛克希德公司造價: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

一、概述

F/A-22是美國空軍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也是除美國的F-35以外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21世紀初的主戰機種。它的任務包括:奪取制空權,向美軍作戰提供空中優勢,在戰區空域有效實施精確打擊;防空火力壓制和封鎖、縱深遮斷,近距空中支援。與第三代戰斗機相比,F/A-22飛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特性是:採用全隱身與氣動綜合布局、持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先進的機載設備和火控系統與綜合航空電子系統。

1、研發背景

1981年1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了研製作為F-15後繼機的新型制空戰斗機的要求。1983年年9月美國空軍與7家公司簽訂了概念研究合同,同時與普•惠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簽訂發動機的驗證和鑒定合同。1985年9月,空軍公布了正式的先進戰術飛機的戰、技術要求,同年11月空軍要求在先進戰術飛機的設計中要把隱身作為一項指標,也是專家們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下世紀初葉的主戰機種。主要用途是壓取戰區制空權,因而也是F-15的後繼型號。1990年9月原型機首飛,最初計劃采購750架,經過兩肖減最後確定的采購數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飛機首飛,預計2002年開始交付生產型飛機,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飛機。該計劃原稱ATF,始於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將以下五個特點集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隱身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使用軍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滿足於以往老型號的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不低於F—15和具有飛越包括第三世界戰區在內的所有戰區的足夠遠的航程。面對如此先進的設計要求,F—22採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級航空頂尖技術是毫無疑問的。

2、研發歷程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3家公司聯合研製小組的YF-22中標,並按要求製造兩架原型機。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飛,10月26日進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機進行首次飛行。11月3日YF-22原型機進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飛行。隨後於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國湖海軍武器試驗中心首次發射了未裝彈葯的「響尾蛇」導彈,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導彈試驗場發射未裝彈葯的AIM-120「阿姆拉姆」導彈。

1991年8月2日空軍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億美元的工程發展合同,製造13架試驗型飛機。1991年12月16日,空軍確定了F-22戰斗機的外形,並製造了風洞試驗和測定雷達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開始准備內部設計和飛機製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設計修改。同月,進行了F119型試驗型發動機部件的關鍵性設計評審,完成了發動機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決定進行F119發動機的生產和組裝。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發展階段的發動機開始進行試驗。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統公司開始製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關鍵設計評審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飛機機身的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組裝完畢,開始進行加註燃料和發動機試車。4月9日洛克希德•馬丁航空系統公司首次公開了F-22戰斗機,並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綽號。1997年9月7日,該機在羅賓斯空軍基地進行了58分鍾的首次試飛。隨後,該機於1998年春返回愛德華空軍基地,交由空軍試驗。

2001年8月,F-22研製成功10年後,美國終於下定決心投入巨資批量生產F-22戰斗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接生產295架F-22的生產訂單,如果價格成本令軍方滿意,五角大樓將會增加訂數。

2002年1月,美國空軍官員宣布F-22"猛禽"戰斗機的首支作戰聯隊將駐扎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空軍基地。首批F-22戰斗機計劃於2004年9月抵達蘭利空軍基地,2005年12月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蘭利基地成立三個F-22戰斗機中隊,共擁有72架飛機和6架備用機。

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完成F-22靜力試驗之後,又成功地進行了F-22的疲勞試驗。F-22機體要求使用壽命為20年或8000飛行小時。

2002年8月,美國空軍宣布,將F-22更名為F/A-22,以更准確地體現F/A-22的使命,包括對地攻擊能力,同時也是為了配合空軍提出的FB-22轟炸機型的任務。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飛行試驗,在試驗中,F/A-22實現了以2倍音速飛行;飛行高度15240米以上,並完成了高過載機動飛行,如9g轉彎。在3048米以上高度進行了亞音速飛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困擾多時的F/A-22軟體問題予以解決。這標志著F/A-22項目又取得一次顯著的進展。改進版本的軟體安裝在F/A-22上後,顯著改善了座艙系統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於軟體的問題,座艙系統每運行兩小時就要關閉一次,現在則可以連續運行21小時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試驗飛機在例行試飛時差點墜毀,據空軍初步調查稱,事故是因駕駛員沒按原定程序進行飛行機動而致,並非飛機本身出現問題。

2004年3月,空軍決定略微增加訂購F/A-22的數量,主要的原因是該項目在削減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並認為當前的項目估算支持采購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軍確定的采購目標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國空軍宣稱F/A-22進入初始作戰試驗與鑒定階段,這為擴大「猛禽」戰斗機的采購掃清了障礙。

2004年6月,美國空軍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項價值4.92億美元的固定價格確認合同,用於購買製造24架F/A-22所需的先進器材和相關設備,這標志著第五批「猛禽」戰斗機即將投入低速初始生產。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F/A-22的生產速度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加快了戰斗機的生產步伐。該公司的目標是2004年生產19架戰斗機,並計劃在大批量生產階段每年生產24架F/A-22戰斗機。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軍F/A-22「猛禽」戰斗機墜在美國內華達州南部的內利斯空軍基地墜毀。

雖然美國防部還未正式宣布,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國防部已經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F/A-22戰斗機進入全速生產。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5月12日,首架作戰型F/A-22已交付給位於弗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的第1戰斗機聯隊第27戰斗機中隊。

二、性能指標:

F—22尺寸:翼展13.56米;機身18.92米;機高5.00米;機翼面積78.80米。重量:額定起飛重量27.216公斤。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2×13,900公斤力)。飛行特性:最高飛行速度1950公里/小時;近地最高飛行速度1480公里/小時;實際最大飛機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過載9.0。

F/A-22的起落架由於該機配備了兩台高推重比的F-119渦扇發動機,在不使用加力的狀態下,就能以M數1.5-1.6的速度巡航飛行,最大飛行速度M數為2.0,最大飛行迎角75度,最大起飛重量28000公斤,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達1450公里,航程為F-15飛機一倍。

F/A-22艙蓋

三、結構特點

在平面內為帶高位梯形機翼的帶尾翼的綜合氣動力系統,包括彼此隔開很寬和帶方向舵並朝外傾斜的垂直尾翼,並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機翼布置。按照技術標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無線電波的材料、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和小輻射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裝備戰斗機,其設計最小有交錯射面為0.1平方米左右。F/A-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約1%、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鋼材。武器艙門與起落架艙門使用熱塑復合材料。兩側翼下菱形截面發動機進氣道為不可調節的進氣道,為敷設發動機壓氣機冷壁進氣道呈S形通道。發動機二維噴管,有固定的側壁和調節噴管橫截面積及按俯仰±20°角偏轉推力矢量而設計的可動上調節板和下調節板.

F/A-22的F119-PW-100發動機

F119-PW-100發動機在場內例試

四、電子系統和武器裝備

1、電子系統

航空電子:F/A-22配備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是第四代戰斗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它通過數據匯流排進行信息傳送,採用模塊化結構實現結構的簡化和資源共享,通過感測器數據融合獲取更豐富、准確、質量更高的目標信息,所有作戰信息通過平面顯示器和多功能顯示器顯示,為飛行員提供關鍵的飛行及作戰信息,明顯降低飛行員的工作負擔,通過機內自檢和系統重構,使系統具有容錯能力,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高性能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使F/A-22具有良好的識別、選擇、瞄準、快攻和幫助飛行員決策的能力。航空電子共分以下幾部分:通用合成處理器、ADA軟體、高級數據合成座艙顯示器;合成電子戰系統、合成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光纖數據傳輸系統;AN/APG-77主動相控陣多功能火力控制雷達。

通用合成處理器:通用合成處理器由休斯公司製造,負責將雷達、電子戰和識別感測器數據、通信、導航、武器和系統狀況等數據合成到一起,並通過多功能顯示器向飛行員顯示。每架F/A-22有兩台通用合成處理器,每台處理器中有66個模塊化插槽。F-22的所有信號和數據處理需求可僅由7類處理器完成,這些處理器都是通過一個容錯網路連接在一起。目前,第1通用合成處理器中66個插槽中有19個、第2通用合成處理器中有22個未被使用,以供未來升級使用。F/A-22通用合成處理器的主任務電腦每秒能發出105億條指令、其內存為300兆。

Ada軟體:Ada軟體有4種版本:版本0是首次試飛階段使用的版本。只有基本功能,有27.2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1是工程發展型4號機試飛時使用的版本,有86.6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2將是1999年底擴充雷達功能後的版本,有102.4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3是首批批產型使用的版本,有155.6萬行源語言代碼。

這些軟體負責通訊、導航、識別處理功能,雷達處理功能,電子戰處理功能,任務處理功能,慣性基準處理功能,外掛物管理處理功能,控制和顯示處理功能,核心處理功能,飛行器管理功能,通用分系統功能。

座艙顯示器:平視顯示器,顯示戰術信息和飛行儀表信息。戰術信息顯示武器和目標狀態、射擊標記、武器包線和探測器標記。總視場為20°×30°,由英國GEC-馬可尼航空電子公司研製。

綜合控制板,裝在平視顯示器的駕駛員顯示裝置的組合玻璃下方,其上的鍵盤和行顯示器用於輸入數據和系統控制。上前方顯示器,是通訊、導航、識別系統的顯示器。顯示系統狀態、綜合提示、注意、告警信息。上前方顯示器,是備用飛行儀表,顯示關鍵的飛行信息:姿態、空速、高度、航向和燃油。兩個上前方顯示器的功用可以互換。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防禦電子系統顯示器。顯示空中和地面威脅的平面視圖及其探測器的作用距離,使駕駛員能對威脅作出反應和迴避。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攻擊顯示器。顯示空中威脅的平面視圖並標出其相應的高度、射擊清單、目標航跡、導彈發射包線、武器控制標記和導彈射出標記。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外掛物管理系統顯示器。顯示有關發動機、武器和投放外掛物的信息。主多功能顯示器,是戰術信息顯示器。顯示戰術態勢的平面圖,包括竄航跡、地面上的陣地和F-22探測器的搜索范圍。目標符號的形狀和顏色表示威脅的屬性、目標航跡特性和射擊的優先次序。

電子戰系統:電子戰系統是探測、電子和處理設備的集合,它能探測和確定來自其它飛機的信號,並且控制F/A-22的箔片和曳光彈等干擾設備。電子戰系統還包括雷達預警接收機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檀木」導彈發射探測器,為飛機提供全方位保護。

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F/A-22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負責履行通信、導航和識別功能,它使用通用合成處理器進行信號和數據處理。

飛行中數據鏈:飛行中數據鏈可使所有F/A-22在飛行中自動共享目標和系統數據,而不需無線電呼叫。在飛行中數據鏈的幫助下,飛行員能更自主飛行。長機可以通過數據鏈告訴僚機其油料、武器狀態,以及敵機狀況。只要一按按鈕,就能自動地按優先順序排列打擊目標,並且建立打擊清單。長機和僚機的導彈飛行狀態都能在座艙顯示器上監控。根據這些能力,基於視覺識別和編隊機動等傳統的戰術可能會完全得到改變。數據鏈同樣允許另外的F/A-22加入網路進多機協調攻擊。

AN/AGP-67雷達系統:AN/AGP-67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由諾斯羅普•格魯曼與雷聲公司合作研製。天線與機身完全合成到一起,提高了頻率的捷變、降低雷達的橫截面積、增加了帶寬,從而更好支持F/A-22的空中主宰任務。雷達對F/A-22的合成航空電子和感測器的能力至關重要,它在敵雷達發現飛機前就能向飛行員提供多個敵目標的詳細信息。

APG-77雷達

APG-77雷達掃描跟蹤示意圖

APG-77雷達系統:最大特點是合成了捷變光束控制,它允許一部雷達同時履行搜索、跟蹤和目標瞄準任務。捷變光束控制同樣使雷達搜索其它空域,而同進可能繼續跟蹤優先打擊的目標。另外,雷達的低截獲率能力使F/A-22在瞄準裝備有雷達警報接收機和電子干擾設備的敵機時,而敵機還不知道其已被瞄準。

APG-77雷達的主要特性:工作頻率:8至12GHz;掃描范圍:電子掃描,±方位90°;真實波束地形測繪: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銳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動目標指示:74公里;邊測距邊搜索:296公里(迎頭);邊速度搜索邊測距296公里(迎頭)。平均故障間隔時間450小時(預測值)。

2、武器裝備

F/A-22除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外,也能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等精確制導武器進行精確對地攻擊。由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F/A-22的基本武器裝備安置在機內。不過它也有用於掛副油箱和導彈的4個翼下掛點,用於在非隱身狀態掛載副油箱和武器。

(一)機炮

F/A-22戰斗機原計劃裝備1門新研製的先進技術機炮,但在該型機炮實用前,目前裝備的是1門改進的M61A2機炮。機炮安裝在飛機右進氣口上方的炮艙內。射擊時,炮艙的前部艙門必須向後打開,以便射擊和排除廢氣。炮艙內除安裝M61A2機炮外,還安裝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無殼彈葯線性供彈系統,並備有480發炮彈。

武器艙內的6枚空空導彈

(二)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武器

F/A-22戰斗機的空空武器有AIM-9「響尾蛇」短程和AIM-120「阿姆拉姆」中程導彈。每加裝1枚AIM-120導彈,武器系統將增重205公斤,其中導彈重160公斤,發射裝置重45公斤。由於武器掛在機身武器艙內,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積並不增大。空對地武器主要是454公斤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也可以掛載由MK84或BLU-109/B的改裝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為改善F/A-22的主武器艙中攜帶未來彈葯的能力,美國空軍進行了武器的優化研究。所考慮的方案包括:兩枚精度在3米以內的改進型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兩枚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風力修正彈葯布撒器;8枚115公斤的小口徑精確彈葯;或者24枚激光/雷達復合制導自主式子彈葯。

打開主武器艙的F/A-22戰斗機

(三)武器艙和武器懸掛裝置

機身武器艙。F/A-22戰斗機前部機身下有1個主武器艙,在機身兩側各有1個副武器艙,因此,除了炮艙外,F/A-22機身內部共有3個武器艙,保證所有的武器都能安裝在飛機內部。

武器掛架和導彈發射器。F/A-22安裝了由EDO公司研製的LAU-142/A「阿姆拉姆」導彈垂直彈射發射器,主武器艙內共安裝了6具這樣的發射架。這種轉向彈射器可以減小武器艙體積,從而節省重量,並能在所有飛行條件下發射導彈。彈射器使用氣動液壓裝置在1秒內發射導彈。另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戰術飛機系統部在F-16飛機的翼尖發射軌的基礎上,為F/A-22飛機研製了LAU-141A掛架式發射器發射AIM-9導彈。這種發射器能迅速地伸縮,但不能彈射導彈,而是從側武器艙的前端射出「響尾蛇」導彈。從而增大了導彈紅外導引頭的視場。這種發射器也適應F/A-22的較新的AIM-9X導彈要求。

外部掛架。F/A-22有4個翼下掛點,每個掛點能掛載2270公斤重量。翼下掛點在不掛武器時能掛載4個2270升副油箱,也可在掛2個副油箱時攜帶4枚導彈

武器懸掛裝置示意圖

五、作戰使用

(一)作戰任務

根據設計,F/A-22戰斗機將要承擔的三類任務:一是對付蘇-30等空優戰斗機;二是對付現代的地空導彈,打擊時間敏感目標;三是參與巡航導彈防禦。由於F/A-22具有超聲速巡航能力,在對巡航導彈實施第一次攻擊不中之後,可以發起第二次攻擊。

(二)作戰范圍

可能隨時從駐地快速轉場至世界的各地區執行作戰任務。並依靠隱形性能突擊敵防護嚴密的縱深或核心目標。但是為了避免潛在對手可能動用精確制導武器對美國空軍基地的打擊,「猛禽」一般不會部署在一線機場,這決定了其將採取遠程奔襲的戰術,從後方基地到戰區襲擊後返回。

(三)兵力使用

在美國空軍全球打擊的戰略行動中,將首先利用F/A-22的隱身優勢,壓制敵地面防空系統,然後用B-2A隱身轟炸機進行突防轟炸,打擊敵防空和指揮系統,摧毀其防禦體系,為隱身和非隱身作戰飛機向戰區部署,並實施大規模的空中突擊行動創造條件,保持戰區的空中優勢,為後續聯合打擊部隊開辟通道。按照美國空軍的戰略,執行全球打擊特遣任務將由48架F/A-22戰斗機(兩個中隊)和12架B-2轟炸機組成。另外,在美國本土防禦中,美空軍將出動E-10飛機和F/A-22協同行動,實施巡航導彈防禦。

(四)武器使用

F/A-22可以攜帶「阿姆拉姆」中距空對空導彈、「響尾蛇」近程空對空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和小口徑炸彈,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F/A-22攜帶不同的彈葯:F/A-22以內掛方式攜帶兩枚450公斤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在主武器艙內側與2枚AIM-120並排懸掛。在作戰中典型的武器配備方案如下:

隱形作戰狀態: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4枚AIM-120A「阿姆拉姆」導彈(掛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空空作戰: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6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對地攻擊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與AIM-120並排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

非隱形作戰狀態:轉場時,最多可在機翼下掛4個副油箱和8枚AIM-120「阿姆拉姆」導彈;空對地攻擊時,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顆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機翼下掛載空對地武器。

缺點:

F-22可帶2枚+4枚=6枚

這么先進的戰機只帶這么少的導彈,就算是發射後不管的AIM-120也太少了。

F-22的致命弱點:全部電子化、一體化

F-22作戰系統全部電子化、一體化。然而,眾所周知,電子系統很脆弱。其中,俄羅斯等國研製的微波武器將是「猛禽」一大剋星。「猛禽」的隱形主要針對紅外探測系統和紅外製導武器。微波導彈作戰時,微波可以鑽到「猛禽」內部毀傷其電子系統,形成「軟殺傷」。一旦如此,F-22很難繼續作戰,甚至可能墜毀。

至於空空導彈技術,中美兩國空軍在技術層面相差不大,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空空導彈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完全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同步,基本上你有的我也有,美國空空導彈在技術上的形不成絕對優勢!

F-22戰斗機是針對米格29和蘇-27戰斗機的出現而設計的新一代具有空中優勢的先進戰斗機。這種飛機集隱身、敏捷、速度、多用途、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於一體,代表了今後戰斗機發展方向。該機採用了翼身融合體、邊條翼、自動增升前後緣襟翼和外傾雙立尾等先進氣動設計技術。廣泛使用鈦合金結構材料、復合材料、吸波性材料和塗層,二元推力矢量噴管等隱身技術。矩形傾斜式進氣道,進氣道向上向內伸呈S形,上方裝有篩形排氣口和可操縱輔助進氣門。採用內部掛裝武器方案,從而大大減少了雷達、紅外線和可見光特徵,雷達反射截面僅為0.065-0.08平方米,為F-15飛機的1%。良好的紅外、聲、光隱身措施使其具有全譜頻隱身性能。

由於該機在設計中不僅考慮到以爭奪制空為主,還考慮了對地攻擊型和海軍型,因而又具有多用途特性。從該機型目前的進展情況看,其工程樣機將於1997年首飛,2001年全面投產,2004年開始裝備部隊,形成批量裝備而取代F-15戰斗機的地位,約在2008年以後。根據美國空軍的采購計劃,由於經費短缺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已由原計劃采購648架而削減到442架,總投入約700億美元。

圖片是F22戰斗機的圖片:

⑵ 我國空軍各個時期的飛機說明(最好有圖片)

我國空軍最早大規模裝備的是米格15戰機,中方代號殲。米格-15採用機頭進氣模式。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蓋,內容彈射座椅。氣流在機頭由進氣道內的隔板分為左右兩股。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後掠角35度,帶4枚翼刀,翼下可掛兩只副油箱或炸彈。因此,米格-15是蘇聯第一種實用的後掠翼飛機,已初具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雛形。機翼穿透機身,與進氣道內的隔板總計將氣流分為4股。在機翼前緣放有一定量的鉛,以降低機翼對扭曲剛性的需求。飛機不裝備雷達不,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後來有裝備了我國自行製造的殲5中國殲-5戰斗機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空戰,也具有對地攻擊的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Mig-17殲擊機,試制工作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殲-5從 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中國殲-5戰斗機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可用於夜間截擊,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這兩個部位都采中國殲-5戰斗機用硬度較小的非金屬材料製造,塗藍色油漆。由於裝有簡單的RP型搜索瞄準雷達,使得殲-5甲獲得了較原始機型強大的夜戰能力。 發動機採用性能改進的渦噴-5乙。但殲-5甲的改進也有一定代價,如武器系統改成3門HP-23 23毫米航空機炮,備彈共300發,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 在殲-5的基礎上還研製了雙座型殲教-5,曾經是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 殲-5是中國製造成功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這一成就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中國的航空工業跨入了噴氣時代。殲-5的氣動布局為機頭進氣、單台發動機,其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范圍為±18度。殲-5在服役期間屢建戰功,僅1958年7月至10月便擊落來犯的2架F-84G和6架 F-86F,目前殲-5已經退役。
後來我國又製造了殲六戰機。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裝備序列當中,它曾經是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當中擊落敵機最多的國產噴氣式超音速戰斗機。從1964年到1968年,殲6戰機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國產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1953 年 5 月 25 日,美國空軍 在首次試飛中成功突破音障。次年 1 月 5 日,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米格-19 的直系祖先 SM-9/1 原型機首飛成功。從此,各國空軍開始紛紛向超音速時代邁進。而當時的中國空軍,主力仍然是朝鮮戰爭後期換裝米格-15比斯。在超音速時代,這種亞音速戰斗機的性能已顯得落後,即使是進一步改進的米格-17 仍不足以滿足空軍的需要。特別是在駐台灣的美國第 13 航空隊換裝 F-100 後,對我奪取閩浙地區的戰區制空權構成了極大威脅——1958 年金門炮戰期間,其司令托馬.穆爾曼就聲稱:美國部署在台灣的飛機,「如果接到命令,可以用來跟中國共產黨的飛機戰斗」。
殲七:殲-7型戰斗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斗機之一。該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在中國海、空軍戰斗機裝備系統中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殲-7已於2006年停產。 殲-8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其研製是為滿足我國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相比殲-7,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改善。殲-8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

盡管最初殲-8被定位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型號,將作為國土防空的主力,但由於交流電、火控雷達進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裝備直流電、測距器的白晝截擊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殲-8白天型。

殲-8白天型還可使用配套的照相偵察吊艙,外掛於機身中線下方。內裝兩具KA-112A型長焦距照相機,可完成高空全景傾斜式可見光偵察攝影,與地面機動戰術偵察設備組成一個完整的航空偵察系統。覆蓋范圍縱向3.5度,橫向30度,工作高度9200到15000米。攜帶610米的EK3412型膠片,解析度為56線對/毫米,可攝影550張。

殲-8I殲擊機(全天候型)的研製也歷盡坎坷。六0一所於1978年2月發出殲-8I飛機全部生產圖,由沈陽飛機公司(原沈陽飛機廠)試制。1980年5月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月25日原型機地面准備試車發生重大事故。沈陽飛機公司趕工裝配了全新的一架殲-8I,1982年4月24日首飛。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3年7月完成全機靜力破壞試驗,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設計定型。

裝備後隨著部分新系統的研製成功,所有殲-8都改進為殲-8I型,又稱殲-8全天候。與白天型相比,主要改進有:安裝殲雷-7甲改(JL-7AG)型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十一項電子設備;艙蓋改為與殲-7II相同的向後開設計。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23-Ⅲ型雙管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後進一步加裝了霹靂-5乙導彈。

殲-8和殲-8I飛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自行設計的殲擊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殲-8和殲-8I裝備了空軍和海軍,產量不大。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認為它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實際作戰性能已達到差不多3.5代戰機——美國意義上的)、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
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獅」的中國翻版。但事實上,殲-10的方案確定(1984年)與「獅」是同一時間,殲-10參考「獅」的說法並不屬實。事實上,殲-10的很多技術來源於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殲-9戰斗機。
在殲十正式裝備部隊之前,我國還引進了蘇27,並加以改進仿製。中方代號殲11 還為海航引進了蘇30.我講的不詳細,你可以登入這個網站看有關資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xODM0OA

⑶ 圖片中的飛機是屬於什麼型號那個國家生產的

F14,美國格魯曼公司出品。
F14性能指標
外形尺寸:
機高4.88米,機長19.10米,翼展(後掠角20°,68°,75°時)分別為19.54,11.65米,10.15米,展弦比7.28。
重量及載荷:空重18191千克,無外掛起飛重量,26632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4948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724千克,燃油重量7348千克,副油箱燃油重量1638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77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M2.34(高度12190米),M1.2(海平面),巡航速度741-1019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290米,最大航程2573公里以上,任務半徑930公里(高-中-低攻擊剖面)或700公里(高-低-低-高攻擊剖面)
結構特點:
F-14是雙座多用途超音速戰斗機。其氣動布局採用NASA60年代後期提出的雙發雙垂尾變後掠中單翼方案。在結構上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型式,廣泛使用鈦合金,部分採用硼復合材料,獲得較高了的強度重量比。機翼為變後掠中單翼。設計要求是:減少翼載來保證機動能力;用前、後緣空戰機動襟翼來改善跨音速機動性;盡量減少停放佔用的面積。變後掠機翼外翼段較短,這樣就可減輕轉軸結構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轉軸距機身對稱面2.72米。飛行中機翼後掠角的變化范圍為20°~68°,由機載設備根據飛行狀態自動調節,最大變化速度為7°/秒。也可以由駕駛員手動調節。停放時後掠角最大可達75°以減少佔用面積。可動段具有全翼展兩段式前緣縫翼和三段式後緣單縫襟翼,在起降和機動飛行時使用。每側上翼面各有3塊擾流板,當後掠角小於57°時自動接通,用於輔助橫側操縱和著艦時減速用。為控制機翼後掠角變化時壓力中心移動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載荷,在機翼固定段前緣設計了可動前置扇翼,最大轉動角為15°。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採用機械加工框架,鈦合金主梁及輕合金應力蒙皮。前機身由機頭和座艙組成,停機時機頭罩可向上折起。中機身是簡單的盒形結構可貯油。後機身從前至後變薄,尾部裝外伸的排油管。後機身上下還有減速板,上一下二,在劇烈俯沖和發射導彈時打開,著陸時下減速板鎖死。
尾翼:由雙垂尾和可差動的全動平尾組成。平尾的偏轉角為+15°~-35°,差動平尾起副翼的作用,垂直安定面與後機身的鋼質加強框連接。方向舵也採用蜂窩增強的化學銑切合金蒙皮》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式,和A-6攻擊機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時機輪轉90°收入發動機進氣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艙內。機輪為無內胎輪胎,內充氮氣。雙輪式前起落架的撐桿用作彈射起飛時的掛鉤。著艦鉤裝在後機身下面的整流罩內。從1981年春開始用古德伊爾公司的碳剎車裝置取代了原先採用鋼剎車裝置,進一步減輕了重量。
動力裝置:採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壓式進氣道,置於機身兩側固定翼段下方,距機身有25厘米的間隙,以消除附面層的影響。進氣道內有多激波可調斜板系統,可以由機載設備在所有飛行條件下自動調節,保證發動機得到合適的氣流。進氣道結構大部分用鋁合金蜂窩結構,長約4.27米。後短艙採用膠接鈦合金蜂窩結構,長約4.88米。早期生產的飛機裝兩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9490公斤。其安裝管道可以開啟,能在180°范圍內進行保養。從1983財政年度開始生產的飛機改用TF30-P-414A發動機,其額定功率值不變。從1986年起採用F110-GE-400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12700公斤。採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氣渦輪起動器。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於前座艙前方附近機身的右側。採用氣動引射式收斂·擴散噴管。
電子系統與武器裝備
F-14使用了休斯公司的AN/AWG-9脈沖多普勒雷達。取決於目標的大小,可截獲120到315千米內的空中目標,可以同時跟蹤從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離之內的24個目標,攻擊其中的6個目標。還裝備有AN/AWG15火控系統,及AN/ASW27B數據傳輸系統,CP1050/A中央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先進的現代電子設備。後在改進中,大約60%的模擬式設備換成了數字式設備,並安裝新型的AN/APG-71雷達,具有單脈沖角度跟蹤、數字式掃描控制、目標識別和空戰效果評價能力。
通信系統:AN/ARC-51和AN/ARC-159超高頻調幅無線電通信電台收發機;AN/ARR-69超調頻輔助無線電通信電台接收機,KY-28密碼系統,LS-460/B機內通話器。
導航系統:AN/ASN-92艦載飛機慣性導航系統;A/A24G39姿態航向參考系統;AN/APN-154X波段雷達信標機;AN/APN-194(V)雷達高度表;ARA-63A自動艦上著陸系統接收-解碼機;AN/ARN-84微型塔康。
自衛系統。AN/APN-50雷達接收機,AN/APR-25/45雷達警告系統。AN/ALE-29和AN/ALE-39帶一體化干擾體的電子對抗箔條彈投放器。
武器裝備。F-14武器包括1門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機炮,備彈675發。空空導彈(最多)6枚AIM-7、4枚AIM-9和6枚AIM-54。空對地彈葯:MK-82、MK-83(4枚)、MK-84(4枚)、MK-20集束炸彈、GBU-10(4枚,激光制導)、GBU-12(激光制導)、GBU-16(4枚,激光制導)、GBU-24(4枚,激光制導)和4枚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葯。

⑷ 我要一些真實飛機的圖片

⑸ 麻煩軍事愛好者幫我看下圖片中是什麼飛機謝謝

安-124由蘇聯安東諾夫設計集團設計,在8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戰略重型運輸機。安-124替代了1974年停產的寬耐搭安-22重型運輸機,在性能上優於目前美國最畝搏大的C-5運輸機。安-124綽號「魯斯蘭」,是俄羅斯慎拿民間故事中的一個英雄的名字。由於蘇聯瓦解,目前安東諾夫設計集團已經變成了烏克蘭共和國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第一,有4台發動機。第二,是渦扇式噴氣發動機,圖片里可以看到發動機的扇葉。第三,主翼為後掠下反式上單翼。就是安124運輸機了。

⑹ 這張圖片里的飛機,是什麼飛機

好像是蘇聯的里2運輸機
上面的紅五星,說明這是蘇聯的飛機
是單垂尾,雙發,和主流的轟炸機圖2/彼2不同
類似的應該是里2運輸機,美國C47的蘇聯授權
中國日後第三套人民幣2分上的圖案就是它

⑺ 幫我看看圖片中的飛機是什麼機型

泰航的波音747-400。

⑻ 誰有在坐飛機時拍的照片 給我幾張!謝謝

在飛機上手機關機,可以用iPad和數碼相機來拍照。

⑼ 太空梭是什麼啊帶圖片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它是火箭、航天器和航空器的綜合產物。

太空梭可乘坐7名航天員,其中有3名機組人員,4名科學技術專家。太空梭在軌道上運行時,可完成釋放衛星、回收及維修衛星、進行各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多種任務。

太空梭的組成

太空梭實際上是一個由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的往返航天器系統,但人們通常把其中的軌道器頃咐稱作為太空梭。

(1)軌道器:軌道器是太空梭的核心部分,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唯一可載人、可重復使用的部分。

(2)固體助推器:固體助推器的作用是助推,用於補充主發動機推力的不足。以供再用。

(3)外貯箱:太空梭的主發動機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是液體燃料液態氧和液態氫。液體推進劑不裝在太空梭上,而是裝在一個獨立塌配的可以拋棄的外貯箱裡面。採用這種結構形式,可以減少太空梭軌道器的尺寸和重量,否則太空梭的軌道器非常龐大。

美國研製過5種型號的團乎指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現號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奮進號太空梭。

[1]

前蘇聯研製過一種型號的太空梭,1991年對暴風雪號太空梭成功地進行了無人軌道試飛,其後,由於經費短缺等原因,計劃終止。

⑽ 幫我找圖片里的飛機的高清圖

是這種感覺的么?還有很多彩色的,我就給你粘貼了機長圖片出來,具體的你可以看看,裡面全是這樣的飛機

http://image..com/i?tn=image&ipn=r&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79301421057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9%A3%9E%E6%9C%BA+%E7%9F%A2%E9%87%8F

希望可以幫到你~

就在網路圖片中搜索矢量飛機就可以,這是矢量圖,然後你點到鏈接頁面里,就原文件的下載,還可以修改~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