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姓的始祖是誰
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姬晉,名晉,字子喬,是東周靈王(姬泄心)的長太子,幼時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富貴,喜愛靜坐吹笙,樂聲優美如鳳凰鳴唱。
姬笑慎腔晉因被奉為王氏始祖,所以後世又稱為太子晉、王子喬。15歲行冠禮後,以太子身份輔政。晉平公派當時名流師曠前往朝見,問他以君子之德、治國之道,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師曠欽佩不已。
(1)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碰衫,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孝冊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2. 請問關於這上九代和下九代都是怎麼稱呼的 之前查的往上是曾祖 高祖 天祖 列祖 太祖 遠祖 鼻祖
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橡舉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九代為:父、祖、曾祖、高祖、天祖、列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九代為: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你以上的九代和你以後的九代稱為祖宗十八代。
(2)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祖宗十八代——祖宗十八代,顧名思義,上九代,下九代,這其中的所有人都是在這十八代當中。這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自己,簡稱「己」,「自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
上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下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u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晜(kūn)、仍、雲、耳。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為證也!
遠祖:遠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彎如笑人、祖考等,皆可稱遠祖。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稱始祖。
高祖:曾祖的父親。高祖、高祖王父、顯考、長祖、高門等,皆可稱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稱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親。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長祖、曾翁、曾門、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稱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稱曾祖王母。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稱「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
祖父:父親的父親。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稱祖父。對人稱其祖父曰「家公」。稱人之祖曰「尊祖父」。稱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稱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門中」。
(祖父的兄弟稱「從祖祖父」「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王父」「伯翁」「叔翁」)
祖母:父親的母親。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稱祖母。稱人祖母曰「尊祖母」。稱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稱「季祖母」「妾祖姑」。從祖祖父之妻稱「從祖祖母」「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從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中國人「三姑六舅」,對本祖一脈上下或親戚關系稱謂有嚴格的規定,在現實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難埋含題,一個上下差7代的晚輩不知道如何稱呼比自己大8輩的長輩,出現令人難堪的場面。現在依據中國《漢語大辭典》、東漢的《爾雅·釋親》和《春秋公羊傳·庄公四年》等史書考證,才確定了中國人本族內「上下九輩」的稱呼。
為什麼上九代叫做鼻呢?這裡面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古人常識。在古人的觀念中,人在肚子里的時候,最先長出的就是鼻子,所以,就把最久遠的祖宗叫做鼻祖。同樣比較有意思的是,古人把下九代中最末一代的子孫叫做耳孫。那麼,為什麼這樣叫呢?
因為耳孫距離自己的祖宗太遙遠了,從來沒有見過,也只是聽說過而已,所以,有了這樣的稱呼。從耳到鼻,在臉上不到一紮長,沒想到在輩分中,竟然隔了十八輩。
參考鏈接:
網路-祖宗十八代
3. 王氏輩分是什麼
以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井王村王氏族人預續寫王氏家譜為例子。
據王氏祖碑顯示,始祖諱罕有明初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禹州市無梁鎮井王村。
碑文上顯示家譜輩分為:罕世加應,,現自久國,遠泰。
據王氏族人長輩記憶,自小家中物件上寫堂號「三槐堂」。
三槐堂諱罕有支世譜:始祖罕:二世世:三世加,四世應,五世現,六世自,七世久,八世國
(九世選,十世泰):根據瓦店名字加入的,+一世元,十二世歷,十三世清十四世文,十五世金,斗,十六世殿,十t世長,十八洪,十九世兵,二十世旺,二十一世衛,二十二世朝,二十三世忠,二十四世實二十五世民,二十六喚畝世喜。
當代王姓的分布
截至2018年底,王姓的人口已達到1.015億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
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為王姓第一大省。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扮鬧、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在中國,截至2014年,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廳鏈罩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
截至2019年,「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氏,同時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王姓、網路——王姓家譜
4. 在山西的王家大院中供養著一位據說是王家的祖先,他叫什麼
王家大院裡面供奉的王家先祖叫做王實。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
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先祖王實遷至靜升村後,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
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築屋舍於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磨遲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
(4)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山西省臨汾市王家大院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與千年古剎資壽寺相距2公里。與大同雲岡、太原晉祠、平遙古城、壺口瀑布等為同一條旅遊線路,公路、鐵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典範。是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抗鼎之作。其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列入省級文物保護的4.5萬平方米。
現已被辟為中國民居藝術、王氏博物館的高家崖、紅門堡、孝義祠堂三大建築群,先後建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面積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
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築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
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派凳加瞎羨李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
5. 王氏家族的祖先是誰
姬晉。
姬晉因被奉為王氏始祖,所以後世又稱為太子晉、王子喬。
王子喬,本名姬晉,是東周靈王升鍵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富貴,喜愛靜坐吹笙,樂聲優美如鳳凰鳴唱,15歲行冠禮後,以太子身份輔政。晉平公派當時名流師曠前往朝見,問他以君子之德、治國之道,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師曠欽佩不已。
不久,因大雨連綿,谷、洛二水泛濫,危及王宮。情急之際,周靈王採取壅堵辦法來治水,遭到了太子晉的強烈反對,他以「川不可壅」據理力爭,提出用疏導的辦法來治水,還引用歷史上壅堵治水貽害天下的事例勸誡靈王。
(5)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王是個大姓,其來源非常復雜。一說來自姬姓。周文王第15個兒子叫畢公高,他的後代因為自己是王族之後,就改稱為王。
二說出於子姓,這一支是商朝忠臣比干之後。比干姓子,是王族,他的後代改過很多姓,其中有些因為自己是王子、王族,就改姓王。三說出自媯姓,齊太公田和之後。齊被秦國滅了以後,齊國後人因為曾經是王,就改姓王。從媯姓改姓王的這一支里邊,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王莽。
很多王姓都是各個諸侯國的王族後裔。秦國統一天下後,六國子孫中每一國都有改姓王的,這也是保命的方法。後世很多朝代的王族,也有因各種原因改姓王的:金朝滅亡後,很多貴族改完顏為王姓;為了燃升避免爭權奪位引發的動盪,成吉思汗第六子逃到中原,也改姓王。
辛亥革命以後,愛新覺羅家族裡也有一支改姓王的。
參考資吵段巧料來源:網路—王姓家譜
6. 明朝歷代帝王順序表圖
明朝歷代帝王順序表圖如下: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
2、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402年),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為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一說剃發出家。
3、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成祖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帆跡在1402年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於1424年,時年65歲。
4、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為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0個月,死於1425年,時年48歲。
5、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6、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1427年-1464年),年號「正統」「天順」(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23年。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剌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8歲。
7、明景帝朱祁鈺
朱祁鈺(1428年-1457年),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後,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一個月後,景帝去世。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
8、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1447年-1487年),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不勤政,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去世,時年41歲。
9、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1470年-1505年),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而在他統治的18年也被譽為」弘治中興「。他於1505年去世,時年36歲。
10、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521年),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武宗是孝宗的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淫慾過度,落水患病,三月後去世。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11、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1507年-1566年),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縱情享樂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後期,他因服丹葯身體虛弱,加上年老體衰,於1566年病死,時年60歲。
12、明穆宗朱載垕
朱載垕(1537年-1572年),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於1572年,時年36歲。
13、明神宗朱翊鈞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年號「萬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後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縱情享樂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緩褲,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14、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1620年),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於淫慾過度,即位十天後就病倒了,後因服用「紅丸」過度而亡。時年39歲。擾轎簡
15、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熹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佔沈陽。熹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16、明思宗朱由檢
朱由檢(1610年-1644年),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後,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自毀長城。終於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於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7. 灶王爺貼在什麼位置示意圖
灶王爺一般是貼在廚房灶台上方。
現在大多數人都把灶神貼在廚房,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也就是廚房之神,當然應該貼於廚房灶頭上方。現在都用天然氣,煤氣爐上是抽油煙機不適合貼畫,也可以在餐廳或廚房牆上貼灶君像,保佑家中的平安。
一般須將其放置在吉位上,因為供奉灶神必須敬香,而香枝在燃燒時會產生氣流及熱能,這些動力會影響風水,故灶神擺放位置必須安放於吉位。灶神圖片貼在廚房什麼位置講究的人家還會在兩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位置講究
需要注意純備者的是,灶神是要正著貼的,不可以超過一米的高度做薯。如果廚房實在沒有適合的位置,可以稟告司命灶君,供奉到祖先神位處,恭敬虔誠就好。灶神圖片貼在廚房什麼位置既然是供奉的神,灶神擺放位置處可以放一些供品和香案等。
灶神位擺放不要正對鍋灶,民間一直流傳有灶王爺看鍋,家中債務多的說法,因為神明本就是非常聖潔的,即使是司管廚房的灶神也需要一片潔凈的地方。因此我們在供奉灶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其放在正對鍋灶的地方,以免出現沖撞其氣場的行為,從而使得家中運勢受損滾尺,生活質量也會連連下降。
8. 百家姓中王姓的起源及始祖
百家姓中王姓的起源及始祖
王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上所有姓氏中人口最多的。雖然國內統計時,受到統計年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響,有時王姓排位第二,但是如果加上世界華人中王姓的比棗悶悄例,王姓在世界上就成了人口最多的姓氏,下面由我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中王姓的起源及始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尋根溯祖王姓起源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罩陪一個名字,而名字的第一個字或第一、二字,就是他的姓氏,關於姓氏的著作,清代以前,漢代以後就有幾十種姓氏著作,如:《姓苑》、《姓纂》、《千字姓》、《萬家姓》、《中國姓氏學》等等。七、八十年代,我國及各地華人的學者多有專門研究人們姓氏的起源、意義及其歷史發展、地理分布等。這就是姓氏學,其實我國古代有著記載姓氏和譜牒學的豐富文獻,這就為我們今天研究姓氏的'起源、分布、發展、變遷等敞開了大門,提供了豐富而確實的材料。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將近一億,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群星璀燦,光耀華夏,數千年來繁衍萬代人才輩出,可稱古萬世王族凳渣。
王姓的來源很復雜(1)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3)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子比干之後;(4)歷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麗(今朝鮮)的開國君主王建,西魏王頻氏之祖王雄,鉗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孫多號王氏,常以為姓。(6)賜姓,如漢代燕王丹的玄孫嘉,王莽時被賜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義、原名劉去非,皆冒姓王氏,(8)歷史原因,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將近一億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輩出的三槐王氏,還有山東昌樂的北海王氏、山東郡城的東海王氏、山東巨野的高平王氏,陝西的京兆王氏、甘肅天水的天水王氏、山東東平的東平王氏,山東滕州的山陽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縣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縣章武王氏,山東掖縣的東萊王氏,四川的廣漢王氏,陝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東王氏、湖南的長沙王氏以及江蘇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書籍記錄,王氏著名望族全國多達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來,可見王氏在全國分布之廣,家族之興盛,名人將相的功績,教育、著述、書畫、藝術等,對社會影響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後”,即為帝王的後代。東周時期,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而被貶為庶人,由貴族的忠心為國,而造貶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氣在胸,不久即鬱郁而終。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為氏了。到了秦漢時期,太子晉的後裔在社會進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與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轉化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後裔,在改朝換代後或出逃流亡,或奪爵失國,為了讓後世子孫牢記他們的高貴的出身,於是也以王為姓。此外,帝王賜姓,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來的途徑。在山東的十幾支王姓中,有幾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傳至今。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干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善不已。
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
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郁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
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
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唐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
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游》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新加坡當代學者王秀南先生禮贊道:
年少冊立,輔政英明,諸侯懾服,萬方狄聽,為因谷洛,
水利民生,極諫堵塞,有違君命,竟遭父王,貶作庶民,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纓相繼,
為國干城,本支百世,獨負盛名,欽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原世系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里)。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翦公及其子賁、孫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離公次子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咸,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並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霸之後裔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s("content_relate");9. 唐朝皇帝關系表(圖)
關系表圖片:
唐代各個皇帝之間的關系:
1,李淵搶了外孫的北周建立了隋朝。
2,李世明,李淵的二兒子。玄武門之變殺了老大老三,逼李淵禪讓給他。
3,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為嫡三子。
4,唐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後毒殺。
5,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6,武則天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7,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8,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9,唐代宗李豫,唐肅宗長子。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10,唐德宗李適(kuò),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
11,唐順宗李誦,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
12,唐憲宗李純,唐順宗長子。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穆宗的長子。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
15,唐文宗李昂,唐穆宗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後蕭氏。
16,唐武宗即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
18,唐懿宗李漼(cuǐ),唐宣宗李忱長子,母元昭皇太後晁氏。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
19,唐僖宗李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曄,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16年,享年38歲。葬於和陵,死後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9)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顯慶元年置東都洛陽,後又陸續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鳳翔等都城。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朝復辟。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中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10. 王家的祖先是什麼
王氏是開始於晉朝的王導。他輔佐晉元帝渡江,在建業(今南京)建森段嫌立了東晉,並且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
他的子孫,也世代簪纓,於是,他們這一家族,自然門第越來越高,最後演變成「合望族者,輒推王、謝」了。
也許是因為名望太高了,所以歷來對於王氏的姓源,有許許多多的說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以漢族來說,有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孫,有的則是殷商比乾的後代。
這種情形,已經是夠復雜的了,後來不但許多外族不約而同地改姓了這個漢姓,而且還有一些人也被賜姓為王,譬如, 《漢書》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燃橡玄孫嘉,曾被王莽賜姓王氏;來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
這么一來,姓王的人想要從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統,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10)搜索王祖的圖片擴展閱讀:
王姓占總人口的比重:
2013年4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過綜合分析,發布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根據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此次研究發現此手,中國的王、李、張三姓分別有9500多萬人 、9300多萬人和9000萬人,三姓人群約佔中國總人口的21%。
而2006年發布的「百家姓」排行榜中,「李」姓是當時中國第一大姓。
最新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9468萬人,占總人口的7.1%。
世界王氏網2018年3月刊文:王姓才是真真正正的第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