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十大博物館排名
如下:
1、故宮博物院:
5A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世界遺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收藏品包括但不限於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宮殿之一,也是MAIgoo小編認為北京值得看的博物館。故宮內珍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有上百萬件。
以文物的種類不同,分為多個展館,其中珍寶館和鍾表館很是引人注目,鍾表館每天11點和14點有鍾表演示,可以看到清王朝珍藏的各種造型奇特的珍奇機械鍾表,一定令你眼界大開。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②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機構設置
接收商品的現代藝術品的捐贈;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生產、監制與經銷文物仿製品、藝術品和紀念品。
下設兩個科,一個外事辦公室,一個藝術品中心,現有工作人員17人。
主任:張延平
副主任:王惠恩、李向平、陳淑傑(外事辦公室) 中國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最初設立於1956年。新館落成後,為加強對中國通史陳列的指導,1961年文化部聘請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和文物博物館界的一流專家組成了新的學術委員會。當時的委員有十五人:吳晗、夏鼐、鄧拓、尹達、齊燕銘、徐平羽、王冶秋、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張政烺、鄧廣銘、王振鐸、郭寶鈞、賈蘭坡,吳晗為主任委員,夏鼐為副主任委員。這個學術委員會基本上是由館外專家組成。為便於組織本館的學術活動,1962年又成立了科學研究委員會,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工作。當時的科學研究委員會由十三人組成,主任委員:龍潛,副主任委員:陳喬、韓壽萱,委員;沈從文、賈蘭坡、王振鐸、郭寶鈞、王鏡如、李石英、李遇寅、尹伯休、史樹青、耿宗仁。1966年,文化革命運動開始,學術委員會停止了活動。 199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重新建立了學術委員會。
委 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孔祥星、王宏鈞、王冠英、王曉田、孫 機、史樹青
朱鳳瀚、李 季、谷長江、佟偉華、杜耀西、俞偉超
黃燕生
主任委員:俞偉超
副主任委員:孔祥星
秘書:黃燕生 中國歷史博物館在1963年成立了文物徵集鑒定委員會,龍潛任主任委員,陳喬、韓壽萱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有:沈從文、尹伯休、李石英、王鏡如、史樹青、楊宗榮、耿宗仁、賈立德、王宏鈞、陳鵬程、張蘭會、石光明。1966年,文化革命運動開始,文物徵集鑒定委員會的工作陷於停頓。1988年,本館恢復文物徵集鑒定春腔稿委員會,由俞偉超任主任委員,史樹青、杜耀西任副主任委員。
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馬秀銀、孔祥星、王宏鈞、王冠英、王曉田
史希光、史樹青、孫 機、孫其剛、朱鳳瀚
呂長生、李先登、李 季、李知宴、谷長江
邵文良、佟偉華、杜耀西、信立祥、俞偉超
耿東升、蔣文光、傅金凱、董 琦、董德義
主任委員:史樹青
副主任委員:孔祥星
中國歷史博物館
秘 書:關雙喜 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的指示;開展經常性的黨務工作;負責黨委與各黨支部之間的承上啟下工作;發展黨員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負責館內中層負責人的考核、管理、培訓及承辦任免手續;開展工會、共青團、婦女、統戰工作;完成黨委交辦的其他任務。
黨委辦公室工作人員:3人
主任:萬金麗
工會副主席:王寶慶
團委書記:佟春燕 人事處負責我館機構編制、人才資源的引進、開發、利用和流動調配管理及專業人員職稱評審、聘用管理;負責科級領導幹部的考核、管理、培訓及承辦任免手續和職工的考核、鑒定、獎懲;負責職工文化教育、崗位培訓的規劃和組織實施及管理工作;承辦職工工資、福利和出國、出境人員的政治審查;承辦人事爭議調解,信訪接待工作;負責人事檔案管理和人事統計、分析工作。負責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下設兩個科室:人事勞資科、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管理科。現有工作人員7人。
處長:金祥(主持)
副處長:邵寶成
人事勞資科科長:(空缺)
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管理科科長;王清海 展覽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業務部門之一,承擔本館常設展覽「中國歷史陳列」及各類專題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並圍繞「中國歷史陳列」及各類專題展覽進行歷史學、中國歷史、文物考古、博物館學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承接社會各類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展覽的運行機制採用項目管理制,展覽項目的全過程,由展覽項目負責人統籌組織實施。
2000年至2001年,「中國歷史陳列」籌展工作全面啟動,召開了三次學術研扒孝討會,為編撰陳圓咐列大綱提供了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堅實的理論平台。展覽部正在積極編撰《中國歷史陳列》陳列大綱框架,開始陳列形式設計、美術製作的調研工作。並以《中國歷史陳列》為藍本,編寫多卷本《文物中國史》。近年來,展覽部還承擔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特展」、「靖江藩王遺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大唐豐韻——唐代社會生活展」、「金色寶藏——西藏歷史文物特展」、「世界遺產——中國大足石刻大型展覽」、「聲震神州——滇、桂、黔銅鼓大觀」、「張大千作品回顧展」、「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展」、「契丹王朝——內蒙古遼代文物精華展」、「中國歷史博物館九十周年紀念展覽」等專題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參加了「法國—中國周」大型文化寶活動的文物珍寶館設計;還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設計製作大量工藝品
下設5個科室:陳列設計一室、陳列設計二室、陳列設計三室、美術設計室、美術製作室。現有工作人員31名,其中研究館員3名,副研究館員16名。
主任:董琦
副主任:安家瑗 中國歷史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科研工作管理機構。正式組建於2000年10月,其主要職能是:
負責全館各種科研項目的立項、申報及審批後的檢查執行等工作。
負責本館館級學術著作及相關書籍的出版。
出版《中國歷史文物》雜志。
開展館校聯合辦學和館際學術研究,培養科研後備力量。
學術研究中心組建以來,對我館十餘年文物科研方面的項目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統計,組織完成了我館向國家文物局《2001年文物科研項目》和《2001年文博社科重點課題》的立項申報工作,並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博物館近期的學術著作和館級研究叢書計劃,積極籌備《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的改版工作。現《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已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更名為《中國歷史文物》。
現有工作人員7人,其中研究館員2名,副研究館員3名,館員1名。
主任:王冠英 副主任:孫彥貞 保管部成立於建館之初,主要負責文物的徵集、登編和管理,及文物照相、書畫裝裱及臨摹,並對館藏文物進行科學研究。
近年來,保管部清理了本館徵集品、部分端門文物庫房等處的文物藏品,完成了館藏文物基本藏品的帳、卡、物核查工作,對藏品信息進行科學化管理,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捐贈文物集萃》等書籍,舉辦了「打擊文物走私成果展」、「火炮展」。並精選藏品,參加了「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等展覽。
下設5個科室:藏品室、徵集室、登編室、攝影室、臨摹裝裱室。現有工作人員43人,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8名。
主任:關雙喜
副主任:盛為人 社會教育部是在原群眾工作部的基礎上新組建的部門。
其主要職能是:開展公關活動,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向社會宣傳、推銷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協助展覽部做好展覽的策劃宣傳工作;主動聯系外賓和團體參觀;介紹宣傳我館學術動態及重大業務活動;負責陳列室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講解工作;配合重要展覽,組織面向社會的與展覽相關的專題講座;開展電教工作和社會志願講解員的培訓,用多種形式開展普及性的教育活動,包括編寫、出版普及讀物。
社會教育部下設3個科室:公關工作室、講解工作室、教育工作室,現有工作人員1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人。
副主任:黃琛(主持工作)、王春紅 考古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科研部門,其職能主要是:承擔國家重點考古項目,開展田野、水下、航空攝影考古調查發掘;圍繞考古學中的重大前沿課題,開展綜合性考古研究;承擔館內下達的科研課題和館藏文物的專題研究以及文物展覽。
近年來,在田野考古方面,進行了山西垣曲商城的大規模發掘。河南澠池班村遺址的多學科綜合考古發掘和研究、江蘇連雲港孔望山漢代道教遺址群的大規模調查發掘;在水下考古方面,完成了對遼寧綏中海域元代沉船的發掘和南海西沙群島海域的考古調查;在航空考古方面,開展了對洛陽漢魏故城、祁山古墓群和內蒙赤峰古城址的航空考古調查。此外,還籌辦了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
下設3個研究室:田野考古研究室、水下考古研究室、航空考古研究室。現有工作人員19人,其中研究館員5名,副研究館員5名,館員6名。
主任:信立祥 副主任:張威、楊林 對外展覽部是在2001年8月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並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後,以原建制為基礎組建的。主要負責對外文物展覽(含赴港、澳、台展覽),籌辦文物復製品對海外的展覽和銷售。對外仍使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名稱。
對外展覽部的前身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在國家文物局領導下,三十年來在二十七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百項中國文物展覽,觀眾達三千多萬人。近年來,完成了國家文物局交辦的許多重大外展項目,如赴美國、西班牙《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赴美國《中國考古黃金時代展》、赴法國《中國考古發現展》、赴日本《世界四大文明·中國文明展》、赴日本《中國國寶展》等大型展覽。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明,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蠟相館
下設三個科室:展覽室、聯絡室、包裝運輸科。現有工作人員11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名,館員3名。
主任:楊陽
副主任:殷稼 (博物館藏品科技保護中心)
文物科技保護部是在1952年成立的文物修整室的基礎上組建的。2001年6月,由原科技部的器物修復室和文物保護實驗室組成「博物館藏品科技保護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從事各類文物保護、修復科研課題研究;進行各類文物分析、檢測、鑒定、修復、復制、保護處理及環境監測;是國內外文物保護學術交流與合作重要場所和國內重點大學文博與文物保護專業學生實習基地。
近年來,科技部為「中國通史陳列」、「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中國古代科技展」、「大唐豐韻」等專業展覽及出國文物展覽,保護、修復、復制了大量的文物,並協助地方文博單位工作。還選派高級修復專家到香港、台灣指導、協助工作,修復戰國青銅器30多件。
下設兩個科室:文物保護實驗室、器物修復技術室,現有工作人員1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7名,館員3名。
副主任:潘路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是在原圖書館的基礎上擴充而成,承擔本館各類圖書資料的採集、編目、典藏、借閱,為陳列展覽和科學研究提供相關資料,編輯各類專題書目及索引,修復館藏古籍文獻,與國內外博物館及其他學術機構進行資料交換。同時還負責中國歷史博物館網站的建設和維護,承擔我館的網路規劃和信息管理職能。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建設有圖書資料管理和信息管理兩個區域網,現擁有2台伺服器,18台終端機。1999年開始實現書刊采編的自動化管理,2000年開通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網站。近十年來,先後編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古籍善本書目》、《館藏博物館學、博物館事業論文目錄》、《館藏中國歷史人物像索引》。2000年編輯完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普通古籍目錄》。
下設3個科室:采編室、典閱室、信息室。現有工作人員18人,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3名。
主任:黃燕生
副主任:左潤華 負責全館後勤、行政,為博物館提供後勤保障。
下設3個科室:總務科,機電科,房管科。現有工作人員36人。
處長:馬如連 副處長:唐國強
資產財務處
中國歷史博物館資產財務處是對全館預算經費、財產物資管理的職能部門。
下設2個科室:會計科、資產票務科。現有工作人員17人。
處長:沈玉莉 基建工程處主要負責本館大樓的維修、改造;古建維修;後方基地建設等工作。並參與籌建國家博物館工程的工作。
下設兩個科室:計劃設備科、綜合管理科。現有工作人員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名,工程師3名。
處長:楊英法 副處長:劉政軍
端門管理處
端門地區管理處主要負責端門地區的國有資產管理,負責文物古跡的安全,定期對古建進行保養和修繕。對地區附近的環境衛生實行門前三包,並配合公安機關保持地區政治穩定和維護地區良好社會秩序。
下設兩個科室:保衛科,行政科。現有工作人員9人。 中國歷史博物館綜合服務開發中心主要負責館內的創收工作,開發具有我館特色的文物復仿製品、宣傳品、紀念品等,並參與端門地區的經營管理。
近年來,中心在館內銷售各類圖書、旅遊品、文物復仿製品等;開發成立了「博文齋」工藝品商店;在端門地區舉辦各類展覽,並行使地區管理職權。
下設兩個部:歷博經營管理部,端門經營管理部。現有工作人員16人。
主 任:丁衛民
副主任:李建森 負責保衛中國歷史博物館大樓和文物的安全;利用安全技術防範設備對大樓及文物進行二十四小時監控;負責展廳開放期間文物及觀眾安全工作的綜合管理;組織領導、監管檢查義務消防工作;協助公安機關偵破有關治安、刑事案件;負責委員首長和外賓來訪參觀的安全工作;負責傳達室傳達安全保衛的工作。
下設三個科室:保衛科,警防科、技術科。現有工作人員29人。
處長:陳國強
副處長:劉樹理、余建南
③ 中國航空博物館現在開放嗎,因為疫情
中國航空博物館目前是正常開放的。開放時尺沖間:8:30至16:30,周一例行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珍寶館展區面積為600平方米,分三個展室:
第一展室展出了航空博物館自己製作的各型遙控飛機模型和象真飛機模型。
第二展室展出的是外國政府首腦贈送給中國黨和政府領導人的珍貴禮物。
第三展室展出的是外國軍事代表團、航空界朋友以及其他友好人士贈送給人民空軍的精美軍徽、部隊徽等禮品。
中國航空博物館舉辦活動:
中國航空博物館還經常舉辦大型展覽和活動,例如:女飛行員風采展、二戰空戰展、航空節、超輕型飛機表演、航模比賽等等。其中,為紀念航空百年舉辦了「航空百年回顧展」及「中國空軍裝備發展歷程回顧展」等活動,可激發人們對航空的熱鄭困數情,豐富人們的航空知識。
中國航空博物館內收藏有中外文圖書資料數萬冊,航空科技、歷史研討會常常在這里召開。每年都舉辦夏令營和冬令營,讓青少年既能接受到軍事訓練,又能學習到航空科普知識。
以上內容參考:喊首網路-中國航空博物館
④ 《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誰在收藏中國》([美] 謝林·布里薩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Rq_H-xmMdxa24mxTVj5RmA
書名:誰在收藏中國
作者:[美] 謝林·布里薩克
譯者:張建新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6-9
頁數:551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傢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巧沒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作者簡介:
謝林·布里薩克,藝術史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獲獎紀錄片製作人,美國《考古》雜志特約編輯,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民族》《軍事歷史季刊》等報刊的撰稿人。
卡爾·梅耶,歷史學家,任教於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曾長期擔任《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駐外記 者和社論撰寫人,《世界政策雜志》編輯。他寫過14本書,包括有關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奪的伍拍歷史》《藝術博物館》,與布里薩克合作撰寫過《陰影下的競賽》《國王擁立者》。
譯者 張建新,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系,長期從事中外文物、博物館交流工作;曾就職於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作為美國梅隆基金會研究員,赴美考察過美國博物館管理運營;目前就職於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譯著包括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發展歷程的腔寬羨《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 《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等。
⑤ 遼寧博物館「和合中國」特展有哪些亮點這些文物體現出了什麼
簡單而言,反映了中國古代與和諧有關的物質文化創造。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後母戊大方鼎
安徽博物館的珍品是楚大定和戚陪畝吳望光劍。楚國文化的象徵楚大丁,出土於楚文化發源地壽春楚王墓中。王光劍是春秋時期吳國的一件文物。碑文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玉器、青銅、瓷器、絲綢刺綉等工藝,反映了中國古代與和諧有關的物質文化創造;其次,選擇與“和諧”文化密切相關的水墨古籍,豐富展覽的內涵;三是選擇反映人類和自然生態文明、人類和社會家庭和國家感情、人類和世界交流互鑒的文物;第四,選擇反映河河文化發展及其當代影響的其他文物。
⑥ 中國的十大文化遺產
中國的十大文化清宏鍵遺產如下:
1、萬里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阻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絕改戲諸侯」就源於此。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和教科文組織的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不同。世界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建築群、遺址,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以及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的銘文、洞穴以及其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文化遺產
⑦ 陝西發現中國第一「女王墓」,墓中珍寶無數,容貌復原後怎樣
俗話說「巾幗不讓須眉」,從古至今有著許許多多能人異士,裡面當然也有有奇女子。比如站在皇權高度上的武則天;能詩會畫的李清照;帶兵打仗梁紅玉……而有這么一位女子,也是站在權力頂端的女強人,不過她比呂後、秦宣太後、武則天她們都要早,幾乎算得上是中國最早掌權的一位女性。她就是芮姜,一位生活在2800多年前的女性。
從芮姜的陪葬品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地位甚至比她的丈夫都要高。她墓中的隨葬品遠多於芮桓公,其中有一條鑲有900多個小瑪瑙和7塊玉璜的項鏈令人震驚,這完全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一般的國君都不一定擁有的物品。更有甚者,她身邊還有一件距今5000多年的玉豬龍,也就是說在芮姜拿到該物品的時候就已經是古董了,不得不更加敬佩這位英雄美女了。