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國旗長什麼樣
中國國旗史
國旗為代表主權國家的旗幟,是西方主權國家出現後的產物。16世紀前,尚不存在「民族國家」或「主權」的概念,所以沒有象徵民族主權國家的國旗。中國封建時代一般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歷代皇朝既沒有也不需要國旗。
中國與西方列強密切接觸是在19世紀晚清代時期,因發現在外交場合無旗幟代表中國,在窘迫的情況下,清朝政府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
中國歷史上,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一共使用過三種國旗,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外,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局勢動亂,一些割據或傀儡政權,也稱本身是「中央政府」,亦設有各自的「國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規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國國旗史
中國國旗歷史
國旗為代表主權國家的旗幟,是西方主權國家出現後的產物。16世紀前,尚不存在「民族國家」或「主權」的概念,所以沒有象徵民族主權國家的國旗。中國封建時代一般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歷代皇朝既沒有也不需要國旗。
中國與西方列強密切接觸是在19世紀晚清代時期,因發現在外交場合無旗幟代表中國,在窘迫的情況下,清朝政府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
中國歷史上,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一共使用過三種國旗,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外,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局勢動亂,一些割據或傀儡政權,也稱本身是「中央政府」,亦設有各自的「國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規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晚清時期的國旗
黃龍旗作為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現的。
三角黃龍旗(1862年-1890年)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庄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後,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後選定,1862年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旗,當時的黃龍旗是三角形的,直至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為和國際接
黃龍旗(1890年-1912年)
軌,李鴻章經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並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定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
黃龍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由五色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勛復辟」事件。張勛、康有為等迎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勛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勛遁入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中華民國時期的國旗
五色旗(1912-1928)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導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當時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被定為海軍旗。
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說五色旗是根據清朝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
五色旗由於產生於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
最後其中國國旗的地位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35年後的各種政權不再採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權外)。
在民國政府廢除五色旗後,五色旗變成了抗日戰爭時期親日政府的代表旗幟,偽滿洲國「國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設計外,其他像「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或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政權都採用五色旗為基本元素。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29-1949)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底旗幟的左上角而來,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北伐征戰結束後頒行全國。《中華民國憲法》於第一章總綱第6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採用藍、白、紅三色。「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象徵自由,也代表民族主義。「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人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污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象徵平等,也代表民權主義。「紅地」象徵革命黨的熱血,指示人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紅色象徵博愛,也代表民生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五星紅旗(1949至今)
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聯松設計。其中紅色象徵革命;五星呈黃色,有象徵中國人為黃種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即原「士、農、工、商」之所謂「四民」,但依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順序被改為「工、農、士、商」)。四顆小星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擁護。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簡稱籌備委員會)在北平正式成立,該會的籌備工作包括制定中國的新國旗,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1949年6月16日,籌備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中國全國發出徵稿啟事。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籌備委員會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後,籌備委員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寄來的應征圖案3012幅。
後於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後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徵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
由上海人曾聯松所設計的五星紅旗,原本的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錘子與鐮刀的標志。
後來將錘子與鐮刀刪除,因為一來認為五星紅旗中大可不必出現鐮刀、斧頭,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來這樣與蘇聯國旗太相似;三來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
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標志著五星紅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其他政權的旗幟
中華帝國旗幟
1915年12月,大總統袁世凱將中華民國更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並於12月12日加冕登基為皇帝,將民國五年(即1916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廢五色旗,改為中華帝國旗。但此舉遭到大部份中國人民反對,蔡鍔等人組織護國軍群起討伐,最後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結束中華帝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旗幟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由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採取軍事圍剿的方式,不斷攻打中國共產黨的若干根據地。為抵禦國民政府的軍事打擊,以及加深其紅色革命之探索與實踐,中共遂仿效蘇聯的建國模式,以江西瑞金為首都,於1931年11月7日成立名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蘇維埃性質的國家形式政權組織,後結束於1937年9月22日。
在國家運作期間,毛澤東、朱德等共63人被選舉為「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其中毛澤東被推舉為該委員會主席;隨後,臨時政府頒布了憲法,制定了國旗,發行了貨幣,而其實際控制區域常被稱為「中央蘇區」。此政權之實權不在其政府機構,而是先在中共上海中央局。上海局被國民政府破壞,上海組織領導向忠發等被捕後,實權轉移到蘇區的政治局常委集體,特別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央蘇區在國共內戰期間以中央執行委員會旗代國旗,後改以中共紅軍新軍旗作代國旗用。
偽滿洲國旗幟
1932年3月9日,在當時已被侵華日軍佔領的滿洲地區,日本軍部策劃的滿洲國在長春正式成立,年號大同,改長春為「新京」。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為政府執政,鄭孝胥為首任國務總理。當時的旗幟參照了革命時期的五色旗,改變而成。
1934年3月1日,「滿洲國」正式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改任「皇帝」,年號為「康德」,仍然沿用原樣式的旗幟。
偽滿洲國國旗,由紅藍白黑黃組成。在旗面的左上方的四色條紋中,紅色代表大和族,藍色代表漢族,白色代表蒙古族,黑色代表朝鮮族。旗的底色黃色代表滿族,象徵著五族協和,四個民族在滿族的統治下聯手建立偽滿洲國。這種排列方式也表明了各民族的地位的不平等。實際上,滿洲國是日本操縱的傀儡政權,假借其名用來鞏固其對東北三省統治的工具。
而據1933年2月24日公布的偽滿洲國國務院布告中所示,五色旗中,青色代表東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黃色代表中央,寓意以中央行政統御四方。
中華共和國旗幟
1933年11月20日,閩變爆發,在福州的「生產人民黨」及「第三黨」舉行「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方振武、黃琪翔等十一人為政府委員,並宣布最高權力機構為農工商學兵代表大會。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以李濟深為政府主席,陳友仁為外交部長,蔣光鼐為財政部長,李濟深兼軍事委員,任何公政為福建省長。改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更改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最後在南京國民政府壓境下瓦解,由成立至解散只有53天。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旗幟
1937年12月14日,侵華日軍中的華北方面軍所扶植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和華北等地區。初期採用五色旗,後期將五色旗加上火把及字句。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便被解散,改為華北政務委員會。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旗幟
1938年3月28日,侵華日軍中的華中派遣軍所扶植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初期採用五色旗,後期再將五色旗加上火把及字句。後來於1940年3月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
偽蒙疆政權旗幟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於1939年9月合並「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三傀儡政權成立,以德穆楚克棟魯普為主席,李守信、夏恭、於品卿為副主席,制定以下國旗,並用成吉思汗作為年號。1941年8月4日改名「蒙古自治邦」。
汪精衛偽政權旗幟
1940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軍扶持的汪精衛政權,初期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上方加上三角黃旗,後於1943年2月3日(民國三十二年)將上方之三角黃旗廢除,改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1949年7月由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曾聯松設計。紅旗以五星為主題,這個圖案表現了革命人民大團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
相關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曾聯松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1]
國旗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1、4顆紅星對齊,2、3顆紅星對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四顆小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其間的位置關系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星採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也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
圖案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中國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全體四個階級對黨的向心之意,受黨的全面的領導。
國旗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設計的。
2. 介紹一下國旗的顏色和圖案的象徵意義.
1、國旗的顏色的象徵意義
3. 國家旗幟圖片與名字是什麼
國家旗幟圖片與名字是如下:
1、國家旗幟圖片與名字:中國國旗,如下圖所示:
4. 中國國旗照片一張找出來
中國國旗的圖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 (一說為3012幅 )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4)搜索中國旗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在倒數第三條當中均保留這個規定。
為了更好的維護國旗尊嚴和提高全民國旗意識,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發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行。
為維護國旗的尊嚴,國家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准樣品》兩項國家標准,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並宣布於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5. 各個國家的國旗
1、中國國旗(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2、美國國旗(星條旗)
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旗面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間紋則象徵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塊殖民地。
3、德國國旗(三色旗)
德國國旗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3。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黑紅金為德意志民族所喜愛的顏色。
4、俄羅斯聯邦
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5、英國
英國國旗由藍色背景、紅色「米」字構成,因此也稱為「米字旗」。英國國旗(米字旗),正式稱呼是「the Union Flag",也常常稱為「the Union Jack"。
6. 中國的國旗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正如下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念粗星用黃色是脊高姿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櫻絕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7. 國旗、軍旗、黨旗、隊旗分別是什麼樣的
國旗、軍旗、黨旗、隊旗(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分別是:
1、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7)搜索中國旗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為維護國旗的尊嚴,國家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准樣品》兩項國家標准,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並宣布於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什麼樣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國旗的標准有五種,按實際情況酌情使用:
甲:長288厘米,高192厘米;乙:長240厘米,高160厘米;丙:長192厘米,高128厘米;丁:長144厘米,高96厘米;戊:長96厘米,高64厘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8)搜索中國旗圖片擴展閱讀:
規定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底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
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
9. 中國歷代國旗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國旗則出現在明朝,實際上明朝最初也沒有國旗,但隨著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朝船隻按照國際上的標准懸掛了一種旗幟以區別於外國國旗。這個國旗叫做:日月旗。其中的含義是藍底代表著我大漢民族光明磊落。日月重疊即是「明」字,代表大明。
進入清朝,中國使用的是黃龍旗。1888年,李鴻章在外交場所與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等活動時,看到西方國家莊嚴的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很是尷尬。於是便製作了這枚國旗黃龍旗的含義是以黃色代表中國。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物。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大時代轟轟烈烈的鍵並弊到來北洋政府取而代之。而北洋政府的旗幟是採用五種顏色,他們分別帶憋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和平共處。
1937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旗幟蔽遲,四分五裂的國家名義上得到了統一。「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華民國為遠東大國。而旗底的紅色則代表國民革命先烈的熱血及為民族,國家與榮譽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同時紅色亦代表博愛。
象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稿族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10. 中國歷代國旗
中國最早的國旗應該是漢人政權的明朝國旗。
日月旗是明朝的國旗,由明朝的國號「明」字的意義演化而來,明朝最初沒有國旗,隆慶開關以後,由於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朝察冊兄船隻按照國際上的標准懸掛了一種旗幟以區別於葡萄牙、荷蘭等國船隻的國旗,成為當時事實上的中國國旗。近年來,南洋一些明代船隻被打撈,這種旗幟也重新面世。
日月旗的象徵和含義:
旗幟由紅日、黃月重疊的圖案和藍底組成。藍底代表青天,象徵著我大漢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
日月重疊即是「明」字,代表大明,位於旗幟的正中不偏不倚,是取中國位於四方之中之意。
旗幟中央的黃色又代表著姿猛漢人的膚色,象徵著大明是漢族人建立和統治的國家,黃色位於中央,意指大明將漢族的利益視為核心利益。
紅色的光芒是太陽的光芒,又象徵大明屬於火德,亦指統治大明的朱姓皇族。十二道光芒即指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光芒位於青天之上,表示大明光輝時刻都在普照萬方。
紅色光芒中四個尖銳的大角,分指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即「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之意,又表示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大明世敗襲代遵守的道德規范。
日月旗的演進
日月旗使用之初,底色採用玄色,圖案為正方形,因為玄色自古以來是象徵漢族的顏色。但因為玄色太暗不易看清,故改為藍色。後來又根據國際慣例,將旗幟的形狀改為大多數國家通行的長方形,成為我們現在見到的樣子。
日月旗的使用
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洪門,曾經使用過日月旗,反抗清廷。洪門中有《大明旗詩》雲:「日月旗中第一枝,會合洪英創洪基。為人須要存忠義,不可外頭說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